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5日 星期六

未尊重代孕者 衛福部代孕草案得改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未尊重代孕者 衛福部代孕草案得改
◆  治國需韌性 不是任性
◆  不守護中華民國 怎求別人重視
◆  制衡行政權 立委諸公最大使命
◆  指導論文合理上限 防「趨鬆避嚴」
◆  教改 讓國人沒自信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未尊重代孕者 衛福部代孕草案得改


2024-05-25 00:50  聯合報/ 顧燕翎/女性主義起點站網站站長(新竹市)


衛福部上周推出人工生殖法草案,將代孕合法化,並明定「代孕應為利他助人行為,而非賺錢之商業工作」。在草案中,代孕者不是母親,因為法律禁止使用她的卵、不承認她是新生兒的法定母親、也無權反悔;她也不是勞工,沒有工資,只能領取限定金額內的營養費或營養品、必要之諮詢、醫療、交通、保險、工時損失等費用。然而她卻「必須是母親」,行為受兒少法規範,不能抽菸也不能酗酒;更是超時且無休的勞工,而且還得具備懷孕加上分娩的經驗。

在這個利他工程裡,代孕的女人是主角,她必須無償助人,那麼相同原則是否也適用於眾多配角,如醫事、仲介、諮商等機構及人員?如果要求他們無酬服務不合理,為什麼可以這樣要求女人?

國內有關代孕的討論,委託代孕常被稱為生育權,並衍生為婦女的基本人權,應當受到國家保障。渴望親生子女卻無法生育固然遺憾,但個人是否有權使用其他或非配偶女人的子宮來完成自己求子的欲望,像生存權、教育權一樣要求國家擔保?答案是否定的。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年)聯合國的消歧公約,和民國八十三年(一九九四年)在開羅舉行的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都同意政府應保障婦女的生育權,讓生育過程自主、安全、健康,卻從未包括找人代孕。那麼,個人是否可以花錢雇人代孕呢?放眼全球,不禁止商業代孕的,除了收費昂貴的美國加州和紐約,全集中在收入低、失業率高、法治鬆散的地區。國際仲介利用全球化市場機制壓低成本,搾取貧困地區女性順從的服務,發展為年產值超過百億美元的產業鏈。代孕引起的問題和法律糾紛頻傳(例如拋棄缺陷嬰兒),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以後,商業代孕集中地,如印度、泰國、尼泊爾等,陸續立法禁止商業和跨國代孕,但也一直有新的國家加入。

代孕涉及生命的孕育和家庭倫理,過程漫長複雜,為了避免落入人口販賣商業活動,大部分法治國家均明白禁止,諸如德、法、義、瑞士、瑞典、芬蘭、挪威、日本。少數國家即使法律允許,也嚴格限制在「利他型代孕」內,如英、澳、荷、加拿大。

為了區隔二者,避免利他型代孕在市場驅動下被操作成類商業活動,這些國家都設下規範,尊重代孕者的母親身分及其與家人的利益,她是新生兒的生母及法律上的母親,有反悔權,以確保其在自由意志下放棄親權;強力監管服務機構,精卵捐贈者、委託者、代孕者及其配偶都需接受獨立的心理、生理及法律諮商,獨立是指諮商和醫療提供者彼此之間沒有任何關聯,不致利益輸送對於仲介、廣告皆嚴加規範或禁止,違犯者甚至處以刑罰若是真心尊重代孕者、以利他為原則,衛福部草案至少應做如下修改:

一、尊重代孕者的母親身分和身體自主權,給予反悔權,且明定生產時非醫療必要,不得剖腹。

二、避免發展成一條鞭的代孕產業鏈,居間服務機構必須獨立於施術機構,不得收取任何報酬,且禁止廣告。

三、人工生殖技術諮詢會應接受社會檢驗,並且接受代理孕母為委員。














治國需韌性 不是任性


2024-05-25 00:50  聯合報/ 鄭紹成/中國文化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台北市)


疫情期間前總統蔡英文喜用「韌性台灣」一詞,標榜蔡規賴隨的賴清德總統甫上任卻無比「任性」,就職演說表露無遺其「務實台獨工作者」本色,招致對岸文攻武嚇、立時軍演。

首先,檢調辦案強調追查犯案動機,「動機」(情、財、仇)確定,案件偵破機率過半。賴的就職演說可視同是幫派分子「笑你不敢」(武統)的街頭式叫囂,專家一致認為事先美方密切監管賴就職草稿,由美國務院「歡迎」賴提到維持台海的和平穩定與現狀,代表美方認同賴演說基調;惟中方反彈強烈,可推認「美台聯手挑釁」就係測試中方忍耐極限,笑你(中)絕不敢武力犯台(進逼台灣外島和本島)。甚至有可能,中方事前由美方解到的賴演說訊息不實,美台扮豬吃老虎糊弄中方。

其次,美台對中「笑你不敢」的態度,立基於一旦中對台開戰,中方縱使最後占台,亦將產生重大傷亡,大損中國經濟。事實上,中方亦「笑」台灣不敢直接獨立,只能發表「不是台獨的台獨就職演說」自慰。賴之就職演說本質就是美中台三方都將油門踩到底的「膽小鬼賽局」,美方在賴後座要其放心、努力衝,中方呼應國內網民武統聲浪,自也不能示弱,文攻加軍演依序登場。

再者,在賴充當美馬前卒,揭櫫第一島鏈尖兵下,由馬習二會和國民黨立院黨團赴陸所營造之兩岸和緩情勢正式破局,台灣高校、觀光業者和民眾所殷殷期盼的陸生來台、開放陸客觀光均成空中樓閣,未來台灣要面對的有可能是「漸進施壓、逐步封鎖」,中方可採軍事進逼和經濟封鎖並施,本周可在烏坵和東引圍島繞行,下周亦可針對金門、馬祖和澎湖等大島;經濟面加壓,如可封鎖台灣海峽航道,台灣無法出口貨物,國外天然氣亦無法載運至台發電,半月後台灣電力就衰減殆失。賴一席就職演說等同宣告海峽兩岸再無寧日,兵凶戰危一觸即發。

最後,管理理論強調「所有管理者都是理性決策」,賴清德若是理性非任性,周遭文膽也知文稿不用對岸和北京當局,直接用中國稱呼對方就是另類兩國論,賴清德為何要如此挑釁表達不是善意的善意呢?答案很簡單,其一「蔡規賴不隨」,賴之前就欲挑戰小英連任,賴現既勝選就把令來行,上任第一天就要明白宣示其為當權者;其二,賴深知放軟回歸「中華民族」就保證考試及格,反其道而行與中國對幹,反欲對中國「觀其行」續後對台政策如何;其三,賴若考量未來選舉,強勢對中可鞏固台獨基本盤,並拉回流失民眾黨之青年選票,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地方選舉甚至連任才更有勝算。

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賴就職演說雖捲起兩岸緊張千堆雪,賴卻可能是最後贏家。因為,損失的只有台灣高校和旅行業者的陸生和陸客夢,「俗女養成記」導演嚴藝文說:任性,是出世的天真,韌性,是入世的訓練。小英是入世的韌性,賴神是出世的任性,賴清德活在自我台獨世界,無視民眾和平企求,全民頓時看清。












不守護中華民國 怎求別人重視


2024-05-25 00:49  聯合報/ 張鷹/退休外交人員(台南市)
季青漫畫


各國對賴總統的就職演說反應不一,華府歡迎並重申一中政策不變,北京強硬回擊,解放軍隨即在台周邊及外島進行軍演。賴總統應避免民進黨的軟肋成為共軍挑釁口實。

民共兩黨都以號召工農階級發跡,意圖推翻民國憲政體制。中共建政後認定民國結束,徹底清除民國遺緒,嚴打藏獨、台獨、獨台、維毒和港毒。蔡總統上台後進行反統、反中、反華、反交流、反滲透等作為,不一而足。民進黨字典沒有中華民國,但它面對質疑仍含糊其詞,任憑外界解讀。例如蔡前總統曾說:「勞工是她心中最軟的一塊。」勞工聽了霧煞煞,圈內人都懂,她是講給外人聽的。民共兩黨儘管包裝形象不同,對內始終嚴厲管控。

賴總統就職日鄭重表示:「希望中國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諷刺的是,民進黨自黨外時期以來,創黨大老們從不正視民國的存在和憲政體制,多年後借殼上市,如今卻義正嚴詞向對岸進行喊話,豈不是五十步笑百步。

○八年十一月美總統大選的開票日晚,華府氛圍平靜又詭譎,歐巴馬一如預期當選成為首位非裔總統,開票結束後,筆者詢問館處警衛感想,對方含蓄答:我只是一名士兵。美國多數的員警和公職人員都知曉尊重體制並恪遵職守,何況高階官員。

就像甘迺迪總統就職演說時表示,「所有這一切工作不會在今後一百天內完成,也不會在今後一千天內完成,甚至也許不會在我們這一代人的一生中完成。但讓我們開始吧。」

賴總統施政欲突破四成的同溫層,借用阿扁總統所言:我們守護民主,才有民主自由。請問賴總統:民進黨都不守護中華民國,誰會正視中華民國?請由總統開始做起吧!

















制衡行政權 立委諸公最大使命


2024-05-25 00:49  聯合報/ 謝孟達/自由業(新北市)
波波漫畫


立法院是中央級的議會,既是議會,核心便是民意代表開會討論法案,這次國會改革法案有人批評在缺乏充分討論下就按照議事規則通過,從程序上來看,可能違背代議民主的精神;不過,從法案實質內容來看,民選的立法院,相較於不具直接民意基礎的監察院,更具備擁有調查權的正當性,此次改革可匡正我國行政權長久以來大過立法權、立法院難以發揮監督行政權的失衡現象,自是好事。

縱使在既有憲政制度下,此次立法有挑戰五權分立之虞,但能夠刺激社會反思五權架構是否仍合時宜,甚至交由大法官會議解釋定奪,未嘗不是我國民主向前演進的一種嘗試。

所有立委不分藍綠白,均可透過本次法案獲得更大監督權力,綠營立委大可不必為了護航執政的行政團隊而阻撓法案,未來如成為立院多數黨,必更受益於本次法案。各黨應同心協力,盡力爭取監督權力,同時平心靜氣,好好討論,制衡行政權是立委諸公最重要的使命。















指導論文合理上限 防「趨鬆避嚴」


2024-05-25 00:47  聯合報/ 吳文希/台大名譽教授、農學院院長(台北市)


台大社科院國發所前教授陳明通於主動申請提早退休前,因他對研究生之教導欠嚴,衍生出林智堅、鄭文燦等人的碩士論文涉及抄襲案情,而被台大取消其學位資格,但如今林智堅卻接任三立子公司總經理,鄭文燦還曾升任行政院副院長,這代表民進黨政府是不重視學位及誠信的政黨。

台大因論文抄襲案,於去年六月九日公布「精進學位論文品質實施辦法」,其中第三條包括「各系、所、學位學程(下稱系所)應建立包括每位專任教師可指導研究生在學生人數」之規定,以免少數教授接收過多研究生,影響系所的平衡發展,以及損害其他教授教學、研究、及推廣等應盡之義務。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品質與管考準則」於今年四月卅日發布,規定「本所專任教師每學年度入學新收指導博士生最多二位、碩士生(不含專班)六位、在職專班生六名」,因此國發所每學年每位教授至多可收十四名研究生,但國發所現有專任教師計十五位,若每學年每位專任教師都以接受十四位計,該所招收的研究生必須有一九六人,始能讓所內教師有較公平、合理應盡指導研究生的權利與義務,但國發所每學年實際招收的研究生尚不足四十名,所以國發所之規範並不能避免教授間勞逸不均的現象。

類似的情況尚如台大土木工程系,規範「擔任論文指導教授者,指導研究生的新收人數,每學年至多十二名,指導研究生總人數以卅名為原則」,而有七組的土木工程研究所共有五十七位專任教師,招收的碩士班研究生也是五十七名,以每位教授可接收十二名研究生計,可接收的人數比率顯然也偏高。

為避免學生以「趨鬆避嚴」挑選指導教授,每位教授至多招收學生的人數限制應該從嚴規範,因此建議台大各研究所應朝向所內每位教授均可平均分配指導研究生的人數方向修正,訂定至多可招收研究生人數,所收名額若過多,難免不會又培養出如同陳明通般的教授;畢竟每位教授都有一定的時間、精神、及體力,指導研究生愈多,研究品質定會受到影響,如此和台大所訂是項辦法的名稱豈不背道而馳?

現今許多研究生的論文題目和指導教授之研究計畫相同,研究生形同教授臨時聘雇的研究助理,如此型態不是不可行,但是非以學生志趣為導向的教育方式,等同違背因材施教的教育內涵;可悲的是現今許多指導教授為了爭取研究經費而不得將研究生充當研究助理,做一些自己想要完成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因補助研究生和聘雇研究助理的經費額度有明顯差距,而且每項研究計畫的補助經費又十分有限之故,大學教授也很為難啊!














教改 讓國人沒自信


2024-05-25 00:47  聯合報/ 林志忠/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退休教授(新竹市)
410教改屆滿30年,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表示,自20年前就感受到教育部對政策未深思熟慮,永遠由一批非常有理想,而不顧現實的學者所掌控。本報資料照片


日前偶然看到一段中廣新聞網訪問大學問網站執行長魏佳卉的影片,魏執行長預估今年前往大陸大學就讀的應屆台灣高中畢業生將達三千人。若再加上擬前往美、歐大學就讀的學生人數,在面對因少子化而肝腸寸斷的今日國內高教,這是不可承受之重。

魏執行長分析,今秋將前往中國就讀大學的學生人數遽增的原因有三,包括這幾年正逢台商子女,和陸配子女的入大學潮,第三個原因聽來令人驚心動魄,她指出有些學生希望接受挑戰,因此選擇到大陸就學以便與積極用功的學生競爭,而不願進入國內大學與同學因循度日

我與大陸交流有長久經驗。從在美國就讀博士班起,就與當年李政道主持的「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畫時間重疊,因此曾與那第一批改革開放後精挑細選的大陸赴美留學生同學共事多年。回台任教、兩岸開放往來後,我曾多次訪問過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天津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也曾訪問過北京清大、上海交大、廈門大學、南開大學等等,因此對大陸高教情況不陌生。

我的看法是,與大陸大學比較,台灣高教起步早,從一九五○、六○年代起,就大體移植西方體制,幾十年經營下來,有一定沉澱、累積和傳統,因此具備某些優勢。近幾年的大陸大學則給人雄心勃勃、意氣煥發的氣象;但其反面可能不免東走西撞,有時矯枉過正。要之,台灣的大學像是潤物細無聲,中國的大學有如力拔山兮氣蓋世,各有優劣。

約十年前,曾有位北京大學「(蔡)元培學院」(相當於北大菁英班)學生前來交大交換並修了我一學期的課,他的學期成績只在班上中間稍偏上。我也曾在北京中科院物理所演講科研與國際化問題時,採用一句當年的國內媒體熱門標題:「兩岸學生大不同,一邊『不夠認真』讓人憂心;一邊『狼性十足』令人吃驚。台下的聽眾竟對號入座,以為前者是他們的學生,後者是台灣的學生。

曾幾何時,經過近十年教育部的不作為(其實是大處不作為卻小處抓緊緊箍咒),大批國內高中畢業生竟選擇赴對岸上大學。教改以來,問題錯綜複雜,各方的看法不可能一致,但我個人認為教改的最大失敗在於讓國人失去了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