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綱體檢,成功關鍵/教師分享文化 激發專業成長
◆ 課綱體檢,教學現場/教材破碎內容淺 生累師血汗
◆ 課綱體檢,教學現場/學習檔案新填鴨 難脫背後靈
◆ 課綱改革…實踐「進步價值」
◆ 蔡強硬挺菊 比川普還敢
◆ 抗熱…裝冷氣之外 用綠建材吧
◆ 聯合筆記/讓蔡政府臉綠的綠能政策
◆ 漫畫/吃好吃滿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讓蔡政府臉綠的綠能政策
天氣真的熱爆了,此刻若有發好發滿的太陽能光電,吹冷氣的罪惡感大概就少些,但事與願違,太陽光電設置規模有限,風力發電也不太捧場。
蔡政府訂下民國114年(二○二五年)的綠能目標,原本看好台灣有良好的光電日照條件,但光電板放錯位置,種電的政策目標也顛倒,該拉高的屋頂型光電目標設得低,該放緩的地面型光電卻一路衝衝衝,惹得環保人士和光電業者都氣噗噗。
農委會是農地主管機關,在民國114年(二○二五年)綠能目標前,一路配合經濟部的種電需求,開綠燈讓綠能業者到處搶地,弄到山也光電板、海也光電板,不僅農地種電,連知名的生態濕地也要種電,「光電之亂」蔓延全台,土地被破碎化切割,引來水土保持、生態破壞和糧食隱憂,連向來支持綠能的環保團體也看不下去。
陳吉仲日前開記者會,宣布加嚴審查光電使用農地的開發案,也收回二到卅公頃種電農地的審查權,卅公頃以上的種電案則須環評,除了夾雜的零星農地之外,其他農地一律不准變更。此舉遭光電業者批評不接地氣,稱政策搖擺會害死業者。
老實說,陳吉仲的宣示,現階段只要聽聽就好,只要免環評,加上是中央審查,在缺乏明確配套的情況下,照樣可以開綠燈,好達成民國114年(二○二五年)的綠能目標。
諷刺的是,綠能開發離目標還有一大截,經濟部已經在工商團體的遊說下自我限縮,先放寬「用電大戶」的定義,用電量門檻從八百KW「大赦」到五千KW,要自備綠能的用電大戶家數只剩十分之一不到,最近還打算把大戶負擔能源轉型義務的上路期限,從民國114年(二○二五年)往後延到民國116年(二○二七年),又挨環保團體一頓罵,「他們用電量占全台三成五,天氣這麼熱,他們晚上睡得著嗎?」
綠能政策急就章,沒妥善的規畫和配套,注定走到如今進退失據的窘境。雖然離岸風電之前也飽受批評,至少經濟部曾做過「政策環評」,先確認台灣海域到底需要多少風機,做完整體合理的布設規畫後,排除不適當的地點,之後就遵照遊戲規則執行。
太陽能光電就不玩這一套,中小規模全由地方審查,而利之所趨,土地變更、分割狀況早可預見,農地不崩盤才怪;然而,手握環評制度的環保署並沒有積極表態,放手讓種電種到天涯海角。
在民國114年(二○二五年)綠能目標之前,沒有環境正義,更不用談政務官的肩膀。主導這些政策的政務官,部分還是農家子弟,改天解甲歸田,看到這些種電亂象,好意思嗎?
課綱體檢,教學現場/教材破碎內容淺 生累師血汗
2020-07-15 00:54 聯合報 / 鍾邦友/高工數學科教師(高雄市)
108課綱希望改變課堂教學風景,但上路一年,各校困難重重。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八課綱實施滿周年,聯合報民調發現有近四成的民眾對升學、課程及教學皆表示擔憂、焦慮,筆者在高職教育現場亦有相同感受。
以筆者任教的數學科為例,教材支離破碎,內容蜻蜓點水,過度強調素養包裝,學習壓力不減反增,讓人十分質疑新課綱為改而改,徒增師生的教學負擔與困擾。
像完整的三角函數被硬生生切割為不同年級的兩個單元,到了二年級又要花大把力氣重講一年級的單元,三年級再全部複習一遍,不僅無法成為銜接高職工科的專業課程基礎,也多花不少寶貴時間。
排列組合原本有四小節,如今壓縮為兩小節,但習題、講義、測驗卷的考題並未跟著縮減,同仁們均陷入出題以課本為主或增加課外題的兩難。而統測難度逐年加深,眼下快樂學習的結果是兩年後大考的痛苦敗北,所以不斷的增難補充成為心照不宣的共識,標榜艱深教材的補習班更大發利市,課綱被晾在一邊,無異變成笑話一樁。
選修課增加一點二至一點五倍,使師資需求大增,但彈性選修不計基本時數,等同逼迫老師超更多的「黑時數」,血汗疲累不說,一個學分還被硬生生的切成三個時段,課程內容只能概論式的打轉,學生跳躍式的選修,加深加廣根本是奢談。再加上學習成果不列入學期成績計算,上課只有六周,學生來自各班,才剛認識又要換批人,有時光是點名就得耗掉三分之一節課,教學效果只有一個差字可以形容。
究其原因,乃是課綱編審過程中加入太多非學科或教學專業人士,連高中、大學生都能審議的課綱,如今看來果然是天馬行空,不切合教學實務,課綱一實施就得是好幾年,遭殃的學子又何止萬千計!
【108 課綱大調查】
課綱體檢【完整民調結果】升學主義 教師心中的教改殺手
課綱體檢,教學現場/學習檔案新填鴨 難脫背後靈
2020-07-15 00:50 聯合報 / 薛慧綺/中學教師(台東市)
108課綱上路一年,但家長和國高中教師都認為,升學制度影響新課綱的落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聯合報針對課綱周年體檢,進行了一○八新課綱的問卷調查,民眾認為填鴨式教學、升學制度不利弱勢是重要問題;國高中端則在跨領域備課、工作負擔、師資、教室設備、升學制度難銜接是主要面臨的困難;學生對實作實驗課程感到有趣有益,然都會區學生仍是變本加厲上補習班。筆者在教學現場,面對這些亂象,想表達個人的看法。
一○八課綱本著多元學習、適性揚才的理念,以素養為導向,希望每個人都適得其所。學生的學習成效須受到評量。免試升高中參考在校表現與日常評量,升大學參採學習歷程檔案,希冀免受分數牽累,卻仍擺脫不了評分、評等的背後靈。檔案每一項目都可能關係著選材學校的抉擇,而選材學校端開出的條件五花八門,令人無所適從。學生著急、家長惶恐,中學端只能想方設法幫學生達成想要的漂亮資歷,學生與家長更拚命尋求補習班規畫,造成新一波瘋狂填鴨式教學風潮,這些資歷不見得與未來學習、能力有關,故造成更大學用落差。
在必修基本課程時數減少下,教師一方面怕學生基礎能力不足,一方面怕科目不夠多元以服膺大學端的篩選條件,故翻新意、跨領域設計、研發課程,然而升學依然是主流,篩選機制也不會消失,開出的課名新潮有趣,內容仍是學力加強。此外,基本時數、配課制度、排課限制等亟待調整的問題,教育部未有因應措施,導致教師疲於奔命,仍難達學生需求,更別說落實新課綱多元學習精神。這不是辦多場教師增能研習、提升教師多樣專長即可解決的問題,而是在制度的藩籬內,要求教師做跨越藩籬的事。
都會區的學生可透過多樣的機構、憑藉較優勢的經濟條件,取得學校無法提供的學習項目,建構完美的學習歷程。然而,偏鄉的學生,不僅經濟、選擇資源遠不如都會區,連學校的師資都極度缺乏,政府始終無法解決城鄉差距的問題,貿然實施新課綱,讓本已輸在先天環境條件下的孩子,備感無力,依興趣多元學習、適性發展,對弱勢者而言,無疑是難上加難。
課綱體檢,成功關鍵/教師分享文化 激發專業成長
2020-07-15 01:00 聯合報 / 張芬芬/台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系教授、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理事長
教學要去除填塞走向活化,需要教師專業成長。圖為桃園市教育局發展多項輔助計畫,深入每間高中舉辦研習講座,對教師進行新課綱導讀。 圖/桃園市教育局提供
一○八課綱實施一年,聯合報進行了民意調查,約八成國高中教務主任/受訪者表示,新課綱實施成功得靠教師能力提升,可見教師專業成長是關鍵。
一○八課綱強調以活化教學取代填鴨教學,期透過適性教學,點燃每個孩子的學習熱情,培養能活化所學的實作者、溝通者與終身學習者。而活化的知能就是「素養」,它能裨益學生的生活、生命與生涯。由此可見,教學要去除填塞走向活化,將知識生活化/脈絡化,需要教師專業成長。
不少實徵研究顯示,教師成長若在社群中進行,其成效是相加相乘的。教師社群裡不藏私的專業分享,更能讓人體驗到人性良善,願意互惠共好;進而讓參與者以自信信人的態度,帶動學校裡的良性循環,讓分享文化持續推動教師精進。
教師分享文化在台灣其實已有,各縣市高中職、國中小校園裡並不罕見。而台北市推動的「教學輔導教師制度」是最制度化、持續落實最久的。此制度由台北市中小學自由申請,台北市有些國小實施已廿年,筆者在廿年來的訪視中,以及諸多學者對該制度的研究裡,看見教師打開教室,走出個人城堡;看見不藏私、樂分享的教師文化,及其對教師成長與校園文化的幫助。
「教學輔導教師制度」原是一種母雞帶小雞的師徒制,由師傅老師帶領新手/新進教師;逐漸地師徒間發展成雙向互學,而數組師徒建立起更大的學習社群,且開放給全校願參與的教師。這種非強制參與的制度,更能激發教師成長的內在動機,願意隨著教育革新而求新求變求成長;傑出的資深教師可成為師傅教師,將累積多年的教學智慧傳承給新手教師,猶如衣缽有了傳人,生命有了新意,教學倦怠也隨之消解。這種內發的師徒制與外塑的教師分級、教師評鑑制度,並不相同。而這些制度間可否相輔相成?或彼此難以相容?這是決策者可深究的問題。
「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師徒除備課觀課議課活動外,也會安排成長研習,其主題正可結合教師關心的一○八課綱實施問題去設計,過去幾年可能概括認識一○八課綱特色、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彈性學習/選修課程的設計、素養教學、素養命題、考招新制等。未來教師群體則可細究素養導向實施迄今已出現的疑問,如:跨科統整前單科如何奠定基本能力?單科如何活化教學?跨科如何統整活化?甚至可討論素養教學適用的範圍與侷限?如何彌補?素養考題的適用範圍與侷限?如何處理?
一○八課綱衝擊最大的是高中,高中教師面臨最大的挑戰,前述「教學輔導教師制度」則主要實施於小學。固然中小學體制有別,然中小學教師同為教師,同為成人,專業同為教學,其成長之路仍有其共通處,應可彼此借鑒。而建立教師分享文化,將可帶領教師對同儕由成己走向到成人之道。這也是一條由自發,到互動、共好的大道。
課綱改革…實踐「進步價值」
2020-07-15 01:16 聯合報 / 黃光國/台大心理系名譽教授(台北市)
雲林縣政府編列預算,在全縣國中小學掛上「禮義廉恥」匾額。但竟有民進黨政治人物說是「威權復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八課綱上路滿周年,聯合報民調顯示:有超過六成民眾沒聽過一○八課綱。家有高中以下孩子的家長,有七成坦承不清楚新課綱實施理念與改變內容。超過三成的家長對各種教育問題感到憂心,補習班則藉機大作廣告:「你家孩子是一○八課綱白老鼠嗎?」
這些情景跟民國83年(一九九四年)推動「教改」時,家長跟老師的感受十分相似。其間差異,在於民國83年(一九九四)「教改」曾經動員一票所謂「自由派」的學者,遊行吶喊,大張旗鼓,為其鳴鑼開道。因當時政治環境尚未明朗,所以要叫出許多美麗動人的口號,遮掩其政治目的。現在民進黨政權穩固,所以這次「課綱改革」則是明火執仗,要達到「去中國化」目標。
民進黨「課綱改革」的目的,是鞏固當年杜正勝設計的「同心圓史觀」,將台灣的歷史在時間上限定五百年,在空間上跟大陸切割。這樣的教育內容已成功塑造出蔡英文所說的「天然獨」世代。現在民進黨全面執政,「去中國化」當然不能止於「坐而言」,必須「起而行」,講究如何實踐。
不久前有綠營政治人物說:「禮義廉恥」不是優良傳統,是「威權復辟」,是「以國家暴力壓迫人民」。很多人覺得奇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明明出自春秋時期的管子,難道因蔣介石曾提用這四字為校訓,它就變成「國家壓迫人民」的工具?
一點都不錯。這正是蔡政府全面執政後,所要推動的「進步價值」。舉例來說,黃俊英是陳菊碩士論文的指導教授,當年他和陳菊競選高雄市長時,民調一路領先。到了投票前夕,在陳其邁主持的記者會上,炮製出「走路工」事件,結果選情一夕翻轉,陳菊當選,黃俊英抑鬱以終。
這樣敢於使用詭計,將恩師「拉下馬」的「人權鬥士」,正是蔡政府所推崇的「典範人物」,所以蔡英文不計毀譽,一定要提名她當監察院長。
很多人不懂蔡總統心思,說監察院長是什麼「風霜大任」,須由有「風骨」的人出任。「風骨」?「風霜大任」?這不就是綠營不齒的「威權復辟」麼?怎擋得住蔡英文的「進步價值」?
多數家長不了解新課綱的理念。在綠營看來,根本不成問題。現在行政院人事總處提出「聘約人員人事條例」草案,將來年輕人只要懂得以綠營的「進步價值」為是非,拉好關係,搞個聘約位子,三年後就可轉任特定機關有職稱職務,前程大好。了解新課綱理念和內容,又有什麼用?
蔡強硬挺菊 比川普還敢
2020-07-15 00:46 聯合報 / 陳一新/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關學系榮譽教授(新北市)
蔡英文總統(左)與監察院長被提名人陳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提名陳菊出任監察院長,遭到「藍白合作」聯手杯葛,在反對黨眼中無疑又是一樁「假民主之名,行獨裁之實」的活生生例子。民進黨執政四年多,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一方面自詡「民主」,所言所行卻不尊重民主,甚至連程序正義都不顧,恐怕需要在民主方面好好補補課。
以監察院長人事案來說,蔡英文當然有權提名,甚至將提名監察院長一職做為酬庸,亦未嘗不可。問題是,出任監察院長一職的人選不能太過爭議。
當今社會,如果仍以古之「柏台大人」或「御史大夫」的清高公正來期許監察院長,也許陳義過高。但是,一位在社會上備受爭議的政治人物,無疑是不太適合的。
在民主國家,「尊重少數」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要素。即使民進黨在立法院人數再多,蔡英文也應在監察院長人事案先諮詢反對黨的意見。在美國這個先進民主國家,重要人事提名案必須先經過相關委員會舉行提名聽證會,即使狂妄如總統川普也不敢恣意提名爭議性太大的人事案。
縱使陳菊監察院長人事案仍會在十七日立法院過關,但就因為蔡英文無意或根本不想「尊重少數」,才會亂象叢生,鬧得沸沸揚揚。
日前,前總統馬英九批評民進黨政府的國安五法、反滲透法與「港版國安法」相比是「不遑多讓」,除了因為他們在立法精神與立法條文曖昧方面頗多相似之處外,也是因為這兩項法律在立法過程中嚴重違反「程序正義」。
事實上,即使不通過國安五法與反滲透法,我國原有法律也能將外來間諜與意圖滲透者繩之於法,通過這兩項法律,恐怕只是凸顯蔡英文政府意欲透過查水表與警調單位問訊的方式,為社會帶來寒蟬效應而已。這種作法與菲律賓總統杜特蒂要求國會通過「反恐怖法」的心態,殊無二致。
更糟的是,民進黨掌控的立法院在國安五法與反滲透法的立法過程中,竟越過司法委員會的審查,逕付二讀。就算這兩項法律對蔡英文連任非常重要,但民進黨再怎麼野蠻也不能違反立法過程中的「程序正義」。在歐美先進民主國家,程序正義甚至比法案本身更為重要,因為不符合程序正義的立法,就先喪失了正當性。
蔡政府不僅視「程序正義」與「尊重少數」為無物,甚至連多數人民投票通過的「支持核四公投」與「反同婚公投」也毫不尊重,表示她只是把公投結果當參考,繼續拆除核四並推動同婚。
雖然蔡英文口口聲聲高喊民主,言行卻常與民主精神背道而馳,這也是她敢冒天下之大不諱,用李進勇出任中選會主委的原因。
抗熱…裝冷氣之外 用綠建材吧
2020-07-15 01:06 聯合報 / 陳文卿/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理事(新竹市)
2018年桃園農業博覽會的綠色方舟展覽館,省電燈具、低壓供電系統、都是環保材質的磁磚綠建材。 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夏日炎炎,在屋內若未開冷氣都熱得受不了,學校教室更都要裝冷氣。可是大家都猛開冷氣,戶外溫度就又更高了。再加上馬路、空地都是柏油或混凝土不透水鋪面,都市熱島效應更嚴重了。
對抗高溫熱,除了機械空調外,綠建築設計也是可調節室內溫度的重要手法,其中屋頂、牆面使用隔熱綠建材更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而在很多具隔熱功能的建材中,較鮮為人知的事實是,使用回收材料其實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隔熱原理很簡單,使用熱傳導係數低的材料,或像保溫瓶一樣以真空層來隔熱。前者如使用回收木材、橡(塑)膠等材料混拌,而後者中則利用材料中的蜂巢式結構,如利用回收LED玻璃發泡,或磁磚燒結過程導入回收材料,利用材料的非均勻熔點特性形成孔洞。而如果完全使用天然材料則無法達到這些功能。因此這種建材除具有資源循環的效益外,也有如輕質、隔熱、隔音等附加效益,因此可稱之為「優質再生綠建材」。
至於戶外部分,為了降低都市熱島效應,必須使用可透水、保水、散熱功能的透水鋪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使用煉鋼廠產生具多孔、不規則且強度極高的鋼渣所製造的再生粒料,這也是再生綠建材的一種。
再生材料以往很多人誤解,品質、性能可能較差,因此不願意使用。但事實上內政部制定有綠建材標章制度,其中的再生綠建材是要求使用一定比例以上的回收材料,而品質、性能都必須符合國家標準,且經嚴密的審查因此可確保使用時的安全性無虞。
很遺憾的是有很多公務機關,仍存有錯誤的認知而排斥使用再生建材。筆者最近收到某位業者傳來的某市政府之人行道工程案的招標規範,其中的地磚竟然註明「本產品不得添加資源回收再生粒料」,令人十分感嘆。再細查很多機關的施工綱要規範中對於工程材料都限制使用資源回收材料。在政府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的當前,竟還有這些落伍不合時宜的規定,實在十分諷刺。建議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全面盤點,要求各機關務必檢討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