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經濟/英國脫歐經濟衝擊 不如想像大

.聯合報社論..脫歐超級風暴之後 各奔東西
.聯合報黑白集.王金平不等於九二共識
.經濟日報社論.英國脫歐經濟衝擊 不如想像大



經濟/英國脫歐經濟衝擊 不如想像大


2016-06-26 03:4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英國脫離歐盟雖然在政治上的意涵遠大於經濟效果,國際間還是不免為其所可能帶來的經濟衝擊而憂心。這些憂心主要來自於脫歐公投成功,出乎市場原先的預期,全球金融市場因此瞬間大幅度下修,英鎊更是大幅貶值。
一般而言,英國脫歐對經濟的衝擊,可分為恐慌性與實質性。若盤點各方觀點,當可發現大部分屬於信心面的恐慌性因素,包含英國與歐洲經濟以及相互間貿易的衰退、對全球股匯市的衝擊等,這些負面影響並無實際的理論或邏輯以驗證其必然性,因此在一段時間後當可平息。
就實質面的影響而言,則包含英國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汲汲不保、資本市場地位受到挑戰,或是面臨歐盟移工減少所引發的缺工問題。這些問題是否產生,也頗有討論空間。
就金融中心地位而論,英國不是未曾面對威脅。早在1992年英國保守黨政府因不得不配合德國升息而導致經濟衰退,因而在決定退出歐元準備機制之前,即曾被警告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將會被法蘭克福取代。事後的發展證明英國退出歐元準備機制非但不影響倫敦地位,英國經濟表現遠較留下來的法國為佳,在歐債危機導致歐元區經濟受到嚴重衝擊時,英國也倖免於難。事實上,這些歷史經驗正是此次英國不畏懼經濟衝擊脫歐公投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們也可由這些歷史經驗學習到:很多事前的恐慌、擔慮、威脅,都會很快被證明並非如此,或影響不會如想像之大。英國目前的經濟表現不差,也沒有金融或債信方面的問題,與2008年的雷曼兄弟事件有本質上的差異,因此不會對全球經濟造成全面性的衝擊。一些技術性問題,如重訂FTA或WTO的資格問題,都是用時間可以解決的,更何況英國要真正脫歐還必須花上一兩年的時間來處理各項行政程序,自然提供了緩衝。
另一個各界擔心的是,英國脫歐會不會引發骨牌效應,促使其他國家也脫離歐盟,帶來長遠的影響。以各種跡象來看,此一擔心應是過慮。就客觀條件而言,英國本就是歐洲最有能力脫歐的國家,因為一來英國與占多數的歐陸國家間有天然的地理區隔,二來英國非屬歐元區國家,脫歐的經濟成本與對歐元區國家的影響程度較低,三來英國是目前少數經濟表現不錯的國家之一,由英國一直有升息的考量即可知;即便如此,英國在脫歐公投中的支持率也僅勉強過半。其他歐盟成員國很難同時具備前述三項條件,即使有若干分離主義蠢蠢欲動,在短期內會發生其他國家脫歐或政治上分離的可能性並不大,因此應也不至於有進一步的骨牌效應。
至於對台灣的影響,可分為受到全球經濟波及而導致的一般性衝擊,及台灣個別受到的實質性衝擊。就前者而言,大家最擔心的全球股匯市在24日公投後因結果出乎意外而崩跌,因事屬必然,台灣也不例外。所幸台股在當日即止住跌勢,與2008年雷曼兄弟事件所造成的無量下跌完全不同,也證明了股市並未失去信心,恐慌性的賣壓應該很快就會消化完畢,國安基金進場護盤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實在不大。
就後者而言,眾所關心的是對歐貿易與對英國金融的曝險。這兩者要對台灣造成威脅,前提是歐洲經濟會因英國脫歐而受到嚴重衝擊,以及英國會發生金融危機。根據前面的分析,這兩者的可能性都不高,因此不需過度擔心。此外,台歐貿易占台灣整體貿易的比例不高,可能受到的影響不致太大。英國脫歐當然可能影響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但在難以保1幾乎已成定局的情形下,些微的經濟成長下修已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如何努力改善產業與出口結構,還是我們最應該關心的事。

聯合/王金平不等於九二共識


2016-06-26 03:4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宋楚瑜或王金平可能出任海基會董事長的傳言不斷,蔡政府以為可藉此任命,向北京展示政策調整的姿態,同時也一併帶動台灣藍綠政治板塊的變動。
同樣的,北京面對此一人事,所思慮的也是將對兩岸關係與台灣內部政治生態產生何種影響?而兩岸關係只是一時現象,台灣內部政治生態才是長期根本。
蔡政府與北京面臨的主要難題是:此一任命是否仍然必須附帶公開接受「九二共識」;或者,此一任命即可繞過「九二共識」,視作「已經完成的答卷」。
蔡政府若能在仍不接納九二共識下作此任命,並被北京接受,則蔡政府即有可能重啟兩岸互動,且亦必可巨幅改變藍綠內部及藍綠之間的政治板塊與生態。
因為,北京堅持九二共識,其目的不僅在框限蔡政府,更重要的原因是,若失去「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台灣的泛藍非獨勢力將失依托而告瓦解。故而,倘若習團隊棄守了九二共識,又接納了藍營的撕裂者宋或王,則北京與台灣泛藍非獨群眾間的關係必受嚴重衝擊。
沒有「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就沒有泛藍。這正是蔡政府的戰略目標,卻是北京的顧慮。
在蔡政府言,「不接受九二共識」與「任用王宋」,二者必須並存,始有戰略利益。否則,若蔡政府仍必須接受九二共識,那就未必要任用王宋,甚至以不用為宜,以免太阿倒持。
王金平與宋楚瑜都不等於九二共識,這應是蔡政府與北京的共同認知。

聯合/脫歐超級風暴之後 各奔東西


2016-06-26 03:4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英國公投脫離歐盟,法國有人廿五日各舉英國國旗和幾個歐洲國家與歐盟旗幟,象徵分道揚鑣。 法新社
英國選擇脫離歐盟是各方始料未及。幾個月來,「留歐」的民調一直領先四、五個百分點,幾度打平;人們總以為遲未表態的那一成五的人,必然是支持留歐的沉默大眾,結果卻跌破大家眼鏡。現在,儘管英國已有幾十萬人連署要求進行第二次公投,但脫歐計時器已經響起,英國已無回頭路。
這場超級風暴是由三個因素加總而成:首相卡麥隆的賭徒性格、公投的不可測、和英國對歐盟累積已久的不信任感。
卡麥隆是個很現實的政客。兩年前的歐洲議會大選中,主張脫歐的「英國獨立黨」一躍成為歐洲議會在英國選區的最大黨,卡麥隆察覺這個趨勢的威脅。隨後,蘇格蘭獨立公投未過,給了卡麥隆信心,自認可以在脫歐未成氣候之前一舉壓制。所以,他在去年大選前公開宣布,若勝選即舉行脫歐公投。卡麥隆的目的,是希望藉這次公投的勝利,一舉清除黨內長期以來與他唱反調的同志。卡麥隆雖承諾幹完這屆首相就退休,其實是為其選定之繼承人財政大臣奧斯朋排除政敵。
問題是,公投並不是可以隨心所欲操縱的政治工具,一不小心就會引火自焚。脫歐主題中,夾雜許多複雜的議題,不是「留歐」、「脫歐」可以簡單說清的。例如在經濟面,農漁業和中小企業支持脫歐,但留歐對大企業與金融業有利;脫歐後,是否更容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也是見仁見智。
事實上,英國人也不是不知道留在歐盟可以帶來經濟效益,但真正催出脫歐票的,卻是反對外來移民與難民的仇恨宣傳,認定他們將搶奪工作機會、破壞社會安定,還有恐怖主義的隱憂。從菁英階層的眼光看,這些宣傳膚淺可笑,但實際上,卻有效煽動了民眾的情緒。這正是公投易被濫用之處。
當然,如果英國人民心中沒有潛藏對歐盟的不信任的話,政治人物再挑撥,也未必能成事。歐盟被形容為是「人類史上最大的政治經濟實驗」,四十年來歷經各種挑戰,如今這項實驗雖難謂失敗,卻也窘境畢露。許多國家一直爭先恐後想要加入歐盟,如今,英國卻率先觸動了脫離歐盟的機關。
在此之前,各國反對歐盟過度擴張的意見,只敢在首都的角落裡竊竊私語;直到歐債危機爆發,被紓困的國家在撙節措施下大量失業、社福劇減,壓得喘不過氣來,「疑歐」的聲音才開始公開化。歐盟總部的各國菁英,基於人員與資本自由流通的創建理想──當然也基於自己的官僚利益,不願妥協;在東歐移民問題上,更與英法發生衝突,因而助長了右翼的興起。而最後一根稻草,則是中東難民大量湧入,各國紛紛築起臨時邊界管控,讓歐盟一夕退回申根協定前。
這次英國脫歐,更是重磅炸彈開花,引發了各國反歐盟極右派蠢動,從法國、丹麥、荷蘭,都希望能夠仿效英國公投,一舉成功。各國政府即使不同意這些主張,也希望能學卡麥隆,藉機向歐盟談判,勒索一些特殊待遇。
脫歐公投後,歐盟不僅要重新思考如何與英國重新界定關係,更要思考歐盟未來的發展,是要退回到歐洲共同市場時期的鬆散聯盟?還是要此機會加速整合的進程,不顧各國的歧見,由德法兩國主導一切?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
看到英國脫歐公投的殷鑑,比較負責的政府對於公投的運用應該會更加謹慎。公投是實踐直接民主的工具,卻也是兩面刃,會對人們習慣的代議政治產生巨大的衝擊,秩序瞬間崩解,而政治人物很容易找到卸責的藉口。
至於卡麥隆已經表示辭職負責,但是他在歷史上的評價,將遠比首相職位來得沉重。他不只得到「搞垮歐盟」的罪名,又引發蘇格蘭要求再度獨立公投,那麼,他的歷史留名恐怕會是「拆散聯合王國的人」。政治人物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