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6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疫情當頭 數位應用該加速了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疫情當頭 數位應用該加速了
◆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成疫情出口國
◆  聯合報社論/炒完高端炒聯亞,金管會卻只會坐視?






經濟日報社論/疫情當頭 數位應用該加速了


2021-06-26 03:0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在歐美國家疫苗施打率逐漸提升而開始經濟解封之際,曾經為防疫模範生的台灣,反而陷入風暴而一再延長第三級警戒。除了疫苗不夠醫療設備不足,包括停學不停課異地上班全國餐飲業一律外帶,賣場及超市加強人流管制等措施展開後,更發現學校部門遠距教學企業員工的在家上班餐飲業外帶外送政府部門的公共治理數位應用準備度都還沒到位倉皇應對

在去年國內因疫情防範得宜,日常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之時,我們即呼籲應該記取並學習國外的教訓與經驗,進行必要的準備與操練,尤其在運用數位科技來協助對抗疫情的擴散,以及防止產業營運中斷上,更是可以提前部署。例如透過數位科技的應用來做可疑案例篩檢與監測,同時提升車站、捷運、夜市以及菜市場等人流密集區通過效率;透過陸上巡邏機器人空中無人機,向民眾宣導、提醒與偵察是否有發燒的民眾,或提醒大家戴好口罩。

而在治療病患上,如何透過數位科技來協助檢查、診斷、治療與照顧,以減低醫療人員的負擔。尤其更應考慮使用服務機器人來為隔離人員做送餐、送藥,甚至執行醫院的消毒工作,以儘量減少人與人接觸,防止交叉感染,藉此更可減少防護衣大量使用與消耗。而這些應用更可發揮在產業的防疫工作上,除了員工健康監測追蹤機制疫情風險評估供應鏈斷料盤點之外,透過完善的資訊基礎建設進行遠距上班全球辦公室工廠協作,以及加速導入自動化,讓組織能夠持續營運。

除抗疫外,國外在疫情嚴峻的這一年,對於遠距上班資訊基礎設施、各種教學軟體工具協助實體零售廠商在線上開店,以及宅在家的日常運動與娛樂等方面的應用等等,都有長足的進展,市場也大幅成長,苦無實際場域淬煉的台灣產業在這些方面相形落後不少。

不過,亡羊補牢猶未晚,如何化危機為轉機,需要政府與產業一起合作才能竟其功。除了上述提及的一些數位應用之外,以下也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首先,政府可在過去的基礎上,例如國內已有醫療機構查詢病患旅遊史、口罩實名制、居家檢疫電子圍籬、電信定位追蹤確診者潛伏期間行跡、簡訊實聯制、台灣社交距離App等等的應用,各部會也有有關新冠肺炎的相關資訊,及產業支援及民眾紓困措施,很需要一個資訊整合平台,讓民眾可在一個網站上找到其需要的資訊。

其次是對海嘯第一排的中小企業的支援。以新加坡為例,其透過 Covid GoBusiness portal,提供企業申請豁免 (即在封鎖期間免於強制關閉業務的企業)、經濟支援、額外人力支援的一站式平台,提供企業主找到所需的幫助並確保業務活動安全恢復;又如奧地利的經濟部門成立數位服務團隊,支持中小企業在抗疫時期滿足數位和行動工作的需求,包括為家庭辦公室企業提供視頻會議工具Office許可證安全解決方案等。

最後,除了政府與產業合作之外,研究機構、大學與電視媒體也可為經濟振興盡一份力。觀察日本媒體過去一年有關新冠肺炎對實體產業衝擊的報導可以發現,增加許多為在地業者在困境中找出路的報導;不論大小媒體,四處探詢如何活下去的個案,然後廣為宣傳。台灣電視新聞多偏重報導某某夜市疫情下相當冷清,許多知名的餐廳要關門了之類的訊息,政府、研究機構及學校應可合作發掘在疫情下求生轉型成功的案例,提供所有中小企業做參考。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成疫情出口國


2021-06-26 03:07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澳門官方18日通報一例台灣移入確診個案,檢測結果感染的正是各國聞之色變的Delta印度變種病毒。圖/取自新浪網


貿易大國的台灣,誰能料到,有一天輸出的竟是「確診者」。最近中國大陸連續從入境旅客驗出台灣確診者,四川成都就發生兩例,廈門則是三起共十五例最嚴重的一例,是一名台灣男子在澳門被驗出印度變種病毒 Delta,他在台灣卻是三採陰

台灣出口確診案例並非新鮮事,去年在日、韓、越、泰都曾發生;但當時指揮中心一次也沒有承認過,只說可能是偽陽。這次指揮中心比較老實,承認廈門的案例中有六人曾在台確診,應處於「時陰時陽」階段。問題是,這樣的確診者隨便就放出院,不怕到處傳播嗎?

去年台灣為嚴防「武漢肺炎」入侵,切斷了許多兩岸航線,還不准武漢台商及眷屬返台。誰能想像,一年之後卻是角色互換,台灣變成了出口疫情的地方?這下子,換成了對岸激情網友鼓譟,要求「熔斷」兩岸航線。多麼諷刺!

台灣出口這麼多確診者,必須嚴肅看待。試想,這些人都若無其事地出境,手上又拿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這除說明我們的篩檢準確度不足,也證明台灣抓確診的漏接率太高。簡言之,我們自己沒驗出來的,靠別人幫我們抓出來,這很遜。

台灣新冠死亡率高出世界平均值兩倍,專家都說,一定有很多「黑數」沒被發現。這些輸出的確診者,不都是黑數














聯合報社論/炒完高端炒聯亞,金管會卻只會坐視?


2021-06-26 03:0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聯亞生技子公司聯亞藥23日以每股30元的價格登錄興櫃,搭上母公司新冠疫苗近期將解盲題材,開盤後一路大漲,兩天內已翻漲十倍。記者高彬原攝影


蔡政府宣示要發展國產疫苗,並定位疫苗是「戰略物資」;但兩支國產疫苗尚未解盲,即成為股市炒作的標的。高端股價一年來飆升十倍,全賴蔡總統和前副總統陳建仁不斷公開背書,成了萬眾追逐夢幻愛國疫苗。另一支國產疫苗「聯亞生技」雖未上市,但其子公司「聯亞藥」也搭上這波疫苗衝浪,日前首度以每股卅元登錄興櫃,兩天內已翻漲十倍。誰在利用國產疫苗發「國難財」,金管會還要繼續坐視下去嗎?

形容炒作國產疫苗是發「國難財」,並非危言聳聽。台灣之所以發生疫苗採購不足的困境,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蔡政府決定要大力發展國產疫苗。為此,台灣原有機會幫 AZ 代工生產疫苗,卻因為國內生技業者反對,因而告吹。也因為如此,台灣原本應積極對外採購疫苗,布局也逐漸鬆懈;甚至在決策上刻意壓低對外採購,目的就是為了把空間讓給國產疫苗。最嚴重的是,政府去年即對國產疫苗作出「以免疫橋接取代第三期試驗」的決定,形同對有效性未知國產疫苗政治加持,也大大增加了其風險。

蔡政府這些決策,都是在台灣疫情太平時所做的盤算,認為以台灣人對新冠病毒強大免疫力,疫苗只是小事一樁,打什麼都可以過關。誰料五月掀起本土風暴,不僅吹翻了蔡政府的如意算盤,也戳破台灣人免疫力強大的真相。兩個月來,台灣已有六百多人死於新冠病毒感染,另有一百多人疑猝死於接種,而我國的疫苗卻仍有一劑沒一劑地倚賴其他國家贈送。從這個角度看,國產疫苗的股價炒作,不是「發國難財」是什麼?這些不良決策,可是沾染著人命的血腥。

尤其可議的是,儘管外界對國產疫苗跳過三期試驗議論紛紛,蔡政府仍搶在高端二期解盲前夕與國產疫苗簽約,每劑價格高到不可思議,這麼做的結果就是廠商得利。為此,中研院士陳培哲不惜辭去疫苗審委以為忠諫,要求政府必須尊重科學與專業;但衛福部仍強行公布國產疫苗的緊急授權使用(EUA)審查標準,宣稱將接受以「免疫橋接」評估疫苗療效。然而,參與審查的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向美國食藥局(FDA)詢問,FDA直接表明不會接受「免疫橋接」取代三期試驗。這項答覆,不啻讓蔡政府的國產疫苗如意算盤翻船,蔡英文也隨即利用受訪的機會,輕巧收回了她說過「七月開打國產疫苗」的宣示。

蔡政府對高端疫苗情有獨鍾,不僅總統親自前往該公司視察,陳建仁甚至以自己施打經驗大力推薦。這些,均有違政府作為疫苗安全監督者的角色。尤其,最近傳出高端疫苗審查委員有近半遭到更換,其中新加入者有多人來自陳建仁國衛院系統;要說這不是為護航高端而量身打造的「審查團」,其誰能信?

對於國產疫苗的研究與開發,我們抱著樂觀其成的態度。問題是,疫苗不僅關係國人性命,若要出口賣到國外,更關係台灣的國家信譽和形象;因此,絕不能容許任何政治力操縱其審核,更不能縱容股市炒手利用「假消息」帶風向炒股,而政府官員竟還從旁應和。現在,股市作手炒完高端、炒聯亞,兩支國產疫苗尚未造福國人,已有人發了滿手橫財,誰令致之?

去年底,高端靠著一紙馬來西亞 MGB 公司的採購協議炒作利多,一個月即賺進廿七億元。但最後採購破局,經查證雙方發布的時點與條件均不吻合,但櫃買中心只對高端開罰區區三萬元,完全不成比例。請問,我們的金管會還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