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報社論/台電打臉台電,掩蓋不了缺電危機
◆ 聯合報黑白集/八個王必勝也不夠用
◆ 經濟日報社論/Fed政策瑕疵助長美通膨
經濟日報社論/掌握台歐關係升級新契機
2022-01-22 04:47 經濟日報 / 社論
2021年台灣與歐盟關係明顯升溫,蔡總統元旦談話也拋出「強化歐洲鏈結計畫」以進一步提升台歐經貿互動。整體大局確實處處新機會,但台灣也需以新思維、新作法才能掌握。圖/總統府提供
民國 110 年(2021年)台灣與歐盟關係明顯升溫,蔡總統元旦談話也拋出「強化歐洲鏈結計畫」以進一步提升台歐經貿互動。整體大局確實處處新機會,但台灣也需以新思維、新作法才能掌握。
回顧過去一年歐盟友台舉措真的是洋洋灑灑、近年罕見。去年上半年先是立陶宛、斯洛伐克和捷克陸續贈送疫苗,歐洲議會通過友台決議,隨後台灣與立陶宛宣布規劃相互設處,而6月美歐峰會聲明也罕見論及台海兩岸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並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
去年下半年,更是熱絡。10月,歐洲議會以多數同意方式通過「歐洲台灣政治關係暨合作報告」,從政治經貿、衛生文教、科技供應鏈乃至於地緣政治、假訊息及數位轉型等多重面向,提出台歐盟關係升級的建議。雖然與台灣互動的最後決定權在歐盟執委會而非歐洲議會,但相較於過去僅涵蓋部分議題,或只是委員會決議、聲明層級,歐洲議會此份報告的份量無疑是升級版,同時二周後歐洲議會「外國干預歐盟民主程序特別委員會」隨即首次派出代表團拜訪台灣。在此前後,立陶宛及法國議員、斯洛伐克次長也率團來訪,而外交部長吳釗燮赴歐訪問,接待層級也不低。
連一向最保守的歐盟執委會,先在5月的歐洲產業政策及自主性報告所引用的內部研究,建議在半導體領域擴大與台灣合作,並可嘗試擴大歐美雙邊貿易與科技會議,將台灣、日本及韓國納入並形成一種複邊機制。其次在9月公布的「歐盟印太合作戰略」中,除再度強調與台、日、韓推動半導體聯盟外,更提及將與「尚無經貿協定的夥伴,例如台灣,推動深層的貿易與投資關係」。
隨著美國、歐盟與中國戰略對抗態勢確立、半導體韌性受到重視的今天,這些重點已成為常見名詞,但若是比較民國 104 年(2015年)的執委會,還在貿易政策中白紙黑字納入「先中後台」模式,這種轉變意義明顯。
這些連歐洲專家都稱為罕見的新局面有其背景。首先是大國競爭新局帶來的契機。歐盟自民國 108 年(2019年)一改過去的戰略夥伴定位,將歐中關係重新定義為「合作夥伴、競爭對手、體制對抗」三位一體後,與台灣的互動開始愈發彈性、多元,尺度大幅放寬。第二則是台灣憑實力爭來的不可或缺地位。疫情導致各國高度重視產業安全、供應鏈韌性等所謂「戰略自主」政策,而台灣正是落實「戰略自主」的重要夥伴。
前景看好,但仍需努力。掌握歐盟升級機會的第一個重點,是深入掌握歐盟的產業發展及供應鏈環節需求。相較於美國,台灣對歐盟無論在政策、產業乃至於市場面的瞭解都相對不到位。
例如目前官方會議多屬技術層級,欠缺高層級、戰略性對話機制。產業互動以採購貿易為主,研發科技合作偏少,對歐盟下世代產業的參與程度更低。掌握歐盟有意推動與我國的產業聯盟機會,繼續改變執委會保守心態,建立與歐盟政府及產業的高層次對話,是關鍵一步。
第二個重點,是了解歐盟各成員國的需求及期待。歐盟雖走向聯邦,但各國自主空間仍遠高於美國各州,且政府介入產業發展的程度也較高。大國如德法,不但主導執委會走向,企業的供應鏈網絡更是遍布歐洲各地。中小型國家參與歐盟供應鏈,有本土隱形冠軍,部分國家也有國家隊思維。台灣與其互動,要先深入了解方能深化鏈結。
第三是籌劃下世代對歐盟影響力的對策與做法。例如歐盟執委會為了尋求27國的平衡,在歐盟決策體系中最為保守。近年來成員國及歐洲議會作法彈性大膽,連德國都有新局面,如何善用地方(各國)包圍中央(執委會)作法,進一步改變執委會保守心態,也是台灣需構思的方向。
聯合報黑白集/狼改在晚上來
2022-01-22 04:27 聯合報 / 黑白集
台電原訂五月上路的「計畫性減少用電措施─彈性夜減型」,提前到三月上路,學者認為,由於入夜後沒太陽光電,國內夜間供電缺口變大,台電此舉是提前「補洞」。記者蘇健忠/攝影
波波漫畫
因為公投已結束,所以政府有些話可以老實講。前些天,經濟部承認再生能源發電無法達標,會有五趴的缺口。近日,台電更直接發文給企業,宣布夜間「計畫性減少用電」提前到三月實施。意思是:電力馬上吃緊,你要準備好!
公投前,不少專家就喊過「狼來了」,指台灣距離缺電已經不遠。但多數老百姓很「羊性」,覺得羊群那麼大,自己大概不會是倒楣遭到狼吻那隻,因此不去公投。現在台電正式昭告「狼來了」,通知企業要做好保命準備;至於一般百姓,恐怕還是抱著僥倖觀望之心。
台電那紙公文,除透露供電不足,重點在:缺電的時間已變成晚上日落之後。以前,大家習慣狼來的時間是在夏季白天的午後,冷氣開到最高峰時;這個現象,現在已經不同。去年以來,「狼來」的時間變成晚上;當太陽西下,所有太陽能發電全部歸零,我們其他的電力卻接續不上。為此,用電大戶必須在夜間的用電尖峰減少用電。
台灣美國商會最近才敦促政府要解決能源的問題,因為有近八成會員對台灣的供電表示憂心。美商直接建言,台灣企業卻敢怒不敢言,因為蔡政府不只愚頑,還很霸道。至於台電,則已被訓練成「放羊的孩子」,要從它口中聽到實話幾無可能。
從台電減壓供電,到企業被迫夜減,狼已在門口。
聯合報社論/原來,兩年來我們都身處「想像式防疫」!
2022-01-22 04:33 聯合報 / 社論
季青漫畫
年初桃園機場爆發清潔工確診,Omicron 傳播鏈不斷擴散,染疫足跡已經直抵南台灣。加上春節返台人潮進入高峰,內外夾擊下,病例不斷激增,也讓醫療量能再度吃緊。這波 Omicron 出其不意的擴散路徑,也揭開指揮中心長期「放生」桃機的真相,外界這才發現,過去兩年指揮中心採取的都是「想像式防疫」,對國門防疫完全沒有緊急應變措施和沙盤推演,才會暴露步驟凌亂、應對無章的窘況。
過去兩年,指揮中心不斷在國人眼前上演「即刻救援」戲碼。只要發生大型群聚,指揮官陳時中便派出其愛將──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進駐,隔些時日便順勢宣布「清零」,塑造英雄形象。這次也不例外,進駐桃機的王必勝對綠媒感嘆「從沒想過會在這裡出任務」;王必勝原想賣弄溫情,卻露了餡,暴露他對機場防疫的生疏。
疫情進入第三年,「凡破口者必為國門」,已是不變定律。機場是國境第一道防線,其間每天有高達兩百多個單位、上萬名工作人員進出,指揮中心卻長期漠視機場的清消安全訓練。事發後,衛福部才匆匆派出國家護理隊全面檢視機場防疫漏洞,找出二○五處缺失,包括清消方式有誤、口罩一戴八小時等。陳時中更指,機場防疫觀念有待改進。
機場是運輸單位,防疫要如何部署,當然要靠衛福部訂出SOP及特定訓練,陳時中可曾檢討過自己的責任?負責機場防疫的是疾管署北區管制中心,問題在它只管旅客入境手續,一年只做兩次防疫教育訓練,遑論定期檢視清消流程。衛福部輕忽在先,事後還責怪機場欠缺清消觀念,這種態度也太不負責。
中國大陸機場曾多次爆發境外移入病例感染機場員工案例,大陸民航局因而嚴控機場員工,包括第一線員工每兩天做一次PCR,國內與國際線員工必須分流。就算指揮中心不願借鏡大陸,去年我國爆發華航/諾富特染疫事件,外界以為指揮中心會亡羊補牢訂出機場防疫SOP;但事實顯示,指揮中心只有「報數」的功能。這兩年來,指揮中心做的永遠是「危機處理」而非「危機管理」,永遠只能在後面追著病毒的足跡。
這種漫無章法的情況,也發生在落地篩檢。陳時中向來「惜篩如金」,直到去年七月 Delta 病毒入侵才對入境旅客全面篩檢,用的卻是兩三天後才能得知結果的 PCR,導致旅客在獲知確診時已把病毒帶入防疫旅館或社區。直至這次 Omicron 入侵,陳時中才同意長程航班落地快篩。結果,第一天篩檢動線亂糟糟,等待篩檢的入境旅客與出境旅客動線幾乎撞在一起,顯然事先未曾演練。首日受檢旅客中陽性率高達九・二八%,王必勝脫口而出:「比想像中高!」由此可知,疫情爆發兩年多,指揮中心對國門防疫多麼陌生而輕忽,每次狀況都在意料之外。
當機場傳播鏈不斷往其他縣市擴散時,也正值民眾春節返台高峰,長程航班載回高達七、八趴的確診者,其中不少只是輕症的感染者,指揮中心卻又將他們全數塞進醫院專責病房,幾乎壓垮北台灣醫療量能。直到台北市長柯文哲及專家呼籲應該分流,近一周後,指揮中心才啟動分流把廿歲至四十九歲的落地輕症確診者送至加強版防疫旅館隔離。顯然,這也是指揮中心事先「沒想到」。
有專家質疑台灣防疫只有廿分,對此,陳時中回應說「台灣是福地」。確實,以指揮中心這種紊亂無章、摸石子過河的行事風格,台灣能撐到今天,確實是天佑台灣。但,我們的好運氣還能用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