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劉維公/下一波高教海嘯成形:機器人時代

.劉維公/下一波高教海嘯成形:機器人時代
.薛承泰/走過一萬年
.蘇蘅/里約奧運 看強國鬥傳播科技
.嚴震生/南蘇丹獨立五周年,無啥值得慶祝
.葉銀華/金融科技發展 可以試點?
.李清志/傳說中的男子漢工寮
.朱宗慶/「贈票」與文化消費




劉維公/下一波高教海嘯成形:機器人時代


2016-07-29 03:33 聯合報 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在今年四月的時候,荷蘭阿姆斯特丹展出一幅「林布蘭」最新的人像畫油畫作品。林布蘭,被世人讚譽為荷蘭最偉大的畫家,是十七世紀的藝術家。在去世將近三百五十年之後的今天,怎麼可能會有他「新」的作品問世?
創作這幅畫的當然不是林布蘭本人,而是人工智慧。它是一項名為「下一個林布蘭」計畫的結晶。該計畫推動者是由美術館、保險、軟體、大學等組織所組成的團隊。團隊人員將林布蘭三四七幅作品輸入電腦之中,接著運用大數據分析方法,將其畫作分解成非常細的演算單位(亦即繪畫技巧),例如眼睛、頭髮等。由於具備精密的演算能力,什麼樣的創作題材都將難不倒電腦。
此次展出的中壯年男子人像畫,即是應用將近十七萬個演算單位,構成一幅高達近一點五億像素的作品。為了表現出畫布顏料的層次感,團隊特別採用3D列印技術,印出一幅有十四個層次的油畫。
機器人正在改變世界。從「下一個林布蘭」案例,我們清楚看到,甚至原本被認為是人類所獨特擁有的能力,也就是創造力,如今電腦機器也能夠做得到,儘管藝術家不一定苟同。
與機器人生活在一起,此一時代十年之內即將全面來臨。我們將會享受到機器人為人類所帶來的進步果實,包括醫療照顧、生活便利等。但,如果未做好充分準備,我們也將承擔其對社會發展所造成的嚴重衝擊。
就業機會的消失,正是其中一項極為嚴峻的威脅。為了讓人可以深刻感受此一威脅的嚴重性,我們用底下一個對比做說明:在一九九○年代,通用汽車相當風光,獲利可以達到一一○億美元,當時該公司僱用了八十四萬名員工;在今日,拉風的則是電動車製造公司特斯拉,新款Model 3開放預約前三天,全球即有超過廿七萬件訂單,其生產卻是僅靠一六○個機器人,每周組裝約四百輛汽車。
在過去,機器往往被認為只是「工具」,幫助勞動者提高生產力。如今,機器人就是「勞動者」。從藍領到白領,機器人將徹底轉化工作的性質,改寫專業的定義,以及重新分配就業機會。
長期以來,教育部一直認定少子化是危害高教生存的大海嘯。其實,真正的大海嘯,亦即機器人時代,才正在逼近中。少子化影響到各個學校的招生情形,而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衝擊到的是更根本的問題:大學存在的價值。
我們缺乏一個具有機器人時代意識的高等教育政策。面對與機器人競爭的挑戰,大學生能夠在學校學到未來職場上可以用到的一技之長嗎?如果大學制度與內容不改革,我們得到的一定是否定的答案。如果我們教育政策還是不斷糾纏在如何併校減校或世界排名,學位無用論將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墓誌銘。
(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