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5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化解口罩之亂 速推實名制3.0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1203/web/

◆  聯合報社論/這波大爆發會沖垮台灣防疫成果嗎?
◆  聯合報黑白集/小明恨無淳兒父
◆  經濟日報社論/化解口罩之亂 速推實名制3.0






經濟日報社論/化解口罩之亂 速推實名制3.0


2020-03-25 00:13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口罩實名制2.0版3月12日上路,民眾可透過健保卡、自然人憑證登入,或由手機的健保快易通行動App認證預購,初估每七天可提供700萬片、約233萬人份的網路預購量。原有的實體藥局通路仍然維持原有的販售量(每家每日600片),仍為主要配發管道。

網購方案的目的,是要解決實名制自2月6日上路以來,許多上班(學)族群沒時間去買,以及衍生的「逆選擇」問題。因為上班(學)族主要依賴大眾運輸工具,或在上班(學)場所聚集,是群聚感染的高風險族群,顯然藥局白天配售對於愈需要口罩的人愈不利。原本可宅在家裡的家管或退休族,卻需為上班(學)的子女領取口罩而外出排隊、戴口罩、領口罩,變成最不需要口罩的族群反而必須消耗口罩,又增加感染的風險。

因此,實名制2.0立意良善,但流程設計確有複雜、不確定性高、時間拉得太長等缺失。例如若無自然人憑證和讀卡機,就要用手機App去買,年長者只好知難而退;若預購人數超過預定人數,將於首周登記截止日隔天公開抽籤,年輕人可能忙了半天仍買不到;用健保App下訂成功,只能用ATM轉帳匯錢,多了一道手續,最後仍須到超商領取,「網購口罩」竟然需要長達三段的手續,遠不如目前任何網路購物的下訂、付款一次搞定及貨送到家等優點。

何況,民眾到藥局領取口罩每片5元已含運費,到超商領取卻需要另外支付7元運費,並不合理。此外,超商又要和藥局充當配發口罩的志工,也將不堪負荷。由此可見,實名制2.0只增加上班(學)族買到口罩的機會而已,仍無法完全解決「口罩之亂」。也難怪實施以來,首波僅118萬人(不及預期的一半)完成預購登記,扣除未及時付款者,實際領取的人數更少。

實名制2.0無法完全解決口罩之亂的主因,在於即使前端用「網路」,但最終仍要民眾上馬路」,零售方式排隊領購,此種以人就物是最浪費人力物力的落伍方式,就像目前儘管政府高官不斷說衛生紙、食品供應充分,但只要疫情沒有緩歇的跡象,民眾仍然會因恐慌而擠往賣場搶購,也難怪排隊領口罩的人龍近日仍然處處可見。

若能改為以物就人批發方式,其實不用網路就可輕易解決問題。因此,建議衛福部趕快利用大數據,將口罩批發至健保的「投保單位」(可稱為實名制3.0),可以低成本、迅速、方便地直接送到民眾手上。第一類保險對象包括勞、公、教、雇主、自營業主、自行執業專技人員等,加上眷屬(多為學生),且很容易用大數據以公司行號、機關、學校等地址,以快遞、郵寄等批發方式送達,其他各類民眾則可至農、漁會,軍營、鄉(鎮、市、區)公所領取,或是由村里鄰長發送,繳費、領取都在投保單位完成,也無須拖累藥局、超商等民間業者,優點遠勝2.0

此外,口罩仍有巨額產而不發閒置或囤積黑數,政府可能至今都搞不清楚。2月6日起日產量320萬片,日配量以6,600家藥局每日配發200片計算僅132萬片,日閒置190萬片;之後產量陸續增加,至3月2日時日產已達640萬片,日閒置380萬片。實名制從實施起至3月4日止,初估首月累計閒置量即達1億片

產能每日達820萬片後,3月5日起改為每七天領三片,日閒置達240萬片。3月9日日產能達1,000萬片,本周甚至可能衝上1,200萬片,則閒置量以每日600萬至800萬片的速度累積。即使實名制本周雖可發放一定數量,但不影響總配發量,初估政府囤積的口罩數量至本周止即超過2億片。

隨著疫情仍然吃緊,民眾對口罩的需求有增無減,建議政府改採投保單位的實名制3.0版,並增加配發民眾的數量,有效去化巨量的閒置口罩。









聯合報黑白集/小明恨無淳兒父


2020-03-25 00:32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中央疫情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左)么兒請假赴美,引爆爭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疫情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連日神隱,外界擔心他受醫生兒子疫期出遊的牽累,愛國人士聲援辯護,強調「父不擔子過」。網民被帶風向,本來熱議出國禁令是否違憲、執行公平性,現在歪樓擔心起張上淳的職位。結果,淳兒醫師還是靠老爸滅火解圍

兒子惹事的不止張上淳,指揮官陳時中也被兒子拖下水其子用防疫衛教製作罷韓T恤,被指蹭老爸光環搞政治;陳時中淡然回應,「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事」,並不擔心指揮中心公信力被濫用。這份為人父的溫柔,對比他要求小明們承擔父母選擇國籍後果的決絕,判若二人

小明們」不是卅來歲的淳兒,他們未成年,政府以其不具我國籍,禁止他們返台與父母相聚。陳時中也許不知,很多小明正在排隊苦等入籍,若他發揮「小孩有小孩的事」的同理心,應能為年幼小明作更人道的安排。

陳時中、張上淳都是好爸爸,寬貸孩子抗疫戰時藉父蔭自由自在。不少人順時中,看在英雄為國奉獻的份上,苟同「各人做事各人擔」。這看似尊重個人主體性,卻忘了被迫「子擔父業」斷送返鄉路的小明們,仍不得返家。

淳兒疫期出遊爭議,煩勞指揮中心台柱背書,甚至有綠委上綱,批此事是「中共陰謀破壞台灣防疫團隊」。小明們若有父輩用國家隊維護,就算回不了家,也不致被歧視他們的困境不在老爸的抉擇,而是不能選老爸,連憲法也不保障









聯合報社論/這波大爆發會沖垮台灣防疫成果嗎?


2020-03-25 00:36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疫情緊繃,從曼谷飛抵桃機的航班,兩名乘客從頭到腳包得密不透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過去一周,台灣的新冠病毒確診案例每日以二位數累增,迅速突破了兩百的大關主要原因,是從歐美等地區旅遊或工作返國的人,將病毒帶進了國境。正當政府為第一波防疫成效洋洋自得,面對突如其來的第二波大爆發,是否顯示我們的警覺已變得鬆懈,或者政府防疫思維和措施未能跟上疫情的變化,值得檢討。

第二波疫情來勢洶洶,因為新冠病毒已無聲無息地擴散全球。而在這波狂潮中,從歐美各地返台的國人人數激增,甚至不少登機前即已出現發燒、咳嗽症狀,卻仍兀自登機直抵國門僅看廿三日公布的確診名單,這樣的案例即有十餘人,包括夫妻與孩童,在入關時被查出體溫過高。儘管海關攔下了這些感染者,但在長途飛行中,他們可能已在機上將病毒傳播給其他旅客,這是最令人擔心的事。

換言之,中央疫情指揮官陳時中雖自詡我們的海關成功攔下一些確診者,但有些原本健康的海歸派卻可能在返鄉途中遭到感染,他們要到一些時日才出現症狀。這段期間,他們若未做好居家檢疫,可能又成為新的傳染源。讓人扼腕的是,當初政府接運「鑽石公主號」旅客時建立了「橫濱模式」,接運武漢台胞時又有更嚴格的「武漢模式」;為何這些思維在這波海歸潮中絲毫未派上用場,登機檢查形同未設防

也正因為第二波洶湧的境外移入病例,疫情很快地進入了台灣各個不同的機構。例如,北部已有一所高中因三人確診被迫停課,中研院的一個研究團隊已有四人確診,導致與該院有密切關係的台灣大學也要求先前兩周曾進過中研院者需居家自主健康管理。此外,北部一個養護機構因護理師確診而被迫關閉,而環保署則有員工確診,一度引發立委質詢是否必須中斷的質疑。這些社會擴散的問題,本周可能將繼續擴大。

陳時中發布疫情時,每每提到境外移入案例,似乎便顯得寬心只有提到少數來源不明的本土案例」,才會感到憂心這樣的態度,其實值得商榷,也存在不少盲點。第一,台灣第一階段防疫之所以成功,是在第一時間對中港澳設下嚴格入境管制。但現在全球海外確診案例已高達三十萬例,是中國大陸八萬確診數的四倍之多,我們的防線卻顯得相對鬆散,這是不合理的舉措。第二,台灣有多起本土群聚案件一直未能查出感染源,這也代表境外移入有一些漏網之魚,成為本土的不明感染源。第三,第二波海歸者相對年輕、洋派、自由,他們未曾經歷台灣首波防疫戒備的洗禮,未必能接受居家檢疫的拘束。但政府最近又在檢疫人力有限的考量下,放寬對輕症者的二次採檢和隔離;如此一來,不怕輕症者或無症狀者趴趴走的病毒擴散風險大大提高嗎?

全球疫情變嚴峻,我們的入境管制卻沒有隨之調整,顯不符比例原則。何況,第十四例一家四口赴義大利旅遊而感染新冠肺炎,在二月六日即確診;但政府卻一直到三月十七日才意識到歐洲疫情回燒之嚴重,這難道不是警覺性太低?簡言之,政府一直把防線對準中國和武漢,不斷高談闊論;等到發現疫情已經大轉向,一時不知如何調整,只能讓一湧而回的民眾衝破防線了。

事實上,這波來自西方的歸國潮,在香港、新加坡和中國大陸也同樣發生,也因此各自新增了一些移入的確診案例。各地也都分別採取了必要的防範措施,以北京為例,即指定了天津和上海等十二個城市為「第一入境點」,要求所有飛北京的國際航班要先降落在這些地方,經檢疫合格,乘客才可搭機進入北京。台灣也許不需要設置那麼多替代入境點,但如何建構一個緩衝機制,恐怕有必要再想想,否則雙北的防疫隔離設施都快爆滿了

【重磅快評】安倍使盡渾身解數 終於救下東京奧運

◆  【重磅快評】安倍使盡渾身解數 終於救下東京奧運
◆  【重磅快評】不只1.5米 防疫須面對病毒空氣傳染的可能
◆  【重磅快評】「逆時中」邀港青當兵 3Q為何瞬變三寶?

◆  【重磅快評】蘇貞昌換董座「剛好而已」 綠營權鬥將起
◆  【即時短評】防疫銀彈告急 國土法不急
◆  【重磅快評】「不被拋棄的國人」 也有等級之分
◆  【重磅快評】長照護理師確診 顯示台灣第二波疫情警報
◆  【重磅快評】淳兒逆時中踢館抗疫神壇






【重磅快評】安倍使盡渾身解數 終於救下東京奧運


2020-03-25 16:16 聯合報 /   主筆室
日本首相安倍昨天與國際奧會主席巴赫通電話,建議奧運延後一年舉行,雖然延期,但畢竟還是救下了奧運。(路透)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4日晚與國際奧委會(IOC)主席巴赫舉行了電話會談。鑑於全球新冠疫情還在擴散,兩人就今年夏季的東京奧運會和帕奧會,延期約一年,最晚在2021年夏季舉辦,達成了共識。

如果東京奧會主辦方有選擇的話,當然不願意取消或延期,仍然希望如期於七月廿四日舉行,但是情勢隨著疫情肆虐而且越來越嚴重,若被東奧取消,不僅長達六年多的籌備付諸東流,還將失去提振經濟的核心,尤其對安倍政府來說,舉辦奧運被定位為他的政治遺產,避免取消是「首要課題」,能夠延期,則還有希望。

奧運會是否舉辦的決定權,其實並不在東京奧組委、舉辦城市和舉辦國政府的手中,國際奧委會才擁有最終決定權,安倍最擔心的是「國際奧會與世界衛生組織跳過日本作出取消的決定」。

為避免東京奧運被取消的結局,十幾天來,安倍使盡了一系列的外交手段;首先是13日與川普的電話會商,美國的體育實力和電視轉播費,對國際奧委會有很大影響力,必須與美國保持步調一致,首相官邸轉述了川普的表態:「1000%支持東京奧運會」、「無論如何在日本舉辦,那裡的體育場應該很棒吧」,安倍根據川普的語氣得出了「沒有取消的選項」。

在與川普會談後,隨後在16日七國集團(G7)電視電話高峰會上,安倍提出:「希望東京奧運會以完整形式實現」,英國首相強生豎起大拇指來回應,其他首腦也都點頭贊同。
之所以安倍這樣說,因為曾有人建議「無觀眾比賽」的形式,但這不僅主辦方損失大筆門票收入,運動員也不願意在空無一人的體育場館出賽,日方堅持要舉行,就只能以觀眾進場的完整形式。

國際奧委會接著17日在與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的會議上,還確認了按計劃舉辦,但之後全球疫情迅速擴大,各國政府紛紛發佈移動限制令和外出限制令,奧運會參賽資格的預選賽被迫取消或延期,運動員的訓練場所也變得難以保證,美國田徑協會和游泳協會要求延期,向美國奧林匹克與殘奧會委員會(USOPC)提出延期請求。

23日加拿大與澳洲接著表示,如果不延期,將不會派出國家代表隊,這成了壓垮駱駝背的最後一根稻草,安倍首相被迫在議會第一次鬆口表示,如果不能以完整的形式舉辦,那將不得不考慮延期,不到一天的時間,與國際奧會敲定,細節四周後公布。

奧運會史上,共有四次取消,但從來沒有延期的先例,需要許多應變計畫,譬如在東京晴海的奧運村,原來計劃在奧運會後以公寓出售,銷售都已經開始,必須對民眾補償,還有預定的酒店、巴士需要修改合約,有些比賽場館要續租一年,有些比賽場館一年後已經被企業與商展預定,必須協調等等。

這次奧運共耗資135億美元(投資130億美元、舉辦費用5億美元),追加費用預估30億美元,由東京都、奧組委與日本政府如何攤付,也要討論商定。

安倍政府原本希望今年藉遊客與觀眾帶入250億美元的「奧運景氣」,以彌補去年經濟蕭條,眼看今年已成泡影,再加上新冠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安倍想要藉著奧運舉辦成功,一舉挑戰五連任,恐怕成為泡影。

不過可堪告慰的是,安倍畢竟救下了奧運,雖然延期一年,自民黨總裁任期到明年9月底結束,他還是能夠以首相身分替奧運開幕的。










【重磅快評】不只1.5米 防疫須面對病毒空氣傳染的可能


2020-03-25 11:53 聯合報 /   主筆室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天開記者會公布新增確診個案數,民眾高度關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繼美國衛生研究院〈NIH〉及多所大學發表研究結果,確認新冠病毒存在空氣傳染〈氣溶膠傳播〉事實,我方防疫官員終於鬆口,承認新冠病毒若是空氣傳播,控制及防治難度必將大增。現況是,防疫策略必須收緊,針對可能的空氣傳播調整。

氣溶膠傳播的說法最早是一月時大陸上海民政局副局長提出,不知當時是否在強烈批中方防疫、隱瞞疫情情緒下,台灣官方、公衛學界多有駁斥;即便二月大陸中央科技部、衛健委陸續提出證據,認為在密閉空間、長時間滯留、高濃度病毒環境,確實存在空氣傳播可能,台灣仍然認為可能性不高。

台灣防疫單位最近鬆口承認的確有空氣傳染可能,可能原因之一是確診病例激增後,對一些難於找尋感染源的病例過濾因果關係的發現;例如,隔了幾十例才發現兩例曾在同樓層、不同病室出現的事實;更糟的的是這樣的「巧遇」不只一例,該怎麼解釋?

之前防疫單位告訴民眾,新冠病毒是飛沫、接觸傳染,大概近距離碰觸,或者在飛沫重力觸地前的一點五米距離有感染危險,不認為新冠病毒可能隨空氣飄散,跨越空間、幾十公尺外也能攻擊無辜民眾。至少迄今的公衛研究證實隨空氣飄散是可能的。

既然有此可能,防疫策略必須再做檢討。例如少許民眾可能聚集如超市等場合,規定客人結帳必須隔一點五米距離,顯然不能發揮防護效果;再如咱們立法委員大人改採梅花座,顯然也無作用;病毒親近委員大人,與藍綠無關,或許鼻息、呼吸溫度有關吧,這得防疫學界再探究。

必須提醒,著眼於飛沫、接觸傳染的防疫現下策略可能不足。十八年前一位帶SARS病毒者上了火車,打個噴嚏造成全車「同病相憐」,大家因此有難同當?不怪打噴嚏的人,生理反應壓抑不了,該怪為什麼防疫沒想到這一塊?

現況是,假若空氣傳染是真,現況台灣的病毒防疫可能不足,該怎麼防堵?總不能每天讓國人看記者會披露竄升的病例數字訝異吧!

恐怕之前沒有那個病毒這麼難纏,甚至上世紀「四大瘟疫」也比不上,尤其至今還搞不清緣由。此刻該寄望辛勞的防疫人員多費心了。










【重磅快評】「逆時中」邀港青當兵 3Q為何瞬變三寶?


2020-03-25 09:45 聯合報 /   主筆室
基進黨立委陳柏惟(中)提議可邀香港人來台當兵,再次成了話題人物。圖/本報資料照片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之際,被年輕支持者群暱稱為「3Q哥」的基進黨立委陳柏惟在立法院質詢時,提議可「邀香港人來台當兵」,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網路一面倒批評,轉瞬之間原在網路世界遊刃有餘的3Q竟變成立法院「新三寶」代言人,只怕連他自己都想不清為何網民翻臉如此之快?

媒體報導,陳柏惟昨在立院質詢主張「可以讓香港人來台灣當兵」,更直指「年輕」、「討厭中國」和「可增加台灣勞工人數」的「三大好處」。面對「3Q哥」的奇想,闖盪政壇多年、老謀深算行政院長蘇貞昌以一句「這個我看可能要更慎重」太極語法四兩撥千斤,怎可能留下話柄?

不過網友們顯然對陳柏惟的這項建議並不買帳,從現實面或是軍事面提出:「以為港人都反中喔」、「來台訓練後就回去香港」、「直接恢復一年徵兵制就好了啊」、「有哪個國家讓外國人來當兵的」、「到時候一堆親中港警跑過來」、「如果來的是內奸呢」、「確定來的不會有解放軍內應嗎」、「木馬屠城?」…等等質疑。

不過說到底,陳柏惟如此提議最不合邏輯的,可能仍在於包括他自己乃至其支持者在內,對於港人到底是否始終秉持一貫的態度。就以肺炎疫情為例,難道竟忘了在第一階段台灣在防疫高於一切的「順時中」思維之下,「封鎖」的對象是不僅是中國大陸,還有當時確診病例數相對偏低,如台灣一樣安全的港、澳,連最基本的來台受教權益都不願給港青保障?如今竟然立馬「逆時中」思考,果然高明!

打擊對手就稱兄道弟、好似民主同根生,災難臨頭就迫不及待拿出次元刀率先切割;面對中共武力威脅,台灣不先思考如何化解敵意的上策、亦無解於該如何讓台灣青年發自內心大量從軍,卻把腦筋動到港青身上要邀他們拿起槍桿抵禦中共解放軍。如果你是港青,又會怎般看待這種「兄弟」?

從「內交部」到「邀港人來台當兵」,3Q哥心中或許有著攫取網路世界大量點閱率及成為民眾討論焦點、成為火紅人物的快感,殊不知同時間,人民也正見證著一個立法院「新三寶」的養成。

聯合筆記/治山防洪的疫情怎麼救?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1203/web/

◆  宣導部落防疫 原民媒體動起來
◆  「隔離」中的人與空間
◆  外交口罩 為何不說清楚?
◆  疫情後經濟重建 須向防疫看齊
◆  補強檢測 嚴防漏網之魚
◆  社區防疫指引 如空中樓閣
◆  漫畫/衝衝衝?
◆  聯合筆記/治山防洪的疫情怎麼救?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治山防洪的疫情怎麼救?


2020-03-25 00:37 聯合報 /   鄭朝陽
網友喻為台版土耳其棉堡的景點,是東勢林區管理處在台中市和平區烏石坑溪施作緩坡式固床工。圖/東勢林區管理處提供


一千萬元可以做什麼?給學童吃好一段時間的營養午餐,還是在山上做一件莫名其妙的工程,搞死了溪流,也把公帑打水漂

農委會林務局最近在台中市和平山區烏石坑溪,做了一項攔砂壩工程工程中央有一道魚鱗狀水泥斜坡,溪水由上往下流時,激出細白的水花,被網友認為景致像極了「土耳其棉花堡」,讓這項治山防洪工程成了「美麗的錯誤」,平假日都吸引大量遊客上山拍照打卡,攤販也隨之而來,山路動彈不得,還要出動警察指揮交通,寧靜的山區變得不平靜。

可能是新冠肺炎疫情把大家悶壞了,攔砂壩超旺的人氣讓專家看傻了眼。儘管現場豎立了「危險水域,請勿戲水」的警語立牌,遊客依然故我,爬上爬下玩得不亦樂乎。

這還不打緊,大家稱這道酷似「土耳其棉花堡」的水泥斜坡為魚梯是為了幫助魚蝦洄游返鄉之,也讓專家搖頭苦笑「這麼陡的斜坡魚蝦怎能回得去?」攔砂壩消能工程當成魚梯,套句網路語言只能說「也是醉了!」

根據清華大學曾晴賢教授勘查結果,這件攔砂壩工程應該是為了治理上游山區不斷往下崩落的土石,尤其下游有農民種田、養魚的高灘地和魚池,被這些不斷往下奔流、淤積的土石掩埋,促使林務局斥資上千萬元,打造這項攔砂壩工程,希望把土石攔在上游,解決下游之患。

只不過,從現場土石淤積量之大來判斷,顯示上游的山溝還在侵蝕中,做攔砂壩的這段工區正是河川運送土石的「搬運段」,通常在這裡做攔砂工程違反自然法則,只是徒勞無功,不僅水泥工程殺死了河川生態,下一波颱風豪雨也將驗收工程的可靠性,萬一也被土石沒收,上千萬元公帑就真的打水漂了。

如果不是民眾發現這項「美麗的錯誤」,很難凸顯治山防洪治理河川工程系統沉痾兩大工程分屬農委會經濟部水利署,長期以來各做各的,聯合報兩年前曾深入討論野溪水泥化問題,對前瞻基礎建設的「水環境計畫」,提出工程缺乏生態檢核等質疑,如今水利署已納入河川生態專家參與工程提案審查,結果雖不盡如人意,至少是正確的起步。
搞死河川的另一大問題出在農委會林務局水土保持局治山防洪工程,彷彿另類的工程疫情

追究烏石坑溪攔砂壩工程已無意義,行政院若不深究錯誤系統問題山林的溪流將毀在政府手上,後悔莫及










補強檢測 嚴防漏網之魚


2020-03-25 00:44 聯合報 /   邱淑媞/國民健康署前署長(台北市)
現在各大醫院都有護理人員篩檢出入民眾體溫。但許多新冠病例卻是一開始沒有發燒,很容易漏接。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第一波新冠防疫,繳出漂亮成績單,隨著數萬返鄉潮,進入第二波戰局。病例快速攀升之際,診斷過程常一波三折,背後是否有可矯正系統性因素,值得重視。為減少漏網之魚、縮短傳播路徑,必須提高傳染病診斷的敏感度與速度,乃是此波防疫決勝點。

從先前案例不難發現,許多病人經歷數次漏診,似有系統性因素。因素之一是,受到某些海外的住院數據誤導,以為發燒是普遍的症狀,導致沒有發燒的病人未獲轉診或進一步檢查,最有名的例子是入境已申報咳嗽的澳洲音樂家,兩關皆未啟動檢驗

新冠未發燒即具傳染力且大規模流行病學分析發現,雖然住院期間發燒比率高達八十八點七%以上,但到院時卻僅四十三點八%有發燒。台灣許多病例亦是一開始沒有發燒。政府並沒有限制要發燒才可檢驗,宜廣為呼籲,不宜誤以為沒有發燒就不是新冠,以免漏接。

困難之二是病毒檢驗速度與敏感度仍有提升空間美國醫學會期刊報告,以咽喉採檢部位敏感度僅三十二%,且目前常需等候兩天才有結果。政府要求陰性者十四天後再次採檢,但兩次合計仍有四十六%可能漏掉,且失去及時追查與管制接觸者的時效。準確度低也導致不敢一次陰性就排除,沒感染者亦要禁足兩周,造成人力與社會成本耗損,也降低接受檢驗意願,增加防疫死角。若疫情擴大,有較多醫護人員疑似感染,這種流程不僅牽絆戰力,更將耽擱院內感控機制的啟動,事關重大。

如何補強?首先,既然發燒不普遍,症狀如同感冒、過敏或腹瀉等,難以辨識,就有賴醫學檢驗鑑別診斷,且不宜限於有旅遊史、接觸史者。目前政府有約二百個新冠診斷據點,也放寬病毒檢驗條件,自應大力宣導民眾正確就醫,尤其不要跑到無法檢測的院所,徒增傳播風險卻無助於檢出。

其次,採檢部位宜依科學實證,以病毒量較高、敏感度較高、採集過程也較安全的鼻咽採檢,列為優先作法;此已獲美國CDC與台灣某些醫院採納。未來則宜引進民間資源,加速快篩技術的上市,以一小時內有初步結果為目標。

但,病毒檢驗再精進,還是受病毒量影響。若欲揪出社區感染,則宜考慮並用其他診斷工具來提高敏感度。廣受注目的是胸部電腦斷層掃描,能在輕症偵測出早期胸部變化,總體病例敏感度能達八十六%以上,比X光檢查高出不少,且馬上看得到結果;但其特異度較低,需與敏感度低但特異度高的病毒檢測並用互補,可加速發現潛在病人,盡快重複病毒檢測,大幅降低漏診與延誤,並提供肺部病情嚴重度與變化狀況,有利治療分流與追蹤,已受歐美重視。台灣中型以上醫院大多有此設備,可考量納入診療配套,降低一再漏診與十四天等候的時間耗損。目前其成本已大幅降低,但流程與消毒須有配套,宜給予適度補助。

第二階段防疫賽的挑戰更加嚴峻。寄望台灣有效提高感染源偵測之敏感度與速度,嚴防漏網之魚,掌握機先,持續領先。









外交口罩 為何不說清楚?


2020-03-25 00:45 聯合報 /   董克多/退休駐外人員(台北市)
巴拉圭媒體Trece報導我捐贈該國一百萬片口罩及十萬個手術帽,引起台灣民眾不滿。圖為Trece對我國捐贈巴拉圭口罩的相關報導。圖/擷取自Trece網站。


新聞報導,巴拉圭媒體Trece揭露我捐贈該國一百萬片口罩及十萬個手術帽,引起民眾不滿外交部表示這批口罩是駐巴國大使館在當地採購,並非從台灣出口,不影響國人權益等

無獨有偶,媒體亦批露,委內瑞拉國會友台委員會會長雅尼茲發放給民眾口罩印有我國旗,還用英文寫著台灣可以幫忙字樣

疫情蔓延人人自危之際,贈送口罩不失為發揮人溺己溺的務實手段;然而,由於先前政府表示先救自己才救別人,民眾至今仍在排隊買口罩,因此質疑政府挪用國內醫療資源,情有可原;政府應體恤百姓之苦,趁此機會詳細說明這些援贈口罩的來龍去脈,以解疑惑並紓解不滿情緒。

其實我國對邦交國實體援贈計畫,行之有年,是極普遍的維繫邦交手段,項目廣泛多元,各邦交國各有不同,作業流程因其性質屬性差異也略見不同。

具體可見的如實體援贈,如修築公路等營建工程,限於我國工程公司承造能力或當地特殊自然環境,只能藉招標方式委託第三國公司承建。又如贈送救護車,採購國產車會有當地維修與零件供應問題;其他如規格與數量等因素,援贈品未必全出自國產,而是就地採購或併入邦交國相關計畫與其他物品共同採購。

外交部稱此次援贈巴拉圭口罩係在當地採購,可能並未掌握問題重點:此次疫情嚴峻,國內口罩供應明顯不足,巴拉圭當地採購的口罩是否來自於台灣,是否影響國人使用需求,才是民眾關心之處;這就是有人調查發現巴拉圭不生產口罩,更加深口罩可能來自國內的疑慮。

以個人親身經驗為例,元月國內開始發生口罩荒,內人電請法國友人代為蒐購口罩,那時疫情雖尚未蔓延至法國,但網路上法國已無口罩可供應,最後從義大利網站成功訂購口罩一盒,從義大利杜林寄達法國友人處,再郵寄台灣從包裝紙盒標示發現,該口罩是法國口罩公司設於中國大陸仙桃市工廠製造製造日期是去年三月,屬庫存貨),波蘭進口商銷售至義大利。區區口罩,歷經波折,往返環遊半個地球,具體而微地說明代工全球化,行銷通路多元化的普遍現象。

全球口罩供應日益吃緊,我駐巴拉圭大使館仍能向當地採購大批口罩及手術帽援贈該國,誠屬不易;政府似可藉機向國人說明,我駐外人員如何完成不可能任務。











「隔離」中的人與空間


2020-03-25 00:46 聯合報 /   曾光宗/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台北市)
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曼哈頓賈維茨中心已確定將被改建為四座類似於武漢「方艙」的臨時醫院,共提供一千個病床。(美聯社)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逐漸擴大,將確診者或可能的感染者隔離,為防疫工作的重要一環;到目前為止針對「隔離」的相關觀念與工作,大多是從醫療及公衛角度來思考,然而隔離對象為真實的「人」,需考量的因素較多也較為困難。從相關媒體報導看到許多因隔離所產生的特殊行為,在在都說明了隔離工作越來越複雜,需要擴大思考面向。

從建築學角度來看,隔離的主體為「人」,形成隔離的環境則是「空間」,兩者存在著極為緊密的互動關係。舉例而言,從「密度與空間」(density and space)概念而論,「人們長時間身處於一個高密度的空間中,對於心理及生理的影響極大」已是許多研究的共同結論。再如「人們長時間可以忍受的密度極限,不是單純的面積,而是依據每個人所分配到的容積而定」。國外研究顯示一個人在單一空間內一至兩個月時至少需要七米立方,數個月的話則需要十七米立方以上的容積;這些容積都是指扣除牆壁及設備後淨容積」。

這些國外研究,多針對某些具有特定工作性質的空間來作為探討對象,例如必須長時間停留在外太空的太空船,或是經常潛伏於深海中的潛艦等,工作人員必須長期生活在密閉且極為狹小的船艙中,心理與生理可能會受到影響。這些個例雖極為特殊,但與疫情的「隔離」性質類似,因為確診者必須長時間住在負壓病房中接受治療,而可能的感染者也至少需要十四天在固定的房間中不得外出,這些都會與「密度與空間」有關。

進一步來看,作為個人的隔離空間,其最小的容積應為多少呢?這更是設計大規模且為群體隔離設施的重點另再引用環境心理學個人空間概念;「個人空間」為一無形的空間,亦可視為與「人」有關的最小規模空間。同為國外研究成果,日本曾針對日本人的個人空間進行調查及統計分析,得到平均約2.7 x 2.7 x 2.4 公尺之三度空間的個人空間尺寸。雖然我們的建築界並沒做過針對台灣人的類似研究,且日本人平均身體尺寸與我們也不同,但這些概念與數據都是可以作為決定最小隔離空間時的參考。引申而論,如在大規模開放式的隔離設施中,人與人的「距離」就不應單只考慮「飛沫傳染距離」而已,人與人之間無形的「個人空間」所呈現出的距離,亦是需要考量的。

新型態病毒的出現,讓國內相關防疫工作備感壓力,醫療及公衛領域更是全體動員,站在第一線努力對抗病毒。隨著疫情逐漸擴大,新課題不斷出現,需要處理的問題也越來越複雜,此時除了醫療及公衛領域之外,相關的專業領域也必須同步加以檢視,進而尋求跨領域的相互合作,較能達成隔離及防疫的真正成效。










宣導部落防疫 原民媒體動起來


2020-03-25 00:46 聯合報 /   章俊博/博士生(台東市)
為避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原鄉族人恐慌,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夷將.拔路兒(前左4)二月曾到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文化健康站宣導防範措施。圖/原住民族委員會提供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已造成各國恐慌,台灣也戰戰兢兢積極做好防疫。

這些日子,對於台灣接收的訊息,大多來自歐美西方國家,對於各國原住民媒體訊息的報導卻是極少。相對地,台灣原住民媒體在報導疫情消息上,也是來自主流媒體。

過去在原住民媒體尚未設置前,也都是以主流媒體報導的訊息為主要來源,原住民族電視台於民國94年(二○○五年)設置,過去十二年來積極為原住民服務,守護部落這一塊而努力。原視屬公共頻道,設置宗旨本就是要為全台五十七萬原住民做文化、語言的傳承及落實媒體近用權,在傳播權利上希望能夠給予更大的發揮空間。

尤其到民國106年(二○一七年)又設置了Alian原住民廣播電台。對於原住民來說,擁有電視及廣播有全方位服務,更應該在訊息服務上有更好的傳遞功能,扮演重要的訊息平台

對於人口不多且居住偏鄉地區原住民族來說,以新冠疫情屬性及傳染途徑,除非確診者走進原鄉部落,原住民要感染也不容易。

不過,原鄉人口移入都會已占全原民人口的一半約廿萬以上,如果稍不注意感染回到部落,也會傳給親人。

原住民媒體有必要積極傳達正確防疫觀念防疫措施,透過十六族語言分別在電視及廣播平台上播出尤其廣播偏遠地區具有防災救災功能,過去三年積極建置轉播站,就是為了解決資訊不對等的缺失,此時就是原住民媒體應該好好發揮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