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4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加速全球減碳的兩股力量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6573/web/  

◆  經濟日報社論/加速全球減碳的兩股力量
◆  聯合報黑白集/蔡政府終是面子至上
◆  聯合報社論/民間出錢出力,政府阻撓刁難還搶功









經濟日報社論/加速全球減碳的兩股力量


2021-07-14 00:0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對抗暖化的成敗將取決於世界轉向零碳排之再生能源發電的速度。 路透


今年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沉寂多時的全球綠化及減碳議題再度躍上國際議題主舞台。資料顯示,當前全球碳排放量仍以化石燃料發電居首,在此前提下,對抗暖化的成敗將取決於世界轉向零碳排之再生能源發電的速度,亦使能源轉型成為全球的當務之急。

然而,近年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卻出現兩種相互對立的爭辯。一派論者認為化石能源的去依賴仍有很漫長路程要走,因為能源投資所費不貲且回收緩慢,加以能源產業有資本密集及寡占的特性,在投入資金尚未回收下,化石燃料依舊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全球主要能源。

另一派論者則認為化石燃料將被加速取代,並預期2030年化石燃料使用將大幅減少30%。這類論者著眼於必要時政府政策干預的力度會加大,而政策走向對產業的影響力比想像來得大,一旦政策介入,能源業者最終也只能讓相關鉅額投資,成為沉沒成本。對此,能源專家維勒格(P. K. Verleger)指出,政府政策及技術進步可望讓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發電的進程加快。

政府政策的力量有多大?美國鐵路運輸業由盛轉衰的歷程即為顯例。20世紀初,聯邦政府將大量土地無償贈給鐵路公司,襄助美國鐵路工業達到頂峰,1920年代美國境內鐵路長度占世界鐵路總里程的一半。但之後美國鐵路產業出現一系列壟斷企業的典型弊病,聯邦政府遂通過立法對鐵路業限制運價、減少投資合併、不得放棄公益線路等方式進行干預。同時,政策開始偏向鼓勵機場及州際公路投資,促成航空及公路運輸的蓬勃發展,成為鐵路運輸的重大競爭者,加以大蕭條及二戰爆發,致使一度被認為不可或缺的美國鐵路產業急轉直下,至今仍持續虧損。

再就技術進步而言,過去再生能源發電成本比化石燃料高上數倍,削弱企業投資意願,但國際再生能源署的報告指出,過去十年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成熟及規模經濟效果加乘下,發電成本急遽下降。

2018年後,幾乎所有商業綠能電廠的均化發電成本,皆已落在化石燃料發電的成本區間內,足見技術進步威力之大。若政府政策能夠結合技術突破,更能相輔相成地加快化石燃料的替代速度,近年來高速發展的電動車就是最好的案例。

隨著各國汽車平均油耗標準日益嚴格,傳統燃油引擎已跟不上標準,業者不得不引入油電混合動力或開發純電動車,加以電池技術突破也幫助電動車續航力被大眾所接受,而具有量產的商業價值,促使傳統燃油車大廠也相繼宣布終止燃油引擎研發,並訂出全面生產電動車的時間表。在電動車遍地開花的情況下,各國政府對汽車平均油耗標準也進一步趨嚴,這樣的加乘效果將讓化石燃料在交通運輸面的替代速度加快。

回到台灣來看,再生能源發展遠較國際緩慢、執行成效不佳,且在非核家園的政策目標下,以化石燃料為主的燃煤、燃氣發電比率在2020年仍近八成,其中燃煤發電更高達45%,與全球綠能及減排潮流背道而馳。在未來國際間對排碳量標準及各項環保法規勢必愈趨嚴格的壓力下,台灣想在國際社會立足,就不能不加快能源轉型的腳步,而集中資源發展風能與太陽能將是較可行的策略。問題是台灣固然有條件不錯的離岸風場,卻有季節性問題難解,太陽能則是有儲能的技術尚未突破,都無法確保終年穩定發電。

但考量到最大化綠能終究是台灣無可迴避的能源發展路徑,如何開發出政策與能源技術相結合後的莫大潛力,協助台灣克服環境與技術的障礙,並讓過渡時期的電力供需無虞,乃是當前政府推動能源政策時應有的核心思維及執行要旨。












聯合報黑白集/蔡政府終是面子至上


2021-07-14 00:55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鴻海購捐BNT疫苗案終於簽約。路透


鴻海購捐BNT疫苗案終於簽約,讓困頓的台灣人看到希望。許多民眾感謝郭董,還有人「謝總統不卡之恩」。蔡總統不是沒卡郭董,是底下官員去卡;等到事情辦成,府院黨全員搶著攬功,吹擂政府才是關鍵推手。揹著七百多條人命的蔡政府,搖身變救世主,這疫苗療效太驚人。

上回美日援贈疫苗,蔡政府感恩戴德。這回民間捐疫苗,網民形容蔡總統「開著全球最大收割機」,笑納鴻海、台積電近百億善舉。執政團隊搶功造神,還想一舉吃乾抹淨,卻被郭董點破虛實;他說,還不能放鬆,「持續努力催到貨時間與數量」。

各國都在搶BNT現貨,唯蔡政府不出錢還堅持「原廠標籤」,寧可多等數月,也要讓原廠為台灣量身打造新標籤。雖甩不掉上海代理,也要極力切割「復必泰」標籤;風光搶盡,就是不搶時間。

新加坡日前宣布接受BNT的復必泰疫苗,認為與BNT/輝瑞的生產規格相同,也是歐洲生產直送星國,人家根本不在意什麼標籤。

李顯龍爭的,是盡快提高新加坡的集體免疫;蔡政府講究的是政治威嚴,因此民眾得為政府的「面子至上主義」再苦等數月。中共在商言商,看似退讓,卻露善意。至於綠營側翼歡呼蔡英文完勝,但買疫苗還忙著搞兩岸鬥爭,就不怕慘輸人權與人性嗎?











聯合報社論/民間出錢出力,政府阻撓刁難還搶功


2021-07-14 00:41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德國BNT疫苗。 法新社


在民進黨浮華的政治世界,到底存在什麼真實信念,是許多人的疑問。從這次民間團體購捐疫苗的波折,人們不難看到一些答案。永齡基金會和台積電歷經波折,終於透過上海復星與德國BNT敲定各採購五百萬劑疫苗合約,可望紓解台灣疫苗不足之苦,許多民眾表示感謝。但其間不斷阻擋、刁難、打官腔的蔡政府,在事成後網軍竟連夜製作梗圖撈功,吹噓政府如何迫使中共退讓三步,保障了台灣權益云云。只能說,這種表現真讓外界瞠目結舌,嘆為觀止。

這次BNT疫苗採購能功德圓滿,是靠著民間企業團體出錢出力,鍥而不捨地穿梭協調,終於完成蔡政府去年撞壁的任務。在這過程中,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備受抹紅與刁難,被政府拉來陪榜的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也曾深感挫折;然而,他們懷抱著對社會的關懷憫恤,在官僚冷眼下忍辱負重完成了這項任務。原因是,他們深知疫苗不足是台灣社會的集體焦慮,作為台灣標竿的企業人有責任盡一己之力,他們以務實的協調談判達成了艱難的任務。

如果民間企業有這樣的社會使命感,對同胞的生命健康如此關切,對照之下,為何我們在政府官員身上看不到同樣的迫切感和同理心?蔡政府官員非但不為自己的疫苗政策錯誤感到愧疚,更對民間購捐疫苗的義舉左杯葛、右刁難,彷彿不樂見他們能成功把BNT疫苗買進來,供台灣人民施打。蔡英文總統雖兩度在鏡頭前做足了「支持」的演出,但流程一進入行政院、衛福部、乃至食藥署的公文旅行,立刻又停滯不前。這種情況,直到上周簽訂三方合約後仍然上演,公文還在上呈下轉的流程中「栓塞」,使得簽約敲定的佳音又多拖了幾天。

試想,如果不是去年十月衛福部否決東洋採購三千萬劑BNT疫苗,台灣何致陷入今天的「疫苗乞丐」窘境?更令人百思不解的是,今天民間願意出錢出力洽購疫苗,政府一開始竟擺出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態度,百般阻撓。推敲其中原因,不過是為了維護政府自己的顏面,遮掩自己的無能與失誤罷了。

去年,蔡政府以為可繞過上海復星的「大中華地區代理權」買到BNT疫苗,結果卻碰了一鼻子灰,便栽贓中共居間阻撓。如今民間團體出面採購,仍循上海復星的管道,順利買到了疫苗;陳時中遂改口聲稱:「尊重商業模式」。繞來繞去繞回復星,不恰好反證蔡政府上次買不到疫苗是出於政治操作,因不尊重國際貿易的代理權慣例而潰敗?

一個把自己的面皮看得比人民生命還重要的政府,會有什麼真正的關懷和理念嗎?去年,蔡政府為了反中,寧可讓人民冒著無疫苗可用之險;今年疫情已經燃眉,蔡政府還對鴻海、台積電三卡五卡,忽而要求原廠授權,忽而要求原廠標籤、原廠直送。事實上,只要疫苗是原廠製造,即可確保安全;再附加標籤、直送等條件,只是愈發延宕疫苗到貨的時間。如此,蔡政府滿足了自己的「反中」硬化症,卻把「疫苗救民」的精神踩在腳下。

那天,宣布與BNT正式簽約的夜裡,郭台銘在臉書發文說自己終於可以好好「睡一覺」。出了四十九億元善款,和政府「磨合」了近兩個月,郭董僅低調表達如釋重負。反觀蔡政府,網軍立刻連夜趕製梗圖作大內宣,標榜蔡政府如何大獲全勝,「原廠製造、原廠標籤、直送台灣」原則多麼輝煌。記者會的看板上,完全不提鴻海與台積電,大剌剌寫著一千萬劑全由「中央統籌運用」。請問,這個「中央」為此出了什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