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諾貝爾經濟學獎教了台灣什麼?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6019/web/

◆  聯合報社論/瑞典女孩會如何看蔡總統的能源成績
◆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的不分區之亂
◆  經濟日報社論/諾貝爾經濟學獎教了台灣什麼?






經濟日報社論/諾貝爾經濟學獎教了台灣什麼?


2019-10-21 23:4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今年諾貝爾獎陸續公布,經濟學獎頒給了經濟發展領域的三位美國學者:麻省理工學院的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和杜芙若(Esther Duflo)夫婦,以及哈佛大學的克雷默(Michael Kremer),表彰他們致力探求消除貧窮的有效途徑
諾貝爾獎委員會說,這三位學者在肯亞和印度的田野實驗研究,重新塑造並主導了「發展經濟學」,對消除貧窮的工作產生重大影響,對改善全球7億赤貧人口的生活具有巨大潛力。他們發現在消滅貧窮上,必須對試圖解決的問題進行更細的切割,再挑選能針對問題處理的作為,方能獲得顯著效果。此一研究看起來相當簡單,但過去並未受到正視;研究成果為印度500萬學童提供了更精確有效的教育內涵並對多國兒童預防性醫療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在全球所得分配惡化,中產階級減少的此時此刻,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致力消除貧窮的發展經濟學家,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它在告訴各國政府,現階段要更重視消除貧窮的工作,而且要用對的方法來做事,不是撒錢就可以獲得成效,必須對症下藥方能有效。這種見解看似簡單易懂,卻是醍醐灌頂,因為許多政府懶得用心研究如何「有效」解決問題,認為只要增加預算和公共投資就可成事,這即使不是大錯,至少也事倍功半。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授,令人想起一個經常在大陸新聞中出現的名詞-「精準扶貧」,意指應針對不同環境和個別貧戶狀況,運用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精準識別、扶助、管理,以確實助其脫貧。這是習近平民國102年(2013年)底於湖南進行鄉村考察時提出的,他要求「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希望改變粗放式的扶貧工作,要顧及受助者的實際狀況,來避免資金誤用、濫用,確保扶貧績效。
民國104年(2015年)底,中共中央提出「十項精準扶貧方略」,民國106年(2017年)秋設定民國109年(2020年)達到「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境界。中國貧窮人口從民國101年(2012年)底9,899萬人,到民國107年(2018年)底減少了8,239萬人,連續六年完成年減貧千萬的任務,遠超過全球減貧水準。設定民國109年(2020年)讓「貧窮縣完全消失的目標雖具挑戰性,但達成的機會頗高中國精準扶貧概念和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人的研究發現具有高度關聯性,若三位學者到中國大陸進行研究,應對其研究大有裨益,對世界脫貧做出更大貢獻。
台灣對脫貧工作的努力,迄今似乎並未特別強調「精準扶貧概念,脫貧的成效似乎也並不出色。十年來低收入人口的戶數和人數,從民國97年(2008年)底的9.3萬戶、22.4萬人,逐年成長到民國102年(2013年)的14.9萬戶、36.2萬人,再緩慢下降到民國107年(2018年)的14.4萬戶、31.2萬人,並非一路下降貧窮是一種動態概念,台灣低收入戶的定義也會變動,但無論如何,我們的脫貧數據看來的確成效有限,可能和我們相對較重視社會福利、提供補助,較少對貧戶提供有效的脫貧扶助有關。當然,若經濟成長率偏低,像近年來的台灣,則貧民難以獲得有助脫貧的工作,扶貧績效當然也就不可能突出。
然而,在全球所得分配不均都在擴大的情況下,所有國際發展機構如世界銀行),甚至區域合作組織如APEC),都在強調包容性成長」(inclusive growth),也就是發展政策要設法讓成長的果實平均地帶動所有族群都能獲益,嘉惠所有的族群成員。由台灣低收入戶和人數近年都未能顯著下降的狀況觀之,極可能是政府未能重視這個問題的後果。今天,面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授,以及大陸在扶貧工作上取得巨大成果的狀況,我們都該深入反省與探討,讓台灣的消滅貧窮,不是停留在社會福利的提供補助而已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的不分區之亂


2019-10-21 23:5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為了不分區立委提名名單,立法院長蘇嘉全(左)與蔡總統的互動令外界關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了民進黨不分區提名,傳出立法院長蘇嘉全為保其姪蘇震清進入不分區安全名單,動用派系力量讓民進黨中執會流會,蘇震清隨後還向黨中央嗆聲。此舉,不僅讓蘇嘉全宣示的「退出黨政運作」破功,也讓民進黨的「不分區立委之亂」赤裸裸搬上檯面。
四年前民進黨豪奪十八席不分區立委,若要論功,不少是公民團體和社運人士發威。這次甜頭吃光了,綠營立委選情吃緊,遂傳出不分區提名原則將「不再走公民團體路線」。如此一來,政治酬庸、疏洪道掛帥,已可預期。
陳水扁道破這波卡位戰的關鍵:屏東因選區重畫減少一席,蘇震清志在下屆屏東縣長,卻沒立委可選,黨政高層因而承諾讓他進入不分區安全名單。亦即,民進黨不分區非僅排除專業考量,也不止是酬庸、疏洪道,更是幫政客尋找下一個舞台的中繼站
對這場內鬥,學運出身的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說,不分區提名應跳脫家族和派系」;秘書長羅文嘉則說,林飛帆「是年輕世代考量」。事實上,林飛帆代表的也是綠營內另一種崛起中的派系形式,同樣是志在卡位。說穿了,都是爭權奪利,誰也不比誰高尚
蔡英文說得好聽:不分區名單必須得到足夠共識」,才能完成。但所謂「足夠共識」,比的是派系實力,還是專業?權力當前,誰榜上有名,誰又可割可棄?民進黨內這次茶壺內的風暴,好戲剛剛才開始。












聯合報社論/瑞典女孩會如何看蔡總統的能源成績


2019-10-21 23:4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瑞典環保少女桑柏格參加「氣候行動峰會」時,怒瞪領導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川普總統。 (路透社)

十六歲的瑞典女孩桑柏格發起的周五罷課行動」,從去年迄今,已在全球號召數百萬人上街抗議政府不重視氣候變遷議題。她日前赴美參加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時,怒瞪領導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川普總統,責其貽害全球氣候。桑柏格在峰會上痛斥大人不重視減碳對環境的危害,卻用空泛的言論,偷走許多人的童年夢想。
對台灣而言,氣候變遷的危機並非遠在天邊,大至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城鎮的威脅,小至氣候升溫造成萬里蟹等漁產大減,都是直間接威脅我國。近年國人關心的空汙問題,跟減碳亦密切相關;但台灣的減碳表現不見起色,反而愈見惡化,主要關鍵就在蔡總統的能源政策走岔了路。
距離明年總統大選僅剩兩個多月,蔡總統近期密集宣傳過去三年多的政績。她近日出席離岸風電廠商活動時說,台灣現在不缺電,已是不必爭辯的事實,藉此為自己的能源政策成績背書。但在這張蔡英文自認滿分的成績單背後,卻隱藏了蔡政府不願告訴國人的真相。蔡英文上次大選提出的「永續台灣」政見,承諾民國114年(二○二五年)綠能占比要達到兩成,同時兼顧電價不漲、空汙不增、供電穩定三目標。但現在只做到「供電穩定」,她沾沾自喜,卻不提空汙及電價上漲。
當年蔡英文提出能源轉型三大保證時,就有不少專家學者質疑其方案太過大膽與一廂情願;如今數據一一證實,她自詡不缺電的能源成績單,是台灣用昂貴的代價所換得。
首先,台灣目前不缺電的兩個原因,一是核二與核三廠仍滿載運轉,提供台灣一成多的電力。民進黨執政前對核電廠百般刁難,藉此爭取到許多反核者的選票;但執政後發現電不夠用,立刻轉變立場,同意核電廠「物盡其用」。台灣目前不缺電的另一原因,是「火力全開」,讓「燃煤發電」持續在近四成的高水位。簡言之,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根本是以煤養綠」。
且看,民國107年(二○一八年)我國用在發電的燃煤量是兩千九百萬公噸,足足較馬政府執政時期的民國104年(二○一五年)時高出近二成。亦即,蔡政府靠燃煤發電穩住了電力供應,但其代價就是國人「用肺埋單」,並將台灣的排碳成績單也拖下水,成為國際上不負責任的能源使用者。去年我國能源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一.八九二億噸,這是蔡英文上任後連續第二年上升。蔡總統在自誇能源「政績」時不斷重申願景,對醜陋的一面卻避而不談,這不正是桑柏格所說的「空泛言論」?
民國100年(二○一一年)福島核災後,世界各國都開始檢視自身的能源轉型方案是否妥當,目標都是要兼顧供電、電價與環保三個面向,以及在轉型過程中必須付出的代價。以德國為例,福島核災後德國加速推動「非核」,付出的代價是高昂的電費與燃煤電廠延後走入歷史。前者,造成中下階層的能源貧窮;後者,造成空汙與碳排問題,不少德國人為此走上街頭要求政府解決。在台灣,蔡英文的能源政策永遠只提美好願景,卻不提人民要付的代價。
除了碳排放大增外,蔡總統沒有告訴人民的,還有沉重的電價上漲壓力與燃煤電廠的退場時間。去年以來,蔡政府已連續三次凍漲電價,故意遮掩電價成本上漲的問題。到民國114年(二○二五年),台灣要使用更多昂貴的天然氣發電,電價上漲壓力只會比現今更大。蔡政府因擔心綠能發展不如預期,現在只能承諾老舊燃煤發電機組列為備援機組不敢明列燃煤發電退場時間表。歐洲多國訂在民國119年(二○三○年)前要實現非煤,台灣至少要再多等廿年,才能盼到非煤低碳的到來。
蔡英文口口聲聲世代正義,但是,其能源政策卻埋下世代不正義的禍根。對於這種偏頗貽害環境的能源政策,瑞典女孩如果來台,必定也會怒目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