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聽其言而觀其行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246/web/ 

◆  美加軍艦過台海 有涸轍枯魚之疑
◆  賴政府靜待利劍C演習?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聽其言而觀其行
◆  馬斯克挺川普 錢與權瘋狂結合
◆  誤導性言辭 掩蓋美國的未來
◆  只顧死忠 政黨宗教化省思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聽其言而觀其行


2024-10-23 04:12  聯合報/ 趙坤茂(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最近聚餐時,友人手機的鈴聲響起,只見他一邊說是詐騙集團打來的電話,一邊又拿起手機侃侃而談。筆者數度以手勢勸阻,但友人仍與對方糾纏多時後才悻悻然掛斷。

友人說他極痛惡詐騙集團,每次接到騙徒來電總要好好消耗他們的戰力,讓他們徒費唇舌,無功而返。友人俠氣干雲,令人敬佩,但如此大剌剌地把自己的聲音「餵養」歹徒,卻很可能讓自己落入險境而不自知。

語音克隆(voice cloning)是一種複製模擬個人聲音技術,只要擷取短短幾秒鐘的聲音,人工智慧擬聲技術就能掌握其聲紋特質,從而生成維妙維肖的音聲。因此,不明來電千萬不要接,若不小心接了也不要多費唇舌,趕快掛斷以策安全。一旦歹徒掌握了個人聲紋特質,就可以透過即時擬聲系統與人對話,聽起來就像是用模擬的聲音說話

擬聲系統用途,除了增強娛樂與教育功能外,也有助於人們實現未竟心願。例如今年初夏,黃仁勳演講時就用擬聲技術,以咬字清晰的中文旁白,說明數位孿生地球可更準確預測台灣氣候變化。然而,科技就像一把雙面刃,利之所在,弊亦藏之。如今,這些先進技術,竟被用來迷惑受害者,大家都得當心。

近日一則國外報導指出,愈來愈多的案件顯示,詐騙歹徒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模擬受害者的親友聲音,並利用它們來勒索金錢。在識別受害者的家庭成員後,歹徒使用偽造的聲音撥打電話、語音訊息或語音郵件,騙說因意外事故或資金短缺,請求緊急匯款。雖是詐騙老哏,但受害者被熟悉的親友聲音突破心防,一時不察就上當了。

在社群網路上,大家或多或少都留有影音或照片,潛藏被不肖之徒偽造仿冒的風險,更不用說高度曝光的網紅。國外有位網紅,持續在影音平台發布關於軟體開發的優質影片,五年來共吸引了七十多萬位愛好者訂閱。最近,他發布一部短片「他們用人工智慧竊取了我的聲音」(They stole my voice with AI),敘述某家科技公司盜用他的聲音,竟然以他從未說過的話語推銷產品。

該網紅不想花大錢走法律訴訟途徑,只去函要求盜用的公司道歉和補救。他說:「你不該竊取某人的聲音或肖像,然後將其應用到自己的產品或影片上。」令人想起今年五月時,好萊塢巨星「黑寡婦」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痛斥 OpenAI 擅自模擬她的聲音,然後使用於 ChatGPT 的語音助理。

除了聲紋外,驗證通關使用的生物辨識特徵還包括人臉、指紋和虹膜等,在在都潛藏或高或低偽造仿冒風險,真讓人防不勝防。有朝一日,不論是巨星、網紅或普羅大眾,大家都得面對種種以假亂真的惡形惡狀。

如今,當我們在電話聽到至親好友的聲音時,切莫輕易信以為真,最好再測測只有雙方知道的默契密語,以免誤信賊人,後悔莫及。












美加軍艦過台海 有涸轍枯魚之疑


2024-10-23 04:12  聯合報/ 董佩芬/退休公務員(台北市)


根據媒體報導,美軍日前宣布,美加軍艦二十日聯袂穿越台灣海峽;日媒分析,因中共對台軍事施壓,美加軍艦穿越台海,目的在於牽制中國大陸。對此,我國防部二十一日也證實,美國海軍勃克級飛彈驅逐艦希金斯號、加拿大海軍哈利法克斯級巡防艦溫哥華號,由南向北一同穿越台灣海峽,美軍也對外說明,是為維護國際水域航行自由,行動符合國際法。

不論是美國對外宣布的維護國際水域的航行自由,或是日本分析的是對中共軍事施壓,應該都是衝著十四日「聯合利劍–二○二四B對台封鎖演習。但台灣人民不明白的是,這已經事隔六天,兩艘軍艦穿越海峽,是來阻止中共軍演,還是來此「一遊打卡」?所謂「蹭流量」?

莊子.外物有如此一故事:莊子家貧,到監河侯處借米應急。監河侯告訴莊子:「等邑金收到,就借你老兄三百金,可不可以啊?」莊子聽完不悅的說:「我剛才在來的路上聽到呼救的聲音,環顧四周,在車轍積水裡發現一尾鯽魚,我問鯽魚,『在那兒幹嘛?』鯽魚言:『我是東海的波臣,請你弄來斗升的水,救我!』我說:『好的,我正要到南方遊說吳王、越王,就順道引來西江之水救你,可不可以?』鯽魚生氣地回道:『我只要斗升之水就可以活,你有必要引西江之水,浪費救命時間?不如早點去乾魚市場找我!』」。

美加兩艘軍艦,六天後經台灣海峽,如同監河侯借米給莊子,把台灣當做鯽魚,待引西江之水,魚已成乾貨市場枯魚。美國可能無此成語,但中國成語「涸轍枯魚」,賴清德政府團隊應知之甚詳。在歷次的中共軍演,美不是將台當作「涸轍枯魚」?美軍艦沒有一次不是事後通過台灣海峽,現在回憶起全是馬後炮;這次六天前的「聯合利劍–二○二四 B」軍演,你們在哪?下次「聯合利劍–二○二四 C」軍演,你們又會在哪?台灣還要再當一次鯽魚?













賴政府靜待利劍演習?


2024-10-23 04:12  聯合報/ 鄭紹成/中國文化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台北市)


十月初,賴清德在五天之內發表的「祖國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言論,引來對岸迅雷不及掩耳的「聯合利劍–二○二四B」快閃秀。國安人員事先就打預防針,預告媒體中國演習即將出行。但昨天共軍又於福建平潭進行實彈射擊演習。賴的國安團隊未來如何有效守護台灣,方為台灣民眾殷殷關切核心。

首先,兩年來台灣國防面對中國演習不斷、機艦頻頻越線,軍方第一線作戰人員疲於奔命,尤其飛行員日夜待命、升空攔截伴飛,身心俱疲之下,媒體才會屢傳飛行員欲大批退伍訊息;國防部雖澄清並無此事,惟空穴不來風,兩岸軍情緊張若不造成台灣海空軍戰備能量緊繃,代表國防部失職、全軍鬆懈怠惰。賴政府在跟美國爭取軍售之餘,對於國軍長期建軍之選、用、育、留,絕不可輕忽

其次,美國將台灣視為對抗中國大陸之第一島鏈不沉航空母艦,台灣到北京最近的距離係經由華盛頓,兩岸問題解決不在中、台雙方而已,美方扮演的影武者角色才是其中關鍵。縱使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十一日才在寮國表示:「雙十演說是一項例行性演說,中國不能藉此作為任何形式的藉口從事挑釁舉動」。但中國隨即在十四日展開演習,代表中方對於即將改朝換代的美方「布」屑一顧。美方雖具兩岸情勢影響力,面對中國國力愈形強大態勢,卻也難以主宰台海局勢的發展。

第三,兩岸問題之解決,不在台灣一方主動即可;兩岸情勢之緊張和緩與否,台灣卻可扮演關鍵角色。由賴就任五個月來之對陸言行,「不退讓、屢主攻」態勢已明,國慶演說雖在美方壓力下不再積極挑釁,但可斷言賴主政並非希冀兩岸局勢降溫,反而幾度挑釁升溫,觀察與考驗國際間(尤其美國)對台灣之支持力道與聲量,也同時耗損中華民國累積多年之國際友誼。

第四,「蔡規賴不隨」,賴國慶演說把蔡喜用之「中華民國台灣」拉回「中華民國」,看來摒棄台獨回歸正統,卻是不折不扣、借殼上市的「華獨變台獨」策略。所謂「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若解釋成「務實就是看清強弱態勢,迂迴婉轉、方向不變、持續前進」,如此賴一系列的新兩國論、祖國論、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等說法,就是其內心「務實」作法:無法以台灣之名遂行「台灣獨立」,不妨用「中華民國」表彰互不隸屬,亦是另類台獨

最後,中國大陸對於台灣,究係要「武統或和統」,幕僚錦囊必有各項推演方針與計畫劇本。若對賴台獨金孫「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不需再「聽其言、觀其行」,為何不在新公布之台獨分子名單中加入賴清德?中方必知從賴就任後,台灣對陸各項行動與發言皆由賴意志主導推動,從蕭美琴以降之院長、立委,和曹興誠、沈伯洋之流,中方對之開刀不如直接針對賴。當然預留可能之空間方是政治「拿捏」之道。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岸雖有海峽相隔,局勢卻如大漠黃沙滾滾,風雲變幻莫測。歷史長河不停奔流,兩岸主其事者可讓軍事演習持續英文字母排序演練恫嚇,也可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戰與和端在一念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方是黎民之福!難道賴政府靜待「利劍 C」演習嗎?














馬斯克挺川普 錢與權瘋狂結合


2024-10-23 04:12  聯合報/ 廖明輝/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台北市)


馬斯克與川普,兩位性格強烈且極具影響力的人物,在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美國總統選舉聯手,讓許多人感到驚訝與擔憂。馬斯克日前甚至在川普的造勢場合宣布,至十一月五日投票日前,天天都將送出百萬美元給簽署擁槍請願書的登記選民,引發爭議。馬斯克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川普曾是掌控全球最強大國家的總統,兩人聯合起來,無論從破壞性創新還是政治野心的角度來看,都可能對美國及全球局勢產生深遠影響。

馬斯克的創新精神無人可否認,他就像賈伯斯,勇於挑戰現狀,推動科技進步。他的電動車公司特斯拉、太空公司 SpaceX、人工智慧新創公司 xAI 等,都是顛覆傳統產業的代表。賈伯斯曾說過:「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才能改變這個世界。」馬斯克正是如此,他不僅相信自己能改變世界,還積極行動,準備把人類送上火星。然而,他的無畏精神伴隨著高風險,與跟他同樣具備強烈個性的川普聯手,可能會如脫韁野馬般地加劇放大全球風險。

川普的政治生涯充滿爭議,以直言不諱和極具煽動性的言論著稱,過去曾經多次否認氣候變遷的存在,甚至聲稱氣候變遷是一場「騙局」。但在馬斯克表態支持川普後,過去一直對電動車抱持懷疑態度的川普卻在造勢場合上表示:「我支持電動車,我必須要支持,因為馬斯克強烈支持我,所以我別無選擇」。馬斯克深知與總統保持良好關係的好處,無論是對於特斯拉電動車、全自動駕駛技術、xAI 的 Grok-3 大型語言模型,還是 SpaceX 的太空探索,都有潛在的重大利益。對馬斯克來說,他的目標可能不僅只是地面上的電動車市場,而是更宏大的人工智慧與太空領域。

當川普在賓州舉行集會時,馬斯克作為驚喜嘉賓出現,像個興奮的孩子般跳上舞台,高舉雙臂熱情表態支持川普,展現他對此次選舉的高度投入。媒體紛紛報導馬斯克為何支持川普,並推測他對選舉結果的影響力。馬斯克支持川普並非出於個人喜好,而是深思熟慮之後的商業布局。川普主張的減稅和放鬆管制政策,對於馬斯克旗下的企業,如 xAI 人工智慧與 SpaceX 太空探索等新興產業有利,而兩人對政府監管機構的共同厭惡,更加強了他們的聯盟。馬斯克曾因 SpaceX 的發射計畫及特斯拉的自駕車技術受到嚴格審查,而與政府監管機構發生衝突。因此,他相信如果川普再次當選,將有助於削弱監管壓力,讓他的企業更加自由地發展。

然而,這樣的聯手並非沒有風險,馬斯克支持川普被視為一場豪賭。馬斯克曾半開玩笑地說:「如果川普輸了,我就完蛋了!」暗示假如川普落敗,馬斯克可能會遭受來自賀錦麗政府的政治報復,將對馬斯克的企業集團造成巨大衝擊。

馬斯克與川普的結合是一場高風險高回報豪賭。兩人都擁有超越常人野心行動力,他們聯手可能帶來破壞性創新,也可能帶給美國乃至全球不可預測的後果。在這場結合金錢與權力的美國總統大選中,未來的發展將由美國人民在十一月五日投票決定。













誤導性言辭 掩蓋美國的未來


2024-10-23 04:12  聯合報/ 劉依俐/博士生(美國紐約)


美國政治分裂景觀中,共和黨(右翼)與民主黨(左翼)的意識形態似乎比以往更加對立。雙方經常指責對方的政策危險,右翼攻擊左翼在跨性別權利和移民問題上的立場,而左翼則批評右翼在槍枝和社會問題上的寬鬆態度。

右翼最響亮的抱怨之一是關於移民,經常指責左翼不負責任地打開美國的邊界。共和黨經常將自己塑造成美國邊界的堅定捍衛者,宣揚嚴格的執法政策和限制移民的政策,川普的前總統任期就以「建牆」為口號。然而,來自皮尤研究中心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的數據顯示,在川普任期內,來自中國、墨西哥和印度的移民實際上有所增加。

川普大肆宣傳的邊境牆未能完工且效果不佳,根據國土安全部研究,川普政府期間非法移民數量並未顯著下降。來自替技術行業提供大量勞動力國家(如中國和印度)的合法移民數量顯著增長。儘管言辭強硬,共和黨政府通常更優先考慮經濟利益,依賴外國勞動力,同時維持一個表面上看來嚴格移民政策假象

右翼的政策往往依賴於進一步扭曲現實經濟幻象。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川普推動《減稅與就業法》,雖然這一稅收政策被宣傳為促進經濟並支持美國工人的手段,但它不成比例地惠及了最富有的公民和企業億萬富翁支持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已經主導了共和黨政治,推動有利於富人政策,使得大多數美國人不得不面對工資停滯不斷加劇不平等

經濟學家約瑟夫.史提格里茲警告說,美國日益擴大財富差距國家經濟穩定構成了重大威脅根據報導,在川普政府期間,最富有的百分之一財富增加六點五兆美元,而中低收入的美國人幾乎沒有任何財務收益這些政策創造日益擴大貧富鴻溝,加劇了美國社會不平等

當右翼激起對移民和身分政治的恐懼時,它轉移了選民對經濟困難真正根源,即有利於富人政策注意力政治理論家杭士基長期以來主張,右翼民粹主義設計為了轉移注意力所謂的文化戰爭-槍枝、移民和跨性別權利問題-讓選民分裂和分心,而在幕後,財富權力集中不斷加劇

這種誘餌策略,允許右翼政客在不解決美國社會深層問題的情況下,集結他們的基層支持者右翼選擇激化文化緊張局勢,而不是專注於對美國工人階級有利改革轉移了人們對不斷加劇財富差距企業利益影響關注

馬斯克和右翼媒體人物促進了一種更廣泛的文化衰退,優先考慮聳動的事件,而非實質性治理的文化衰退。曾經批評「川普主義」的范斯,如今已經與民粹主義言論保持一致,這表明了共和黨內部權力轉移力量。馬斯克作為美國資本主義象徵,經常受到讚譽,但他因勞動實踐利用漏洞規避監管而受到愈來愈多的批評。右翼提倡不受限制資本主義幾乎不關心工人利益

根據布魯金斯學會的數據,在川普領導下,美國在新聞自由、腐敗和教育等問題上的全球排名下降。這些指標凸顯了右翼統治下,治理和全球領導力的衰退。此外,右翼不斷關注文化戰爭而非有意義的政策改革,讓國家面臨進一步分裂和經濟脆弱的風險。

左翼強調平等,右翼重視自由。美國正處於關鍵的十字路口。
















只顧死忠 政黨宗教化省思


2024-10-23 04:12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美國大選日距今不到半月,自七月中民主黨「換拜」以來,兩黨候選人賀錦麗與川普選情明顯陷於膠著。由於期間美國國內外發生許多應該會影響選情的大事,但民調始終起伏不大,讓專家們大惑不解。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最近就撰文表示,這次選舉有兩件大事讓他非常困惑。

第一,幾個月來雖然在國內外發生如川普遇刺、以色列在中東繼續於加薩進行種族滅絕式戰事,並以違反人道方式引爆數以千計呼叫器開啟入侵黎巴嫩行動,持續狂轟濫炸,擊殺多位伊朗、哈瑪斯、真主黨領導人。俄烏戰局,烏克蘭明顯落居下風。但民調基本上與幾個月前的情況相同,而美國本應是一個多數選民都是獨立選民,會受到事件影響的國家。

第二,為什麼十多年來選民發生了重大轉變,受過大學教育的選民轉向左翼,未受過大學教育的選民轉向右翼?但儘管如此,兩黨幾乎是勢均力敵, 這在歷史上是極反常的現象。

通常美國有一個多數黨對國家有遠大的願景,然後有一個少數黨試圖在這個願景中找出漏洞。 如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代,民主黨以新政占主導地位,共和黨則抱怨不停。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代,雷根革命占主導地位,讓民主黨試圖做出調整。但如今,兩黨都未能擴大其支持範圍,以建立這種多數派聯盟。

美國企業研究所」兩位學者在一項新研究《沒有贏家的政治》中指出,美國兩黨都扮演著少數黨的角色:「每一黨的競選活動,幾乎完全集中在另一黨的過錯上,沒有認真的策略來大幅擴大其選民基礎。」 他們觀察到,雙方都滿足於陷入僵局。兩黨「優先考慮的是死忠選民的願望,而不是那些可以贏得中立選民的優先事項」,雙方都將微小的勝利視為壓倒性勝利,而將微小的失敗視為對自己現有戰略的確認。

在過去的九年裡,川普甚至沒有試圖擴大他的基礎,而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利用同樣「讓美國再次偉大」的不滿情緒。賀錦麗拒絕任何重大問題與拜登決裂,並以一名純正民主黨人身分參選兩黨都不能容忍意識形態多元性,兩黨都沒有建立持久多數派聯盟合理策略

布魯克斯認為,這一切的原因是政黨不再履行其傳統的職能。在過去,政黨是旨在贏得選舉和獲得權力的政治組織,政黨領袖致力為此擴大聯盟。另一方面,目前政黨幾乎已變成一個宗教組織,其存在之目的是為信徒提供意義、身分認同和信條。如果這是政黨的目的,領袖們當然必須堅持現有傳播的福音,把注意力集中在肯定當前真正信徒的信仰上。政黨被自己教義的高牆深深地禁錮,甚至無法想像在它之外思考會是什麼模樣。

美國政治的困局與台灣相似。民進黨長年以台灣獨立以及非核家園神主牌作為選舉號召,即使歷經蔡政府八年倒行逆施失德失能,仍能吸引至少三成五的死忠選民,顯示已宗教化如果在野陣營不能團結,也就能讓賴清德以四成的選票贏得總統大位,導致就任以來,雖是「雙少數」總統,仍一意孤行,在國內外展開一連串鬥爭,讓全民生活在憂懼中。在野陣營應痛定思痛,謀求團結之道,善盡監督執政的責任、贏得民心,才有可能在下次大選中勝過已宗教化的民進黨,撥亂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