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1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釐清獨董爭議 別讓外行管內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6659/web/

.聯合報社論/柯文哲宣告:白色力量是綠色附庸
.聯合報黑白集/賴揆會不會拜靖國神社
.經濟日報社論/釐清獨董爭議 別讓外行管內行






經濟日報社論/釐清獨董爭議 別讓外行管內行


2018-05-11 00:4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大校長遴選引發爭議,起因於教育部認為管中閔教授在台大與企業簽訂產學合作與學術回饋金契約之前,即已當選就任獨立董事,以及審計委員會和薪酬委員會委員,屬於偷跑的行為。其實從專業角度來看,應是教育部及跨部會小組(主要為法界的官員或學者)完全缺乏產業實務的經驗,「外行管制內行」所致,卻衍生諸多後遺症,包括產學合作不進反退,學用落差擴大,大學競爭力愈來愈差,人才繼續外流,最後妨礙經濟發展和公司治理。
投資股票的民眾都知道,上市企業的股東會以及董事會大多在5、6月舉行,教授即使獲得提名為下屆獨董的候選人,在股東會投票確定當選之前,沒有人敢要求學校同意,企業也不可能在獨董提名人確定當選前和校方簽訂產學合作或回饋金合約。教授一定是在確定當選獨董之後,才有可能向校方申請同意,並由企業與校方訂立產學合作與學術回饋金契約。
教育部認為管教授於企業與台大簽約前,即出任台灣大獨董屬於偷跑,這就好像政府要求孕婦必須先有出生證明才能生小孩一樣沒有道理,竟認為生小孩之後才拿到出生證明是偷跑的行為,不是荒謬至極嗎?獨董事務的主管機關金管會主委顧立雄竟然也附和教育部,表示獨董若未取得學校同意、產學合作契約,就不應該就任、參與董事會決議,否則有害公司治理,還說不參加董事會就沒有責任,這種說法令人駭異,等於說目前國立大學教授擔任獨董幾乎全部違法,而且暗示董事可以不開會而規避責任。
真相是,獨董當選之後,董事會通常馬上召開運作,並成立審計、薪酬委員會等,獨董當然要就任並參與,從公司的角度來看,這才是公司治理的正辦。如果獨董要等合約簽訂才能就任,則企業的董事會就會出現空窗期,萬一企業出事,獨董也脫不了責任,這才真正會妨害到公司治理。
台大校長遴選案也反映出政府對於獨董的待遇和功能有許多誤解。依據證券交易法的規定,獨董應具備專業知識,持股及兼職也受限,且於執行業務範圍內應保持獨立性,不得與公司有直接或間接之利害關係,還有消極的資格限制等等。審計委員會應由全體獨董組成,薪酬委員會也大多由獨董擔任,可見得獨董的責任非常重大,而且獨董可以協助投資大眾監督大股東及經營團隊是否有損害股東權益的不當作為,也可以將學界的專業知識,應用於協助企業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
事實上,獨董的待遇大部分都不是很高,九成以上獨董每年酬勞在200萬元之下,承擔的風險和責任與酬勞不成正比,因此過去三年就發生獨董跳船潮。政府最近一連串的舉措,極可能打擊學界教授擔任獨董的誘因,也使得企業在公司治理上面臨獨董缺才的困境
再從產學合作的角度來看,獨董可使學界有機會學以致用,參與並瞭解企業運作,受教的學生就能學到實務經驗,畢業就不致出現學用落差;企業也可以引進專業人才,吸收創意和研發成果,提升企業的營運績效。
獨董的設計絕對有助於教育部亟想提升的產學合作,可惜教育部不瞭解產業,又不像企業的人資部門積極設法讓「人盡其才」,反而充滿管制思維,金管會要求證交所及櫃買中心徹查上市櫃公司獨董兼職,恐怕會降低國立大學教授擔任獨董的意願,業界也就不願意從國立大學找尋獨董人才,結果就是傷害公司治理和產學合作,限縮學校老師參與企業運作實務的機會,業界也找不到學以致用的教師,最後的結果就是「人禁其才」,沒有實務經驗的大學老師教出來的大學生,難以符合產業的需求,學用落差愈來愈大,產學合作有名無實,人才繼續流失,只會讓台灣的悶經濟更悶。






聯合報黑白集/賴揆會不會拜靖國神社


2018-05-11 00:1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賴清德(左)日前南下烏山頭水庫,出席日籍技師八田與一逝世76周年追思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賴清德主持八田與一的逝世七十六周年紀念會,引發討論這位日本技師興建烏山頭水庫,就事論事,的確有利民生;但此事發生於日本殖民台灣期間,民眾向百年前的殖民主致敬,恐怕不是全體國人都能認同。何況賴清德已非台南地方官,而是國家的行政首長,以此身分表示台日邦誼鞏固,未免令人臆測政治動機。
台灣民眾對日、中各有複雜情結,毋庸贅述;不同族群存在不同的集體記憶,也是可理解的事。但多年來政治角力,未見政治人物展現包容力或致力社會及族群癒合,反而愈發黨同伐異,甚至帶頭煽動仇恨,以致民間仍發生「你斬蔣介石銅像,我就砍八田與一銅像」的憾事。
賴清德向八田與一祭拜致敬,令人想起李登輝之參拜靖國神社李登輝尚且是在卸任後以私人身分赴靖國神社悼念兄長,但他的行止仍帶有政治意味,故後續波瀾不斷。須知,就連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在日本民間都屢屢引發抗議,反戰人士擔心軍國主義死灰復燃,甚至有日本國民對首相提起訴訟,認為參拜靖國神社違反憲法的政教分離。此事的敏感性,賴揆不知嗎?
賴揆祭拜殖民時期的日人銅像,與促轉條例後的教育部長急於對「中正」校名發表意見一般,意在何種「政治示範」?民進黨政府不思對內和解,反而積極向外示好,真令人擔心下次不知又會有哪個台灣政客跑去參拜靖國神社。





聯合報社論/柯文哲宣告:白色力量是綠色附庸


2018-05-11 00:0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北市長柯文哲(中)為「兩岸一家親」言論致歉。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爭取民進黨在台北市長選戰的支持,柯文哲作出兩項表態向民進黨輸誠:一為自己說過「兩岸一家親」致歉,二是宣布不參選二○二○大選,支持蔡英文連任。此舉能否換得民進黨的認可,尚不得而知,但柯文哲把腰彎到這種地步,不僅姿態難看,也將大大自傷。
最近民進黨因不滿柯文哲態度疏離,中央和地方交相對他施壓,甚至傳出啟動「毀柯計畫」。但從柯文哲這次自行改口轉彎的表現看,其實是他按下了「自我毀滅」的按鈕,把自己在台灣政治上獨樹一幟的地位一舉摧毀。前天本報社論《若被封口,柯文哲還算柯文哲嗎?》,提醒柯文哲應在「非藍即綠」的政治生態中保持其直言和獨立的特色,那才是「白色力量」最大的本錢。孰料,柯文哲卻不敵民進黨的威嚇,選擇屈服,放棄自己堅持的價值。這也等於柯文哲親口宣告:白色力量終究只是綠色的附庸,「白色」只是群眾的集體幻想。
柯文哲就任台北市長三年多來,對推動台北市進步的實質貢獻有限,甚至在招商、建設等方面都讓首都發展變得遲緩,且用人爭議不斷。尤其,大巨蛋如廢墟般地矗立在市中心區,既不拆除也不興建,凸顯其行動跟不上他的大話。儘管如此,柯文哲的政治魅力依舊不退,主要原因是他「自走砲」般的獨特作風,不僅有別於國民黨的迂腐,更往往能對民進黨發揮奇特的制衡作用,他的「一人政黨」儼如第三勢力。不料,柯文哲竟未能理解這點,主動鋸掉自己最強有力的雙翼,捧去獻給民進黨享用。
柯文哲在此刻表態輸誠,原因有二:一是他對自己的選情感到憂慮,覺得必須獲取民進黨的支持才有必勝把握;二是他的人格特質具有很強的「工具性」取向,覺得取悅一下對方也沒什麼了不起,反正情勢不對時可以再轉彎。正因如此,他三年前為了主辦「雙城論壇」而信口說出「兩岸一家親」,去年又為了主辦「世大運」而維持同一基調,彷彿他在兩岸政策上較民進黨有更多彈性與關懷。但如今為了爭取民進黨支持其連任,「兩岸一家親」的口號似乎成了負擔,柯文哲毫不猶豫就將它拋棄了。這種「過關就好」的工具和功利態度,實是柯文哲這次道歉「自傷」最重之處,因為這暴露他缺乏基本價值與信念,只有小智小技
值得注意的是,在柯文哲不甩民進黨施壓時,他和對方討價還價的本錢似乎還更豐富,他在選民心目中的地位也高一些。在他彎腰道歉示弱後,這些資本便盡付流水,不少民進黨人表示並不領情,認為這樣的表態太遲,不足以讓民進黨「回心轉意」。換言之,在柯文哲示好之後,民進黨仍可能以「基層不滿」為由在台北市推出自己的市長候選人,並趁機在選戰中倒打柯文哲一耙,讓他倒在市長一役陣前。如此一來,正好達成「毀柯計畫」的最大目標,提前排除柯文哲成為民進黨二○二○或二○二四的競爭者。
柯文哲的政治魅力主要來自他不假修飾的語言風格,因而吸引了廣大的「柯粉」,尤其是那些討厭藍營「無趣」及厭憎綠營「霸道」的新人類。但這次,柯文哲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拚命想要討好那些不滿意他的「老綠男」,結果卻嚇走了許多原本支持他的年輕世代,以及不少「淺藍」和中間地帶的選民。許多憎惡藍綠惡鬥的民眾,原本以為柯文哲是他們可以寄託的對象;但柯文哲哈腰道歉的德性,揭穿了他自己
以民進黨的狼性,一旦柯文哲開始示弱退讓,它勢必會趁機步步進逼,直到柯文哲完全臣服為止。如此一來,柯文哲無論再怎麼澄清或修飾自己的說詞,恐怕也無法挽回情勢。這就是與民進黨合作的風險:一旦白色力量成為綠色附庸,還有什麼吸引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