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3日 星期二

【專家之眼】美國年度報告證實國防部長發言失實

◆  【專家之眼】美國年度報告證實國防部長發言失實

◆  【專家之眼】眼球對眼球 戰狼對戰狼 美中關係何去何從








【專家之眼】美國年度報告證實國防部長發言失實


2021-03-23 12:45  聯合報 /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美國國防部於3月10日公布民國 109 年(2020年)財政年度執行自由航行行動FONOPsFreedom of  Navigation Operations報告,該報告所涵蓋期程系自民國 108-109 年(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為止,所有美軍在全球各地所執行該項行動之完整記錄,該項文件向來都受到研究海洋戰略美國國家安全政策圈內人士重視

但是依據此項官方紀錄,其實證明民國 109 年(2020年)7月21日當時美國國防部部長艾斯培Mark Esper)在倫敦國際戰略研究中心(IISS: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trategic Studies)演講時,聲稱美軍在臺灣海峽實施過「自由航行行動」,其演講原文為:“We will continute to conduct freedom of navigation operations, and that includes in the Taiwan Strait.”(讀者請參閱附圖演講原稿文字),但是依據歷年來美軍執行自由航行行動之年度報告,美軍從未在臺灣海峽進行過此種活動,此項發言立即就引起各方關切,並視其為重大政治信號

當時筆者在7月23日透過社交軟體帳戶公開貼出分析,直接判斷應當有以下三種可能性:首先是美國確實在臺灣海峽曾經實施該項行動,其所挑戰 excessive maritime claim 對象不是北京就是臺北。這點等到 FY2020 年度「自由航行行動」(FONOP)報告公佈時,就可以確認艾斯培沒講錯話。

其次就是艾斯培部長本身沒有搞清楚,美艦通過臺灣海峽是屬於貫徹民國 108 年(2019年)美國國防授權法案第 1086 節第 (b) 款第 (1) 點之作為—在全球重要運輸航道以及全球商業關鍵航路,以例常與定期方式,保持海空兵力軍力展示任務,但此並非後續第 1086 節第 (b) 款第 (2) 點所強調,運用「自由航行行動」(FONOP)配合前揭第 (1) 點之行動(讀者請參閱該法條原始文字)對此我並不責怪艾斯培部長,因為能夠將設計用來挑戰他國 excessive maritime claim 之「自由航行行動」(FONOP)完全搞清楚者,其實亦不太多。

當然最後若是艾斯培部長存心打烏賊戰,認為沒有人會逐字檢視其發言,認為就算這樣講,也不會有人挑得出錯,或是被挑出錯,美國其實也不在乎這些枝節。筆者當時所分析前述三項因素,後來亦透過媒體報導留下紀錄,以便美國在公布民國 109 年(2020年)自由航行行動年度報告時,能夠確認艾斯培發言到底是否精準,其用語是否失實?

如今依據該項年度報告,美軍就是未曾在臺灣海峽進行過任何航行自由行動。因此可以確認整個問題就是出在艾斯培部長本身就是沒有搞清楚真相,航行自由行動是一項經過聲稱挑戰他國過度主張海洋權益之包裝,與國際法條規範及正義毫無關聯,本質上屬於艦砲外交之帝國主義單邊獨斷行動。儘管美國國會運用許多華麗辭藻加以潤飾包裝,但從該項報告錯誤百出來看,美國本身對於國際法條是既不尊重又行事粗糙;運用軍艦硬闖他國水域表達政治姿態,不過是強勢霸凌他國,並非維護國際正義

在該份年度報告中,今年臺灣仍然是被列名在被美國所挑戰對象,但上一份年度報告中美國所曾對我國劃設領海基線有所異議,但今年卻未再挑戰該項目,而我方亦未對我國所畫設領海基線進行任何調整與修改。至於美國針對《中華民國領海及鄰接區法第七條條文內容:「外國軍用或公務船舶通過中華民國領海應先行告知。」有所異議,仍在其年度報告中指出曾在南海海域以實際行動闖入相關海域,表達美方不同意我方所設定之此項法律要求。

當然近年來美國戰略目標對準中國大陸,自然在自由航行行動所鎖定對象就會是北京,年度報告中還是保持與去年相同七項課題,儘管在文字上做過梳理,將許多錯誤加以改正,不過還是留下諸多可議之處,但是限於本文篇幅,筆者在此不欲深入討論,將以另文再作研討。

只是當美國大陸推銷印太戰略,必須交好盟友之際,今年卻針對日本在對馬海峽,再加上針對南韓在黃海採取直線基線劃界表達異議,或許華盛頓並不在乎盟友想法,認為此舉只不過在表達其立場公正,但若從東京與首爾角度,又會如何看待此事,值得吾人繼續關注未來發展。


美國國防部於3月10日公布2020年財政年度執行自由航行行動報告。圖/取自美國政府網站


艾斯培(Mark Esper)在倫敦國際戰略研究中心(IISS: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trategic Studies)講稿。圖/取自倫敦國際戰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