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經濟/英國脫歐經濟衝擊 不如想像大

.聯合報社論..脫歐超級風暴之後 各奔東西
.聯合報黑白集.王金平不等於九二共識
.經濟日報社論.英國脫歐經濟衝擊 不如想像大



經濟/英國脫歐經濟衝擊 不如想像大


2016-06-26 03:4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英國脫離歐盟雖然在政治上的意涵遠大於經濟效果,國際間還是不免為其所可能帶來的經濟衝擊而憂心。這些憂心主要來自於脫歐公投成功,出乎市場原先的預期,全球金融市場因此瞬間大幅度下修,英鎊更是大幅貶值。
一般而言,英國脫歐對經濟的衝擊,可分為恐慌性與實質性。若盤點各方觀點,當可發現大部分屬於信心面的恐慌性因素,包含英國與歐洲經濟以及相互間貿易的衰退、對全球股匯市的衝擊等,這些負面影響並無實際的理論或邏輯以驗證其必然性,因此在一段時間後當可平息。
就實質面的影響而言,則包含英國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汲汲不保、資本市場地位受到挑戰,或是面臨歐盟移工減少所引發的缺工問題。這些問題是否產生,也頗有討論空間。
就金融中心地位而論,英國不是未曾面對威脅。早在1992年英國保守黨政府因不得不配合德國升息而導致經濟衰退,因而在決定退出歐元準備機制之前,即曾被警告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將會被法蘭克福取代。事後的發展證明英國退出歐元準備機制非但不影響倫敦地位,英國經濟表現遠較留下來的法國為佳,在歐債危機導致歐元區經濟受到嚴重衝擊時,英國也倖免於難。事實上,這些歷史經驗正是此次英國不畏懼經濟衝擊脫歐公投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們也可由這些歷史經驗學習到:很多事前的恐慌、擔慮、威脅,都會很快被證明並非如此,或影響不會如想像之大。英國目前的經濟表現不差,也沒有金融或債信方面的問題,與2008年的雷曼兄弟事件有本質上的差異,因此不會對全球經濟造成全面性的衝擊。一些技術性問題,如重訂FTA或WTO的資格問題,都是用時間可以解決的,更何況英國要真正脫歐還必須花上一兩年的時間來處理各項行政程序,自然提供了緩衝。
另一個各界擔心的是,英國脫歐會不會引發骨牌效應,促使其他國家也脫離歐盟,帶來長遠的影響。以各種跡象來看,此一擔心應是過慮。就客觀條件而言,英國本就是歐洲最有能力脫歐的國家,因為一來英國與占多數的歐陸國家間有天然的地理區隔,二來英國非屬歐元區國家,脫歐的經濟成本與對歐元區國家的影響程度較低,三來英國是目前少數經濟表現不錯的國家之一,由英國一直有升息的考量即可知;即便如此,英國在脫歐公投中的支持率也僅勉強過半。其他歐盟成員國很難同時具備前述三項條件,即使有若干分離主義蠢蠢欲動,在短期內會發生其他國家脫歐或政治上分離的可能性並不大,因此應也不至於有進一步的骨牌效應。
至於對台灣的影響,可分為受到全球經濟波及而導致的一般性衝擊,及台灣個別受到的實質性衝擊。就前者而言,大家最擔心的全球股匯市在24日公投後因結果出乎意外而崩跌,因事屬必然,台灣也不例外。所幸台股在當日即止住跌勢,與2008年雷曼兄弟事件所造成的無量下跌完全不同,也證明了股市並未失去信心,恐慌性的賣壓應該很快就會消化完畢,國安基金進場護盤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實在不大。
就後者而言,眾所關心的是對歐貿易與對英國金融的曝險。這兩者要對台灣造成威脅,前提是歐洲經濟會因英國脫歐而受到嚴重衝擊,以及英國會發生金融危機。根據前面的分析,這兩者的可能性都不高,因此不需過度擔心。此外,台歐貿易占台灣整體貿易的比例不高,可能受到的影響不致太大。英國脫歐當然可能影響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但在難以保1幾乎已成定局的情形下,些微的經濟成長下修已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如何努力改善產業與出口結構,還是我們最應該關心的事。

聯合/王金平不等於九二共識


2016-06-26 03:4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宋楚瑜或王金平可能出任海基會董事長的傳言不斷,蔡政府以為可藉此任命,向北京展示政策調整的姿態,同時也一併帶動台灣藍綠政治板塊的變動。
同樣的,北京面對此一人事,所思慮的也是將對兩岸關係與台灣內部政治生態產生何種影響?而兩岸關係只是一時現象,台灣內部政治生態才是長期根本。
蔡政府與北京面臨的主要難題是:此一任命是否仍然必須附帶公開接受「九二共識」;或者,此一任命即可繞過「九二共識」,視作「已經完成的答卷」。
蔡政府若能在仍不接納九二共識下作此任命,並被北京接受,則蔡政府即有可能重啟兩岸互動,且亦必可巨幅改變藍綠內部及藍綠之間的政治板塊與生態。
因為,北京堅持九二共識,其目的不僅在框限蔡政府,更重要的原因是,若失去「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台灣的泛藍非獨勢力將失依托而告瓦解。故而,倘若習團隊棄守了九二共識,又接納了藍營的撕裂者宋或王,則北京與台灣泛藍非獨群眾間的關係必受嚴重衝擊。
沒有「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就沒有泛藍。這正是蔡政府的戰略目標,卻是北京的顧慮。
在蔡政府言,「不接受九二共識」與「任用王宋」,二者必須並存,始有戰略利益。否則,若蔡政府仍必須接受九二共識,那就未必要任用王宋,甚至以不用為宜,以免太阿倒持。
王金平與宋楚瑜都不等於九二共識,這應是蔡政府與北京的共同認知。

聯合/脫歐超級風暴之後 各奔東西


2016-06-26 03:4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英國公投脫離歐盟,法國有人廿五日各舉英國國旗和幾個歐洲國家與歐盟旗幟,象徵分道揚鑣。 法新社
英國選擇脫離歐盟是各方始料未及。幾個月來,「留歐」的民調一直領先四、五個百分點,幾度打平;人們總以為遲未表態的那一成五的人,必然是支持留歐的沉默大眾,結果卻跌破大家眼鏡。現在,儘管英國已有幾十萬人連署要求進行第二次公投,但脫歐計時器已經響起,英國已無回頭路。
這場超級風暴是由三個因素加總而成:首相卡麥隆的賭徒性格、公投的不可測、和英國對歐盟累積已久的不信任感。
卡麥隆是個很現實的政客。兩年前的歐洲議會大選中,主張脫歐的「英國獨立黨」一躍成為歐洲議會在英國選區的最大黨,卡麥隆察覺這個趨勢的威脅。隨後,蘇格蘭獨立公投未過,給了卡麥隆信心,自認可以在脫歐未成氣候之前一舉壓制。所以,他在去年大選前公開宣布,若勝選即舉行脫歐公投。卡麥隆的目的,是希望藉這次公投的勝利,一舉清除黨內長期以來與他唱反調的同志。卡麥隆雖承諾幹完這屆首相就退休,其實是為其選定之繼承人財政大臣奧斯朋排除政敵。
問題是,公投並不是可以隨心所欲操縱的政治工具,一不小心就會引火自焚。脫歐主題中,夾雜許多複雜的議題,不是「留歐」、「脫歐」可以簡單說清的。例如在經濟面,農漁業和中小企業支持脫歐,但留歐對大企業與金融業有利;脫歐後,是否更容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也是見仁見智。
事實上,英國人也不是不知道留在歐盟可以帶來經濟效益,但真正催出脫歐票的,卻是反對外來移民與難民的仇恨宣傳,認定他們將搶奪工作機會、破壞社會安定,還有恐怖主義的隱憂。從菁英階層的眼光看,這些宣傳膚淺可笑,但實際上,卻有效煽動了民眾的情緒。這正是公投易被濫用之處。
當然,如果英國人民心中沒有潛藏對歐盟的不信任的話,政治人物再挑撥,也未必能成事。歐盟被形容為是「人類史上最大的政治經濟實驗」,四十年來歷經各種挑戰,如今這項實驗雖難謂失敗,卻也窘境畢露。許多國家一直爭先恐後想要加入歐盟,如今,英國卻率先觸動了脫離歐盟的機關。
在此之前,各國反對歐盟過度擴張的意見,只敢在首都的角落裡竊竊私語;直到歐債危機爆發,被紓困的國家在撙節措施下大量失業、社福劇減,壓得喘不過氣來,「疑歐」的聲音才開始公開化。歐盟總部的各國菁英,基於人員與資本自由流通的創建理想──當然也基於自己的官僚利益,不願妥協;在東歐移民問題上,更與英法發生衝突,因而助長了右翼的興起。而最後一根稻草,則是中東難民大量湧入,各國紛紛築起臨時邊界管控,讓歐盟一夕退回申根協定前。
這次英國脫歐,更是重磅炸彈開花,引發了各國反歐盟極右派蠢動,從法國、丹麥、荷蘭,都希望能夠仿效英國公投,一舉成功。各國政府即使不同意這些主張,也希望能學卡麥隆,藉機向歐盟談判,勒索一些特殊待遇。
脫歐公投後,歐盟不僅要重新思考如何與英國重新界定關係,更要思考歐盟未來的發展,是要退回到歐洲共同市場時期的鬆散聯盟?還是要此機會加速整合的進程,不顧各國的歧見,由德法兩國主導一切?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
看到英國脫歐公投的殷鑑,比較負責的政府對於公投的運用應該會更加謹慎。公投是實踐直接民主的工具,卻也是兩面刃,會對人們習慣的代議政治產生巨大的衝擊,秩序瞬間崩解,而政治人物很容易找到卸責的藉口。
至於卡麥隆已經表示辭職負責,但是他在歷史上的評價,將遠比首相職位來得沉重。他不只得到「搞垮歐盟」的罪名,又引發蘇格蘭要求再度獨立公投,那麼,他的歷史留名恐怕會是「拆散聯合王國的人」。政治人物不可不慎!

名家縱論/團結吧!仇恨真能讓我們成長?/星期透視/英國與歐盟 離異再出發

.空服員罷工/完美罷工? 地勤苦吞1國2制
.空服員罷工/華航資方讓利… 其實是全民埋單
.妮妮代考風波/愛作弊 莫怪台灣學歷廉價
.名家縱論/團結吧!仇恨真能讓我們成長?
.星期透視/英國與歐盟 離異再出發
.脫歐警訊 歐洲菁英懂了嗎?
.脫歐浪潮萌芽 衝擊歐洲統合夢
.脫歐後果浮現 省思「脫陸」吧
.敦義兄別再「神隱」了
.畫中有話/當叭噗遇上科學




名家縱論/團結吧!仇恨真能讓我們成長?


2016-06-26 03:45 聯合報 徐重仁(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打開電視看新聞,殺人放火、監視器車禍、桃色緋聞居多,傳遞大量負面情緒,充斥仇恨氣氛,很快感染了人心,這並不是一個健康狀態。企業家族間紛擾、失和的瘡疤,成為茶餘飯後的閒談腳本。
關掉電視,闔上眼靜下心來沉澱一下,這類訊息教會我們什麼?仇恨真的能讓我們成長?凶嫌犯案細節給予我們警惕借鏡,抑或是不良示範?客人在餐廳咆哮店員畫面,給予餐廳進步空間?
媒體是社會良心,也是社會教育者。新聞取材是否要以負面居多,才能語不驚人死不休?還是展現高度自制力,主動規矩出自我格調,成為大眾教育的一片春雨?
月前,丹麥公共電視新聞總監烏瑞克.哈格洛普來台演講,講述新聞報導新思維。演講提到,傳統媒體為拉高點閱率,報導許多具衝突性與批判性新聞,叫罵中多數傳遞給大眾負面觀感,社會因而滋生相互猜忌氛圍。
哈格洛普認為,建設性報導才具新的思考,不強調即時快速,而以揭發問題,呈現解決之道,並提供觀眾參與對話空間,這類報導有明確目的,引領公眾討論大眾議題,激盪解決問題的想法與作為。
他的觀點放在企業裡面,就是遇到事件要有一套Solution(解決方法),不是把問題點出來就不理,經營團隊應就事件本身提出正反不同看法,並從討論中歸納可解決的辦法,如此企業經營才能解決困難、滾動向前。
媒體亦然,負面新聞事件報導再多,未提供解決方法,同時缺少正面新聞調和,容易造成人心浮動,感覺壞消息太多,但卻茫然無解決之道,如此十分可惜。若能進一步延伸到相關單位,進行改善,解決事情,可讓觀眾心情找到安心而穩定的力量。
日媒報導步伐,有些會跟著政府政策走,且是全面性搭配報導,像日本政府先前要把文化向海外宣揚,提出「Cool Japan」計畫,相關作為有什麼、激盪出什麼海外新火花,NHK電視台分從新聞、戲劇與紀錄片等傳媒手法,讓日本觀眾了解。
我在日本有時跟八、九十歲老先生、老太太聊天,發現他們都清楚現在的市場訊息,例如先前台灣選舉,選情如何,他們都能講出現況。原來日本有媒體用漫畫的方式報導台灣總統選情,讓高齡長者很容易地掌握資訊。
現在全世界處在景氣不好,人民浮動的動盪期,這正是我們改變的時候,如何從負面的事件找到正面切入角度,散播正面改變力量,更能讓群眾有自信迎接未來未知的挑戰。
近期新政府上來,在五大創新產業規劃政策方針,立意十分好,但若無法務實地一步步做下去,是無法完成目標的。所謂「務實」把每件事做好,關鍵要有好的「人才」,在培養人才階段要有實務操作,以後在職場工作才有辦法務實。
早期台灣學子為了畢業後能有份工作,技職學校提供一個可靠管道,學餐飲的之後進餐廳,學以致用連結度十分高。現今很多人一路攻讀碩博士,畢業後卻沒有對等職缺,可惜不能施展長才。
日本因為少子化,很多商業及服務業人才空缺,企業也沒時間讓新人進來再重新培養,因此技職學校的實務教育近年相當發達。日前我參訪日本金澤國際商業學院,類似以前二技或二專,課程直接以工作內容為主,像是腳踏車修理、寵物美容、美髮、婚禮秘書、餐飲烘焙、飯店管理等。
學校教室就是實際商店樣子,例如上腳踏車修理課程,教室就是一間完全仿造腳踏車店的樣貌,有銷售腳踏車、維修台、收銀台等,學生分組輪流操作,這種「情境教學」讓學生能徹底地知道以後工作內容與問題,學生因具實務經驗,往往還沒畢業就有企業進入校園聘人,產學無縫接軌。
台灣要在逆境中前行,凡事徹底務實、尊重體諒他人的心、遇到負面問題能找到解決辦法,在個人勤練基本功,媒體重塑教育環境,從政府到個人都能為台灣更好而團結。
(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星期透視/英國與歐盟 離異再出發


2016-06-26 03:45 聯合報 甘逸驊/政大國關中心副研究員

英國加入歐洲統合進程不到半世紀後,由於統合方向與英期待背道而馳,統合內涵又超過英國得忍受範圍,終於決定退出,另謀出路。
在英舉行脫歐公投前,一個沒有英國的歐盟是難以想像的假設,而今竟成事實,無怪乎舉世譁然。世人一向對歐洲聯盟充滿好感,成為全球衝突解決與區域主義的典範。
然而,歐盟開始試圖將統合範圍,從單純經貿整合,擴展到具主權敏感性政策領域,並似乎朝向類主權國家方向前進;但因經濟發展停滯不前,面對日益嚴重的難民問題又束手無策,人民對歐盟的不滿升高,原本即對歐盟感到疏離的英人更感不耐。
始終對歐洲進一步統合扮演「煞車」角色的英國,在決定是否脫歐時,有三大考量:主權、經濟、安全,此三者又環環相扣。
首先,就主權而言,象徵性主權強調國家在國際社會的獨立自主決策與行動能力,但實質性主權則有賴國家安全與經濟繁榮建構的整體國力的確保與提升。歐盟成功促進歐洲整體經濟發展與集體安全,英國當然從中得利,壯大英國國力。
然而,過半英人可不如此認為,對曾為「日不落國」的英國言,歐盟對會員國日常生活的處處設限,內部法規超過五成需與歐盟接軌,歐盟朝軍事與安全整合,更使得英人認為,主權遭到嚴重侵蝕。
其次,從經濟層面視之,歐盟占英國雙邊貿易一半以上,這要歸功於歐盟內部的自由貿易,做為全球第五大經濟國的英國與歐盟互蒙其利。
反之,脫歐派認為,英國崇尚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思維,歐盟對內部經濟活動漸採強勢干涉與補貼政策,加上歐債危機拖垮歐盟,英國每年卻需貢獻約一兆台幣給歐盟,回收有限。脫歐派認為,歐盟對英國的經濟是弊大於利。
最後,在安全方面,歐盟的和平與安定,確保內部的安全。
但一般人民所感受的另一安全問題,是外來移民與難民,對於英國發展而言,移民不但有助減緩其老年化趨勢,也提供經濟成長的利基。
但歐盟擴張後從中東歐來的移民,及從伊斯蘭國家移入的難民,占英人口十三%,部分英人認為他們剝奪了工作機會與資源,甚至造成社會不安。
顯然地,上述理性論述無法勝過公投過程中激情爭辯。從國家宏觀層面看,英國當然受益於歐盟會員資格,因經濟成長與安全,提升了英國實質性主權;但從人民個別微觀層面視,數位時代社群網絡興起,個人以自我為中心,追求短期利益,且較戲劇化議題易於被動員,因而較容易誇大自我的被剝奪感,以及淡化個體從群體所獲得利益。
如今,脫歐成定局,受創的英國與歐盟均需時間調養,以蓄積向前動力。英國勢必重新定位其在全球的地位與認同,尤其著重在「大英國協」與「英語世界」兩大集團的角色,但同時又需與歐盟協商出互利協議;同時,一個弱化的歐盟,面對其他會員國「疑歐」聲浪,如何在兼顧持續統合與尊重各會員國差異中求取平衡,是歐盟無可迴避難題。
英國與歐盟俱為西方世界重要支柱,當「中國崛起」態勢形成與美國超強平起平坐之姿,新型態的國際權力體系正在成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將如何因應英國脫歐之後的新情勢,將影響未來的全球權力重整,當然也會衝擊到台灣所處的東亞安全局勢與區域經濟。台灣不能視而不見,政府與企業更應面對變局有所作為。

脫歐警訊 歐洲菁英懂了嗎?

2016-06-26 03:45 聯合報 羅至美/台北大學公行系教授(台北市)

因應英國脫歐,歐盟將召開緊急峰會。這不是歐盟第一次遭遇重大危機,但卻不同以往:這是歐洲統合六十五年來,首度有會員國主動退出,不僅是對歐盟的不信任投票,也代表歐洲統合核心價值的靳傷與殞落。
接下來的問題是:歐洲統治菁英們真的讀懂英國脫歐訊息嗎?
二○一四年歐洲議會選舉,民粹極右派政黨在英、法等國獲得第一高票;一六年義大利首都市長選舉,極左政黨候選人當選羅馬市長;接著英國公投選擇退出歐盟;眼前的西班牙大選,則可見極左派政黨快速成長。
這些民粹政黨,或許因對移民與種族議題立場不同,而有左右之分,但他們都共同反主流政治體制、反歐盟;他們的選民背景,都來自學歷低、工作無安全感、中低收入、年齡層多為五十五歲以上的白人男性藍領階層。
這些所謂社會上的劣勢者,不約而同在民粹政黨的麾下,為什麼?歐盟治理出了什麼問題?歐債危機之後,歐盟在德國總理梅克爾領導與堅持下,展開了結構性改革的經濟治理。所謂結構性改革,就是在總體經濟治理上實施財政撙節,在個體經濟治理上推動勞動市場改革。
先看財政撙節。表面上看,歐債危機是歐元區國家發生政府負債與赤字過高的財務危機,因此,實施財政撙節確是看似合理的安排。然而,除了希臘是因為欠缺財政紀律,多數發生危機國家,是由銀行體系與房地產部門等資產階級引發的,在撙節要求下,付出代價者卻是仰賴社福與公共服務的弱勢與貧窮階級。
在失業率仍處高檔下,財政撙節意義是失業與失去補助,從而使得財政治理失去正當性。歐洲學者這幾年來不斷呼籲德國改變撙節政策,因為它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助長反政府、反歐盟的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
再來看勞動市場改革。德國以自身在十年前實施勞動市場改革,降低失業率的經驗要求歐盟國家,德國在二○○三至○五年的勞動市場改革,確實有效降低失業率,卻也讓德國承受前所未有、龐大的低薪部門出現、全民集體薪資更出現了二次戰後首見的負成長及所得不公擴大的代價。德國堅持的勞動市場改革,在法國已引發持續數個月的反對運動。
歐債危機後,德國已成歐盟實質上的單一領導者,從財政撙節到勞動市場改革,均是德國梅克爾政府所堅持與主導;德國在歐盟中優異的產業競爭力,亦讓多數會員國認為德國模式才是王道。
然而,德國模式已證明無法為歐盟提供解答,反而因為僅強調市場自由化,無視分配正義的惡化,造成了全歐民粹主義的風潮。
二○一四年歐洲議會的選舉結果,並沒有震醒歐洲菁英的治理傲慢,在英國確定脫歐後,歐盟峰會上,統治菁英們是否能正確解讀英國公投的結果?

脫歐浪潮萌芽 衝擊歐洲統合夢


2016-06-26 03:45 聯合報 汪哲仁/教(希臘)

英國公民以選票表達脫歐意志,震撼全球金融市場。脫歐公投不光製造了一個黑色星期五,更可說是歐洲反歐盟、反移民、反傳統勢力的重大勝利。
歐洲這股力量,在過去幾年選舉中,都受到特定選民的支持,從希臘的「激進左翼聯盟」,到法國的「民族陣線」、奧地利的「自由黨」、丹麥的「人民黨」、西班牙的「我們能 ( Podemos)」、義大利的「五星運動」、德國的「德國另類選擇」等,甚至飄洋過海,連美國的川普也帶有類似的味道。
這些政黨的歷史多數都很短,卻又快速崛起。反移民是這些政黨的共同特色,對於二次戰後歐洲統合的主流思想,懷有強烈的敵意;更有意思的,是他們對歐盟制裁的對象-俄羅斯-態度都相當友善。
英國脫歐公投,為這股反歐盟浪潮注入新的動能,將誘發更多脫歐公投。荷蘭、法國、丹麥與瑞典都躍躍欲試。易普索莫里(Ipsos-MORI )這家民調公司在兩個月前,向八個歐盟成員國國民進行的調查顯示,近半受訪者希望可透過公投決定是否脫歐,其中三分之一更表示,會支持脫歐。
英國經驗告訴我們,這股要求公投聲浪,無法再用經濟恐嚇與團結歐洲來壓抑;如果不能找回當初建立「歐洲鋼鐵聯盟」因利而結合的初衷,可預測的是,下半年即在歐洲各地舉行的選舉,這些反歐盟的政黨將持續受到人民支持,而歐洲過去數十年來所構築的統合夢,將遭受嚴重衝擊。
雖然布魯塞爾官員與歐盟主要國家領導人,對舉辦脫歐公投的要求多持反對立場,但是這股浪潮已在地方政壇發芽,各國地方議會有為數眾多反移民代表,義大利五星運動已攻下羅馬與圖林兩市的市長寶座,民族陣線的雷朋甚至是明年法國總統的熱門人選,這些政黨未來是否會比照希臘以「地方包圍中央」的方式來獲得執政權,值得後續觀察。
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為了壓制這股力量,已經在英國公投前就宣布,不會朝建立歐洲聯邦此一烏托邦前進;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也承認,太多的「歐洲」反而會扼殺歐洲。
金融危機為這波思潮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東非洲的難民湧向歐洲,讓這股勢力茁壯開花。未來這股反歐盟、反移民的勢力會持續下去,英國脫歐公投絕不是歐盟唯一的炸彈。

脫歐後果浮現 省思「脫陸」吧


2016-06-26 03:45 聯合報 陳望博/金融顧問(新北市)

日不落國英國脫歐,通過公投取回主導權。德英法義等經濟大國當初結盟歐洲經濟共同體,交出部分主權,換取「分享共同市場發展」,隨著英國脫歐,歐盟瓦解只是旦夕間,這是倡議全球化及區域經濟體系發展趨勢的反思。
歐元區統一貨幣、共同央行,當各國經濟發展出現巨大落差,歐元區因共同貨幣失去了浮動匯率的調節機制,只能透過當地政府賦稅制度自我調節;面對中東難民湧向歐洲的社會福利,外來移民分享高工資的共享經濟,最終英國公民發出不平怒吼,英鎊市場價格天崩地裂,這是世界對英國脫歐投下不信任票。
歷史文明「全球化」從未發生,保護主義通過不同方式展現。歐盟區的本質,是利益交換,歐盟經濟大國想著市場主導、權力控制,成員小國想著經濟共享、福利共生,最終因「不均」分裂瓦解。
台灣當初反服貿「脫陸」,二年後政權輪替,兩岸監督條例仍在案上規劃,「大陸人來了,搶了我們的工作」、「大陸資金吃掉我們的核心產業」,這跟英國脫歐陣營的思維一致,觀點都是經濟獨立、關貿壁壘,拒絕大陸市場與移民,外加政治立場盤算考量。
英國脫歐公投雖已完成,脫歐後果也清楚可見,而台灣「脫陸」氛圍,還在進行中,新政府站在台灣人民福祉,及早對「脫陸」髮夾彎,未嘗不是一個轉機?
台灣著眼區域經濟結盟、規劃南向政策,展望令人堪憂,在沒有交換利益條件下,他國市場怎麼會因你而開?相反地你的市場將因此被打開,區域經濟體整合從來就沒有讓利這回事,當經濟大國主導控制的盤算,沒有辦法達到目的時,我們還在期待未來TPP能為台灣帶來怎樣的經濟利益?重要的是,「脫歐」後果是否能帶給政府「脫陸」的省思?
英國脫歐公投,台灣應該如何因應?如果把歐盟成員國英法德加總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歐盟的未來充分反應在今日世界金融市場的崩跌,老二不行了,老三就起來了,重點在誰是現在市場的老三?

英脫歐 台灣何時結束迷航


2016-06-26 03:45 聯合報 翁履中/紐約大學科特蘭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美國科特爾)

即使知道脫歐後,不再享有與歐陸間自由貿易優惠,甚至到歐洲旅遊,都會變得麻煩昂貴,英國民眾仍然透過公投決定脫歐。難道英人都失去理性?
又或者,自由貿易概念該徹底被改寫?公投前,從支持與反對的訴求可以看出,支持脫歐的英人認為,歐盟內表現不佳的國家和來自歐陸的廉價勞工及難民潮,已為英國帶來經濟、移民政策,甚至維持主權的諸多困難。相反地,支持留歐英人則主張,歐盟的自由貿易條件,帶來經濟效益絕對是「利大於弊」。然而,讓英人支持脫歐的關鍵,恐怕還在於,歐盟對英經濟可能造成負面效果的強烈不信任感。
對正反主張,英人究竟是如何看待?有哪些人支持?什麼人反對?從民調公司YouGov公投前分析報告可看出,民眾看歐盟對英經濟發展前景,受到個人社經地位影響甚鉅。
公投前民調顯示,卅歲以下年輕人有七成三支持留歐,而六十歲以上公民中,六成三認為該走自己的路。以職業類別來區分,屬於管理階層的白領階級,支持留歐,比贊成脫歐的多二成四;相反地,在藍領勞工中,支持脫歐較留歐多了二成六。
如從教育程度來討論,受大學以上教育者,支持留歐比脫歐的支持者多四成,而僅受過高中職以下教育者,支持脫歐比反對者多三成六。
透過這樣簡單的數據分析可歸納出,年紀大、社經地位較低及教育程度較低的,普遍相信脫歐後的英國經濟,會比現在更好,而這也正好是在自由貿易中獲利最少的一群人。換言之,英人脫歐決定,其實不是失去理性,也沒有推翻自由貿易的基本論述;相反地,英人是根據自己社經地位,做出他們最理性的判斷。
根據自己意願利用公投做出理性決定,是民主國家才享的權利。脫歐公投顯示,民主社會如何利用公民自決,決定國家方向和解決爭議;不過,由於外在條件不同,更值得台灣思考的是,英國面對的是民主歐盟,而不是非民主政權。即便英國對歐盟貿易依賴程度頗高,但是英人都清楚,脫歐後,英國對歐盟間貿易交流,並不會全然中斷。就算脫歐後無法維持現有經貿關係,在全球化時代,英國仍大可重新布局全球,增加對其他國家的經貿合作。
說的更直白一點,英人決定脫歐賭注,充其量不過是他們荷包厚度,但不是動搖國本的國家安全,因此,英人得以在沒有恐懼情況下,根據自身條件作出理性判斷。
然而,兩岸間的經貿交流卻非如此,從陸客和陸生「被」減少,到各種對台經貿緊縮策略,當中國掌握著對台經濟影響力的收放力度,台灣政治人物是不是真的能體會,民眾面對中國時的擔憂?是不是了解民眾都期待更有效的應對之道?
英國脫歐及其後續應變備案,正反映台灣的對外貿易,找不到另一個足以與中國市場相比的籃子來放雞蛋的困境。不論是全球布局也好,新南向政策也罷,只要能為台灣經貿找到出路,大家都應支持。問題是,要從西進轉向世界找尋出路,除了口號外,政治人物真的找到台灣邁開步伐的方向了嗎?

朱宗慶/滾石不生苔

.朱宗慶/滾石不生苔
.陳立恆/人本,金融資本主義下的真實彼岸
.葉銀華/速建執政信心
.蘇蘅/脫歐留歐 社群媒體與仇恨戰爭
.盛治仁/從瑞士「無條件基本收入」公投說起…
.薛承泰/一樣塞車 兩樣情
.嚴震生/你為何不要當大學教授
.薛承泰/養寵物 玩寵物
.葉銀華/日本之病:從安倍送酒談起




朱宗慶/滾石不生苔


2016-06-26 03:45 聯合報 朱宗慶(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每到學期末,總會收到許多學生分享參與課堂的心得,身為老師,我常會想:為什麼我這麼喜歡上課呢?我認為,「滾石不生苔」這句話所要表達的積極意象,與我的感受十分貼近。
滾石不生苔,意義近似「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而跟學生上課,「教學相長」的過程讓我獲益良多。無論是事前備課,課堂上交換意見、想法激盪,或是事後的反芻思考,師生間的互動,時常為我帶來許多刺激與啟發,腦袋裡彷彿有了一座活水泉源,靈感和想法不斷湧現。同時,因為需要時時獲取新知,也讓我更為留意最新訊息,貼近社會脈動,體察趨勢變遷。
另一方面,我也非常樂於和學生分享我的學習與工作經驗。為了讓課程對修課學生都能有所助益,包括考量不同學生的所學經歷、工作背景、個人特質和修課期待、掌握課堂氛圍,以及結合實務與理論、將案例加入教材融合討論等,皆必須花心思準備。對老師來說,不同的所知所感,常會創造出意想不到的精彩火花,而從學生當下的反應,到持續的提問、探索,再到能力的增長與視野的開拓,從而能夠延伸應用至各自的專業,發揮不同的加值作用,都是很好的回饋過程。這種教學相長的吸引力,使我樂在其中。
因此,過去無論是擔任兩廳院藝術總監或任職北藝大校長期間,我仍堅持要在繁忙的公務中,抽出時間來上課;而今,我將大部分心力投入樂團事務,行程依舊忙不停蹄,但跟學生上課,仍是我重要的「充電」管道。我相當珍惜建構課堂的機會,也十分在意每堂課能為每位學生帶來什麼樣的價值,而檢討、調整課程設計和授課方法之時,也促使我不斷就藝術專業的追求進行思考,進而成為我推動文化藝術工作的力量來源─為了讓授課能對學生有所幫助,老師自己也要不斷自我充實,追求創新與卓越才行!
包括表演藝術在內的各行各業,在專業領域裡持續追求高品質與突破性的表現,自發的內在動力以及投入所獲得的自我滿足、意義與成就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世界與時代的變化愈來愈來快,只有拋開「安逸」的想法,讓自己成為一顆「持續滾動的石頭」,保持活力、腦袋不要變呆,才能勇往直前,給出更大的自我挑戰。
就此而言,在音樂系或藝管所上課就不僅只涉及課間數小時的互動而已,而是由教學連結展演、研究、推廣工作的平台。此外,舉凡看表演、寫專欄、閱讀臉書訊息,也都會是活化動力、擴大連結的媒介和節點,並透過課堂上師生的分享、討論互動,帶動加乘效應。因為有熱情,才會「玩真的」;而因為有「玩真的」的信念,就會產生自我的要求與期待,兩者相互循環,構成追求夢想的動力,就算目標遠大、考驗嚴峻,仍可以排除萬難、堅持下去。
滾石不生苔,這是每個學期末,我最想與學生們分享的一點教書心得。
(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