2021年7月13日 星期二

羅智成/雙重標準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嚴震生/殘民者昌,佑民者殃?
◆  楊渡/站在路邊的下一代








羅智成/雙重標準


2021-07-14 01:20  聯合報 /   羅智成(作者為作家)
羅智成


「雙重標準」的本質是歧視,來源是自我中心—人類對於自己的認知與要求本來就不可能等同於他人。每個人看待自己的利益或缺失、父母看待自己的小孩,和看待他人的,本來就很難一視同仁。

不過,在公領域,在某些普遍性、規範性甚至強制性的規則被共同遵循之後,「雙重標準」的行為就會扭曲、腐蝕規則的遂行。因為「普遍性」的基礎是「沒有歧視」,是「公平」。

即使如此,人類看待「雙重標準」卻始終有著「雙重標準」,因此群體化或建制化的「雙重標準」比比皆是。它承認了道德或普遍法則的正當性,但是在實踐過程中,透過歧視與差別對待,把某些客觀的約束或要求,操作成針對別人、攻訐異己的工具;把共同價值或言行標準的解釋權、判斷權據為己有,濫用、置換,從而瓦解了人們對此價值與規則的信仰與信賴。

如果人類無法意識並努力節制自身根深蒂固的「雙重標準」,再怎樣文明的價值觀與說辭也無法掩飾他的自私與野蠻。遇到一件事情,不能先公正、持平的思考、反省,只急於為特定一方辯解與控訴,無論如何熱切、虔誠,也只是自欺欺人的「道德虛無主義者」。

在歷史上,最能凸顯「雙重標準」的場域,莫過於爭戰中敵對雙方的論述了。好人與壞人、英雄與屠夫、受害與迫害,相同的行為,相反的評價,就端看你在陣線的哪一方。這並不表示兩造間沒有對錯之分,歧視或差別對待也往往有其歷史淵源或經驗基礎。我想提醒的是,即使認知並承諾信守「公平」或「普世價值」,人類的生存本能仍會使他:再怎麼無理,也只看見自己的有理;對方再怎麼有理,也只看到他的無理…

在現實中,準戰爭狀態的政治鬥爭,更是「雙重標準」的溫床。勞勃.蕭勒士在《如何使思想正確》這本老書前面的一大段,談的都是這些明顯卻又難以避免的偏頗。而冷戰年代不同陣營的執念,更提供給他不勝枚舉的實例。

在晚近,某些美國警察面對不同人種的執法態度,某些媒體面對以色列政府和巴勒斯坦民兵間不對稱的軍事衝突,或是各國間的貿易爭端,都會讓我們看見當事者和評論者顯露出各種不同的「雙重標準」。在這裡,我們可以檢視的是,你的標準是否一致?你的批評、檢驗與同理心是否同時及於雙方?

在我們生活周圍,「雙重標準」的現象更為普遍:自己可以輕易批評、抱怨別人,但不喜歡別人抱怨、批評自己;歡迎外國人認同、歸化本國,但不欣賞本國人歸化、認同外國;自己覺得被冒犯就要捍衛尊嚴,別人覺得被冒犯則是「玻璃心」…當「藍綠情結」的PM2.5病毒滲進社會各環節與議題,「雙重標準」甚至成為政治正確的儀式:對己方陣營的一切充滿諒解與溫情,對敵對陣營的種種則充滿苛責與嘲弄。在相對剝削感的心理效應下,虛假的快樂只能建築在對方的痛苦上,敵愾心日益膨脹,漸漸就遮蔽了善良。然後,我們發現,「雙重標準」最大的傷害是,它會讓我們的心靈漸漸失能:我們的同情心、正義感或種種美好的品質,看似健在,卻變得局部、偏狹,充滿盲點、充滿選擇性。

雖然談及「雙重標準」,包括我在內,沒有幾個無辜的人。但是藉由某些細微的努力,包括:自覺與反省,自制與謙遜,我們仍可理解:敵對者和我們的差異一直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