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5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化解口罩之亂 速推實名制3.0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1203/web/

◆  聯合報社論/這波大爆發會沖垮台灣防疫成果嗎?
◆  聯合報黑白集/小明恨無淳兒父
◆  經濟日報社論/化解口罩之亂 速推實名制3.0






經濟日報社論/化解口罩之亂 速推實名制3.0


2020-03-25 00:13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口罩實名制2.0版3月12日上路,民眾可透過健保卡、自然人憑證登入,或由手機的健保快易通行動App認證預購,初估每七天可提供700萬片、約233萬人份的網路預購量。原有的實體藥局通路仍然維持原有的販售量(每家每日600片),仍為主要配發管道。

網購方案的目的,是要解決實名制自2月6日上路以來,許多上班(學)族群沒時間去買,以及衍生的「逆選擇」問題。因為上班(學)族主要依賴大眾運輸工具,或在上班(學)場所聚集,是群聚感染的高風險族群,顯然藥局白天配售對於愈需要口罩的人愈不利。原本可宅在家裡的家管或退休族,卻需為上班(學)的子女領取口罩而外出排隊、戴口罩、領口罩,變成最不需要口罩的族群反而必須消耗口罩,又增加感染的風險。

因此,實名制2.0立意良善,但流程設計確有複雜、不確定性高、時間拉得太長等缺失。例如若無自然人憑證和讀卡機,就要用手機App去買,年長者只好知難而退;若預購人數超過預定人數,將於首周登記截止日隔天公開抽籤,年輕人可能忙了半天仍買不到;用健保App下訂成功,只能用ATM轉帳匯錢,多了一道手續,最後仍須到超商領取,「網購口罩」竟然需要長達三段的手續,遠不如目前任何網路購物的下訂、付款一次搞定及貨送到家等優點。

何況,民眾到藥局領取口罩每片5元已含運費,到超商領取卻需要另外支付7元運費,並不合理。此外,超商又要和藥局充當配發口罩的志工,也將不堪負荷。由此可見,實名制2.0只增加上班(學)族買到口罩的機會而已,仍無法完全解決「口罩之亂」。也難怪實施以來,首波僅118萬人(不及預期的一半)完成預購登記,扣除未及時付款者,實際領取的人數更少。

實名制2.0無法完全解決口罩之亂的主因,在於即使前端用「網路」,但最終仍要民眾上馬路」,零售方式排隊領購,此種以人就物是最浪費人力物力的落伍方式,就像目前儘管政府高官不斷說衛生紙、食品供應充分,但只要疫情沒有緩歇的跡象,民眾仍然會因恐慌而擠往賣場搶購,也難怪排隊領口罩的人龍近日仍然處處可見。

若能改為以物就人批發方式,其實不用網路就可輕易解決問題。因此,建議衛福部趕快利用大數據,將口罩批發至健保的「投保單位」(可稱為實名制3.0),可以低成本、迅速、方便地直接送到民眾手上。第一類保險對象包括勞、公、教、雇主、自營業主、自行執業專技人員等,加上眷屬(多為學生),且很容易用大數據以公司行號、機關、學校等地址,以快遞、郵寄等批發方式送達,其他各類民眾則可至農、漁會,軍營、鄉(鎮、市、區)公所領取,或是由村里鄰長發送,繳費、領取都在投保單位完成,也無須拖累藥局、超商等民間業者,優點遠勝2.0

此外,口罩仍有巨額產而不發閒置或囤積黑數,政府可能至今都搞不清楚。2月6日起日產量320萬片,日配量以6,600家藥局每日配發200片計算僅132萬片,日閒置190萬片;之後產量陸續增加,至3月2日時日產已達640萬片,日閒置380萬片。實名制從實施起至3月4日止,初估首月累計閒置量即達1億片

產能每日達820萬片後,3月5日起改為每七天領三片,日閒置達240萬片。3月9日日產能達1,000萬片,本周甚至可能衝上1,200萬片,則閒置量以每日600萬至800萬片的速度累積。即使實名制本周雖可發放一定數量,但不影響總配發量,初估政府囤積的口罩數量至本周止即超過2億片。

隨著疫情仍然吃緊,民眾對口罩的需求有增無減,建議政府改採投保單位的實名制3.0版,並增加配發民眾的數量,有效去化巨量的閒置口罩。









聯合報黑白集/小明恨無淳兒父


2020-03-25 00:32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中央疫情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左)么兒請假赴美,引爆爭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疫情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連日神隱,外界擔心他受醫生兒子疫期出遊的牽累,愛國人士聲援辯護,強調「父不擔子過」。網民被帶風向,本來熱議出國禁令是否違憲、執行公平性,現在歪樓擔心起張上淳的職位。結果,淳兒醫師還是靠老爸滅火解圍

兒子惹事的不止張上淳,指揮官陳時中也被兒子拖下水其子用防疫衛教製作罷韓T恤,被指蹭老爸光環搞政治;陳時中淡然回應,「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事」,並不擔心指揮中心公信力被濫用。這份為人父的溫柔,對比他要求小明們承擔父母選擇國籍後果的決絕,判若二人

小明們」不是卅來歲的淳兒,他們未成年,政府以其不具我國籍,禁止他們返台與父母相聚。陳時中也許不知,很多小明正在排隊苦等入籍,若他發揮「小孩有小孩的事」的同理心,應能為年幼小明作更人道的安排。

陳時中、張上淳都是好爸爸,寬貸孩子抗疫戰時藉父蔭自由自在。不少人順時中,看在英雄為國奉獻的份上,苟同「各人做事各人擔」。這看似尊重個人主體性,卻忘了被迫「子擔父業」斷送返鄉路的小明們,仍不得返家。

淳兒疫期出遊爭議,煩勞指揮中心台柱背書,甚至有綠委上綱,批此事是「中共陰謀破壞台灣防疫團隊」。小明們若有父輩用國家隊維護,就算回不了家,也不致被歧視他們的困境不在老爸的抉擇,而是不能選老爸,連憲法也不保障









聯合報社論/這波大爆發會沖垮台灣防疫成果嗎?


2020-03-25 00:36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疫情緊繃,從曼谷飛抵桃機的航班,兩名乘客從頭到腳包得密不透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過去一周,台灣的新冠病毒確診案例每日以二位數累增,迅速突破了兩百的大關主要原因,是從歐美等地區旅遊或工作返國的人,將病毒帶進了國境。正當政府為第一波防疫成效洋洋自得,面對突如其來的第二波大爆發,是否顯示我們的警覺已變得鬆懈,或者政府防疫思維和措施未能跟上疫情的變化,值得檢討。

第二波疫情來勢洶洶,因為新冠病毒已無聲無息地擴散全球。而在這波狂潮中,從歐美各地返台的國人人數激增,甚至不少登機前即已出現發燒、咳嗽症狀,卻仍兀自登機直抵國門僅看廿三日公布的確診名單,這樣的案例即有十餘人,包括夫妻與孩童,在入關時被查出體溫過高。儘管海關攔下了這些感染者,但在長途飛行中,他們可能已在機上將病毒傳播給其他旅客,這是最令人擔心的事。

換言之,中央疫情指揮官陳時中雖自詡我們的海關成功攔下一些確診者,但有些原本健康的海歸派卻可能在返鄉途中遭到感染,他們要到一些時日才出現症狀。這段期間,他們若未做好居家檢疫,可能又成為新的傳染源。讓人扼腕的是,當初政府接運「鑽石公主號」旅客時建立了「橫濱模式」,接運武漢台胞時又有更嚴格的「武漢模式」;為何這些思維在這波海歸潮中絲毫未派上用場,登機檢查形同未設防

也正因為第二波洶湧的境外移入病例,疫情很快地進入了台灣各個不同的機構。例如,北部已有一所高中因三人確診被迫停課,中研院的一個研究團隊已有四人確診,導致與該院有密切關係的台灣大學也要求先前兩周曾進過中研院者需居家自主健康管理。此外,北部一個養護機構因護理師確診而被迫關閉,而環保署則有員工確診,一度引發立委質詢是否必須中斷的質疑。這些社會擴散的問題,本周可能將繼續擴大。

陳時中發布疫情時,每每提到境外移入案例,似乎便顯得寬心只有提到少數來源不明的本土案例」,才會感到憂心這樣的態度,其實值得商榷,也存在不少盲點。第一,台灣第一階段防疫之所以成功,是在第一時間對中港澳設下嚴格入境管制。但現在全球海外確診案例已高達三十萬例,是中國大陸八萬確診數的四倍之多,我們的防線卻顯得相對鬆散,這是不合理的舉措。第二,台灣有多起本土群聚案件一直未能查出感染源,這也代表境外移入有一些漏網之魚,成為本土的不明感染源。第三,第二波海歸者相對年輕、洋派、自由,他們未曾經歷台灣首波防疫戒備的洗禮,未必能接受居家檢疫的拘束。但政府最近又在檢疫人力有限的考量下,放寬對輕症者的二次採檢和隔離;如此一來,不怕輕症者或無症狀者趴趴走的病毒擴散風險大大提高嗎?

全球疫情變嚴峻,我們的入境管制卻沒有隨之調整,顯不符比例原則。何況,第十四例一家四口赴義大利旅遊而感染新冠肺炎,在二月六日即確診;但政府卻一直到三月十七日才意識到歐洲疫情回燒之嚴重,這難道不是警覺性太低?簡言之,政府一直把防線對準中國和武漢,不斷高談闊論;等到發現疫情已經大轉向,一時不知如何調整,只能讓一湧而回的民眾衝破防線了。

事實上,這波來自西方的歸國潮,在香港、新加坡和中國大陸也同樣發生,也因此各自新增了一些移入的確診案例。各地也都分別採取了必要的防範措施,以北京為例,即指定了天津和上海等十二個城市為「第一入境點」,要求所有飛北京的國際航班要先降落在這些地方,經檢疫合格,乘客才可搭機進入北京。台灣也許不需要設置那麼多替代入境點,但如何建構一個緩衝機制,恐怕有必要再想想,否則雙北的防疫隔離設施都快爆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