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縱論/研發創新打造台灣護國群山
◆ 星期透視/結合在野不宜捨近求遠
◆ 兩岸無對話 鳳梨農何辜
◆ 大屋頂下/美國原色vs.中國特色 美國待拯救 台灣需自救
◆ 畫中有話/人口紅利亮紅燈
◆ 菜價崩跌…政府得給條生路
◆ 深化環境民主 讓藻礁公投吧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研發創新打造台灣護國群山
2021-02-28 05:10 聯合報 / 馬大康(作者為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
台積電被譽為「護國神山」。(路透)
台積電在半導體產業的優異表現,讓同業完全看不到車尾燈,被譽為「護國神山」;而國家發展委員會也喊出成立國家隊、打造「護國群山」目標,究竟台灣是否有從護國神山,邁向護國群山條件呢?
從整體經濟環境觀察,在數位化及全球化趨勢下,各國都大量投入創新研發,藉以帶動經濟發展;尤其在中美關係緊張、疫情蔓延下,企業加強區域化布局與數位化創新的投資有增無減,就連傳統產業都積極轉型,科技創新儼然成為維繫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近年來台灣各產業持續加速研發創新的腳步,投入高附加價值的尖端科技產品或系統技術,成績有目共睹。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居全球第四大創新強國,僅次於德國、美國與瑞士;另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民國 109 年(二○二○年)全球數位競爭力調查評比,台灣排名第十一名,較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上升兩名,在知識(Knowledge)面向的細部指標,「全國平均總研發人力」蟬聯全球第二,「研發占總支出百分比」排名升至第四,在在證明台灣在研發創新領域的競爭力,已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特別是政府近年來積極打造台灣成為研發重鎮,不僅許多台商回流設立研發中心,也吸引不少跨國企業來台加碼投資或設立研發中心。例如 Google 一月宣布啟用位於板橋的新辦公室,打造美國地區以外首座、也是最大的硬體工程基地;為因應台灣半導體產業先進製程的需求,包括半導體微影大廠 ASML 及德國半導體材料大廠默克,也紛紛加碼投資南台灣,分別設立極紫外光(EUV)全球技術培訓中心及擴大半導體沉積材料產能。
隨著國內外企業相繼在台設置研發據點、強化技術交流合作,不僅提升台灣於跨國企業全球化布局的地位,也有利於建構台灣產業的研發聚落;展望未來台灣產業研發如要進一步深層化及前瞻化,仍須持續借助一些政策的推動,協助廠商解決面臨的關鍵問題,才有機會把台灣打造成高階研究、高端產品、先進製程及創新應用的全球高科技研發中心。
舉例來說,台灣人口已出現負成長,未來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面臨「人才赤字」隱憂,目前台灣也較缺跨領域、具國際思維的人才。有鑑於此,除了有賴產官學研各界持續努力培育人才、留才,台灣也須積極延攬國際人才,提出更多誘因,才能持續壯大台灣的人才庫。
過去廿年來,不管是全球產業典範或區域經濟發展,都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所幸台灣憑藉過去累積的製造整合實力,加上優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礎環境、高水準的研發人員,在全球科技產業版圖仍占有一席之地。
放眼未來,台灣在5G、AI、物聯網、雲與端、智慧醫療、智慧工廠、綠能經濟、無接觸經濟等領域,都有很好的機會,若能持續匯集創新研發能量,深化產業價值,一定可以在全球化體系扮演關鍵角色;國發會所提出籌組新世代半導體國家隊、5G、離岸風電和精準醫療國家隊,打造「護國群山」的願景,也將能逐漸實現!
星期透視/結合在野不宜捨近求遠
2021-02-28 05:07 聯合報 /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所教授)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右)和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左)出席國民黨論壇,兩人座位相隔約兩公尺,連握手都有一段距離,象徵「藍白合作」的難度。記者曾學仁/攝影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邀請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出席,前者主辦的願景二○三○論壇,在政媒界掀起不小波瀾。有人認為這場論壇預示了「藍白合作」的可能性;有人則從決策過程批評,江邀請前未與黨內菁英充分溝通;更有人嗤之以鼻,認為不過是江爭取連任的秀場。無論如何,這為國民黨創造不少網路聲量;但聲量增加有正也有負,藍白合作是否有利於國民黨再起,似乎還有斟酌空間。
政黨間合縱連橫,在民主國家並不少見;二戰後超過一甲子的民主運作,讓學者掌握充分的案例,可以為政黨分合條理出部分輪廓。
基本上,以社會、經濟議題區分的政黨,因為支持者存在高度重疊且較傾向現實利益,有較廣空間可以合作。至於以體制認同為區別政黨,合作的選擇便較為有限。因為體制認同常是涇渭分明,較少模糊與妥協空間,合作就算對彼此有利,政黨也會擔心認同錯亂而裹足。
政黨合作是否足夠形成國會多數,也是合作能否成局的重要考量。有時政黨為了取得國會優勢,體制認同的鴻溝也可以跨越。但學者分析,政黨其實不如想像中現實,在分合案例中多數政黨還是傾向堅守理念底線。至於合作如果還無法形成國會多數,則除了個別選區外,政黨一般不會與認同迥異政黨合作,因為這類合作常未見其利、卻已付出內部分裂的代價。
台灣的政黨體系明顯是以體制認同區分彼此,亦即以統獨分野決定政黨屬性,其他環保、能源、教育、性平等議題,均只扮演輔助性角色。有些政治人物或許觀察到民眾厭倦藍綠惡鬥,企圖搶占中間立場,希望能左右逢源。但法國政黨理論家杜瓦傑半世紀前便提醒,選民有各執一端的心理傾向,中庸之道只能存在於想像,難以構成穩定發展基礎。尤其,體制認同所分裂兩端,因具有零和競爭格局,中間政黨常只是各懷鬼胎的短暫結合。
在體制認同生態下,政黨尋求合作,便只能在各自認同的區塊中尋找盟友,避開跨越紅線風險。江啟臣期許國民黨扮演「在野黨領頭羊」未免失之天真,因為主張台獨的在野黨,如時代力量與基進黨,萬無可能回應。而參與論壇的民眾黨,在官網與黨章中看不到支持中華民國的態度,顯然有異於國民黨對體制的看法。民眾黨與執政黨雖有政策爭議,但事實上兩者的國家認同反而較接近,未來選舉與國民黨翻臉的風險不低。如此高風險的合作,恐不算明智。
體制認同上接近國民黨的,其實還有親民黨與新黨,兩黨目前雖然沒有國會席次,但與國民黨血濃於水應有更多合作空間。德國基民盟長期扶持理念接近小黨基社盟,與澳洲自由黨對國民黨的不離不棄,皆是國民黨可以參考的範例。
國民黨願與民眾黨蹭聲量,卻不屑向昔日同志遞橄欖枝,未免讓人費解。江主席能高調歡迎新黨創黨人趙少康回返,卻又坐視兩黨枯萎,只會讓人譏評高度不足。
大屋頂下/美國原色vs.中國特色 美國待拯救 台灣需自救
2021-02-28 04:57 聯合報 / 黃年
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的起手式是「拯救美國計畫」。 法新社
川普口號是「使美國再度偉大」,但拜登上台後的起手式是「拯救美國計畫」(American Rescue Plan)。世人目睹的景象是:美國不再偉大,需要拯救。
今日世局的軸心在美中鬥爭,二者的消長成敗將決定歷史的走向。
經歷這場以貿易戰為核心的美中鬥爭與疫情考驗,美國自傷嚴重,中國自療迅速。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中共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時,並未料及美中交惡與疫情發生,但此次修憲卻顯然有利於中國因應內外情勢。反觀美國,一場大選撕裂了國家,隱患四伏,國已不國。
這一場「修昔底德式」的美中鬥爭,勝敗關鍵是決定在制度差異造成的利鈍。亦即,「中國體制」在現階段贏了,「美國體制」在現階段輸了。
法蘭西斯福山用「西方不一定是輸家」來表達「西方其實已經輸了」。他認為,美國是輸在「自戀無知的小丑」川普,而未必是輸在民主體制。但民主體制既然會出現川普這種人物及其狂熱支持者,還是不能不認輸。
世人必須承認並面對的是:這不是要在理念上否定民主體制,而是必須認知極權專政在現實上確實有「制度優勢」。
福山用「資本主義、自由民主vs.社會主義、極權專政」來演繹他的理論,但當前的現實,準確地說,卻是「美國體制vs.中國體制」。因為,這場川普風潮並不能代表所有的「資本主義自由民主體制」,而只是反映了「美國體制」,例如與北歐不同;同樣,中共現行的體制,也不能狹義地稱為「社會主義極權專政體制」(例如與朝鮮不同),而應稱作「中國體制」,福山也認為無可複製。
民主有善,但也有弊。專政有惡,但也有利。「美國體制」在全球化深化後漸漸不能支撐,但「中國體制」卻似愈來愈能駕馭全球化的深化。
在全球化深化以前,美國在型塑國內的經濟關係時,是以一人一票及工會、示威遊行等自由民主機制來調節,使得人民及工人能某種程度地影響政府及資本家。但是,全球化深化後,資本家出走,工廠沒了,所以工會沒用了;再者,國際經濟角力凌駕了國內經濟互動,而一人一票的國內民主制度不能決定外國因素。
因此,「使美國再次偉大」這樣的口號,潛台詞反映的就是美國人民希望加重政府的責任,也更依賴政府。簡略而不完整地說,川普表現的重點是要用國家的力量把崛起的中國壓下去;拜登表現的重點則在加強國家在經濟再分配的責任。二人都在強調政府的角色,因此,川普被稱作法西斯主義,拜登則被指為共產主義。加強政府的角色是必趨之勢,但是「美國體制」辦得到嗎?
美國的未來,當然也繫於美中關係的發展。但美國的問題其實是在內部治理的失敗,不只在把中國壓下去,而是應當使美國自己健壯起來。
因為,中國未必壓得下去。當年美蘇鬥爭,雙方軍力已達「恐怖平衡」,最後是因蘇聯的政治鎮不住內部反側,經濟又遠遠不能滿足民生。因此一場「蘇東波骨牌」也推倒了蘇聯。蘇聯是輸在內部治理。
今日的中國在軍事上已與美國達成「恐怖平衡」,因此美國不能想像用軍事消滅中共。尤其,今日的中共,幾已形成「精算的極權專政」。對內,一方面增進民生利益,一方面鎮壓政治異議,有效地維持了「安定超過異議」的治理績效。對外,除了在國際生產鏈上維持世界工廠角色,尤其更以世界市場來交換國際政經利益。
中共不是蘇聯。中國的內部治理甚至勝過美國,反而造成了撕裂的美國被「和平演變」。
關鍵的因素是,全球化深化後,主導世局的主要力量已非軍事,而在經濟。而「中國體制」在調度管治內外公私經濟因素上強大且靈活,但「美國體制」的經濟操作主腦是在華爾街,而未必在白宮。
例如,中共可以玩撒幣外交,美國則不斷在國際甩鍋。中共可以精準扶貧,但美國的健保改革被稱作共產主義。美國不但基礎建設落後,洛杉磯遊民的帳篷在市區綿延數公里,隨地可見人糞,美國連治理貧民窟的能力都不如第三世界。
此一形勢將隨著 AI、機器人、自動化、無人工廠、網路世界的快速發展而愈形嚴峻。如今各國出現博士、碩士擔任外送員就是一個預言景象。當 AI 凌駕人類,使更多人不能參與經濟活動(失業),更多人不能自我實現(失去自尊),這時國家與政府在經濟再分配及階級再平衡的角色將更形重要。誰較能承當?是「美國體制」或「中國體制」?
其實,美國的問題尚不在「體制」,而更在深層的教育、文化及家庭因素。這個五月花號、獨立戰爭、西部開拓史及南北內戰薰陶的社會,其實一直流淌著個人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菁英主義及自由放任的血液。在此可稱它為「美國原色」。現在卻撞上了也是菁英主義但限制自由放任,且以御批欽定的「政治達爾文主義」取代社會達爾文主義,再以牧民思想取代民主運作的「中國特色」。當「美國原色」與「中國特色」對撞,看誰頭破血流?
這一階段「中國體制」與「美國體制」的對撞,暫可作以下不完整的歸納:
由於雙方在軍事上已達「恐怖平衡」,因此只能「鬥而不破」。所以,雙方的鬥爭將以經濟為主軸,而經濟鬥爭則相當程度地決定於政治當局對內外公私經濟資源的控制與操作能力。就此而言,美國政治當局對內外公私經濟的管治操控能力似乎不如中國。這就是文首所說制度差異造成的利鈍所致。
更重要的是,日前《大屋頂下》指出,專政的強項是中心化與效率,民主的弱點在撕裂與無效率。民主放大了個人,專政強大了國家。這也是制度較量的結果,已清楚地呈現在今日的美國與中國。
這樣的發展趨勢,對台灣的影響是:一、中國雖仍前路艱難,但中國崩潰論已愈來愈不可能。二、美國仍然相對強大,但已經壓不住中國。美國要拯救自己,因此對台灣的支持將愈來愈考慮成本對價,呈現戰略收縮,愈來愈趨保留。三、由於以上二端,法理台獨也就會變成絕無可能。四、台灣要自救,必須在尚有迴旋空間之時,站在中華民國上,設法爭取實現「我不台獨,你不消滅中華民國」的「台灣方案」。
畫中有話/人口紅利亮紅燈
2021-02-28 04:56 聯合報 / 記者杜建重
記者杜建重/攝影
初春早晨,婦人獨坐公園舞台觀眾席,靜靜聆聽鳥兒悅耳的樂音。
內政部公布人口資料,去年登記結婚對數創十年新低。由於觀念轉變,不婚不生族群愈來愈多;然而人口多寡關乎國力,政府若無法提出更多誘因,未來不僅人口紅利快速下沉,伴隨而來的社會衝擊,恐將反噬傳統人倫規範。
兩岸無對話 鳳梨農何辜
2021-02-28 05:06 聯合報 / 林享能/農委會前主委(台北市)
中國大陸三月起暫停台灣鳳梨輸入,鳳梨農擔心價格崩盤,損失將難以估計。記者劉學聖/攝影
大陸突然以自台進口鳳梨中發現介殼蟲為由,宣布下月暫停輸入。消息一出,蔡英文總統認為大陸在突襲,鳳梨果農聞訊頓感晴天霹靂。
以國際貿易規範言,在雙方尚存友好下,會友善溝通,會通知對方改善,加強兩地檢疫措施。但此次大陸未預警宣布,此與制裁澳大利亞產品措施如出一轍,對民進黨政府是一大警訊。
政府未先準備下遭此困境,雖然官方宣布三措施,其中轉銷他國如日本等市場,又談何容易?由於日本已對東協成員國農產品實施關稅減讓,我鳳梨銷日本優勢不存在,少量進口下要日商突然擴大進口,難在短時間內做到;如要外銷中東等地,又陷於鳳梨採收後,在十度冷藏下,最長儲運壽命期為十四到卅六天,不利於跨洋儲運外銷。
另加工處理,更如緣木求魚。民國八十三年時,筆者在農委會任內緊急處理鳳梨滯銷加工,當時提供經費補助,拜託食品加工廠協助加工,雖然工廠設備可承擔,老闆也願意,但要求農委會協助解決果皮廢棄物問題,筆者一時束手,廠方僅能少量加工。如今台灣無較大型水果製罐工廠,誰能解決此問題?
ECFA 簽訂後,十八種農漁產品以早收清單零關稅進入大陸市場;無奈民進黨反中意識受阻,如今因為抗中,兩岸官方已無對話協商,農民何辜?
菜價崩跌…政府得給條生路
2021-02-28 04:54 聯合報 / 徐正雄/農夫(新北市)
菜土菜金,每次遇到葉菜價格低迷,就有菜農忍痛耕鋤。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年後菜價下挫,看著許多蔬菜被丟棄,讓身為農夫的我,相當不捨!
往年照著農民曆建議種菜,通常沒太多問題。然而,極端氣候導致十一月還熱得像夏天,冬季蔬菜種植每年都延遲,失去秋天這個過渡期,大家只能等待寒流。
去年十二月初,氣溫斷崖式下降,農友們把握機會、種好種滿。這時候有高麗菜吃是幸福的、有高麗菜可賣,真是賺到了,可媲美冬天漁民捕到黑金烏魚。種菜雖然得腳踏實地、日日耕耘,其實也很像賭博,看到人家種高麗菜賺得荷包滿滿,大家也跟進。雖然政府一再示警,但是農民除了種植當季蔬菜之外,又能做什麼?
極端氣候讓農民種植時間變得短促,雖然政府有告誡,卻沒有為農民指引另一條生路;如果執政者只要負責示警就好,那未免也太簡單了!上位者應當要先知先覺,指引百姓更正、改道而行…,而不是在盡義務後,撇清責任。
今年菜價崩跌比往年更勝,可能和極端氣候增強,冬季縮短有關,大多人集中時程種植,連我也不例外。事實上,雖然去年冬天氣候偏冷,卻是有氣象紀錄以來,最暖的一年!雨量也偏少。搭火車到中南部時,看看窗外沿途盡是荒涼田地,休耕不知到幾時?
菜價既然會瘋狂下跌,當然也會直線上漲;菜跌苦了農民,菜漲苦了百姓。看看最近美國德州急凍,苦了三百六十萬居民,且讓油價起死回生,影響全球經濟。德州政府平日活在飽暖之中,面對極端酷寒顯得驚慌失措!極端氣候比疫情更可怕,這是最近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新書的重點,不知我們政府有沒有聽進耳朵?還是依然竊喜於股市長紅的歡悅?要知道,這一片紅通通的股市,乃是犧牲許多綠油油的農作換來的,但是那些賺飽飽的外資及台灣股東,又為苦於極端氣候的農民做了什麼?
眼看春雨稀稀落落,今年水情依然不樂觀,政府在發展高科技業之餘,是否也該為極端氣候做準備?不只是旱季清水庫淤泥而已。
深化環境民主 讓藻礁公投吧
2021-02-28 04:52 聯合報 / 潘翰聲/台灣樹人會常務理事(台北市)
波波漫畫
民間團體發起珍愛藻礁公投,近日升溫成藍綠之爭,如果三月十六日送件時能達到門檻而成案,八月廿八日公投日,就會和核四重啟公投同時投票,讓全民共同檢視全盤能源政策,深化公民社會的環境民主。
國民黨攻擊民進黨,過去支持藻礁,中央和地方全面執政後卻破壞藻礁;民進黨也反擊,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最初是國民黨提案開發,民進黨已做調整。從民眾角度看,這是兩大黨輪流執政結構,若選制不改,第三黨無法取得與選票相應的席次,「換位子換腦袋」鬧劇,就會反覆上演。
保護藻礁環保團體,守護環境的主體性始終如一,不論是哪個黨執政。民進黨側翼網軍卻企圖幫民進黨與環保團體斷捨離,難道靠民族主義就能永遠執政嗎?這絕非民主政黨永續經營的好策略。
另一方面,擁核派也不會放棄蹭聲量機會,像利用反燃煤空汙議題那樣,對於護藻礁團體冷言嘲諷,甚至說私下有密約。國民黨應該要深化能源和生態保育論述,並與極端化的言行切割,以避免民進黨和網軍指控,好不容易對環保伸出友誼的手,還要被認為別有所圖,效果大打折扣。
藻礁公投志工們充滿熱情,從去年十二月開始第二階段連署,在街頭湊到十五萬份連署書,獲得環保網紅、潛水和水上活動名人、意見領袖的表態支持。在農曆年後加速更讓執政的府院黨總動員因應。環保團體原本對各黨派並無定見,開了上百場記者會,未受主流媒體青睞,遇上突然暴紅的網路霸凌,歷經這場政治風暴的壓力測試,台灣的公民社會會更加強健。
如果藻礁和核四同時公投,表面上,民進黨兩者皆不同意,國民黨兩者皆同意,難逃藍綠對決的窠臼。但二○二○年政黨票分布,兩大黨各三分之一,投給各小黨占三分之一,其中民眾黨、時代力量、綠黨的支持者合計占兩成多,可能傾向對藻礁投同意票,但中間選民以自主獨立判斷自豪,不一定完全接受小黨主張。
現在關於藻礁討論的各個題目,當年因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的獨斷,無法在環評充分討論,未來只要公投成案,執政團隊就必須用理性和科學證據,來說服民眾,不能像之前環評,只靠少數官員鐵票。民進黨主導修法不綁大選,若擔憂政黨對立、偏激言論與人身攻擊無法有效溝通,就應該修法在公投程序,建立聽證等溝通平台。
既然環評體制已失靈崩潰,不論支不支持藻礁,都應該給七千六百年的藻礁一個公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