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7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應對失智症應提升至國家層級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美國政治極端化,總統大選進入割喉戰
◆  聯合報黑白集/衝動是魔鬼
◆  經濟日報社論/應對失智症應提升至國家層級






經濟日報社論/應對失智症應提升至國家層級


2023-09-17 04:36  經濟日報/ 社論
應對失智症應提升至國家層級。示意圖。記者林伯東/攝影


上個月底日本政府公布明年將啟動國家研發項目整體計畫,其核心為加速開發新的治療藥和簡便的檢測法,推進腦神經科學基礎研究,目的是透過此計畫應對認知症我國稱失智症)的挑戰,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將此政策定位為:「舉國挑戰重要課題」。

日本應對失智症提升至國家戰略層次,在今年6月內閣會議上通過「新資本主義實行計畫修訂版,就是為了將應對失智症納入該計畫。在明年日本的年度預算計畫中,跨部會將共同投入200億日圓約台幣44億元),展開為期十年健康醫療戰略計畫

日本將失智症列為國家級的應對目標,源自於自身高齡化社會衍生的挑戰。日本官方估計,到民國一二九年(2040年),日本65歲以上失智症患者近千萬人,相當於每四個日本長者就有一個失智症,影響重大。日本是全球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之一,失智症族群增加與年輕化,代表國家對失智症的醫療照護投入費用持續上升,其他衍生的家庭照顧與社會長照成本更將大幅超越目前的水準。

從日本的經驗來看,我國面臨相同的失智挑戰。依照衛福部與相關失智協會的統計,目前我國65歲以上長者每13人有一位失智,80歲以上約每五人有一位失智。以當前的失智人口與比率,參考日本對民國一二九年(2040年)時失智人口的比率,就可知道我國失智人口的「主升段」還沒到來。失智症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全球公衛挑戰,政府對此應對,也必須加緊腳步。

依照政府目前「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中央政府已意識到要擴大對失智症防治的投入,近年我國每年在失智領域的政府預算約在台幣50億元上下,這金額看似比上述的日本應對失智症預算高,實則不然。日本最新投入應對失智症的預算主要在科學領域的研究從失智症檢測到新藥發展與應用,日本官方的作法是要從源頭更快速檢測失智症患者,再藉由之後的醫療照護等介入,減輕或延緩失智症患者症狀,既增強國民健康條件,也同時降低國家失智公衛領域財政負擔

我政府目前在失智與長照領域投入仍屬初期階段,難稱得上細緻。近日各黨總統參選人紛紛提出放寬長者看護申請條件,行政院隨即宣布放寬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這項開放僅解決了最初階長照照護問題,卻無法提升失智等更複雜的照護品質。從長遠的國家發展來看,國人的平均餘命會更高,失智照顧時間也會比現在更長,如何給國人一個質量均衡失智照顧環境,是政府現在就必須思考的施政方向。

產業面來看,失智照顧亦是一個潛力十足領域。近年歐美各國積極研發應對失智的新藥,在治療阿茲海默症等延緩認知衰退上已有相當成績;新藥費用不低,以在美國的定價來看,一年約2.65萬美元藥費,以未來失智檢測愈來愈普及失智人口愈來愈多情況估計失智藥品市場持續成長

前幾年我國已宣示進入「生技元年」,蔡英文總統與行政院長陳建仁均預期生技產業將是我國下一個兆元產業。在政府努力擴大生技業發展的同時,我們也建議政府應效法日本,將國人失智照護列為發展生技與長照產業戰略項目,除了精進照顧」,更要從源頭強化治療」,結合目前已有生技發展強項,讓我國在失智治療與檢測市場上能有更多發展空間失智照護不只是社福議題,在產業上的商機也是明顯可見;政府應領頭籌措資源,效法日本國家高度應對失智照護挑戰












聯合報黑白集/衝動是魔鬼


2023-09-17 03:41  聯合報/ 黑白集
疑因噪音糾紛殺害樓上羅姓夫妻的高雄市吳男(戴安全帽者),檢方16日晚向法院聲押獲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高雄吳姓男子當著兩個小孩面殺死其父母。疑似「噪音殺人」的犯案動機幼童目睹父母慘死心靈嚴重受創,乃至是否社會安全網破洞等問題,無一不刺激著社會敏感神經。

讓人訝異的是,慘案發生後,網路竟也充斥「同情阿伯」之聲,理由不外居住於大樓公寓,如何能忍長期「魔音穿腦」之苦?甚至不乏影射小孩是噪音元凶的「鍵盤柯南」。遺孤何辜,要受二次傷害?

何況,凶案真因噪音肇致?音源能斷定來自樓上?就算來自樓上,又真是孩童所為?而即使受不了噪音,難道就只有「帶刀殺人」一途?只能說「衝動是魔鬼」,鑄成悲劇。

社會兇殘暴戾之氣不止,也有太多值得政府檢討之處:政府形塑了怎樣的大環境,竟使得人們愈來愈欠缺自律涵養,以及與近鄰共生共存的相互體諒?年初「隋棠惡鄰事件」的羅生門引起社會關注,除明星效應外,也因為噪音糾紛已是許多人的生活經驗與鄰里日常。

樓板隔音新法前年上路,新屋樓板須達到一定的隔音效果。但新法仍有實務盲點,也解決不了既有公寓大樓噪音衝突尤其政府對於住宅噪音糾紛,幾乎沒有任何處理機制,放任民眾自行怨怒以對

一人理智斷線,帶走兩條人命、毀了兩個家庭,更造成兩名孩童一生苦痛。此案該批判檢討的對象,絕不會是被害一家人。












聯合報社論/美國政治極端化,總統大選進入割喉戰


2023-09-17 03:43  聯合報/ 社論
眾院議長麥卡錫12日宣布,正式啟動對拜登總統涉及貪腐的彈劾調查,一場政治大戰即將展開。(美聯社)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最近發動對美國總統拜登的彈劾調查。共和黨指控拜登在擔任副總統期間,從兒子杭特所涉之海外商業交易中獲利。正當川普因多起案件遭到調查時,拜登也面對共和黨的彈劾攻勢,顯示美國總統選戰已進入割喉的白熱化競爭。

彈劾總統是美國憲法上的大事,立國兩百多年來只發生過五次,分別是一八六八年的約翰遜、民國六十三年(一九七四年)的尼克森、民國八十七年(一九九八年)的柯林頓,以及在民國一○八、一一年(二○一九及二○二一年)連續遭國會彈劾的川普。可以看出,隨著兩黨政爭愈來愈激烈,近年來彈劾已成家常便飯,幾乎從拜登勝選那一刻起,存心報復的共和黨人就開始意圖彈劾拜登。

去年期中選舉後,共和黨僅以五席多數主導眾議院。彈劾案即使在眾院勉強通過送交參議院還需三分之二多數同意才能確立,此時眾議院啟動彈劾案,充其量只是選前政治表態。但靠著向激進派妥協才當選議長的麥卡錫,面對黨內與日俱增的壓力終於宣布對拜登啟動彈劾調查

麥卡錫聲稱,拜登對美國人民撒謊,包括有證人披露拜登曾多次參與其家族生意的通話、互動和晚宴。銀行紀錄也顯示,有近兩千萬美元的款項,通過各種空殼公司付給了拜登的家庭成員和合夥人。麥卡錫指控,拜登不當濫用公權力,並取得特殊待遇。而拜登之子杭特幾年前吸毒期間違法購入槍枝,最近遭到起訴,使拜登的彈劾案與連任之路蒙上新的陰影。

白宮發言人反駁,共和黨的指控毫無根據,過去眾議院的共和黨人曾對拜登進行了長達九個月的調查,都未發現行為不當的證據,現在的彈劾調查更是無中生有。但根據路透社/易普索集團九月的最新民調顯示,八成受訪的民主黨選民支持拜登,卻有九成一的共和黨選民不認可他的表現。

美國如今的政黨對立,已到了非黑即白極端情況。這種「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情況,同樣發生在川普的官司上。川普身背四宗罪,但鐵桿川粉對川普的支持並未動搖,認為這些官司是政治迫害

拜登雖然有彈劾案以及兒子的醜聞,但目前民主黨內無人公開挑戰其連任。而拜登真正的問題,不是在其子的醜聞,而是他的年邁糊塗。如果他連任,上任時已八十二歲,是美國史上最老的總統。民調顯示,有超過七成七選民和六成九的民主黨選民,認為他已老到無法有效履行其職責

政策方面,儘管共和黨全力攻擊邊境非法移民政策及治安惡化,但最後的決定性因素,仍在經濟。聯準會一直升息抑制通膨,目前看來有利拜登。但油價最近蠢蠢欲動,前財長桑默斯斷言,美國明年只有三成機會能躲過經濟蕭條,川普未必沒有勝選機會。

目前川普與拜登民調差距在誤差範圍內;明年十一月投票時,獨立選民將是關鍵。但美國獨立選民僅占全體選民一成五到二成,難以發揮穩定社會的功能。民主、共和兩黨的攻訐,已造成美國社會的對立。大家不相信川普、拜登的官司判決與彈劾結果,將會削弱美國民眾對於司法的公信力。這不僅破壞美國社會的凝聚力,也會帶來極大的不安。

美國兩黨的割喉競爭同時導致兩黨極端化。共和黨目前由極右翼掌控,而民主黨則由極左翼主導,兩黨意識形態都在變質中。共和黨不再是保守主義政黨,而是民粹主義政黨:民主黨也不再是自由主義政黨,而是激進主義政黨

美國的民主制度對全球政治有長遠影響,這樣的割喉競爭,對民主政治作了惡劣的示範。



名家縱論/問題不在一盤散沙\星期透視/台灣要有平衡的智慧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無良決策 拿人民當白老鼠
◆  一錯再錯 陳吉仲該下台
◆  滅蚊不顧民眾健康 綠執政怠惰
◆  星期透視/台灣要有平衡的智慧
◆  大屋頂下/洗獨與去獨 賴清德悄悄加的(括號)
◆  名家縱論/問題不在一盤散沙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問題不在一盤散沙


2023-09-17 05:33  聯合報/ 蘇永欽(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今年實施國民法官法後,媒體只有零散報導。這個月初一位律師的臉書評論引發業內大波動。應該不是巧合,一周後又有司法院長在律師節慶祝大會上,對律師界相對於檢察官在新制的表現有如「一盤散沙」的重話,之後餘波蕩漾。

許院長當然知道,我國律所和多數國家一樣,以單幹戶或合署為主,然後才有一定比例的小、中、大型合夥。相對於此,檢察官則是緊密的科層化組織,而且還有「檢察一體」,律師輸了就輸他一家,檢察官輸了,連檢察總長都臉上無光。不同於德國以「全法律人」為養成目標,統一接受嚴格的考選培訓後才分別選擇審、檢、辯等職,我們的律師通過較低門檻的考試後,只接受律師全聯會辦理的幾個月入職訓練,加上地方公會視條件辦理、自主參加的「提升能力」訓練。因此如果一盤散沙只是職業結構的描述,沒什麼問題;如果有譴責的意思,你要自負盈虧的小律師顧全大局到什麼程度?

更深入思考,「因一盤散沙而武器不平等」的問題,早在民國八十八年司法院決定把刑事訴訟從大陸法系國家普遍採用的職權主義改成英美法系的對抗主義,就已爆發,國民法官只是廿四年後才推出的新戰場,法庭上多了比職業法官多一倍票數的平民法官,使得檢辯雙方需要建構新攻略而已。這兩個「主義」的主要差別就在角色分配,和其背後的程序理念。

對抗主義從對國家的不信任出發,強調正當程序的徹底實現,必要時不惜犧牲真實的發現;職權主義則以發現真實打擊犯罪為主要功能。也因此對抗主義下的法官只負責指揮訴訟進行,確保程序正當,甚至不惜以證據「汙染」為由而放棄真實的追求,職權主義的法官則為發現全部真實必須自己調查證據,法庭上檢辯兩方常常都變成配角。

這裡制度的選擇完全與真理無關,而是價值的選擇,但同樣重要的是制度的條件。歐陸國家幾乎都走上職權主義,和十九、廿世紀法社會學從馬克思到達侖多夫的各種階級正義理論有關,如果有法官來平衡檢辯能力差異的職權主義,尚且有源於社會因素的階級司法疑慮,哪裡還有轉向對抗主義的空間?

制度的條件更明顯,大陸法系以考試培養的法官比例上多於英美的法官好幾倍,反過來,英美律師則是歐陸國家的好幾倍,有錢人可以請大所律師提高勝訴機會,沒錢人也可以用很少的錢請到麥當勞律師,眼看勝訴無望還有幾無底線的認罪協商,而所有這些階級不正義在美國都可以被個人主義的階層流動合理化:只要你肯努力,大家都有機會變成總統或足球明星,他們可以請到前法務部長去碾壓檢察官大軍,哪來不公平?

上帝保佑,我們的刑訴改革走到一半就停了,有交互詰問、傳聞法則,國民法官又帶進準備程序、證據開示,但法官還是真實發現的最後把關者。這個折衷當然還有缺點,角色因人而異就非常嚴重,所以我在司法院服務時,各方共識就是不再做「混合」,寧可「分流」。職權主義在台灣必須「改良」,就是角色不清加深人民對司法的不信任,但徹底變制又幾乎會使刑事司法崩盤。分流的構想就在依輕重案採不同程序,國民法官既是為了重建國民和現代司法間的文化臍帶,若以審理重案為限,而採更強度的對抗主義,應該更能達到提高司法認知與認同的目的。

要解決的,就是如何確保武器平等。建議修法建立訴訟代理人認證制度,法扶金額提高到合理程度,程序分流也算走出第一步。 












星期透視/台灣要有平衡的智慧


2023-09-17 05:33  聯合報/ 趙建民(作者為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講座教授兼所長)


美國從川普開始調整對中政策,改合作夥伴為競爭對手,其後新冠疫起加上香港、新疆紛擾,西方國家出現反中抗中情緒,疫情後,平衡交往政策逐漸回籠。

事實上,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摩擦並未減少:菲律賓總統小馬克仕上台後,中菲南海主權爭端激化,年初中國民兵船侵入菲中業島水域,馬尼拉決定新增四基地給美軍使用;八月,菲指稱中國海警船阻該國補運仁愛礁。澳洲支持國際社會前進大陸對新冠溯源調查並議論疆、港問題,並和英美簽署被認為圍中的 AUKUS 協議。

最近又因日方排放核廢水,導致中方全面禁止日本水產品進口。今年以來,中印領導人多次同台,但因邊境衝突未解,雙邊峰會求之不得。新德里 G20 峰會,習近平選擇缺席。

雖然如此,但中國的政經實力,迫使各國對中放棄選邊對抗,改採平衡避險、政經分離、以交往取代圍堵,管控國安風險。

英國與美澳簽訂三邊安全協議,協助澳洲發展核子潛艦,最近逮捕兩中國間諜,商貿部長卻以中國經貿地位重要,拒絕將中國界定為敵國,首相府則稱「利用機會進行交往而非在邊上叫囂」。

澳中去年五月重啟部長級對話,今年三月中方恢復澳煤進口,八月取消對澳大麥三年制裁性關稅,澳總理艾班尼斯可望年內訪中。九月東亞峰會上,日本岸田首相稱,將和習近平「一同建構穩定且建設性的中日關係」,並尋求年底前訪中。

美國拜登政府摸索一陣子後,新的對中政策著重政經分離、管控國安風險。上個月美國商務部長蕾蒙多訪中時稱,九十九%的對中貿易無涉出口管制。華為晶片突破,國安顧問蘇利文稱維護「小院高牆技術管制」,亦即狹窄的聚焦於國安疑慮,而非廣泛的商業脫鉤。月初,美貿易代表署決定延長大陸三五二進口關稅豁免。最近反中大將眾院美國與中共戰略競爭委員會主席加拉格稱,委員會將全力阻止美中走向戰爭。

在台灣,兩岸氛圍似乎也出現變化,抗中兩字似已過眼雲煙,政治人物訪中即親中的說法也不再有說服力。然而,每位參候選人的兩岸陳述皆止於口號,未見完整論述。最近哈佛大學教授華特提醒台灣要有「平衡的智慧」,舉例前眾院議長裴洛西來台,徒予中共改變現狀口實。國際關係學大師米爾海默建議,若欲防止戰爭,台灣必須告別台獨、不挑釁並和陸方互動接觸。

日昨賴清德稱,透過和平協議和九二共識讓渡主權得到的和平,都是假和平。然而,賴主張事實獨立,連反中最烈的美國政治人物都退避三舍,這是「平衡的智慧」嗎?

去年到英國進修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新生達三千人,美印沙烏地加總不過兩千,這是中英和平交往的底蘊。在賴清德的「真和平」裡,有大陸留學生這塊嗎?今年前八個月兩岸貿易額下降逾兩成,台灣損失五千兩百七十億元,賴的和平圖裡,如何平衡?

國際關係錯綜複雜,政策因時因地制宜,意識形態治國可休矣!













大屋頂下/洗獨與去獨 賴清德悄悄加的(括號)


2023-09-17 05:33  聯合報/黃年


賴清德正掙扎著從「務實台獨工作者/台獨金孫」的五花大綁中演出脫逃秀。但主軸卻似想從「抗中保台獨」移向「和平保台獨」。

因此,顯得自相矛盾、治絲益棼,進退維谷。

他說:「我們不想與中國成為敵人,我們可以成為朋友。」他甚至說,希望與中國成為兄弟之邦。

但是,台灣與中國成為「敵人」,最關鍵因素就是台獨。賴清德說:「台灣並無反攻大陸之意」,似欲以此說明台灣希望和平、可與中國做朋友,這卻是避重就輕、欲蓋彌彰。因為,台獨不可能成為中國的朋友,這幾是全世界的共同認知,賴清德當然心知肚明。

中共說:「台獨與和平水火不容。」這句話很難聽,但賴清德應當聽到了。

因此,賴清德正在演出「台獨脫逃秀」,洗獨,去獨。七月的《彭博》專訪是一個標誌性的節點。賴清德宣示了他的「台獨三無論」,「台獨無路徑/台獨無計畫/台獨無框架」。若僅從這幾句彷彿斬釘截鐵的話來看,其「洗獨/去獨」的姿態儼然超越了陳水扁的「四不一沒有」。

更微妙的徵兆是:賴辦正式發布的《彭博》專訪中文版,使用了「中華民國(台灣)」的書寫形式,亦即在(台灣)加了一個括號,而不是如口語光不溜丟逕稱「中華民國台灣」。

蔡英文使用的「中華民國台灣」,退一步是「殼獨」,進一步是「華獨」,是一個「務實台獨」的「牆頭草概念」。

如今,賴清德刻意呈現了「中華民國(台灣)」的書寫形式。「中華民國」是國號,是憲法標誌,(台灣)則是現實上的通稱。其間應當蘊有由「務實台獨」細步移向「務實中華民國」的寓意。

賴清德悄悄加的這個(括號),暴露了他在嘗試「洗獨/去獨」,但他的整個身軀仍深深陷在「和平保台獨」的泥淖中。

既要搞台獨,又要與中國交朋友,豈能兩全其美?

邱義仁說「除非瘋子才搞台獨」,賴清德應當不是瘋子,他當然要設法演出「台獨脫逃秀」。不逃,試問他如何以「務實台獨工作者」出任中華民國總統?

何況,賴清德與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不同,三人也操作「務實台獨」,卻從未宣示自己是「台獨」;李登輝甚至屢稱「我從來未主張過台獨」,並反對被稱為「兩國論」。但賴清德卻自己宣示「我是務實台獨工作者,在任何職務不變」,他自己就是「台獨」,因此就有了「自己必須否定自己」的獨特難題。

提著自己的頭髮,難道就能使腳掌離地?

賴清德的「洗獨」與「去獨」是應然及必要之事。別說不能搞法理台獨,也不能搞所有加了(括號)的台獨,亦即「(務實)台獨/(借殼)台獨/(內殺型)台獨/(夢遊式)台獨」。

中共中台辦最近批判賴清德,竟然用了「賴恬不知恥」五字,又稱其為「麻煩製造者」(陳水扁二世),至於ECFA關稅壁壘調查的步步進逼,及中美洲會議「排台納中」事件等等,在在顯示,賴如果出任總統,中共絕無可能視這位「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為「和平的朋友」。

賴清德對此顯有警覺,因此才有宣示「台獨三無論」及加(括號)等動作,但是,光是「駛目尾」是沒有用的,他必須理智而勇敢地巨幅轉身,才可能有洗獨去獨的效用:

一、賴清德要先洗自己。設法清楚地說服內外:「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出自「年輕氣盛」(借郭台銘語),如今「時空環境不同」(借蔡英文語),一切皆成過去。

二、洗獨去獨應當在選季就大體完成,不能在選季仍一味操弄「務實台獨」,至當選後再來設法補救,那將噬臍莫及。如今賴清德的選情高度看好,應當有在選季轉彎的可操作性。

三、洗獨去獨,不能只是「駛目尾」,而應結構化、系統化、憲法化,主要的方向有二:

①必須憲法化,至少先站回「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關係」。

②必須回歸「九二共識」。沒有「九二共識」,就沒有「芝麻開門」。賴清德若堅決「反對一中各表」,就是堅決主張台獨,自然就應堅決「反對九二共識」;但他若反水主張「台獨三無論」,亦即想要「洗獨去獨」,就應回到「憲法一中」,即斷無反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道理。

也就是說,要洗獨去獨,賴清德的第一步就是要回到維持「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退一步說,他即使否定「九二共識」四字,仍應持守「憲法一中/一中各表」,這才不是台獨,才是憲法化。

賴清德也許可用「反對九二共識」贏得選舉,但他絕無可能在當選後以「繼續反對九二共識」與中國成為朋友並保有兩岸和平。他在選季若不回到九二共識,選後就更回不去了。

賴清德呈現「中華民國(台灣)」的書寫形式是正確的,但這種看似微小瑣碎的主張,卻必須建立在憲法層次的認知及操作上。

例如:奧會模式,英文是 Chinese Taipei,舉世的譯意皆是指「中國的台北」,但當年台灣力主中譯為「中華台北」,意即「中華的台北」;如今中共雖在會場廣播用「中國台北」,但在賽事官方皆必須用「中華台北」。「中國台北vs.中華台北」,一字之差,兩岸爭的其實就是這一個字。

如今,賴清德用書寫「中華民國(台灣)」(洗獨,去獨),與口語「中華民國台灣」(牆頭草概念)作出區隔,也顯然知道有括號無括號的不同政治意涵。

其實,「中華台北」就是在「憲法一中/一中各表」的思維下創造的概念與操作(雖然當年尚無此說)。同理,「九二共識」更是完全出自「憲法一中/一中各表」的概念與操作。

因此,賴清德既接受「中華台北」的架構,張忠謀代表蔡英文為 APEC 領袖代表,亦公開發言以「中華台北」自稱;則賴清德有什麼理由反對出自同一憲法體系及操作模式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這是不是搞雙標,無理取鬧,自欺欺人。

總之,賴清德若要洗獨去獨,必須先有兩項前置操作。第一,回到「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處理兩岸關係」;第二,必須爭取「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詮釋權,為選後兩岸關係預留出路。他的「台獨三無論」及「中華民國(台灣)」,如果沒有上述憲法層次的前置操作,即絕不可能有「兩岸和平做朋友」的效果。

此即前文所說的,時空發展到今日地步,賴清德的洗獨與去獨必須結構化、系統化、憲法化,不能只是「駛目尾」。

否則,就如「羅剎海市」的一句歌詞:不管你咋樣洗呀,那也是台獨這東西。












無良決策 拿人民當白老鼠


2023-09-17 05:33  聯合報/ 戴參年/教育工作者(嘉義市)


為遏制登革熱疫情,高雄市衛生局竟要求廠商將賽滅寧等「除蟲菊精」類藥劑稀釋濃度調為一比十六,足足超標三十倍!其實,民進黨執政七年多來,為達到特定目的而罔顧台灣民眾健康,似乎成一貫伎倆。從為了諂媚美國而進口萊豬、討好日本而進口福食,到缺蛋時大量進口「問題蛋」皆是如此。但民進黨擅於包裝與詭辯,更不乏硬掰成是德政,也難怪高雄市有樣學樣!

執政者屢屢拿人民當白老鼠,用萊豬、福食、問題蛋和超標藥劑來測試民眾的健康,雖然看似次次都能蒙混過關,甚至還可能在明年大選後繼續執政,然而這些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傷害,很可能已悄悄反應在下一代身上,我們遲早得為這些無良決策付出代價。















一錯再錯 陳吉仲該下台


2023-09-17 05:33  聯合報/ 呂健吉/台灣哲學諮商學會理事長(宜縣礁溪)


農業部長陳吉仲終於現身公布進口蛋的流向,表示一億四千多顆的進口蛋中有超過三成封存銷毀,五千多萬顆的蛋不會流到市面。

台灣的蛋蛋危機從去年引爆到現在,從吃不到蛋演變成可能吃到可能有影響健康之虞的進口蛋,並且其中還隱含著各種不當的利益輸送,如今這三成多的將銷毀蛋將造成多少國庫的損失,難道身為主管單位首長的陳吉仲不該下台嗎?

台灣的蛋商早已表示去年缺蛋危機除了自然因素外,有大部分是人為不當干預所造成,當時的農業主管單位,推諉是自然因素所造成,無法立即因應造成蛋價上漲的同時,也引發民眾的搶蛋潮。而在經過漫長的蛋蛋憂愁後,民眾方逐漸不再有「蛋事又何奈」的哀怨。

可是,沒想到爆發出超思的進口蛋利益輸送問題後,又再度引發進口蛋的問題連環爆,其中涉及到進口蛋的標示、是否過期等,民眾從去年缺蛋危機變成吃蛋驚嚇指數破表,不知道之前吃的是不是進口蛋?有沒有吃到壞蛋、臭雞蛋還是抗生素過高的混蛋?

在超思進口蛋問題浮現後,農業部等相關單位還是遮遮掩掩,拿出好幾套說詞,表示當中並未涉及不當利益輸送,也沒有任何不法問題,但每提出一個說詞就引發更嚴重的問題,如今在民意代表持續追蹤下,抗生素蛋、病雞蛋、日期標示不清的問題蛋都一一浮現,在難以掩蓋問題並神隱五日後,陳吉仲才在各方壓力下承認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蛋將銷毀!

直言之,這些進口蛋已非單純的食安問題或是利益輸送問題,這些蛋的銷毀更將浪費國家預算數億元,這筆帳要算誰的?由全民來負擔,合理嗎?陳吉仲沒有任何的政治責任嗎?這樣的錯誤政策真的是比貪汙還可怕,其後果將不只是浪費國家經費而已,恐怕將會再度引起缺蛋危機,不僅只是民眾吃不到蛋,而是民眾不敢再吃蛋、害怕吃雞蛋的相關加工食品。

特別是農業部一再強調這些進口蛋有一部分是流到加工品業者,民眾聽了不是會更加驚恐,搞不清楚有那些蛋加工品使用到進口蛋?若此一恐懼效應擴大,則會有更多的廠商受到波及,屆時對台灣的經濟又會是一大衝擊,可是農業部似乎也無所謂,行政院也不敢對陳吉仲怎樣,看來仍會讓他至少撐到選舉結束。

去年的蛋蛋危機,似乎讓當時還是農委會的陳主委快要下台,但沒想到農委會升為農業部後,陳吉仲非但沒有走人,還是依然故我,沒有記取教訓,同時更擴大問題,讓缺蛋變危蛋,這樣的部長,為什麼行政院跟小英總統還不讓他走人?台灣民眾只想吃一顆健康又安心的蛋,有那麼困難嗎?這種最小的生活基本需求都難以滿足嗎?難道整個民進黨政府早已是一籃子臭蛋加壞蛋,所以就不在乎多一個混蛋?















滅蚊不顧民眾健康 綠執政怠惰


2023-09-17 05:33  聯合報/ 李國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高雄市)


近日高雄市登革熱疫情嚴峻,全市大規模噴灑殺蟲劑,媒體報導衛生局竟要求廠商將除蟲菊酯類除蟲藥「賽滅寧」劑量加大三十倍,致濃度超標,可能會嚴重威脅市民的身體健康。

據該藥劑使用說明,滅蚊時必須加水稀釋兩百五十到五百倍才安全。但衛生局為了迅速壓下疫情,竟要求廠商將藥劑稀釋濃度調為一比十六,如此高濃度的藥劑一旦民眾誤觸或誤食,後果不堪設想。

高市衛生局澄清,二十年來均是如此執行登革熱緊急防治。但筆者日前發現住家大樓的花園裡留有殘留未回收的空藥罐數十個,數量驚人,和往常只有一兩罐大相逕庭,就算真如衛生局所言,難道市府官員對這種危害市民的惡例也認為有理?

這種急病亂投醫、好大喜功的心態,跟中央政府官員遇事只會大撒幣的作法簡直如出一轍。因為國內缺蛋,所以毫無頭緒的進口國外雞蛋,不管是否來自疫區,也不顧保存期限,不在乎過程是否合理合法,更不計成本,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像口罩、疫苗、快篩劑,都有類似的斧鑿痕跡。

如若遭遇在野黨或人民的質疑,政府就振振有詞的卸責強辯,或反唇相譏前朝沒有做得比較好,只有選舉時可以看見他們卯足全勁,執政時卻是敷衍塞責,這樣的綠色執政,真的有品質保證?




葉銀華/發電結構與碳減排目標的距離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葉銀華/發電結構與碳減排目標的距離
◆  王正方/香港人莫進來?
◆  林中斌/兩岸對峙下的潛流
◆  趙春山/兩岸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
◆  陳亮恭/做大事?做大官?哈姆雷特的獨白
◆  周行一/「斜槓」好嗎?
◆  劉維公/台灣文創轉型關鍵:影響力投資








葉銀華/發電結構碳減排目標距離


2023-09-17 05:33  聯合報/ 葉銀華(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資管與財金系教授)


環境部於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八月公布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情況,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二氧化碳排放當量不減反增,較基準年民國九十四年(二○○五年)增加二點六%,離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碳減排十%目標有一段距離,可見要達到碳減排目標,必須得靠有效的作法。政府常以經濟成長率較高或發電總量增加,來解釋未達目標的理由,但是碳減排目標再生能源發電比重則是絕對的目標。

長期要達到民國一三九年(二○五○年)「淨零排放」目標,最先要解決的是發電結構清潔能源包括:核能、水力、太陽能、風力、生質燃料等,除核能之外,其餘統稱為再生能源。各國在設定能源轉型目標,特別是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代的目標,就存在差異。有的國家是以清潔能源為目標,此時核能也是主要發電能源來源,其供電較穩定、發電成本波動也相對較低。惟政府在核電廠選址核廢料處理很棘手,而且也必須確保核能發電安全

另外,有的國家會以再生能源為目標,即傾向無核能發電,惟再生能源無法快速增加、並受儲能技術影響,此時會增加外購天然氣發電比例來彌補核能、燃煤發電下降。選擇此種目標的政府只要照著核電廠退役時程,比較不用面臨上述核能發電困擾。然而,政府可能會處理供電穩定性的問題,以及當天然氣價格明顯上漲時,政府將面臨要採取大幅補貼或提高電價困擾,但終究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

依據低碳電力網站資料,去年全球電力能源結構,化石燃料發電占比為六十點九%、核能占九點二%、再生能源占廿九點九%,因此清潔能源發電占比卅九點一%主要國家或地區清潔能源發電比重依序為:歐盟六十點三%、美國四十%、韓國卅七%、中國卅五點五%、日本廿九%、印度廿三%;而台灣為十六點五%,全球排名一三二

去年台灣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八點三%、核能占比八點二%,明顯低於全球平均。在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非核家園的目標下,清潔能源只能靠再生能源。亦因如此,經濟部下修民國一一四(二○二五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預估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年)十月才可能達成原本的廿%目標。即使達標,再生能源發電占比仍是後段班。

台灣在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非核家園的政策下,發電能源將以天然氣做為過渡燃料來符合碳減排目標,同時增加再生能源發電比重;然而政府設定此時天然氣發電占比達五成,似有過度集中之疑慮。反觀韓國,今年一月公布資料,規畫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核能發電比例為卅二點四%,依序是天然氣廿二點九%、再生能源廿一點六%、燃煤十九點七%、氫氣/氨氣和其它為三點四%。上述分析並未引申本文支持核電,此需全民共識,本文僅是分析電力能源結構衍生影響

更進一步,台灣民國一三九年(二○五○)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説明,在能源轉型的目標,民國一三九年(二○五○年)再生能源發電占總發電量占比六十%至七十%,並搭配九%氫能,以及使用搭配碳捕捉之火力發電占比廿%到廿七%。要達成此目標的路徑仍需有明確的分析與交代,同時也相當依賴碳捕捉新能源相關技術發展

台灣能源政策受底下因素的限制:電價便宜電力供給要穩定非核家園,現今又多了民國一三九年(二○五○)淨零排放目標。在逐步降低燃煤發電之下,倘若接下來幾年的供電來不及以再生能源及燃氣發電取代電力供應可能面臨挑戰。全民有必要監督政府宣示目標與執行狀況差距判斷政府施政信賴度,以及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