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中共19大鋪陳的「強國之路」

udn 論壇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聯合報社論..處理一例一休與五缺 賴揆莫忘「三實」承諾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律師登陸
.經濟日報社論.中共19大鋪陳的「強國之路」







經濟日報社論/中共19大鋪陳的「強國之路」


2017-11-01 03: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共十九大落幕,大陸正式進入習近平新時代。 新華社



中共19大之後,美國著名時事評論員、專欄作家法里德.扎卡里亞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指出在美國繼續受困於川普總統的日常古怪舉動和攻擊性言論之際,世界的另一端,正發生著真正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中國正在向外界發出將形成另一個超級大國的信號。
扎卡里亞的觀點,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中美對比之下巨大反差的印象,這當然也沒有錯,但從中國的角度看,與其說更著力於與美國的競爭,不如說中國更關注於跟自己比,中國正全力以赴地重返長遠歷史中(除了近200年)中國始終第一的世界地位──中共19大鋪陳的就是中國的「強國之路」或「復興之路」。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19大報告中提出了新判斷、新目標與新概念。新判斷有三:(1)中共黨及國家事業正在歷史性變革;(2)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因為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情況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進入新時代,這也是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在這樣的新判斷下,習近平提出了中國發展的新目標。習近平指出,綜合分析國際形勢和中國發展條件,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強國,意味著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於全球,也意味著中華民族將以更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靠什麼?靠的就是新概念,新概念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具體地說,就是習近平治國理政大方略,分內、外兩大部分。內的部分包括了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五位一體(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生態)、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外的部分包括了一帶一路、全球治理倡議及全球布局。
五年前的2012年,習近平上任之初,就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願景。中共19大的報告,進一步把願景具體化為「現代化強國」。中國夢也罷,強國也罷,有無什麼具體指標可以判斷這樣的夢已經實現,這樣的目標已經達成了呢?就「復興」這個概念而言,應是指重新恢復到中華民族在長遠歷史中曾經有過的輝煌時刻,換言之,也即是:重返第一;重現威儀;重整江山。
就重返第一而言,中華民族各種指標包括經濟力、科技力、軍事力、文化力等等,在長遠歷史中均長居全球前沿甚至第一。如今GDP在全球的排名已自1978年的第15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二位,估計再10到15年,也即是2030年前後應可重返第一;軍事方面,綜合實力應僅次於美國。600年前,中國曾是全球第一海洋強國,其後沒落,被九個海洋強國超越,21世紀的中國當可望再度成為數一數二的海洋強國;科技方面,普遍也在回升之中,專利申請僅次美國,量子科技已領先全球。
就重返威儀而言,漢唐盛世,無論典章制度、文明禮儀、文化生活哲學等均是各國仰慕及學習的典範。中國近代歷經百年衰落,加上文革動盪,一度被全球漠視,但隨著綜合國力快速崛興,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模式似乎正在被全球重新認識、重新評價及重新尊重之中。
就重整江山而言,習近平指出,中國領土與主權的完整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海峽兩岸經過30年的重新接觸與交流,經濟、社會、文化的融合日增,如果中國大陸果如19大報告所強調的,將努力滿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美好生活的需求,那麼兩岸最終走向,更值得關注了。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律師登陸


2017-10-31 23:3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大等頂尖大學教授,近年來不斷傳出被大陸大學挖角。本報資料照片


中國大陸今天起大幅放寬台灣律師登陸執業範圍。雖然這項政策去年即已宣布,但近日的正式公告,仍是習近平在十九大強調願與台灣民眾分享發展機遇,提供國民同等待遇後,大陸頒行的一項具體涉台措施。
這項措施為吸引台灣中青年律師登陸,提供了更大的誘因。不僅為大陸台商與涉台民事案件提供更好的法治保障,也有助於改善台灣律師就業困境。
還要戴上政治眼鏡來看待這項政策嗎?其實就像大陸福建省計畫招聘千名台籍大學教師,不必否認其中的政治目的,但教育部仍認為兩岸教育交流「是好事,也擋不了」,千位教師也會把台灣的民主價值帶到對岸;同樣,兩岸法律交流「是好事,也擋不了」,登陸律師也會把台灣的法律觀念帶到對岸。
台灣民眾對大陸司法的印象,常停留在毛澤東「無法無天」的時代。其實大陸早就強調全面依法治國,但許多作為仍常被批評不符文明司法和法治國原則。這些質疑,不論是否真切、出諸誤解或源自觀念差距,兩岸法律交流都有助於消除歧見,也有助於大陸法治建設的提升。
事實上,大陸在文革後的法制重建過程中,台灣法律界就曾在觀念與經驗上提供許多幫助;未來更多台灣律師登陸,也會促進法律觀念交流,並為兩岸法律合作奠立更堅實的基礎。
至於有人擔心會產生更多的盧麗安,那又何妨?綠委葉宜津的先生到大陸拿學位,林昶佐的媽媽還在大陸當會計師呢!

聯合報社論/處理一例一休與五缺 賴揆莫忘「三實」承諾


2017-10-31 23:3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一例一休」上路未滿一年,確定再度修法。本報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賴清德九月上任後,立即赴經濟部聽取產業五缺的問題與因應對策,當時他要求內閣成員以誠實、務實與踏實的「三實」原則處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如今,賴揆上任已近兩個月,他的高人氣逐漸面臨執政踏入深水區的挑戰,包括一例一休與五缺等棘手問題待他拍板,賴揆的考驗才正要開始。
蔡英文總統去年五二○上台後,民調支持度每下愈況,一例一休的爭議與五缺問題不但讓蔡政府在經濟議題上難有發揮,民怨也不斷攀高,前任閣揆林全請辭,美其名是「為利總統人力布局之需要」,實際上是蔡政府需要一個新的行政院長來清理戰場,修補蔡林團隊之前在一例一休與五缺等問題上捅出的樓子。過去與一例一休和五缺問題沾不上邊的賴清德,就是蔡政府粉飾施政轉彎最好的下台階。
一例一休爭議與五缺問題雖不全然是在民進黨重返中央執政後才出現,但確實是蔡政府上台後的施政暴衝才讓問題快速惡化。以一例一休為例,馬政府執政時推動勞工工時由雙周八十四小時減少為每周四十小時,以此為基礎逐步過渡至全面實施周休二日,而勞工工時減少的配套方案,是將勞工每年十九天的國定假日縮減七天,與公務員假期一致。
蔡英文在去年一月勝選後,民進黨無視七天假爭議的複雜性,草率支持恢復勞工七天假,當時的勞動部長陳雄文已預言這將埋下勞資不信任的種子,要民進黨上台後自己做。去年五二○蔡英文就任,刪除七天假成為蔡政府上台後最經典的施政髮夾彎;為了逃避背棄勞工的惡名,蔡政府再推出一例一休政策,卻不但未能解決七天假的爭議,還進一步限縮了勞基法的彈性,產業界怨聲載道。
近期勞動部端出的一例一休調整方向,基本上已回到了馬政府時期的修法方向。換言之,過去一年半以來的勞基法修法又回到了原點,這段期間企業與勞工為了適應一例一休新制,耗費的成本難以細數,如今看來是走了不少冤枉路。但蔡英文在回顧這段過程時,卻將政策執行的錯誤推給了在野黨,認為當時修法在野黨主張兩例,壓縮了一例一休調整空間。
五缺問題惡化跟一例一休爭議可說是如出一轍。五缺問題中最嚴重的缺電問題,在蔡英文上台前,各方已示警她的能源轉型方案太過冒險且缺乏實踐路徑,但蔡政府充耳不聞,上台後不思修正政策方向,在和平電廠電塔倒塌與八一五大停電時,讓全民嘗到缺電與停電之苦,但蔡英文卻堅稱這是天災與供電系統問題,台灣並沒有缺電。
蔡政府近期評估解決缺電問題,要求維持百分之十五的備用容量率與百分之十的備轉容量率,這其實是在過去馬政府時代就在執行的標準。民進黨在野時常批評台灣電力過剩,不需要保留這麼多的備用電力,但上台執政後政策轉彎,終究還是回到過去的老路。就如同在解決一例一休爭議上,蔡政府修法方向也與馬政府時代相去不遠。
對於一例一休紛擾和五缺問題的惡化,賴清德內閣首要工作是誠實面對國人,坦承執政黨在處理一例一休與五缺問題上的錯誤。賴清德在台南市長任內,因展現執行力而獲得市民認同,他必須將這樣的施政風格帶進中央,才能展現不同的氣象。近期對於工業區閒置土地的問題,賴清德要求經濟部加快解決,必要時可強制拍賣,就是令外界耳目一新的作法,我們期待賴揆能將這股施政魄力,延伸到解決一例一休與五缺等問題上。
相較於蔡英文在一例一休與能源政策上的不認錯、不反省與不務實,賴清德要求內閣以誠實、務實與踏實的原則解決五缺問題,兩者間的差別,反映在賴高蔡低的民調成績上,更凸顯國人寄望賴揆的「三實」,而非蔡總統的「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