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去梯言/一體適用全體,必敗無疑

.7休1鬆綁 勞基法修法倒退30年
.「鹿港乘桴記」 台民抗日不忘祖國
.兆豐華南被盯 反洗錢別「擠牙膏」
.少子化,新屋減 老人住老屋 危機怎解?
.去梯言/公孫策/一體適用全體,必敗無疑
.偏鄉找好老師 提高甄選試教計分
.祭鬼玩鬼 不如重人敬鬼






去梯言/一體適用全體,必敗無疑

2017-11-01 00:37 聯合報  公孫策

一例一休上路不到一年,勞動部預告修法版本。 本報資料照片



賴內閣要修改勞基法一例一休」,很遺憾,修改後仍將採「一體適用」。很顯然,閣揆換人卻改不了行政機關的腦袋—一紙公文、一個標準而要求高度多元化的社會各行各業一體遵行。其實那就是官僚思考,也是公務員的自我與怠惰。而政務官若不能扭轉公務員的官僚思考,還奢談什麼改革?
不論「七休一」,或「十四休四」,都無法適用所有行業,這一點已毋庸多言。規定一體實施,而另外表列「例外」,肯定掛萬不止漏一,且法令永遠跟不上社會腳步,為特定行業個別開小門,恐怕只會增加公務員弄權貪瀆機會,徒惹民怨而已。
用一個標準規定一體適用,最貼切的形容是「削足適履」。這個成語出自《淮南子》:「夫所以養而害所養,譬猶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意思是,原來是要養(撫育、照顧)他的,卻反而害了他,就好像鞋子是為了保護腳的,卻削了腳去硬套鞋子;帽子是保護頭的,卻切了頭去硬套帽子一樣—一樣的愚蠢,且必然遭到被削、被殺的人的反擊。
一例一休不正是如此嗎?原意是落實周休二日、落實每周工作時數不超過四十小時,是為了保護勞工的德政;卻因為官僚思考,要硬套在所有行業,以致太多的行業被逼得削足適履,甚至「殺頭便冠」。
例如一間社區型診所,為了符合一例一休,只好在周末休兩天,結果是診所收入少了,護理人員收入也少了(想要加班),社區內家長不能用假日帶孩子看醫生,必須到區域醫院去掛急診。這種情形很多行業都出現,也就是資方、勞方、消費者都有怨—我們經常說「所有人」,大概都不脫這三種吧,此所以一例一休會搞得怨聲載道。
然而,問題的根本不在「做幾天休幾天」,而在「一體適用全體」,也就是問題在於官僚思考總是要「一體適用全體」,對一個高度多元化社會,那根本是緣木求魚。
「緣木求魚」成語出自孟子見齊宣王,本事不贅,那個年代的君王能做到「黎民不飢不寒」就稱得上仁君了,但是孟子提醒齊宣王:「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罔」就是羅網,要求「一體適用全體」就是一網打盡、全體遵行。賴清德空有「仁心」要修改一例一休,若無法改革官僚思考,卻稱不得「仁人」。




7休1鬆綁 勞基法修法倒退30年
蔣闊宇 ∕ 桃園市產業總工會秘書 桃/聯合報
「七天需有一天休息」是勞基法自一九八四年實施以來,對於勞工身心健康的最低保障。這次行政院推出勞基法修法草案,只要「勞資雙方協議」,「七休一」就可以變成「十四休四」。然而,七休一根本不是一例一休的產物,如果政府意圖是檢討一例一休,根本不該魚目混珠,把勞基法卅年來的最低健康保障一起改掉。這跟減少過勞、縮短工時的方向完全背道而馳。

勞基法在許多事項上賦予勞工「共同決定權」,譬如變形工時、責任制等等,都需要工會同意或勞資協議後方可實施。行政院的修法版本進一步擴大了共同決定事項。未來,輪班間隔可以從十一小時「協議」縮短成八小時;加班時數上限可以從每月四十六小時「協議」成五十四小時;七休一也可以「協議」成十四休四。

然而,實務上,勞資協議在台灣多半是老闆說了算,勞方被迫同意。去年底復興航空關門,興航工會要跟公司協商資遣條件,資方卻說,公司已在勞資會議上達成協議,不再跟工會談。今年年初,宏達電約談個別員工,要求簽字同意調移國定假日,工會反對,公司卻說大家都已簽字同意。更別說其他沒有工會的公司。

德國有《共同決定法》詳細規定勞資協商的項目與程序,還有強大的工會確保協商實質對等;反觀台灣,工會組織率極為低落,勞資協商法令又規定得不清不楚。進行協議的勞方主體是勞工個人、勞資會議,還是工會?他們法律地位誰先誰後?這些關鍵問題,行政院都不處理,就把工時規範丟給定義模糊的「勞資協商」,從中卸除自己的監管責任。這等於是把無組織的、弱小的工人丟入叢林法則,任由資方憑其經濟優勢強取豪奪。

這次勞基法修法,政府號稱檢討一例一休、賦予彈性,實則偷渡廢除七休一,並透過擴大勞資協議事項,規避自身保障弱勢工人的責任。這個法令如果成真,全台灣勞工都會看清楚,民進黨政府站在富人老闆身旁,幫他們鬆綁法令、延長工時,不但不去改善過勞氾濫問題,反而修法去惡化它。凡此種種,希望執政黨三思。


 
兆豐華南被盯 反洗錢別「擠牙膏」
李友瑋 ∕ 美國財務分析師(紐約) / 聯合報
近日華南銀行在美國分支機構據傳被紐約州金融服務署(NYDFS)盯上,要求改善其洗錢防制之舉措。以筆者在紐約從事金融諮詢的經驗,華南銀行在處理這件事情的力度及速度,不但攸關此事的後續發展,也牽涉到其他國銀在美國分支機構的商譽及客戶的權益,其後果不可不慎。有幾點建議謹供參考:

一、管理階層的態度至關重要:雖然海外分行從整體營運貢獻度也許不大,但由於美國監管體系繁瑣,處分嚴峻,馬虎不得。銀行的規章法條除了內部審議核可外,建議尚需經由獨立第三方核閱,以免雖然有規章,但力道不足,或語言隔閡等因素埋下日後的病灶。規章確立後,亦須定時藉由稽核或是獨立第三人核實,以避免執行不落實。若能藉由獨立第三方了解業界標準、監理及應對重點,亦可提供國銀海外分行更多保障。台灣金融監理單位亦可透過駐外代表處定期舉辦同業間研討,藉此分享經驗、並強化與當地監理單位的溝通,以防杜相關情事發生。

二、防杜過程勝於洗錢事實:美國監管機關的法令往往僅規範原則,而不會細細條列監管項目,所以不建議在美國的國銀海外分行用「check list」的心態面對監管法規,而必須針對每項原則仔細推敲,成立正式的監督委員會及工作小組,包含前、中、後台、法務、法遵和資訊部門人員,共同建立完善的交易監控及偵錯機制、清楚的內部管理規章、留存交易資料及細節、管理階層的確認及核可等。這些準備工作都將成為日後銀行舉證的工具,千萬不要有反正沒有洗錢,罰則就不適用的心態。

三、全面體檢,迎接挑戰:華南銀行乃是繼兆豐後第二家被NYDFS點出問題的國銀在美分支機構,建議金管會對所有在美分支機構進行總體檢,以防因為同質性高,一家有問題衍生成每家都可能有問題的窘境。實務上美國監管機關也經常利用查核甲行時所發現的缺點,作為詢問或測試乙行的參考。現在兆豐及華南在紐約被盯上,台灣金管當局更應避免以擠牙膏的心態對待,建議利用此次的教訓以測試其他駐美分行。

華南銀調查報告尚未公開,但兆豐案殷鑑不遠,處罰極重,在台北也掀起波瀾。身處美國金融監管環境,本國海外分行除非不斷受罰或放棄已耕耘版圖,否則勢必用心用力依當地法規精神落實法遵。當務之急,乃國內金融監管機構進行海外分行之反洗錢總體檢,並協調各國銀在美分行進行對話,必要時與他國銀行或專業人士交流,以收他山之石之效。


 
「鹿港乘桴記」 台民抗日不忘祖國
呂謦煒 ∕ 中國國民黨青年團前總團長 / 聯合報
教育部課審會推薦國文選文,打算以《鹿港乘桴記》取代《台灣通史序》。這算是「去中國化」嗎?其實結果恰恰相反。因為《鹿港乘桴記》的作者洪繻,可是比《台灣通史序》的連橫更積極主張抗日的愛國作家。

《鹿港乘桴記》作者洪繻,本名洪攀桂,清同治五年出生,台灣彰化人,曾中秀才。光緒廿一年清廷割讓台灣,他將抵抗日本統治化為行動,與丘逢甲等武力抗日,共組台灣民主國。雖然台灣民主國因力不能繼而瓦解,他仍心懷故國,不服日據,不僅以《漢書》中記載終軍「棄繻生」之典故,改名為洪繻,字棄生,以示心懷大志,更拒不剪清朝的辮子、拒絕穿著日本提倡的西式服裝、堅持不講日語,更不讓孩子接受日本教育。在中國人最重視的紀年上,洪繻也拒用日本紀年,而是改採干支紀年。凡此種種,皆體現出洪繻是一個反對日本殖民而不忘祖國的作家。

洪繻不僅堅決抵抗日本人的殖民,在日據時期更積極撰寫文章,反映日本人在台灣的壓迫,與台灣人在日據時期的疾苦。他因為寫了這些文章,經常被當局查辦,更曾以此身陷囹圄,使他對時局更充滿無力感,最終在民國十八年二月,才剛出獄沒多久就去世,享年六十三歲。他的作品在日據時期因當局禁忌,難以出版,直到台灣光復後,才在民國五十九年結集成冊。

實際上,《鹿港乘桴記》內文中,對日本殖民時期的苛刻統治即多有提及。如「以關稅之苛、關吏之酷,牟販之夫多至破家」、「鹽田之築,肇自近年。日本官吏,固云欲以阜鹿民也;而其究竟,則實民間之輸巨貲以供官府之收厚利而已」等語,呈現了日本殖民統治的真實面貌。當前,許多人不明歷史真相,以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帶給台灣多大的進步、賜予台灣多大的恩惠,若洪繻地下有知,當情何以堪!

教育部經典國文選文刻意增加與台灣有關的選文,然而,無論《台灣通史序》或《鹿港乘桴記》,怎麼選都無法切割台灣與中國大陸連綿不斷的關聯,反倒恰恰彰顯台民不忘祖國、可歌可泣抗日的史實!




少子化,新屋減 老人住老屋 危機怎解?
胡偉良 ∕ 台北市、新北市老屋改建發 / 聯合報
近年人口紅利問題受到熱議,台灣少子化會是導致新屋市場需求減少的主因嗎?

據國發會人口報告,台灣二○○○年跨入有利於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期」,也就是工作年齡人口(十五—六十四歲)占七成以上,勞動人口在二○一一至二○一四年達巔峰,占總人口約七十四.四%。不過受少子化衝擊,二○一六年開始快速下降,人口紅利將於二○二○年脫離。

台灣房地產市場是否應該現在就開始擔心新屋巿場需求將減少?只看少子化數據,就斷定未來房屋市場沒有年輕人、沒有成家購屋需求的觀念是短視的。

民眾未來更應關注的是隨著人口老化之後,高齡社會對於新屋的需求將會變得更急切。假設民眾是在三、四十年前購屋,當時購買的多是沒有電梯的住宅,等購屋者年齡已增長至現今的六、七十歲,顯示現今老人住老屋的「雙老危機」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嚴重。

台灣經濟研究院表示,台灣地震頻繁,老舊房屋普遍抗災抗震能力不足、更缺乏消防安全設施,民眾的生命及財產損失都面臨了相當大的威脅,對民眾來講,汰換老屋最大意義在於居住安全獲得保障,畢竟國內老舊房屋比例不斷在攀升。

高齡老人繼續住在沒有電梯的公寓,不僅生活不便、造成與親友疏離,老屋還存在高度安全疑慮,包括耐震標準不足、消防安全設施缺乏,一旦地震、火災,後果更是令人不敢想像。屋齡超過五十年的房子更有八成以上不適合居住。

這幾年房市景氣低迷,購屋客層產生了結構性的改變,投機、投資客大幅減少。再加上少子化,人口紅利減少,大都會中可用素地愈來愈少,房屋市場每年新蓋的房子將不到七、八萬戶。

內政部最新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四十年以上老屋大增十九萬至一百七十九萬,占比廿一%,等於每五間房子就有一間屋齡在四十年以上。進一步觀察四十年以上老屋,過去半年暴增十九萬戶,比去年全年增加十四萬戶還多。依比例來看,新成屋每年新蓋的數量不到九萬戶,但老屋卻在短短半年內增加了十九萬戶。單以每年汰舊速度和市場增加的供應量來看,可明顯觀察到幾年後符合居住需求的居宅將呈現供不應求的情形。

若政府及民眾對這種情況掉以輕心,那麼很快我們就要面臨新屋供不應求,價格依然高懸不下,但老屋卻因嚴重供過於求而賤價求售的兩極化現象,到時貧富差距現象將更為突出,甚至因此引發尖銳的社會對立現象,這種情形應該是有識者所不樂見。


 
偏鄉找好老師 提高甄選試教計分
陳欽興 ∕ 退休國中校長(新北市) / 聯合報
閱讀十月廿九日「教師綁偏鄉,若不適任誰倒楣」一文,心有同感。大家都把重心圍繞在到底要「綁幾年」才最恰當,焦點都集中在教師身上,真正學生受教權的討論,卻微乎其微。

專心偏鄉的「好」老師教一年,難道比不過「熬」三年的「等」調老師嗎?若是「等」六年,那情形會更慘,受害的學生要向誰去申訴?

筆者曾發現一位年輕教師,其教室管理可以說沒什麼理念和技巧,學生和老師玩成一團,也曾接受多次教學輔導。唯一改變的是教鞭拍打桌子的力道加重了不少。但拍得越凶,學生玩得越起勁。最後,該師只好自行請辭,轉行作設計師。

另有一位即將退休的教師,教室的前後門及所有窗戶都緊閉,詢其原因答以「學生吵鬧聲才不致影響隔壁班的上課」。這樣的教學環境,學生不受傷害嗎?

終止不適任教師在校園「活動」,政府拿不出徹底的解決辦法。如能在進校園的「入門」這一關做到完美一點,學生才是最大的受惠者。

各縣市在甄選教師時,都聲稱受限於人力、場地及設備,無法進行龐大的試教及口試流程。只好採取筆試,在第一關就大裁百分之六十,甚至八十的考生,以方便接下來的第二階段的試教及口試。

但原來筆試那麼重要,竟然高達七、八十分。口試、試教只是陪襯而已。如果一位只會考試,但不善於表達(教學)的老師,會是一位好老師嗎?

筆者建議,口試、試教不一定要在一天內完成;甄才工作也可以交由鄰縣代辦,互為辦理,減少人情壓力,勇敢地提高口試、試教的計分比率。


 
祭鬼玩鬼 不如重人敬鬼
陳檀香 ∕ 上班族(桃園市) / 聯合報
東西方都有鬼節,彼此的鬼節有不同功能,萬聖節時鬼被拿來扮演,中元節時鬼被拿來祭拜。

一年之中,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探索與鬼之間的連結,利用節日跟亡靈做想像上的接觸,光是中元節就持續一個月;而在平常日我們卻逃避面對,只是將鬼拿來害怕,對鬼的態度充滿矛盾與反差。

「把鬼放得很重,把人放得很輕」,社會有太多貪圖便利舉動的背後,是罔顧別人生命換來的;同樣的事件,日復一日發生,又日復一日的被遺忘。但是鬼,卻是日復一日的被想起,被害怕,花上許多時間祭拜,不過這就是真的放在心上嗎?

往往人們真的覺得自己遇到鬼了,第一時間都是尋求法術要他們速速消失。我們之於鬼節,除了在祭拜與慶祝兩面擺盪,是否還缺了更深刻的認知?

或許可以藉由節日讓小朋友對人鬼之間有正確的看法,重人而敬鬼,而不是扮鬼扮得越來越相似,在現實中嚇別人,也在夢裡嚇自己,美其名為節慶,卻忘記了萬聖節或鬼節真實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