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經濟/陸股納入MSCI對台股衝擊 不可小覷

.聯合報社論..李世光的理由是錯的
.聯合報黑白集.林全的邏輯
.經濟日報社論.陸股納入MSCI對台股衝擊 不可小覷




經濟/陸股納入MSCI對台股衝擊 不可小覷


2016-06-02 04:1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大陸A股能否納入明晟(MSCI)新興市場指數,年度評估結果即將於近期揭曉。由於MSCI指數是國際投資者參考使用最多的基準指數之一,有大量追蹤該指數的國際資金,其投資取向及決策的變化,都會影響全球投資者的操作策略,因而MSCI是否納入A股的決定,備受市場關注。
事實上,過去兩年A股曾兩度叩關MSCI股票指數,但都敗興而歸。去年6月,MSCI決定暫不納入的理由,主要是認為A股市場仍存在諸多問題有待改善,包括QFII等投資額度限制太多、資本匯入匯出不方便、資本利得稅不確定,以及QFII為客戶代持證券的法律地位不明確等。
今年A股試圖再度闖關,高盛、瑞銀等國際大投行以及國際機構投資者,都表達高度期待,因為過去一段時間,針對A股遭到詬病的一些問題,大陸監管當局確已做了很多努力加以改善,其進展獲得國際機構投資者的肯定。
的確,今年A股被納入MSCI股票指數的可能性比往年高,日前MSCI公布最新季度調整,大陸在全球新興市場、全球市場、亞洲除日本等三大指數之權重,都獲得調升,顯示MSCI相當重視大陸綜合經濟實力。更令人關注的是,幾乎同一時間,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Bridgewater)在上海註冊投資公司,積極的布局行動引發市場揣測,被認為是MSCI納入A股即將實現的信號。
不過,MSCI公司對目前大陸自願停牌制度和反競爭條款相關規定仍有微詞,或將成為A股納入MSCI國際股指的新障礙。MSCI公司認為,停牌的任意性將妨礙市場正常交易秩序,從而造成流動性壓力,而反競爭條款中規定,所有與A股指數掛勾的金融產品,即便在國際市場,都需要在事前取得大陸證券交易所批准,這一條款在新興市場中絕無僅有。
此外,國際機構投資者還關切,QFII每日匯出資金總規模不得超過境內資金20%的規定,由「滬港通」日額度導致的潛在交易不確定性等,攸關資本流動性;而在QFII、RQFII制度下,基金經理申請到了額度,成為股票的名義持有者,投資者擔憂一旦該基金垮掉,投資權益將不保。大陸買賣股票實行實名制,實益擁有權究竟誰屬有待釐清,否則投資者的實際權利無法體現。
業界普遍認為,A股加入MSCI的經濟效應也不能過於樂觀,主要是因為初期配置的比例不高,約僅佔A股流通市值的5%,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權重僅1.1%;按此權重計算,多家機構推估會流入大陸資本市場的國際資金約在人民幣100億到200億元之間,相對於大陸股市動輒上萬億交易量的規模,額外增加流入大陸的資金顯得渺小。更何況A股納入MSCI股票指數,從做成決定到執行,還會有12個月的過渡期,而且成分股被納入將分階段,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按過去各國的經驗看,可能需要經歷數年,因此,短期內對大陸A股市場的直接影響應不會太大。
不過,長期而言,A股被納入MSCI的正面情緒,對大陸資本市場的影響深遠,不容忽視。由於全球有將近10兆美元的機構股票資產以MSCI指數為基準,尤其是一些跟蹤MSCI指數的被動資金。對大陸而言,或將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者,同時帶來更多的國際資金流入,將逐漸改變A股整體的投資生態,並擴大對大陸資本市場流動性的影響。
A股納入MSCI全球股指乃大勢所趨,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專家預計可能被納入指數的A股股票將超過400支。納入後,大陸在MSCI全球股指的權重將提升,並吸引國際投資者轉進陸股,對台灣資本市場造成的排擠作用勢所難免。上個月中,MSCI公布最新季度調整,大陸的權重上升,而台灣的權重則連續11年被調降,未來A股被納入MSCI後很有可能進一步下滑,台股面臨的邊緣化壓力有增無減,政府相關單位亟需提出未雨綢繆對策以為因應。

聯合/林全的邏輯


2016-06-02 04:1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林全主持治安會報,他在致詞時說,
行政院對太陽花學運撤告,跟警員士氣一點關係都沒有。 記者李昭安/攝影


林全對侵入官署的太陽花人物撤告,有人認為打擊了員警士氣。林全說:我不知邏輯在哪裡?
請問林院長:哪一件示威抗議不是政治事件?然則哪一件示威抗議不應侵入官署打砸搜?既然如此,警察在門口布拒馬舉盾牌的正當性何在?難道警察事前須先請示閣揆這次示威是否「政治事件」?
連林飛帆都說,他不願見林全撤告,他寧見一場有「憲政高度」的審判;可見,對閣揆擅為「政治事件」的判定亦不領情。請問院長,你的邏輯在哪裡?
再者,林全稱太陽花的訴求已成社會共識,亦已見其社會貢獻。但請問:為何蔡政府對護照條例的貼紙條款喊停?為何不照太陽花的主張以「兩國論」訂定監督條例?為何不退回服貿?又是否將依太陽花的主張「補正公投法」?更是否認為「天然獨」是「社會共識」?又為何竟在此次WHA吞下了「二七五八/中華台北」?請問院長,共識何在?你的邏輯在哪裡?
太陽花究竟是因在攻占官署前已取得了「社會共識」,而使其攻占官署的行為具正當性?還是因既已造成了攻占官署的事實,並造就了民進黨重返執政的「社會貢獻」,才使民進黨將其政治主張合理化?請問院長,「貢獻」如何定義?你的邏輯在哪裡?
前天立院的抗爭主題是「毒豬不進/護漁不退/輻射食品不吃」,三者皆非太陽花熱中的議題。但請問院長:這些「政治事件」難道沒有社會共識與社會貢獻?

聯合/李世光的理由是錯的


2016-06-02 04:1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經濟部長李世光不再保證不缺電。 記者張為竣/攝影

近日氣溫持續飆高,家戶用電激增破表,全台備轉容量率僅剩一.六四%的十年新低,逼近實施限電的門檻。新經濟部長李世光稍早才向工商團體拍胸脯,保證「未來兩年不會缺電」,近日連忙改口「不能保證不會缺電」。這樣的轉彎速度,暴露了他的政策大話完全跟不上社會現實。
在就任記者會上,李世光被問到核四封存問題時,他斬釘截鐵地說,二○二五年要完成非核家園,「沒有討論的餘地」;核四要停建,核一、核二、核三不延役。理由是,大選結果反映非核家園是最大公約數,雖不是全民都贊成,但是一個清楚的訊號。他並稱,到二○二五還有九年,必須把電力結構、發電機組布建完成,再生能源發電比率要達廿%。
李世光致力推動非核家園的目標或許是正確的,但他所持的理由和態度卻是錯誤的。第一,選舉解讀的錯誤:一月大選結果顯示多數民眾支持政黨輪替,卻不表示全民認同蔡英文的所有政見,更不等於全部埋單。第二,期程設定的錯誤:大選是四年為期,主政者雖可宣示長期理想,但蔡英文就算能連任,任期也只到二○二四年為止。因此,設定二○二五達成非核家園,若非在為自己預留退路,也形同把責任推給他人。第三,眼高手低的錯誤:二○二五能否達成非核家園,要看現實的進展而定;若新政府高喊口號,卻提不出足以達成目標的手段,理想也只是空話。
民進黨在野時,以反核及推動非核家園作為「愛台」訴求,確實獲得許多民眾的支持。問題在,民進黨把未來願景勾勒得如此美好,卻從未翔實指出滿足這些願景的路徑何在;不僅在電力的「供」和「需」兩端說不出平衡之計,在發電結構上所謂的「綠能」也始終只有「膨風」的假設目標,而無具體方針。民進黨在野時,人們可以不關心這些虛設的目標;如今民進黨執政了,經濟部長仍以為自己只要根據先前政見照本宣科即可,卻不落實緊盯每一個環節,試問:非核家園會從天上掉下來嗎?
五月初,李世光才保證兩年內不會缺電;五月底,他就改口收回自己「不缺電」的保證。一位部長的「保證」,竟維持不到一個月的保鮮期,即已變餿,這是多可怕的事!如果天氣的考驗更嚴峻些,一旦台電採取限電,李世光除了要面對承諾「跳票」的難堪,他關閉核電廠的原則恐怕也要改弦易轍,否則正常供電即難以為繼。
在蔡英文政府難堪的各種「髮夾彎」政策中,多一個「不限電」承諾的急轉彎,看起來似乎亦不令人意外。然而,一旦「限電」變成事實,當民眾在酷暑中要忍受突然冷氣跳電,或者電腦無預警瞬間變黑,或者台電要花更高代價去向用電大戶買電回來應急時,人們才會知道自己要為民進黨輕率的能源政策付出什麼代價。屆時,民進黨說得天花亂墜的「非核家園」究竟是什麼滋味,綠營地方縣市反火力電廠的抗爭究竟要付出什麼代價,大家即能領略其中真相。
缺電或限電不是人們希望看到的事,也因此,近日台電備轉容量降低引發的危機,若能喚起新政府的警惕,從而務實修正其能源政策並加速調整,倒不失其積極作用。事實上,我們尚未看到李世光領導經濟發展上的任何表現,但他先前那番二○二五非核家園「沒有討論餘地」之說,卻暴露了他在經濟決策順序上的失調,也暴露了他的傲慢和偏執。一次大選投票,反映的其實是對當選者有限度的支持,李世光卻自己作了太多擴充解釋,並聲稱「沒有討論餘地」,這是何等霸道的心態。何況,耗費了兩千多億興建的核四目前只是「封存」狀態,要廢掉它,政府仍欠民眾一次公投。
我們要提醒李世光:將發展經濟及正常供電放在廢核之前,才更符合蔡政府的利益和總體政策目標。

聯合筆記/同志伴侶法是另一種隔離歧視?

.熱爆了 節能政策別虛應故事
.人為缺電危機 考驗政府智慧
.沖之鳥之辨…國家海洋前景何在
.人才流失、建設不足 台灣競爭力絆腳石
.花大錢辦世大運 萬一「落漆」…
.黑箱廢微調課綱 犧牲學生權益
.會考後閒等畢業 也玩掉競爭力
.聯合筆記/同志伴侶法是另一種隔離歧視?




聯合筆記/同志伴侶法是另一種隔離歧視?


2016-06-02 04:12 聯合報 梁玉芳


女總統引導的新政府上台,引來不少性別論戰。包括中國大陸對在九二共識上始終不就範的蔡英文,丟出「單身者較絕情」的論調,低級得不值一駁。倒是法務部長邱太三的伴侶法提議,值得好好說說理。
邱太三日前在立法院說,他支持「多元、平等」及「同性伴侶法」,將要求縮短法制化作業期程。此言一出,同志社群並不埋單,邱太三大概也很意外吧?
同志社群對同志專用的伴侶法嗤之以鼻,諷刺異性戀者可以結婚,成為「配偶」,同性戀者就只能是「伴侶」。這樣的搪塞,網友好有一比,是傲慢主人「給外勞吃外勞餐」心態:喏,你也有得吃,只是和主人吃的不同款!
又好比,當年黑人也要搭公車,白人說,好,只能搭公車後座;黑人也要有上大學的權利,好,蓋個黑人大學,別來染指白人學校。如果邱部長認同「黑白隔離並非平等;隔離就是歧視概念的具體化」,也就可以明白此刻同志社群為何對同志伴侶法嗤之以鼻。
深入一步追問:邱部長內心的伴侶法的權利義務內容,和民法的結婚有何不同?如果說,二者在結合要件、相互照顧義務、財產繼承、收養子女等權利都一樣,那何必要另立伴侶法?直接修改民法的性別規定不就結了?
或者,規畫中的伴侶法中的權利義務,確實少於婚姻所保障的種種,那麼,就不能怪同志說它是個法令「次級品」,是讓「次等公民」適用,也就是明顯的歧視。
這事錯不在「伴侶法」,它是好的制度,是在婚姻之外,讓所有人多個結合態樣的選項——重點是:「所有人」都適用。這也才符合邱部長說的「多元、平等」原則。
歐洲多國的「civil union」民事結合即我們稱的伴侶法,各國規範內容不同,大抵提供了比婚姻更寬鬆的進/出條件(如:單方就能終止伴侶關係),也更多自由約定的空間,包括財產繼承、生活費用的分攤等等。
有趣的是,不少國家,例如北歐,民事結合甚至比結婚吃香,愈來愈多異性戀者在婚姻「圍城」之外,選擇在城外登記成為伴侶。那麼,在婚姻式微年代,同志幹嘛爭著要結婚呢?
中國大陸近日第一樁同志婚姻登記的官司中,當事人的證詞很可拿來一用:「我們也是公民,法律憑什麼不保障我們?」在眾多同志權利運動中,婚姻平權確實只是其中一項,也不是所有同志者中心的優先選項;能不能結婚,是政府的事,是國家對平等的承諾;要不要結婚,是個人的事了。

王文華/其實,重點不是高跟鞋

.王文華/其實,重點不是高跟鞋
.黃介正/南海驚濤 台海巨浪
.方祖涵/超級經紀人的超級手腕
.高朗/如何看新南向政策?
.蘇蘅/傀儡劇大師 川普真能得天下?
.劉維公/一個都不能少vs.最好少一個
.林中斌/五二○餘波的解讀
.薛承泰/養寵物 玩寵物
.葉銀華/日本之病:從安倍送酒談起




王文華/其實,重點不是高跟鞋


2016-06-02 04:12 聯合報 王文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畢業季,實習生問我:「我要去面試了,很緊張,怎樣才能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
從小到大,父母師長強調「第一印象」的重要。衣裝不整、遲到早退、心不在焉,都是大忌。
所以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包裝自己的穿著、言談、證照、履歷表。面試時積極表現。如果跟一群人一起面試,要突出但不惹人嫌。
這樣當然有效!因為學歷、外型、口才好,個性外向活潑,在面試時就是吃香。很多主考官只花一分鐘看履歷表,見面後憑觀感挑人。矽谷有些公司甚至有「微笑原則」:跟應徵者面談完,帶他在公司走一圈,如果有同事對他微笑,表示大家喜歡這個人,當下錄取!
第一印象,的確是進入職場的「門票」。
但留在職場,得付出其他「低消」。
因為所有公司都碰過,「實力」比不上「印象」的員工。
或有實力,但沒有續航力。時間一久,或一旦碰到困難,就開始掉漆。
所以值得賣命的公司,不會只看第一印象。想進這些公司,也不能光靠履歷和口才。
早期的Google,錄取一位新人要花六到九個月,應徵者要經歷十五到廿五次面談。
後來雖然簡化了,但仍有繁複的步驟。以找工程師為例:
一、人資部打給你,了解你基本的聰明才智。
二、工程師打給你,問你專業領域的經驗。
三、另一個工程師打給你,問你專業領域的經驗。
四、面談。五個人跟你面對面談,每個四十五分鐘。
五、資深主管組成的委員會審核以上八人的評估。若還是沒把握,再找你回來談。
Google不相信「第一印象」。他們甚至不相信「第八印象」!
他們也不相信外在條件。前執行長施密特說Google不是要找最有魅力的人,而是要找最適合那項工作的人。有些工程師聰明絕頂,但不笑,也不會跟別人相處,但他就是能把那份工作做好。這種人他們還是要。
從Google找人的方法來看,要創造完美的第一印象,需要基本的智力、特定專業領域的能力、過去在那個領域的具體成果,和表達自己的溝通力。
實習生告訴我,她特別為了這次面試,去燙了頭髮、配了隱形眼鏡、買了人生第一雙高跟鞋。
我很感動。因為這些準備動作都是成人禮。她正式告別青春期,進入人生另一個階段。
所以我鼓勵她:去迷倒他們吧!但別忘了,重點不是高跟鞋。大部分的工作,手,比腿重要。「視野」,比「視力」重要。頭頂下的,比頭頂上的重要。實力,比印象重要。
職場的「低消」,不是隱形眼鏡或高跟鞋,而是被打趴到地上、找不到隱形眼鏡時,還能光著腳,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在茫然中,繼續前進。
(作者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