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

辛翠玲/關稅風暴下 重思台灣經貿戰略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辛翠玲/關稅風暴下 重思台灣經貿戰略
◆  魏國彥/颱風過後 該檢討石棉瓦政策了
◆  陳力俊/川普正在扼殺美國的創新
◆  嚴震生/比亞老矣,尚能選總統?
◆  闕志克/台積電應幫台灣平息核安爭議
◆  廖元豪/總統放下身段 政治僵局才能解套









辛翠玲/關稅風暴下 重思台灣經貿戰略


2025-08-02 00:00  聯合報/ 辛翠玲(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八月一日,美國政府壓線宣布台灣適用百分之廿的對等關稅,此稅率低於早前的百分之卅二,高於日韓的百分之十五、接近東南亞部分國家的百分之十九。至於談判條件是什麼、有哪些制度綁定等,目前無進一步資訊府院則表示此為暫訂關稅,仍持續與美國磋商中。各界對此反應兩極。事實上,這場關稅風暴需留意的不僅是稅率與貿易條件,朝野各界尚須關注談判背後的權力結構國際環境轉變檢視台灣的經貿戰略定位

當前的關稅談判,並非傳統強調對等互惠的貿易協商,而是美國主導下的非對等交易。美方以擠檸檬般的手法、榨出他國各種利益,迫使他國單向全面打開市場。觀察日本、韓國與歐盟等已與美國簽署協議者的共同特徵表面稅率降為百分之十五,實則需承諾高額對美投資、調整產線、接受各種特定的配套這樣的談判早已超越單純的關稅協定,而是透過制度手段重塑全球市場,更涵蓋政治要求、投資要求、能源採購、供應鏈重組等戰略性目的。莫怪國際間有愈來愈多的不滿,批評川普政府以關稅大棒,上演廿一世紀版帝國主義、要求各國屈從納貢。

這種單邊主義作法正加速國際秩序的結構性變化。過去幾年台灣強化對美經貿連結,著眼於中美脫鉤的地緣政治紅利,此經貿戰略固有其理,但恐不足以應對現今變局。當前國際秩序與權力轉向的跡象浮現:從經貿到金融領域,各國對美國霸權體系的質疑與反彈日益明顯歐洲推動戰略自主試圖擺脫過度依賴,新興經濟體建構替代性支付機制來規避美元風險,連傳統盟友都開始重新評估單邊依附的代價。各種發展正匯聚成不可逆的趨勢-多極多邊勢力結構正在興起;如何降低對單一霸權依賴的戰略平衡,是各國經貿發展與國安之必須

地緣政治走勢無法由一國主導,川普之霸,對美國霸權短多長空過度依賴單邊市場與策略聯盟將增加結構性風險。我政府曾多次提出「協助美國再工業化」的經貿戰略構思,雖可短期迎合美方期待,長期卻可能使台灣捨棄多邊空間與自主彈性。在國際大結構鬆動之際,台灣美中脫鉤作為政策假設起點適用階段可能已經不再,而需另考慮以制度多邊空間分散風險彈性為要的經濟戰略

為此,首先應強化與 WTO、RCEP、CPTPP 等多邊平台的政策接軌,無論是否正式加入,皆應維持對話與參與機制,提升制度能見度與政策協調能力。其次,積極拓展新興市場連結、布局東協、印度、中東與中東歐等地區,降低對單一經濟體依賴,建構多元化貿易網路。再者,最敏感也最關鍵的是,理性評估兩岸經貿互動,避免意識形態取代風險評估,在確保供應鏈穩定性的同時維持談判籌碼。最後對內推動結構調整,建立出口市場多元化機制、產業升級補助與中小企業風險調整制度,強化整體經濟韌性。

關稅只是顯性政策,其背後是國際制度經濟秩序深層重組。面對這場變局,台灣必須重思既有經貿戰略框架調整政策思維產業布局,既不陷入短線政治反應,也不遲疑於長線轉型。全球正從脫鉤斷鏈走向多極多元新階段台灣唯有建立制度參與能力政策彈性,在重新思考經貿戰略中維持主體定位,才能掌握發展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