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劉大年/正視兩岸經貿趨勢變化

◆  劉大年/正視兩岸經貿趨勢變化
◆  黃齊元/全球升高衝突,台灣危機四伏










劉大年/正視兩岸經貿趨勢變化


2024-10-18 05:31  聯合報/ 劉大年(作者為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最近中國大陸宣布取消對台灣水果、蔬菜及水產品等三十四項農產品的關稅優惠,台灣出口中國大陸將被課徵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不等的關稅。而根據農業部的統計,上述產品去年對大陸出口約七百多萬美元,占台灣出口微不足道;在零關稅優惠被取消後,若仍維持相同出口下,大約只需負擔約百萬美元的關稅,影響算是非常有限。

雖然對貿易衝擊甚微,但須注意未來發展的影響。中國大陸之前以台灣禁止約兩千五百項大陸產品輸台,形成貿易壁壘為理由,已先後兩波取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下,共一百四十六項早期收穫產品的關稅優惠,雖然項目還不及早收項目的三成,但台灣已約有百分之七十之早期收穫出口被取消關稅優惠,顯見具有針對性,已經大幅減損 ECFA 效果。此次則以取消非 ECFA 項目的關稅優惠,涵蓋範圍進一步擴大。

台灣長久以來基於國家安全理由,對中國大陸全面性經貿限制,即使民國九十一年(二○○二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也沒有改變此立場。而中國大陸為了籠絡台灣,針對台灣提供多項經貿優惠。

以此次取消的三十四項農產品關稅優惠為例,可追溯到民國九十四年(二○○五年)陸方單方向給台灣的免關稅優惠。當時在台灣也引發兩極化反應,一方認為是中共統戰,但也主張有助於台灣貿易成長及改善兩岸關係的論點。

在兩岸互動不佳下,大陸每次都以台灣不取消禁止大陸進口的歧視待遇為理由,而以增加對台灣經貿限制做為反制。中國大陸雖然宣稱是為追求公平貿易地位而採取必要措施,但其操作方式難擺脫政治動機。在中國大陸屢屢以政治因素做為藉口,引起台灣更大的反感,兩岸只會漸行漸遠。台灣則主張陸方片面制裁措施並不恰當,並主張應由對等談判來解決兩岸問題;而在談判之前台灣無意解除對大陸經貿限制,雙方可說是毫無緩衝空間。

除了兩岸經貿互動糾葛外,另外中國大陸也全面杯葛台灣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今年十一月在加拿大召開的執行委員會,可能會討論兩岸申入案,雖然結果難以預料,但兩岸經貿對抗及摩擦程度必然隨之加深。

事實上,近來中國大陸急欲改變所謂「兩岸不對稱經貿關係」,以取消對台優惠,來報復台灣對其的經貿限制措施。未來中國大陸會擴大範圍,進一步減損台灣的貿易紅利。台灣則指責對岸政治操作,並進行經濟脅迫,甚至動輒軍演破壞和平。兩岸互動將進入雙方互相指控對方的循環,並不利於兩岸關係發展。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大陸對台灣優惠,已有傾向於所謂「落地」原則;即是將優惠範圍局限在台灣在大陸的投資、創業、就學等活動,未來對台灣的影響也不容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