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經濟/年金改革對經濟的積極意義

.聯合報社論..從杭州歐習會看中美爭鋒的表裡
.聯合報黑白集.別再「說嗆治國」
.經濟日報社論.年金改革對經濟的積極意義








經濟/年金改革對經濟的積極意義


2016-09-07 02:0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年金改革進程正如火如荼展開,除了因為是蔡總統的重要政見之外,各退撫、退休基金也都面臨破產壓力,沒有不處理的空間。當然,所有改革都不容易,年金改革尤其難。近日因為年金改革,台灣似乎陷入階級對立、職業對立、世代對立的惡劣氛圍中,這當然不是國家之福。
對於年金改革,討論較多的焦點在於不具永續性的基金結構改革與如何消弭職業與世代間巨大落差;這當然是直接且無可迴避的課題,但其實也僅是年金改革的消極意義。我們期待的年金改革是要能真正建立起社會安全網、具永續性的制度,正因為年金改革還具有對台灣經濟發展更重要的積極意義。
首先,年金制度必須改革的原因之一,在於現行年金制度造成世代間的嚴重分配落差。台灣經濟的未來必須依賴創新,而年輕世代必是創新的主力。若沒有一套健全的退休年金制度,年輕世代將會寧可選擇較為安全、保險的職涯發展路徑,難以無後顧之憂地放手創新創業,導致嚴重削弱國家整體創新動能。
此外,現行年金制度也存在職業間的大幅落差,因而吸引許多優秀年輕世代致力於進入公部門服務。公部門吸引年輕人並非不好,但公部門的服務性質遠高於創新性質,我們必須思考年金制度的職業間落差是否已造成不當誘因,導致國家的優秀人才資源錯置,甚至導致私部門人才缺乏的困境。
其次,年金制度必須改革的另一原因是比例的不對稱:較之人數不多卻導致退撫基金瀕臨破產的軍公教階級而言,人數比例甚高的勞動階級卻面臨年金保障嚴重不足。某種程度而言,這也是一種貧富差距的擴大,而貧富差距擴大,往往是內需消費動能不振的重要原因。雖然說政府應致力於把經濟的餅做大,但「不患寡而患不均」仍有其道理,現在愈來愈多經濟學家認為「不均」正是餅做不大的原因,因為缺乏足夠的消費動能來刺激生產與就業。
對於面臨經濟困境的台灣而言,新政府已宣示未來的經濟成長動能必須由外需轉變為外需、內需並重,這的確是出口面對愈來愈不確定的國際經濟景氣局勢下的必要之途。在不可能再發放消費券的情形下,若要提振內需,除了透過中長期的產業轉型帶動薪資成長來達成外,短期最重要的便是透過縮減貧富差距來引發消費動能。年金改革若能縮減年金制度的職業間落差,加強勞工退休年金保障,當然對於提振消費、發展內需型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過去一段時間,台灣高漲的房價已經嚴重排擠了對其他內需型產業的消費, 抑制內需型產業的發展,也對年輕世代形成莫大壓力。若不能有足夠的退休保障機制,則克制消費、努力儲蓄的現象只會日益嚴重。中國大陸即是明顯的例子,大陸欲將經濟成長動能由外需出口轉向內需服務業而不可得,即使基本工資連年大幅調升也效果不彰,有的只是高揚的儲蓄率,其中沒有足夠退休保障的健全社會安全網正是主因。
今天的台灣,年輕世代與弱勢階級的相對剝奪感愈來愈嚴重,階級對立早已存在,這是不爭的事實,工運、學運、政黨輪替,都是不滿結果的呈現。因此,我們期許年金改革不應停留在基金不破產與消弭落差的消極意義上,台灣應建構一套具有永續性與良好誘因機制的退休年金制度,讓年輕世代得以無後顧之憂地盡展長才、願意冒險犯難;讓私部門也能提供優秀年輕世代發光發熱的舞台。我們若需要投資創新來促使產業轉型升級,若需要發展內需服務業來緩和出口壓力、提升生活品質,則年金改革的意義就至為重大,值得政府與人民共同努力完成。

聯合/別再「說嗆治國」


2016-09-07 02:0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政務委員張景森(右圖)在臉書說「陸客是我們需要交的朋友」,遭政院發言人童振源(左圖)打臉,說這不代表政院正式政策立場。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張景森在臉書一席「陸客是友」論,引來童振源一頓數落,說「非行政院政策立場」。發言人嗆政務委員,內閣左手打右手,弄得民眾一頭霧水。
陸客如果不是「友」,難道是「敵」?其實,張景森的惺惺作態,不過是為了讓揚言上街抗議的觀光業者消消氣,是戰術運用,自然談不上是什麼政策。離譜的是,童振源卻正經八百地公開駁斥,結果越描越黑,反而讓觀光業者愈發火大。
張景森不是第一次挨童振源K。五二○之前,張景森曾發酸文指文林苑事件是「史上最Kuso」的社會運動,當時即遭內定發言人童振源糾正說「不是政府政策」;如今,再度被打臉。問題是,當初酸言酸語被打臉,如今溫柔婉約也被打臉;這個內閣,難道只能在失言與說嗆之間翻來覆去?
老實說,官員要不要謙卑都無所謂,民眾只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做實事」的政府,實實在在拿出些本事解決人民的問題。然而,現在的政府卻是話術奇巧、行動虛緩,製造的問題比解決的多,人民能作何感想?
陸客來不來,重點是能否營造一個友善的政治和社會環境;這點不解決,閣員再怎麼吵,都是假的。就像剛接下新南向任務的鄧振中,宣布備齊銀彈要向十八國進發,不跟中國的「一帶一路」競爭;但區區四十二億元,恐怕連壯膽都不夠吧?對於一帶一路,除了競爭,難道不能合作?
執政者不必輪流討好誰,多說無益,用心治國才是正道!

聯合/從杭州歐習會看中美爭鋒的表裡


2016-09-07 02:0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前排中)4日主持G20峰會開幕。圖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共同合影。 新華社


如果二○○八北京奧運是中國大陸向世界打開門戶,杭州G20峰會則是另一番勝景。全世界經濟規模前二十名國家之元首,加上各主要國際經濟組織的領導人齊聚杭州,這次峰會被視為中共建政以來最重要的國際會議,向全球發出「中國走向世界」的訊號。
當初加入G20,中國大陸只希望在其間扮演受尊敬的合作夥伴角色,並未想到引領。當時,北京擔心G20是西方的「陷阱」,意圖讓中國負擔更多全球治理責任,以拖慢大陸內部的發展。二○一二年習近平上台後,把原先的「韜光養晦」策略轉成「有所作為」,這讓四鄰側目、美國戒慎,卻也讓中國更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如同習近平稍早在企業峰會所言:中國的發展得益於國際社會,也願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
放眼國際,中國大陸是目前少數有能力、也有意願促進全球發展與經貿的經濟體之一。二○○八年的金融危機迄今,全球經濟成長仍然緩慢,今年預估成長率僅二.九%。它也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達廿六.四%,其發展攸關全球榮枯。因此,大陸的發展戰略無論是亞投行的一帶一路、RCEP、乃至中日韓自貿區,皆受全球關切。做為杭州峰會的東道主,中國更將發展增長設定為峰會的優先議題。
在這場峰會場邊,還有超過廿場的雙邊高峰會,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習近平與歐巴馬的會晤。在歐巴馬專機抵達時,由於安全與地勤的疏忽,他被迫從「空軍一號」的機腹下機,引起一場小爭端。白宮雖極力解釋這是無心之失,但所有媒體都藉題發揮,描繪崛起的中國如何刻意「貶低」美國的地位。
事實上,未必是北京有意要給美國難看;相反的,中國刻意避免留下新興大國挑戰傳統大國的印象;這也是北京極力經營不拘形式的「歐習會」,意圖建構「新型大國關係」的原因。這次中方精心安排的歐習會地點,是一九七二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與中共總理周恩來簽署《中美聯合公報》的西湖國賓館,便是有意喚醒兩國歷經冷戰對抗走向「關係正常化」的記憶。
由於歐巴馬即將卸任,這次歐習會是兩個領導人最後一次雙邊會晤,大陸希望能對近年中美關係做出回顧和總結。更重要的是,面對美國年底將產生新總統的不確定性,北京希望設法穩住中美關係。
有人認為,習近平其實無需在意一位即將卸任的總統,中美間問題千頭萬緒,本就無法一時三刻解決,有些議題拖過峰會無妨。相對的,反而是歐巴馬更需要中方配合,才能維持其特定政治遺產。在這種思維下,對於不符大陸利益的外交政策,如亞太再平衡與TPP等,北京自無必要與對方合作;但對於雙方利益與共的,如《巴黎氣候協定》,中方當然樂於配合。
也因此,在G20峰會前夕,歐巴馬與習近平分別將《巴黎氣候協定》的批准文書交給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受到全球矚目。這項協定若要生效,必須獲得全球碳排放量五五%以上國家的批准,而美、中兩個排放量最大國家的總量已達四十%,讓全球改善暖化前景邁開大步。歐巴馬的欣喜之情更是溢於言表。
經過杭州峰會,中美兩大強權似乎來到了一個黃金交叉點。中國登上主導的舞台,也讓亞太各國面臨新的選擇關頭。澳洲前總理基亭即表示,澳洲需要全新的外交政策,來因應中國「無可避免」的崛起,以及美國「從主導到妥協」的角色轉變。基亭之言,說出不少國家之心聲。
對台灣而言,或許因未獲邀與會,媒體與政府的關注焦點仍然圍繞在「歐習會」是否談及台灣問題,並汲汲要求美國澄清沒有損及台灣權益。殊不知,杭州峰會後的全球局勢已大幅改觀,台灣必須跨出舊有的美中台視野,才能看清楚變化中的全球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