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9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美匯率報告凸顯葉倫見識獨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3861/web/ 

◆  聯合報社論/美日同盟:菅義偉力圖擺脫「恐中症」
◆  聯合報黑白集/「非核家園」不管海?
◆  經濟日報社論/美匯率報告凸顯葉倫見識獨到





經濟日報社論/美匯率報告凸顯葉倫見識獨到


2021-04-19 00:35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路透


美國匯率報告終於姍姍遲到,結果雷大雨小。事前台灣深恐難逃,央行不免心驚肉跳。不料最終答案揭曉,台灣數據雖然達標,唯獨犯意不甚了了,操縱名單一筆勾銷;央行喜上眉梢,壓力減輕不少。這份報告凸顯葉倫膽識卓超,一般官僚難與比較。

先看匯率報告的「執行摘要(Executive Summary)」,開宗明義便強調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猛爆,對民國 109 年(2020年)全球經濟衝擊不小;危機本質深奧,暫時性、結構性變化分際難辨,因而對各國經常帳收支匯率分析不可以常理論斷。既以此一理念為主導,已注定認定結果當非僅憑表面數據就可輕易逆料。

美國匯率報告的法律依據共有兩套,分別是「民國 77 年(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力法3001-3006條」,以及「民國 104 年(2015年)貿易促進與貿易執行法701與702條」。其中「民國 104 年(2015年)法」設定「操縱匯率的三項指標,台灣全部達到。「1998年法」則偏重各國干預匯市是否對國際收支調整蓄意阻撓,或以取得不公平競爭優勢為目標;葉倫對此見解獨到,兩項法律兼視並包;重其大者放過其小,台灣因而免挨一刀。

葉倫身為學界翹楚,經濟貿易盡皆通曉;國際收支治絲紛擾,千頭萬緒必須理好。匯率分析(exchange-rate approach)只是皮毛,洞悉結構方為首要。「吸納途徑(absorption approach)」方屬訣竅,需求供給總結探討。美國製造式微已早,產品貿易逆差難療;去年又遭疫情亂攪,需求雖弱供給更少。防疫亟需器材口罩,在家工作不離電腦。美國自己生產不了,供給唯有進口可靠;貿易逆差若不衝高,民眾日子更加難熬;不說感激還且罷了,再論操縱焉能立腳?

國際收支涵蓋廣袤,產品服務資本全包。美國品貿逆差雖高服貿順差著實不小;業者生財各有門道,算在帳上都是美鈔。資本流通同樣重要,美國優勢絕對難超;吸引外資當推股票,公債更是避險要道。匯率報告若看全貌,美國逆差可獲抵消。他國如果專打服貿,美國只能強辭回報。

對台報告即見分曉,各種好話說得不少。先講防疫工作奏效,全面封禁毫無必要。財政擴張成果良好,振興券下消費不倒,中小企業也獲照料。貨幣寬鬆同步報到,降息一碼定向出招,金融情勢維穩不俏。經濟成長力壓群鰲,科技出口強勢開道;產品首推電訊半導,在家工作大潮湧現;此皆美國實際需要,台灣不賣反而糟糕。台積晶片全球搶爆,美國還得上門求討。再說台灣順差偏高,葉倫自己都覺荒謬。服貿順差出乎意料,主因觀光支出全倒;美國本身防疫太糟,賺不到錢只能苦笑。央行干預金額雖高,資本流出適可沖銷;若非熱錢大舉湧到,央行何須多此一勞?

再論操縱匯率一道,美國一向幹得不少。干預匯率不外三招,首先就是口頭宣告;川普經驗尤其老到,弱勢美元響徹雲霄。政策干預更具奇效,降息外加 QE 大招;表面說是國內需要,影響匯率誰不知曉?美元身為全球通鈔,大量釋出誰擋得了?操縱匯率這招最高,強如葉倫焉能不了?

美國去年防疫不力,被迫採取猛藥救急。利率直接一降到底,每月購債千二百億。寬鬆政策隨己所欲各國只能自力救濟。「老美有權能鑄幣台灣無力唯干預」。台灣干預須視動機央行阻升是為防弊,並非助貶謀取自利,其間差異不以里計不僅台灣情非得已,大陸南韓同樣受逼;縱使認定操縱匯率,美國亦難力抗眾議。

不做無益以害有益,葉倫自然深明其理拜登重視各國協力,不再空喊美國第一;葉倫此舉能顧大局,又能無損自身信譽。台灣得以鬆一口氣,暫時不必設法應急。不過央行務須切記,匯率爭議並未止息。只此一舉,下不為例。












聯合報黑白集/「非核家園」不管海?


2021-04-19 01:59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日本政府宣布2年後將福島核電廠廢水排放入海。 美聯社


好奇怪,蔡政府喊得響徹雲霄的「非核家園」,一碰到日本,就龜縮了。日本要把福島核廢水放流入海,韓國揚言要告上國際海洋法庭,中國則痛批「太平洋不是日本的下水道」;蔡政府卻輕描淡寫,只稱遺憾。一遇上「大哥哥」日本,蔡政府似乎就只能乖乖投降。

助日大使」謝長廷立即發揮了他巧言令色的長才,說台灣的核電廠也把廢水排放入海,所以才會有「秘雕魚」。這番話,除意圖魚目混珠,也暴露民進黨反核的虛假。也難怪,有九成多的民眾對政府處理日本核廢水的軟弱感到不滿。

我國核電廠排入海洋的,是核子反應爐外面的冷卻水」,不含放射物質,和各國核電廠的排放水一樣安全無虞當年之所以有秘雕魚,是廢水溫度太高所致,與放射性物質無關而日本要放流的核廢水,則是核電廠爐心融熔後遭汙染的冷卻水,帶有放射性的氚;其半衰期長達十幾年,任意放流入海,必然衝擊海洋魚類和生態。

試想,蔡政府對台灣所有核電設施都極盡可能地妖魔化,但對日本核廢水卻是輕聲細語笑納這說明它的反核根本在做戲。難道說,「非核家園」範圍只限本島陸地,不包括四周海洋?不稱職的謝長廷卻能長駐日本,只因蔡政府仍須借重其信口雌黃,包括進口日本核食。












聯合報社論/美日同盟:菅義偉力圖擺脫「恐中症」


2021-04-19 02:02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美日聯合聲明52年來首次提到台海議題,引發中國不滿。圖為美國總統拜登(右)與日本首相菅義偉(左)。(路透)


在近期兩岸關係持續緊張之際,這次美日領導人峰會後的聯合聲明,明確地將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列入兩國共同關切的議題。這是自民國 61 年(一九七二年)台日斷交後,美日首腦峰會首度提及台灣問題。此舉,雖是美日同盟的一小步,對患有「恐中症」的日本而言,卻是一大步。

日本是一個極度重視「空氣」(氛圍)的國家。在拜登與菅義偉會晤後,日華議員懇談會會長古屋圭司,立即貼出日本駐台代表官邸升起日本國旗的照片。一向親台的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則順勢前往距離台灣最近的「與那國島」,作遠眺台灣之狀;這與美國神盾艦長蹺腳閒看中國遼寧艦,頗有呼應之意。

菅義偉結束訪美之行後,緊接著將赴印度及菲律賓訪問,以實際行動來拉攏亞太盟國,落實美日同盟的印太戰略。可見,這次日本是「有備而來」,並非如過去「不情願」地配合美國演出而已。可以看出,日本過去是「被動圍堵」中國,現在正轉向為「積極牽制」。

這樣的氛圍變化,不可謂不大。四年前,高舉反中大旗的川普,與深富右翼色彩的安倍舉行「川安會談」,雙方也只是一再重申美日同盟適用於釣魚台海域,並未觸及敏感的台海問題。直到去年,日本內部還瀰漫著鼓吹大陸領導人習近平訪日的氣氛,希望藉中日領導人會談為橋梁,讓兩國關係真正邁向正常化。菅義偉接任首相不過半年,就有了如此明顯的變化;這股反中的「空氣」究竟從何而來?又是什麼推力讓日本大膽跨越了台海的這條政治紅線?

首先,是日本內部的威脅感營造了反中的氛圍。菅義偉上台後,少了安倍那種政治強人的加持,自民黨內部的「親中派」與「反中派」一直維持著恐怖平衡。但今年二月中國大陸通過《海警法》後,授權中國海警船可以在爭議海域中使用武力,中日兩國在釣魚台海域衝突升高的可能性大增,也讓日本國內改善中日關係的氛圍頓時幻滅。在西風壓倒東風下,「反中派」順勢成為主流聲音,防衛大臣岸信夫積極鼓吹,日本的戰略防禦縱深應從西南海域擴大到台灣海峽,才足以應付中國的威脅。

其次,是拜登的承諾強化了日本的反中意志。川普時期,在「美國優先」政策下,非但不重視傳統盟國,還退出美國主導創立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駐日美軍基地經費的分攤問題,也使兩國屢現歧見。面對川普的搖擺,日本只能轉而拉攏中國,採取遊走於美中之間的平衡政策。拜登上台後,布林肯訪日之行對美日同盟作出再保證承諾,美國國安會印太協調官坎貝爾也親訪日本,對印太戰略進行再確認。在雙方互惠性同意下,美國在釣島問題上成為日本堅定的後盾,日本則成為美國印太戰略的最前沿,日本因此勇於踏出台海的軍事紅線。

從美日共同聲明看,除中國取代北韓成為東亞區域的威脅外,海域問題儼已成為美日關切重點。美日強調的雖是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但東海、台灣海峽和南海已連成另一條西太平洋島鏈,台灣不僅成為美日同盟周邊有事的範圍,也將成為美日與中國對峙的核心,台灣捲入美中衝突的可能性大增。

日本政論家船橋洋一曾在其《漂流同盟》一書中,將美日同盟關係比喻為兩艘綁在一起的船在海上漂流,隨著美國亞太政策的搖擺而漂蕩。如今,日本已被美國緊緊套住,成為中國大陸眼中的小圈圈。在蔡政府親美日、反中路線下的台灣,恐怕也是如此。


【專家之眼】重視台灣不等於美日對台提供安全承諾

◆  【專家之眼】重視台灣不等於美日對台提供安全承諾

◆  【專家之眼】從美國科技政策 看拜登百日維新的目標







【專家之眼】重視台灣不等於美日對台提供安全承諾


2021-04-19 10:50  聯合報 /   陳一新/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
美國總統拜登(左)於美國時間十六日在白宮與日本首相菅義偉(右),舉行兩國領導人會談,並致表明「反中」立場。法新社


美國總統拜登與日本首相菅義偉十六日在華府舉行美日峰會在聯合聲明與聯合記者會上都表明「反中」立場,並表示重視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與兩岸恢復對話的必要性。然而,「重視」並不等於美、日兩國對台灣提出安全承諾,更不等於他們會在大陸武力犯台時出兵馳援台灣。

這次美、日峰會看起來似乎就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與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擔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快速崛起且不守規矩,決定為美、中兩國為首的「民主科技聯盟」定下一套鬆散的遊戲規則,以應對中、俄兩國為首的十六國聯盟。

首先,雖然美、日峰會號稱「反中」,但他們量身裁衣所打造的規矩並沒有對彼此提出過度嚴苛的要求。

例如,當菅義偉表示日本與中國有極為密切的經貿關係,拜登就同意日本在聯合聲明中不會提及新疆議題。

其次,雖然菅義偉在拜登壓力下同意警告中國不要用「海警法」霸凌日本,也不要用武力脅迫周邊鄰國,但在「反中」方面的用辭遣句卻相當平和,沒有過份尖銳。

日本最關切的還是「海警法」與日美安保條約,美國在這次峰會可說滿足了日方的需求。

第三,拜登與菅義偉雖然在聯合聲明中提到「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並呼籲兩岸恢復對話;但是這些泛泛之論都只是「一廂情願」的空話,既無約束力,也談不上是什個保證。

倒是美、日兩國聯合聲明中有關台灣的部份,我國從總統府、行政院、外交部到陸委會卻都聽得很來勁,還強做解人或加油加醋,把美、日兩國提到台海和平穩定的空話當做對台灣的「安全保證」。

事實上,美、日兩國最關切的是他們自己的國家利益,新冠疫情爆發後,台灣高科技產業鏈,特別是半導體產能與研發能力,才受到美、日的高度重視。一旦美、日掌控了半導體的產業鏈,台灣在美、日心目中的地位恐怕立刻下降。

日本前首相佐藤榮作民國 58 年(一九六九年)與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發表聯合聲明,認為台灣地位重要。不幸的是,就是從那一年開始,美、日兩國開始一步步背叛他們心目中重要的台灣」。

民國 60 年(一九七一年),中共在美國的支持下進入聯合國。日本則於民國 61 年(一九七二年)「搶搭巴士」與中共建交。尼克森民國 61 年(一九七二年)展開「和平之旅」,訪問中國大陸與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會晤。

民國 63 年(一九七四年),美國開始從台灣撤軍,並著手推動美國與中共的「關係正常化」。

民國 67 年(一九七八年)底,美、中兩國正示建交,與中華民國斷交,並於一年後廢止與台灣在民國 43 年(一九五四年)簽訂的「美中協防條約」。

尼克森政府在拋棄南越之前不斷向西貢強調南越的重要性,並提供安全保證,前後還派了五十萬大軍協助南越對付北越結果,美國還是全面撤出南越,造成南越失守越南統一

在對抗敘利亞的戰爭中,美軍與庫德族並肩作戰,只是戰事尚未結束,川普政府就拋棄了庫德族,任其自生自滅。

歷史總是透過不同形式重複。連「生死與共」的南越政府與「並肩作戰」的庫德族,美國都能棄之如敝屐,我國難道不應以史為鑑?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科技產品中的人文樂趣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3861/web/ 

◆  哏圖成癮 蘇揆不能沒丁怡銘
◆  美台交往新準則 何妨更開闊
◆  台美堅若磐石 限制如石
◆  勞動部只救經濟 不顧人命
◆  大學考招變革的真真假假
◆  犯罪化+即時介入 糾纏專法雙保險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科技產品中的人文樂趣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科技產品中的人文樂趣


2021-04-19 04:24  聯合報 /   林一平(作者為科技部前代理部長)
2021 iF Design Award: 田間感測器。圖/林一平提供


兩年前我由一家科技廠商 AiQ 買了一套最輕巧的智慧手套,將之連接到我的物聯網系統 IoTtalk。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應用這項科技。正好我擔任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董事,大家都擔心布袋戲大師年事已大,都八、九十歲,逐漸凋零,絕技會失傳。我靈機一動,想到利用智慧手套來記錄布袋戲大師的表演手勢。

我請羅禾琳教授設計一個精密的小機器人,讓智慧手套經由物聯網來控制這個機器人,再將機器人套上布袋戲人偶。布袋戲大師可藉由智慧手套來控制機器布袋戲人偶,輕鬆地遠距表演。同時 IoTtalk 可記錄布袋戲大師的所有動作,反覆播放,記錄布袋戲大師的絕藝。這個成果命名為 PuppetTalk發表在電機領域的學術期刊

文章第一段,我以英文寫了一首打油詩 “Who knows the world of possibilities held in a palm? Actors and audiences both obsessed; Life is like the puppet show, The music stays as a joy even after the play ends.”翻譯成中文是「掌中乾坤有誰知,演戲瘋來看戲痴;人生好比布袋戲,曲終人散樂自知。」此成果也獲得民國 109 年(二○二○年)世界資訊科技與服務聯盟WISTA公眾服務獎

五年前我的團隊開始在 IoTtalk 平台上設計智慧農業使用的田間感測器。之後我們成立農譯科技公司AgriTalk),請廣達電腦量產田間感測器,產品代號 QoFA。當初我設計的原型採用市面量產標準外殼,方方正正,雖有點笨重,卻自以為便宜實用。廣達技術長張嘉淵告知我,廣達將開模具,另製外殼;我聽到要增加成本,當場跳腳,覺得外殼能用就好,嘉淵說廣達產品品質第一,不能粗製濫造。我仔細檢視廣達的設計,是工業等級,已超越我們原型規格,外殼特別設計,著重防水,能延長田間感測器幾年壽命,因此我也認同有重新開模的必要。廣達量產的田間感測器深獲國際好評,交通大學因此榮獲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的創新獎

嘉淵兄仍不滿意,孜孜不倦,持續改變田間感測器的外形,但他不再告訴我花多少錢了。今年四月,廣達最新版的 QoFA 田間感測器,榮獲享譽國際、極具指標性與前瞻思維的頂尖設計大獎中的 iF 設計獎標章)。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嘉淵兄在修改感測器,一直注意到外觀美感。我恭賀廣達得獎,更感謝董事長林百里及技術長張嘉淵對產品美感的堅持,相信田間小鳥看了心情一定很好。下一版的 QoFA 要更有人文氣息,要有優美的莫札特音樂,讓路過田間的山豬療癒

無論智慧手套田間感測器,我們這群科技人,漸漸學會在冰冷的科技產品中尋求人文的樂趣。










勞動部只救經濟 不顧人命


2021-04-19 04:07  聯合報 /   張姮燕/國際勞工暨雇主和諧促進協會顧問、大學教授(高雄市)
今年家庭看護工轉到工廠的移工,呈跳躍式成長。示意圖,非當事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家庭看護工(外籍看護)可轉工廠之政策自民國 97 年(二○○八年)實施至今,但在新冠疫情前,靠的是市場機制及仲介公司商業模式,幾乎沒有轉換行業之情事。但一場疫情,就業服務法的漏洞,讓重症家庭成為移工前往工廠的跳板。

根據勞動部資料,家庭看護工轉為製造業工作,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有九十一名,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六十六名,民國109 年(二○二○年)二八七名,其中以菲律賓的二○四名為大宗,印尼以一七一人居次。

今年家庭看護工轉到工廠的移工,更是跳躍式成長。勞動部統計顯示,一月全台轉換工作類別的移工有二四六人,幾乎等同於過去一年所有人數加總,也在一個月內造成二四六個家庭,頓時因失去照護人力,成為失能家庭。其中半數以上為菲律賓籍移工,計有一四四名,印尼籍移工以六十九名居次。這些看護工又多數轉換到桃園市(八十五)的工廠。

根據規定,家庭看護工須在勞雇雙方同意的前提下轉換工作,也就是原雇主、新雇主、移工三方「合意」。但要轉換不同業別到工廠工作,依外國人受聘僱從事就業服務法規定,「移工辦理轉換登記,以原從事行業之同一工作類別為限」。但是符合下列三點,可允許轉換。第一、由持有效招募許可函或符合聘僱外國人資格之雇主申請接續聘僱;第二、外國人遭受性侵害、性騷擾、暴力毆打或經鑑別為人口販運被害人;第三、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等三類情事。

工廠引進移工為經濟發展與企業經營考量,乃為壓低公司營運之人力成本。但看護工引進原因乃補充台灣不足的長照人力,聘僱許可函允許其照顧身心障礙、重症或失能之受照護者,此為性命攸關的事,牽涉到受照護者的「生存權」。勞動部必須嚴格限制移工轉換工種的原因,應重新檢視就業服務法或制定新規範,不應只救經濟,不顧人命。

入境來台工作類別要區分清楚,並限定不得跨類別轉換工作。若要轉換不同類別工作,移工得先行出境,重新申請欲轉換之工種後,再來台。根據就服法允許可轉換之三種要件之第一項,觀察到移工為轉換成廠工,常以怠工、裝病、揚言自殺、傷害受照護者等亂象,逼迫原雇主簽三方合意轉出。建議應規定看護工若以裝病、揚言自殺等不實理由達到轉換目的,應進行精神鑑定,並視移工精神狀況及是否具詐欺行為,取消工作資格、廢聘,才能遏止亂象。

轉換要件第三項則將勞動部的權力過度擴張,應加以限制。因新冠疫情導致的缺工狀況,已使移工薪資水漲船高,因此也可重新引進較高薪資水平的泰國移工,或更積極開發勞動力引進國。畢竟去年一月轉換工作類別僅有七人,今年一月竟增長卅五倍,達二四六人,可預見其他月份也將有較往年幾十倍的轉換人次。新冠病毒不至於導致外國人遭受性侵害、性騷擾、暴力毆打或被人口販運,勞動部卻在一個月內核准轉換工作類別的移工人數幾近過去一年之總和,勞動部應檢視是否有疏失之處,並修改法規。













哏圖成癮 蘇揆不能沒丁怡銘


021-04-19 03:48  聯合報 /   苗知睿/國小老師(台南市)
波波漫畫


去年十一月因牛肉麵哏圖及統編風波請辭行政院發言人一職的丁怡銘,「悄悄」於三月底回鍋擔任行政院有給職顧問!比照十三職等簡任官,月薪約十二萬元的待遇,讓政務官下台負責再次成了空話。

行政院長蘇貞昌應該很愛吃有統編的牛肉麵,所以提供院長相關諮詢意見,協助政策研究與溝通事宜,只有丁怡銘可以勝任;蘇貞昌應該更愛行政院的網路哏圖,吹捧自己、顛倒是非、打擊政敵、帶領風向,所以網軍首領丁怡銘怎能不被重用。

如果不是上述理由,實在很難想像丁怡銘竟然需要蘇貞昌大費周章安排職務,短短四個月內就迫不及待安插高薪職務。

蘇貞昌期待丁怡銘經歷先前事件後,記取教訓,積極任事,善盡政策幕僚的職責,襄助各項政務的推動;這是希望丁怡銘製作網路哏圖的功力能再精進,從檯面上隱身檯面下,作假哏圖不要被抓包嗎?














犯罪化+即時介入 糾纏專法雙保險


2021-04-19 04:15  聯合報 /   許福生/警大警察政策所教授、台灣防暴聯盟常務理事(台北市)
屏東女子遭糾纏擄殺,朝野立委要求行政院盡快提出糾纏防治法草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屏東女子遭糾纏擄殺,朝野立委要求行政院盡快提出糾纏防治法草案,行政院也表示支持糾纏法立法,只是立法應採取何種模式,仍待整合。

現今各國糾纏跟騷行為立法模式,美國採直接犯罪化模式,即糾纏跟騷就是犯罪。德國則採直接犯罪化及司法介入並行模式,在刑法增訂「跟蹤騷擾罪」,將跟騷行為直接犯罪化,又在「暴力防範法」中規定被跟騷被害人可直接向法院聲請核發「民事保護令」,以司法介入防範跟騷。

日本採用「糾纏騷擾行為規制法」專法,明定任何人均不得為糾纏等行為,倘若對同一人反覆進行盯梢、監視、要求會面、粗暴言行、傳送電子郵件等糾纏行為,而使相對人安全、住居平穩、名譽或行動自由顯著受侵害而感到不安時,可處徒刑。另警察機關可以「警告」向行為人要求停止糾纏等行為;各地方自治團體的公安委員,也可於行為人違反警察機關所為的「警告」,且認為其有反覆為糾纏等行為之虞時,核發「禁止命令」,若違反「禁止命令」,則再以刑罰介入,可謂是採取專法同時將跟騷犯罪化及先行政後司法並行模式。

上屆立院政黨協商版「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傾向日本立法例,採循序漸進、逐步加壓、先行政(警察介入)後司法模式。倘被害人受到糾纏行為侵擾,由警察機關調查,對實施糾纏的行為人,警察機關得即時勸阻或制止,有事實足認被害人有受跟蹤騷擾行為急迫危險者,可核發警告命令;若二年內再犯,被害人可向法院聲請防制令,違反防制令最高處三年徒刑或併科卅萬元罰金。警政署以本草案與其他法律重疊、案件量大恐排擠治安維護為由,懇請暫不推動,最終立院決議由內政部重新檢討。

去年十月內政部送請行政院審查的「糾纏犯罪防治法草案」,雖改採美國及德國的立法例,將糾纏直接犯罪化模式,惟卻將糾纏限縮在性騷擾範圍,強調「過度追求就是性騷擾」,也因過度限縮,立即引起婦團批評,表示糾纏犯罪防治法草案不足,將糾纏等同性騷擾,以及無法及時介入保護被害人。

現行國際趨勢顯示出糾纏就是犯罪,未來草案將糾纏行為直接犯罪化是有必要的。再加上糾纏行為具有持續性高、危險性高、恐懼性高及傷害性高等特性,會令被害人心生不安,亟需公權力即時介入約制保護。保護途徑若採德國式的「司法介入」模式,優點是程序較為慎重,缺點則是較耗時;若採先警察介入後司法的日本模式,優點是較即時全面並可循序漸進、逐步加壓,缺點是有加重警察工作負擔傾向。

為落實本法保護被糾纏者平穩生活不被干擾,民間團體共識版主張可同時向警察機關聲請警告命令與向法院聲請防制令的雙保險設計,可作為立法借鏡,畢竟糾纏行為的直接犯罪化與即時介入,才能免除人民不安。














大學考招變革的真真假假


2021-04-19 04:10  聯合報 /   駱星澐/高中生家長(南投市)
大學考招新制將在明年上路,申請入學將延後至5、6月,分科測驗(現行的指考)延後至7月底,學生及家長恐多得煎熬近一個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此波教改的最後一哩路 --「大學考招新制」即將在最近定案,在「完整學習」的大前提下,學測後的甄選日程全部延後,從現行三月到五月,改成四月到六月;連帶影響分科測驗(目前為指定科目考試)時程,將從七月第一周改到七月下旬進行,分發入學結果也從八月初延到八月底前公告。

這樣變革,是希望改善高三生學習不完整與管理困難的問題。但這是「把事辦好(Do the things right)」,還是真能「做對事情(Do the right things)」?似應再想想這個「完整學習」議題之真偽!

自從十二年國教及一○八新課綱實施以來,私立學校打著「買一送一」(進國中直升高中)、「超前學習、預約頂大」的響亮口號,從國中起一路趕進度,幾乎在高三上以前都把高中的學習內容全部上完。公立學校則因力行「教學正常化」,照表操課,無法超前學習,始終落實完整學習。所以就「學習內容」而言,完整學習其實是假議題。

那「學習時數」(或態度)?這次改變的另一訴求是高三生如在畢業前就確定上榜,將不利於要求他們專心學習高三下內容,更常會影響正準備指考的學生上課;這些學生也大量請假,或打工賺錢、或旅遊休閒、或耍廢擺爛,導致學習態度不佳,影響日後上大學的學習心態。於是用延後考招期程的策略,以求完整學習時數,促使學生積極向學。

依據學生學習評量辦法以及畢業學分數規定,高三下多數學生早已取得畢業資格,加上大學端「求(學)生若渴」,高中端要用「時數」綁住學生,除非修改學習評量辦法、請假規定、畢(肄)業資格及大學入學規定,否則難以用「學習時數」引導學生學習態度。未修法前,當然這也是個假議題。

「弱化分科測驗入學」才是真議題。指定考始終被某部分教改人士視為「聯考」的遺緒,不論是考試日期、科目、計分或分發入學制度,都和聯考一致,因而欲除之而後快。就目前規畫方向,考試延後、考科減少、計分方式改為級分制等,無一不在告訴學生除非你的意志力過人,願意忍受長久煎熬,否則別考慮分科測驗。從高中特色招生考試分發入學的經驗,幾可預告分科測驗式微的命運。











台美堅若磐石 限制如石


2021-04-19 04:01  聯合報 /   施炤稽/大學教授(台北市)
美國總統拜登摯友、前參議員陶德(右二)率團14日至16日訪台。圖/本報系資料照


美國拜登總統特使訪團停留在台灣的三天,抵台之前嚴格保密,連新聞都沒有,比川普總統任內最後半年、強力挑戰習近平政府的作法緊縮。

川普政府派衛生部長、主管環境能源的國務次卿、環保署長(後取消來台)、駐聯合國大使(後取消來台)造訪,至少在出發的前幾天甚至更早,就已經有相關新聞,無論是美國官方直接宣布或外國媒體披露。

這次訪團靜悄悄地來,而且當外媒已經在報導拜登將派氣候特使、前國務卿柯瑞訪問中國大陸,來台這一團的消息仍舊被封鎖,直到抵台當天,新聞才見報。這等於是美國技術上先宣布到中國大陸的官方訪團,才被動證實準備出發去台灣的「非官方」訪團。

再來,這個訪團團長、前參議員陶德,和兩位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史坦柏格都是退休人士,只有隨團的國務院台灣協調處處長(約等於我國政府體制的科長)是現任官員,但外交部長吳釗燮似「破例」親自到機場接機。

去年八月訪台的美國衛生部長阿查爾、九月訪台的美國國務次卿柯拉克,都是由外交部次長接機。去年捷克國會議長來台、今年帛琉總統訪台,吳釗燮親自接機。這就是正常的外交禮節。

對於美國訪團祭出這麼高規格的接待,想當然爾是要在兩岸關係惡化、其他外交領域施展不開時,更顯示對美國的重視,還有讓國內民眾覺得民進黨政府外交的成功。但是,在外交禮節上,外交部長親自接機的作法確有商榷之處。

第三,報載美國在台協會(AIT)早些時候便與一些立委約定在十五日下午見面,但不提是同這個訪團見面,與一般外交業務禮節略有扞格。

從未經官方證實的新聞報導看來,似乎是美國訪團成員在「口試」立委們,沒見到立委們問美方什麼問題;而且,相關新聞內容多半似是民進黨放出來酸國民黨在場立委,政治操作痕跡明顯。

訪團成員都是退休人士,並不是總統或副總統等級別的官員,臨時請我國國會議員到美方團員下榻的旅館,而不是在立法院或 AIT 新落成的大樓,這很罕見,或許美國常常習慣了以己為尊,所以根本沒有顧及這一點。

最後,這次因為美國延續自己的「一中政策」,放出來的新聞說是派總統的「非官方」特使團,因此也可以說,被部分媒體和名嘴描繪成「抗中挺台」的拜登政府,其實還是很忌憚中國大陸的壓力。

再怎麼樣,美國還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保持外交關係、進行選擇性的戰略合作,至於和中華民國,尤其是我國官方在美國的身分、行動,與美國官員在台灣所享受的待遇相比,天差地別。

所謂「堅若磐石」的台美關係,有其正面表述的內涵,那就是在台灣關係法的指導下,美國承諾會盡量促進對台灣的「非正式」關係;但若負面表述,就像當前硬到像石頭般的雙邊框架,幾乎不可能從「非正式」回復為「正式」。













美台交往新準則 何妨更開闊


2021-04-19 03:59  聯合報 /   姜皇池/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國際法教授(台北市)
美國國務院日前公布最新的對台交往準則。本報資料照片


四月九日美國國務院公布新的美國政府與台灣對口當局交往準則》(以下稱《交往準則》),此《準則》最引人矚目的是:相較於先前版本,新版《準則》除鼓勵台美互動外,更進一步放寬美國政府與台灣的互動限制,比如《準則》允許美國官員在聯邦機構的建物內與台灣官員會面。

整體而論,國務院藉由《準則》的明確文字,給予聯邦政府各單位與台灣交往的明確指引,就台美互動關係而言,新《準則》無疑是好消息,當然是得之不易的「外交」成果。

回顧歷史,以往美國顧及中國反應,美台人員交往,限制重重,然當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初,在川普政府即將政權移交之際,當時國務卿龐培歐正式召開記者會,對外「揭露」:美國外交人員或相關公務人員,與台交往須循一套內規,為因應新局面,龐培歐宣示廢除所揭露之交往準則,以往所有《交往準則》都應失效。

然顧及美方人員已習於有所依循,仍將制訂一套交往規則。在拜登政府上任後,乃有新版《交往準則》。

而如前所指出,新《準則》固比舊準則對台灣友善,然若對比新《準則》與原先聲稱將「消除所有限制」龐培歐版本,新《準則》仍是「限制較多」版本。舉例言之,依傳媒所稱龐培歐毫無限制版,台灣軍方可著軍服與美方會面,亦得在台美官員會面場合擺放我國國旗,然新《準則》對此兩議題,付諸闕如。

不僅如此,檢視目前國務院公開資訊稱「台灣」為:「生氣蓬勃的經濟體」、「重要的安全與經濟伙伴」、「國際社會的善良力量」等等,用語精準審慎,未有任何帶有主權意涵用語。此外,四月九日國務院聲明再度重申:《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以及雷根對台六大保證所組成的「一中政策」等等。

從此觀察,相當明顯,拜登政府仍依循美國的「一中政策」框架,嚴守台美間屬「非正式官方關係」窠臼,新《交往準則》指引美國官員如何在互動過程中,不能賦予台灣任何國家主權意涵。反射至台灣國家地位,則在美國對台政策有根本性轉變前,任何更加「寬鬆」的《交往準則》,對提升台灣「國家屬性」(Statehood)的助益,仍相當有限。

不難發現拜登政府的外交專業團隊並未繼受川普時期作風,以往那種向主權端傾斜的作風,不復存在,且為避免引發中國不悅,蓄意嚴守「非官方」界線,但如此謹小慎微,中國顯不領情,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近日談及美國陶德以「非官方」形式率團訪台一事,直言「所謂官方和非官方,只不過是他們『騙人』的幌子」,在中國眼中「官方」或「非官方」,並無差異。

既然如此,且《交往準則》僅屬國務院單方規範行政的文件,自可視美中台關係之變動,彈性調整。吾人誠摯期盼:中國既已不領情,美方何妨以更開闊的作法,進一步調整並提升台美往來關係?


方祖涵/全民疫苗運動的挑戰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方祖涵/全民疫苗運動的挑戰






方祖涵/全民疫苗運動的挑戰


2021-04-19 03:57  聯合報 /   方祖涵(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美國正在進行二戰以後最大規模動員計畫,最近每天將近四百萬人次接種疫苗。法新社


攝政家具球場是獨立聯盟馬里蘭藍蟹棒球隊的家,這支球隊跟台灣淵源很深,不但曾經有中職前強打陳冠任在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球季效力,而且王建民令人感動的大聯盟後勁之旅,更是以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藍蟹當做起點。

攝政家具球場已經很久沒有棒球賽了,因為疫情關係,民國 109 年(二○二○年)球季整個被取消,對獨立聯盟球隊來說,這是很艱困的挑戰。

其實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球季目前還沒有重新開啟,不過,從三月中開始,人們已經每天從早到晚絡繹不絕湧進球場,就像棒球電影「夢幻成真」畫面一樣,數以千計車輛在緊鄰公路上一台一台排著隊,車上大多數人也像電影裡拜訪球場的觀眾,充滿了感激與希望 -- 攝政家具球場現在是馬里蘭州大型疫苗供應站,類似設施因為幅員廣闊,整個接種過程民眾都不需要下車,可以避免過度擁擠或是不必要接觸。到今日為止,藉著各式供應站,全州已經有兩百萬人打過一劑以上疫苗,超過成人總數一半。

美國正在進行二戰以後最大規模動員計畫,最近每天將近四百萬人次接種疫苗,幾乎占全球總數一半。不僅是醫院與藥局,球場、購物中心、學校都可以變成疫苗供應站,許多州開放所有十六歲以上民眾接種,以大華府地區為例,預約名額也已經不再一位難求,普及化讓疫苗接種變成了全民運動。疫苗當然不是萬靈丹,可是唯有群體如此廣泛參與,整個社會才有機會走出黑暗。

單日四百萬雖然聽起來很多,數字裡卻仍然藏著不少隱憂 -- 全美各地接種速度不同,支持共和黨保守區域普遍較慢,男性亦略低於女性,然而整體最顯著之變數,竟然是族裔之別。根據四月初統計,在半數有族裔資料的全美接種人口當中,白種人打過疫苗比例最高,亞裔幾乎並駕齊驅,非裔與拉丁裔卻少了四成!

造成如此差異原因很多,像是對政府信任度,資訊與資源普及程度等因素皆有顯著影響。先前搶疫苗不但要有意願,還要有錢、有閒、有高速網路,各項條件缺一不可。像是在家遠距工作的白領階級能有餘裕安排自己與家人接種,真正經常與人接觸的高風險勞動族群反而落居在後,如此景況不僅欠缺公平,由防疫角度看來更是事倍功半。

更有甚者,倘若疫苗注射人口結果不如預期,無法達到群體免疫程度,只會讓病毒繼續蔓延變異,疫苗的功效大打折扣,最後大家還是一起再落深淵。

針對族群差異,拜登政府除了要求各州對少數人口投入更多資源以外,更呼籲有能力影響社會的言論領袖肩負更多責任。人們可以不相信政府與媒體,可是當明星、歌手、網紅,宗教領袖或職業運動員親身示範,就能造成實質改變。

再過不久,台灣也將邁入接種高峰,屆時有了各地前車之鑑,是否能夠做得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