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熱比婭來訪被誰吃案
.經濟日報社論.台美經貿要升級 得闖兩關
經濟/台美經貿要升級 得闖兩關
2017-02-21 00:3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中台三角關係,在「川蔡」到「川習」熱線相隔的70天內震盪起伏,詭譎多端;隨著情勢暫時平穩,政府應將台美關係的重心由政治的判斷推演,移轉到實質經貿問題的處理上。
去年12月2日史無前例的川蔡熱線後,川普更在受訪時指出,除非中國在貿易等問題上與美國達成協議,否則不理解為何美國要受到一中政策的拘束。此話一出雖還不到山搖地動,但也讓北京顯得侷促不安。
川習通話則是有趣的發展。川普固然以總統身分提及美國將信守(to honor)一個中國政策,但整個過程充滿弔詭之處。首先,川普上任後竟然是在陸續與日本、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等15個國家元首通過電話後,才接通「川習熱線」。這可能是中美元首通話敏感性高,諸事喬不攏,所以需要較長的時間來協商安排;但也不能排除因為瞭解中國對論字排輩、先後順序的重視,刻意將時間點延後來創造談判籌碼的計算。第二,若按白宮的新聞稿,川普是在「習主席的要求下」,同意信守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各界都認為刻意凸顯川普是應中國要求才回應的做法相當罕見。
第三,川普的髮夾彎也許是聽從了幕僚降低衝突的建議,但外界更好奇的是,雖然中國大陸否認,但若川普總統延續其「不達協議、為何一中」的思維,則中國大陸是否與美國事前達成了某種協議,才使得川普總統答應信守一中政策。若此為真,協議內容是有關中美貿易失衡?還是北韓、南海甚至兩岸問題?都非常令人玩味。
總之,川普這次對一中政策的「信守」,並無一諾千金之感,卻是處處留下機關。而中國大陸是否用裡子換來面子,也可能需要相當時日才能驗證,但短時間內中美對一中政策暫時回到了「現狀」,應是無誤。對台灣而言,美國操作一中政策的禍福原本就難以預料,因此隨著回歸現狀而消除不確定性,也不再需要隨著川普的口舌之惠起舞,將注意力拉回處理更實質的台美問題,未必不是好事。
從川蔡熱線到核心幕僚的友台言論,川普政府對於台灣的態度,確實展現出更多的想像空間,況且推動雙邊經貿談判也是川普政府的立場,使得蔡總統不止一次拋出推動台美FTA的喊話。不過台美FTA固然在政治上意義顯著,卻不是免費的午餐。
第一個要過的難關,不是一中與否,而是證明台美FTA符合「美國優先、公平貿易」原則。無論川普政府如何親台友台,恐怕也不能無視於這二個川普經濟學的核心。問題來了,台灣對美國長期享有貿易順差,且台灣既不開美國車,又不吃美國豬,因此洽簽台美FTA對解決貿易失衡、建立公平貿易、創造美國就業、促進美國產業發展有何貢獻意義?往外延伸,台灣企業有無開始響應川普的期待,增加對美投資,台灣政府有無增加對美採購,恐怕都是川普評估台美FTA簽署與否的項目。簡言之,台灣以及台美FTA如何共襄盛舉讓美國再度偉大,應該會是川普政府第一個要問的問題。
第二個難關是信任感的重建。經過美牛等事件後,美國對台灣落實承諾的能力已打了折扣。最近的Uber案雖然對錯難斷,但可能也使得美國對我國法制因應科技改變或對抗民粹的能力存疑。在美國退出TPP後,國內的法制盤點及接軌工作好像也隨之停頓。
中美關係暫時穩定,台美關係情勢看好,或許是對基本盤正確的解讀,但能否讓紅利落袋則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努力。若無法找出通過難關的解方,台美經貿關係很難只靠政治意願就獲得升級。
聯合/熱比婭來訪被誰吃案
2017-02-21 00:26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熱比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二○○九年,民進黨邀請疆獨領袖熱比婭訪台。結果是:一、內政部長江宜樺在立院答詢表示,因有關疆獨,以國家利益為考量,不允准她來訪。二、民進黨痛罵馬政府懦弱與不義。
今年一月下旬,台聯舉行記者會稱,已邀熱比婭來訪;時代力量的林昶佐也在紐約當面對熱比婭說「台灣見」。陸委會回稱,「將考量主客觀因素,妥慎評估」,台聯立馬回斥:「莫名其妙!」
台聯說,民進黨已完全執政,是邀請熱比婭來訪的最佳時機。蔡政府應與疆獨、蒙獨與港獨攜手合作,共同對抗中國的殖民與侵略。
不料,台聯日前發表聲明稱,從熱比婭方面得知「有特定人士早一步與她會面,從中作梗」,謂目前「非訪台最好時機」,阻擋了熱比婭訪台。因此,台聯也就中止了邀約,乖乖吞下這碗圓仔湯。
台聯似想將「從中作梗者」推向中共。但若是北京從中作梗,熱比婭與台聯豈不會更加興奮與堅持?因此,合理的想像,「早一步與熱比婭會面者」,不無可能有蔡政府方面的關係。如此,釜底抽薪,蔡政府即可不必面對准駁的困境,更不必受到「懦弱與不義」的責難。
「二二八」七十周年將屆,蔡政府須四出滅火。輕者如高志鵬把台幣改版炒得不亦樂乎;重者如時力重炒中正紀念堂正名,及自由台灣黨懸賞拖倒中正紀念堂的蔣中正銅像……。
蔡政府若不及時「從中作梗」,恐怕皆可能演成噬臍莫及。
聯合/從「隧道效應」看一例一休決策
2017-02-21 00:3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人們處於隧道中時,會對前方的目標特別專注,但因為視野受隧道侷限,以致完全看不到外面的事物。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政府上任後,蔡總統雖努力想要兌現各項改革承諾,並推出五加二創新產業計畫、長照2.0、年金改革、一例一休等政策,希望打造更好的台灣;但她一定很納悶:為何各界並不領情,且抗爭不斷?其中原因,恐怕是蔡政府深陷時間匱乏所帶來的「隧道效應」(tunneling)而不自知。
何謂「隧道效應」?根據美國新銳教授穆蘭納珊及夏菲爾合著的暢銷書《匱乏經濟學》(Scarcity: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人們處於隧道中時,會對前方的目標特別專注,但因為視野受隧道侷限,以致完全看不到外面的事物。
舉例而言,美國消防員「因公殉職」的首要原因,並非葬身火場,而是死於車禍(一九八四至二○○○年間達廿%到廿五%),且多數是未繫安全帶(占七十九%),以致在消防車快速行駛時被甩出車外致死。會有這種情況,主要是消防員在接獲警報到趕赴火場的短暫時間中,必須快速做好準備立即出動;也因此,便無暇顧及其他周邊事物。若能像消防員一樣在短時期內有效地完成艱鉅的工作,稱為「專注紅利」(focus dividend);反之,由於過度專注而忽略繫安全帶等的要務,則稱為「隧道稅負」(tunneling tax)。
由此可知,在有限的時間內設定多個必須快速達成的目標,會迫使個人或組織的資源運作處在「稀缺」狀態,雖可能有高效率表現,卻也可能使得一些不急迫但重要的結構性問題被忽略,最後成為致命要害。
同理,蔡政府今天之所以讓人覺得做什麼、錯什麼,正是因為主政者認定「急迫且重要」的政策目標繁多,但行政單位可用的資源卻相對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各單位將注意力集中在特定事項上,卻忽視了與此相關的社會或心理因素,因而陷入「隧道效應」困境。一旦外部環境改變,這些相關的結構性問題就會像被照妖鏡照射般暴露出來,成為政策的絆腳石。
以外界爭議最多的一例一休為例,這項政策原想透過一個更進步的立法,改變台灣勞動市場的長工時問題,避免勞工過勞,並提高他們的加班補貼。但主政者未經充分協調,只求盡速兌現「周休二日」的競選承諾;然而官員心中構想的勞資關係,都是傳統製造業的作業情境,卻忽略了台灣經濟產值近七成來自工時複雜且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服務業,從而一舉掀開了服務業結構問題的壓力鍋。我們看到的真相是,台灣服務業的品質不差,卻是由第一線服務人員以超長工時和低薪堆砌起來的,所謂血汗班表、血汗護理師、血汗司機,都是台灣服務業結構扭曲的沉痛證據。
主政者或可辯稱,一例一休正是為了緩和服務業的「血汗」剝削;然而,正因為這些行業是長期在變形工時下運作,勞動力一直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新法倉卒上路,反而導致這些行業以削減服務或增加售價來因應,進而點燃各方民怨。
事實上,政府在推動政策前,如果能多花些時間與相關對象溝通,並進行沙盤推演,應不難掌握其負面衝擊,及早規劃配套。例如,針對影響民生活動較鉅之行業,要縮短勞工工時,可設計一個有激勵及退場功能的機制,促使業者提高勞動生產力,並讓他們有調整的空間。如此,也可讓民眾感受到政府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摩擦期過後,勞工整體工作條件真能有正向改善。如此,即不必一切都丟給「市場機制」解決,或冷冷拋出一句「漲價是必然」,就要各界吞下施政粗糙的苦果。
蔡英文去年在臉書PO文說:「改革就像一場馬拉松,不能用百米衝刺的心情」;如今,她應該體會為何施政一直事與願違。她急於兌現競選承諾而陷入「隧道效應」困境,接下來的司改、稅改,都要小心「呷緊弄破碗」,帶來事與願違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