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9日 星期一

經濟/傾聽民意 回應社會期待

.聯合報社論..年金改革勿蹈一例一休覆轍
.聯合報黑白集.「朱立倫模式」二帖
.經濟日報社論.傾聽民意 回應社會期待







經濟/傾聽民意 回應社會期待


2017-01-09 02:5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上周六啟程出訪中美洲四國,為鞏固邦交國而努力。2017年甫開年,總統就風塵僕僕前往中美洲拚外交,值得肯定,但不可諱言,此時此刻政府在內政和外交所面對的艱難情勢及諸多變數,讓人心情沉重,尤其,面對持續下滑的民意支持度,蔡總統及林全內閣要如何回應社會期待,穩住局面,讓支持力道回升,更是執政的關鍵試煉。
網路上流傳蔡政府83項政績,引發各界討論;日前行政院更整理出總計192項官方版政績,涵蓋政府通過的重大法案、政策等。坦白講,用這些政績來強調政府做了不少事,其實沒有必要,因為自520迄今,社會上鮮少有人懷疑政府不做事,反而多數人認為政府成了過動兒,到處開闢戰場,以致煙硝瀰漫。蔡總統在年終記者茶敘發表談話時定調,新政府選擇在執政初期,正面迎戰所有困難,是相信政府先苦後甘,人民才能苦盡甘來。這樣的說法能否有說服力,就要看戰場煙硝何時方能散去?散去後又能讓人民看到什麼樣的景象?
社會安定、經濟改善,是民意對政府最基本的訴求。政府推動各項改革,包括積重難返的年金改革、邁向非核家園的能源改革、落實勞工周休二日、社會轉型正義、司法改革等等,都是在處理前政府所留下的結構性難題,頗有承擔責任的勇氣,但古今中外殷鑑顯示,改革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涉及利益重分配,勢必激化不同群體間的矛盾與衝突,所以,推動改革須有完整評估及規劃,也要視輕重緩急訂定優先順序,更需有足夠的政治智慧圓融手段,來排除改革阻力
然而,政府顯然輕忽改革應該注意到的重要環節,以致激化出種種社會亂象,尤其年金改革遭遇到部分軍公教人員的激烈反彈,甚至引發社會階級對立;為落實勞工周休二日的「一例一休」制度,更被批評讓企業界人士心灰意冷,政府、勞工、企業、消費者「四輸」的改革最壞示範。政府的重要責任,是在維持社會安定,如何為已發生的亂象善後,並在推動後續改革過程中,能夠安定社會民心,將是蔡政府向國人證明有能力承擔艱鉅的重要關卡。
政府另一個重要責任,是要改善台灣經濟,讓人民過好生活。許多年來,台灣經濟陷入常態性的貧血成長,主計總處估計去年經濟成長率1.35%,雖較預期為佳,但也只是勉強「保1」;今年估計成長率可略提升至1.87%,但「保2」都不到,這樣的經濟成績如何能夠改善人民生活,提升薪資水準?
蔡英文在年終談話強調,全力提振台灣經濟是今年政府施政首務,將從「加速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及「全面擴大基礎建設投資」兩大面向切入,打破經濟的沉悶。此一政策宣示已抓到問題核心,但關鍵仍在政府財政支出的規模能夠擴大多少?財源從何而來?各項政策能否帶動、激勵民間投資?
過去扁政府時代,配合六年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推出主要以特別預算支應的「五年五千億擴大公共投資方案」;馬政府時代,為因應金融海嘯衝擊,亦以特別預算方式編列數千億元公共支出。現在蔡政府要推動下一世代的六大項基礎建設,每年投資規模大小及是否以特別預算支應,都會影響到經濟成長率的高低。
此外,政府積極推動「五+二」創新產業,但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卻「高分貝」警告,政府不要只推新產業、忘了老產業;還有,一例一休、缺電危機等問題,都讓企業和政府愈離愈遠。企業是經濟的骨幹,如何重建企業對政府的信任,將是蔡政府更嚴酷的考驗。
一個能夠傾聽民意的政府,才能回應社會的期待,現在及時調整為時還不晚,就看蔡政府未來的表現了。

聯合/「朱立倫模式」二帖


2017-01-09 02:5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朱立倫的政治路徑會變成兩種模式,或可警惕來者。聯合報系資料照


最近台南市長賴清德是否往中央發展,備受討論。關於其「出路」有兩種說法:一是出任總統府秘書長,輔佐蔡英文;二是出任行政院副院長,再轉戰新北市長
若是出任副閣揆,就和當年朱立倫從桃園縣長入閣輔佐吳敦義,然後再參選新北市長一樣;據說,賴清德的幕僚對此一「朱立倫模式」皆不表贊同。理由是,以賴清德的人氣和聲望,不須以「前進新北」作為跳板,即可在二○二四年逕攻總統大位;同時,也可避免像朱立倫一樣被「卡在」新北,反而進退不得。
無論如何,賴清德現在是出入自得,好整以暇,不急著北上,就看中央如何勸進。聰明如他,當然也不會隨便說出「做好做滿」之類的承諾,以免像朱立倫一樣自縛手腳。
與此同時,國民黨的主席之爭,則即將進入洪秀柱、郝龍斌、吳敦義三人逐鹿的局面。這次,儘管朱立倫無意參選,但人們也不免想起「朱主席」在任內欲選還羞最後還演出「換柱」的風波,藍軍支持者當然也不希望「朱立倫模式」再度重演。
然而,今天的國民黨,已非前年朱立倫挾高人氣當選主席的氛圍所能比擬。國民黨如今在國會僅占不到三分之一席次,六都中僅餘一都的執政權,黨內仍然沒有團結跡象。三強相爭,不論誰勝,恐怕都難有效統領全黨,當然更沒有揮霍的本錢。
朱立倫的政治路徑會變成兩種模式,或許非他所願,但這用來警惕來者,仍有其作用

聯合/年金改革勿蹈一例一休覆轍


2017-01-09 02:5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家年金改革座談會南部場昨天登場,上千名反對年金改革的軍公教團體聚集在會場外抗議表達不滿。 記者劉學聖/攝影


一例一休餘波未息,年金改革的抗爭又起,連續幾場分區座談都在大批警力戒備下爆發衝突。可見,政府對於推動年金改革雖有定見,但許多民眾顯不信服,且難以接受。我們要提醒蔡政府,年金改革不僅事關上千萬民眾的權益,更攸關國家施政的正當性;政府切不可重蹈一例一休的覆轍,弄到全民同遭其殃。
蔡政府年前公布了年金改革方案,主軸是「多繳、少領、晚退」公教勞三方的最高投保費率皆調至齊頭的十八趴,年金請領年齡則一律調高到六十五歲。表面看來,此舉似將公教勞的年金標準調到趨於一致,不少公教人員也認為可以接受漸進式改革。但令人意外的是,原非改革重點的勞工團體卻一片譁然,認為此舉不僅使勞工負擔立即加重,日後卻領得更少,這是不合理的作法。
政府年金改革的初衷,是要維護年金制度的可長可久,並拉近軍公教勞幾方的給付差距。但如果經過這麼一場「改革」,公教人員的退休年金遭到削減,而原來意在安撫的勞工群體反而更覺得受到剝奪;如此一來,不僅改革的正當性全失,恐怕還要引起更多民怨。
我們之所以引「一例一休」為例,提醒蔡政府必須小心從事,正因為一例一休和年金改革的決策模式一樣,都相當程度反映了蔡政府的行事風格:為了討好某些族群,悶著頭硬幹,結果卻讓各階層民眾都跟著受罪。
在一例一休的情況是,政府為了討好勞工,以為將休假制度規範到最嚴,同時將加班費率提到極高,如此,就能使勞工都享有應有的休假,或至少能使他們領到高額加班費。殊不知,如此強制的結果,不僅導致企業因雇不起足夠人力而被迫減班,雇得起額外人力的企業則只好以漲價因應增加的支出,而許多勞工則連原本享有的加班費都因此失去,形同減薪。一例一休的衝擊尚未完全呈現,但以目前的情況看,即使不是「三輸」,至少使勞工落入「所得減少」和「漲價」的夾殺困境,顯違背了照顧勞工的初衷。
至於年金改革,政府一味追求公教勞的三制齊一,也存在一個嚴重的盲點:忽略了年金改革可能造成全民的「均貧化」,使台灣的經濟愈形一蹶不振。公教年金最受外界詬病之處,主要是一些因黨職併公職而產生的高年金超級肥貓,以及一些因制度因素而導致所得替代率超過九成乃至百分之百的不公平。這些,當然是必須優先改革的項目。但是,如果政府不列出地板和天花板,卻把所有公教人員都當成「既得利益者」,要用同一套框架處置,恐將造成嚴重錯殺,弄到整個社會共同均窮。果真如此的話,改革就變成「改惡」及「改退」了。
年金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免於制度破產,讓正在繳交年金的下一代,在他們屆退之齡也能領到足額年金。但如果政府「呷緊弄破碗」,還未及等到下一代領取年金,中老世代卻先因年金縮水提早變成貧窮老人,整個社會消費停滯;屆時,台灣經濟恐將變成一灘死水。
進一步看,「年金破產」的議題,是建立在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及年金無法自給自足的前提而發。但觀察政府近年的稅收,已經連續三年財稅超徵,累計達三千億元;其中,僅去年就有一千兩百億元的超收。在這種情況下,年金破產的急迫性,似不如政府所形容的已達燃眉之急的程度。因此,年金改革究竟要對公教勞下殺到什麼地步,恐怕還可再作斟酌。
除此之外,政府也不能不考慮制度的交錯並行因素。蔡政府方才調高勞工基本薪資到兩萬一千元,勞保費率則調高○.五%,都在今年元月實施。如今,加上一例一休的衝擊,如果今年五月間再加上勞工退休提撥率隨年金改革再調升,廣大的勞資能否承受四項新制同時上路,實讓人存疑。

聯合筆記/內容低級化 媒體自衰

.鞏固邦誼 加強參與中美洲整合
.質能不滅論經濟 蔡政府倒退三百年
.聯合筆記/內容低級化 媒體自衰
.台清互槓 學子又何辜
.台清之爭背後課題/面向國際 別窩巷口搶學生
.陷入盲點的年金改革
.穩菜價 預警通報+生產調節
.平台化 台灣影音產業新契機
.跨年星光淡 勿忘軟實力








聯合筆記/內容低級化 媒體自衰


2017-01-09 03:20 聯合報  謝邦振

台灣媒體最近的某些表現,讓人反感。
例一、有媒體的網路即時,推播了一則路邊七十三歲老伯為四十三歲男友人口交的惡心圖文,與其說它是未經把關而出的疏忽,不如相信,那是「專業故意的露出」。因媒體玩這種把戲,不是第一次,只是這一次特別低級。
少數媒體上網之後又撤了。數位的世界,凡上過必留下紀錄,撤下仍難掩其原先的故意。如認為這是一則可受公評的新聞,何必上了又下。
例二、屏東路邊夜間出現湘西趕屍。媒體引用網路社群的照片,真實情境不過是辦活動的棚架與布帘收攏在一起,但故做趕屍的聳動標題。讀完全文,只是垃圾。
例三、某位教授引用社群貼文,說他上課的政大法律系學生考試作弊,在自己臉書上發文「幹,政大生就是優秀」。記者改寫,並電訪教授之後推網路即時,貼上這樣的標題,「政大傳集體作弊 教授怒『幹』,政大生就是優秀」。
各媒體同一則報導內容都一樣,強調教授怒飆髒話,但教授又說監考時沒發現有人作弊。報導的事實基礎,到底有沒有學生作弊?記者完全不理會。整篇報導讀後的感覺,就是不知所云。
網友與社群,媒體的天敵,媒體對之既恨又怕,卻動不動還到人家那取幾瓢,變相加工成自己四不像的新聞,難怪社群不齒,蒐羅了各型各類的媒體冏紀錄,冠上總標題「小時候不好好念書,長大去當記者」。
這幾年,平面、電子媒體都走向數位化,猛製各種影音、文字圖像,建立媒體新聞網,因為降低成本,一套人馬多途使用,囫圇吞棗,美其名曰「數位匯流」,更奉點閱率、流量為天條,相信等利潤模式出來之後,媒體困境迎刃而解的神話。
為了加大流量與點閱,媒體主管天天強調、灌輸記者,要「吸睛」要「勾引」,記者與小編走火入魔,於是第一個例子公然呈見,第二、第三個例子靠懸疑標題騙取閱讀率,讀完發現不過廢文一堆。長此以往,用戶端怎不棄之而去。
吸睛、勾引(eye-catching),應指內容散發的魅力,但如行之膚淺,就會淪為attention whore,其意思並不好,大陸翻得很難聽,叫「吸睛逼」;廢文是網路用語shitpost(狗屎貼文),現在變成社群上專門消遣媒體無聊新聞的術語。從以上三個例子看,不堪入目的內容不時出現,被網友瞧不起的廢文天天有,都是媒體偏差心態所致。
媒體該自問的是,深植於己的DNA是什麼?品質與品牌信賴能不好好經營嗎?

葉銀華/政策沒有白吃的午餐 然後呢?

.葉銀華/政策沒有白吃的午餐 然後呢?
.王正方/政客愚弄歷史 愚弄「這個國家」
.嚴震生/舉重金牌與學術正義
.林中斌/川普外交「聯俄制中」?
.黃介正/二○一七兵推年
.周行一/當學習是良心事業時
.盛治仁/批評,應該像雨水







葉銀華/政策沒有白吃的午餐 然後呢?


2017-01-09 03:04 聯合報  葉銀華


行政院長在接受媒體採訪,針對一例一休引發的物價上漲與其他紛爭,提出政策沒有白吃的午餐的觀點。我們不能說此番見解不對,但是更關心的是政府的施政品質。
照顧勞工休假權益是對的,但不能勞工還未享受休假增加的權益,反而限制其收入的增加,甚至影響所有人民的權益。
去年在一例一休的法規修正,執政黨當時立場是避免勞工休假制度的紊亂,同時漸進式地朝周休二日的目標前進,這是可理解的。但是,在法規通過、立即執行後,卻引發非常大的爭議,從物價調漲、醫院客運假日減少服務、企業成本提高、排班不具彈性、無法再透過加班增加收入等,顯示政府的施政品質未見提升!
一例一休是勞動部的主管法規,因此勞動部在法規修正提到立法院時,是否有做到政策的影響評估,以及執行時提出法規遵循的相關配套方案?答案顯然不會令人滿意。
而一例一休在行政院討論時,經濟部主管產業發展政策,包括製造業、服務業,是否有針對法規變動對各產業遵法成本與影響提出評估?而主管勞動部、經濟部的政務委員又是否以行政院的高度,針對此案進行政策評估?答案顯然不會令人滿意。
一例一休在去年十二月通過實施,各企業馬上遇到今年勞動成本的預估、工作排班的調整,為了避免成本增加、排班不順,勢必調整售價或降低加班,甚或降低其他勞工福利、年終獎金與增加臨時工因應。這要怪誰?原因部分來自台灣面臨長期經濟不景氣、企業獲利不振,再加上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模式,又使上述問題更為嚴重,因此企業吸收成本上漲的空間受到限制。
接下來,政府又有很大的改革政策,包括:年金改革、公司法全盤修正,一定要記取一例一休的教訓,不要僅有單線思考,缺乏整體考量。例如:年金改革要逐年提高勞保費率到十八.五%,由於雇主負擔七成,則要思考是否因負擔大而降低員工雇用,傷及年輕人的就業機會?再者,公司法全盤修正涉及兩百餘條,是否有考量對所有公司的影響?如何讓所有公司瞭解?遵法成本增加多少?對股東權益影響多少?
去年初總統大選結束時,我在本專欄引用朱元璋打天下的觀點,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對策。「廣積糧」的新解,即是新政府要全力發展經濟。就「高築牆」的新解是新政府要啟動整體金融風險控管,台灣經濟體質已變弱,更容易受到金融風險的感染。就「緩稱王」的新解是執政黨對於爭議大、影響層面廣的政策,例如:軍公教勞之年金改革、遺贈稅與資本市場稅制改革,務必先取得多數民眾的支持,並有慎密規劃,方才執行,否則很容易徒勞無功。
一年過去,我發現執政黨試圖改革爭議大、影響層面廣的議題,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改革若未有好的經濟發展做為基礎,以及未有好的施政品質,則將引發社會莫大紛亂。因此,建議執政黨在改革的同時,要先促進經濟發展!
(本文作者為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