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恆/那些年,我們欠他們的鯰魚和砥石
.施振榮/民間主導籌組「虛擬夢幻國家隊」
.盛治仁/新創獨角獸DNA:狼性加韌性
.方祖涵/不能便宜行事的法治文化
.林中斌/川普暴衝 反中轉向 有因有果
蘇蘅/不能沒你 銀髮族的社媒新人生
2017-02-22 00:24 聯合報 蘇蘅(政大新聞系教授)
台北市北區一處老人關懷站,四十多位長者正全身擺動,跳著健康操;一位高齡九十七歲長者,正用iPad捕捉大家活潑身影,上傳到網站。我同學告訴我,他是這裡的攝影達人,非常投入關懷站的活動紀錄,也做視訊和學員分享,這裡不能沒有他。
像這樣的老人關懷站,台灣正在逐步設立,名稱不一,不過共同特色是,長者成立的網路群組越來越多:有熱舞群、烏克麗麗群等,想得到的都有。除了以興趣結合,一般群組也會呼朋引伴,爬山郊遊,還會傳貼圖、分享笑話。打破大家對老人不玩科技的刻板印象。
美國皮優中心調查發現,和前兩年相比,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使用社群媒體躍升一百五十倍,成長三級跳。七成一長者每天上網,三成四會使用社群媒體。想像中,年輕人才是新媒體的重度使用者,其實長者才用得最兇。
時間讓人老去,身心逐漸凋萎,但社群媒體卻把長者引向另一個新天地,讓銀髮族可以重新書寫生命故事。
臉書曾公布,最年長的使用者是一百零七歲人瑞愛蒂絲(Edythe Kirchmaier),她於一九三二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社工碩士。九十五歲時,孩子送她一台電腦和數位相機,從此深深著迷。
愛蒂絲在全美最大的公益團體之一「直接救濟組織」工作,和台灣還有一段緣。一九七六年台灣在艱苦時刻,蔣經國在高雄設立第一個加工出口區,對外徵求英文志工,愛蒂絲隻身飛到台灣,留台教書一年半,留下美好回憶。
愛蒂絲的臉書以照片集為主,經常用臉書號召五萬五千多個粉絲做公益,日本、海地地震、卡翠娜風災賑災,無役不與。
她臉書最動人的話是:「不要認為你不能改變,替別人想就對了。」她是上一世紀的人物,但是社群媒體讓她的善心超越世代,科技讓迴響更熱烈,讓為善的力量更壯大。
康乃爾大學老年病學中心主任馬克拉奇(Mark Lachs)說,許多長者的世界早就用網路連接。從心理或生理健康來看,「社會連結」是老年生活最重要的一環,有社群媒體為伴,離群索居的長者不但不寂寞,反而更有安全感,更能追求想過的生活。在台灣,長者的Line群組也充滿活力。因為見多識廣,主題內容琳瑯滿目,比年輕人更豐富。
最常見的如「一分鐘見效、疼痛解除」、「疾病總覽:一點就詳細解說」,還有讓醫生也瞠目結舌的「洋蔥這樣吃,補骨髓比鈣快十倍」、「美國公布簡易長壽法」、「抗癌新秘方」、「咳嗽常見小方子」,難辨真假。
「民國三四十年代老歌,有鍾情、周璇…值得收藏」或「四、五年級生回憶的連續劇主題曲」,從第一齣連續劇「晶晶」、「長白山上」、到「星星知我心」的主題曲盡在其中。年金改革攸關退休生活,當然少不了;同婚反同婚的議題吵得比年輕人還熱,甚至一堆可笑和不可笑的笑話,不勝枚舉。看似消逝的紀錄或失落的故事,透過社群媒體「開箱」,讓銀髮世代的生活有傷感有甜美。
歐洲銀髮族專用社群網站也愈來愈多。許多專用網站提供醫院查詢、老年健康和營養諮詢、老明星老電影等懷舊娛樂;但也有不少新知,像適合老人享用美食的餐廳推薦,九十歲騎自行車環遊歐洲。
國外還把老人常用的網路社群連上醫生或家庭照顧系統,讓長者除了享受連結好友的快樂,還可得到即時照顧和關懷。是高科技和「滑動老人」的完美結合。
很多人說年輕一代離不了手機,其實銀髮世代更在創造社群媒體的美麗新世界。
(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