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高教困境:遠眺彩虹,恣意踩壞腳下玫瑰
◆ 聯合報黑白集/政治歲月,豈容靜好
◆ 經濟日報社論/速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
經濟日報社論/速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
2022-01-16 02:28 經濟日報 / 社論
由於地球暖化、氣候異常,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經成為全球的共識。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由於地球暖化、氣候異常,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經成為全球的共識。愈來愈多國家將民國 139 年(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列為長期目標,並且設計分階段減排方案,以及相關配套措施。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碳排放交易制度,透過市場供需功能,期望達到減少碳排放目的,以及優化產業與能源結構。
人類在生產經營活動與生活過程,會排放出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等,成為造成全球暖化與氣候異常的主要原因,此即為碳排放對環境的損害。
為了達到減排、進而淨零排放,各國可透過法規,建立分階段、呈現遞減的碳排放總量目標,並透過配額措施來達成目標。一開始配額由政府免費配給,之後逐漸遞減,因而產生碳排放權的交易需求。針對生產活動,有些企業透過節能減碳,還有多餘配額可供出售,有些企業則需要從市場購買更多配額,因而形成碳排放交易制度。
更直接地描述,企業排碳不再沒有代價。過去企業排碳對地球暖化、氣候異常的環境損害,是外部化讓全球民眾承擔、甚至影響下一代的生存空間。碳排放交易制度則是將上述外部化的環境損害,透過市場機制內部化,成為企業的成本,如此企業才有誘因積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換句話來說,碳排放交易制度是在配額限制下,讓碳排放付出代價,亦即在提供產品或服務過程,藉由碳權交易,內部化碳排放成本,進而使企業、政府致力於節能減碳,降低高耗能、汙染產業的投資,並減少如燃煤、石油、天然氣發電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同時增加水力、風力、太陽能發電等再生能源比重,以及降低空氣 PM2.5 平均濃度。碳排放交易制度對環境的正面效果,已經獲得許多學術研究的支持。
歐盟從民國 94 年(2005年)開始,分階段實施碳排放交易制度,民國 110 年(2021年)起進入第四階段,希望在民國 119 年(2030年)時能較民國 79 年(1990年)降低55%的溫室氣體排放,以及民國 139 年(2050)達到淨零排放。
美國加州在民國 100 年(2011年)10月公布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並於民國 102 年(2013年)正式運作,受管制企業排放量占加州境內溫室氣體排放85%。
韓國於民國 101 年(2012年)5月推動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分配與交易法,於民國 104 年(2015年)1月初正式啟動碳排放交易機制,實施對象為年排放超過 12.5萬噸碳排的事業單位,以及年排放量超過 2.5萬噸碳排的設備,這使韓國成為僅次於歐盟的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場。
再者,中國大陸於民國 100 年(2011年)10月宣布針對兩省與五市進行碳排放交易試點計畫,民國 102 年(2013年)6月開始交易,並進一步在民國 110 年(2021年)7月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由於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其碳交易機制的啟動使全球納入交易的碳排放比率增加了一倍。根據國際碳行動聯盟發布的「民國 110 年(2021年)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場報告」,全球已建成的碳交易系統有24個,另有22個國家和地區正在考慮或積極開發。
目前政府預計將民國 139 年(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列入「氣候變遷因應法」。在碳訂價方面,政府規劃課徵碳費,尚未思考引入碳排放交易制度。但碳費若由政府設定,通常設定價格偏低,容易被企業當成營業費用,起不了關鍵作用,缺乏足夠的誘因以驅使高排碳企業積極減少排放。
其實,碳排放交易制度是達到淨零排放的關鍵措施,因為其搭配著碳排放的科學衡量、查核與揭露,以及逐漸下降的國家碳排放總額、企業碳排放配額,讓未達減排標準的企業,付出「以市場供需決定之市價」的成本,驅使整體企業達到減排的短中長期目標,進而讓國家達到淨零排放的長期目標。因此,我們建議政府應思考引入碳排放交易制度,並建立分階段實施路徑及相關配套措施。
聯合報黑白集/政治歲月,豈容靜好
2022-01-16 04:17 聯合報 / 黑白集
宜蘭縣長林姿妙(中)歷經辦案人員到官邸、辦公室搜索及馬拉松式訊問,昨天凌晨抵達地檢署時,神態疲憊,走路不穩,有人攙扶。記者戴永華/攝影
宜蘭地檢署指揮廉政署,大動作搜索宜蘭縣長林姿妙等人的官邸、住處、辦公室,連林姿妙的子女都被查,卻於漏夜偵訊後將她無保請回。落差之大,引發連串揣測。
司法貴在平等,縣市長絕無不能搜查、夜訊等特權;但官邸被搜、牽連子女,確屬罕見,檢方總該給個能夠服人的說法。
十五年前國民黨籍基隆市長許財利因捲入購地弊案,官邸被搜,檢方夜訊後認事實明確,令具二百五十萬元重保;當時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僅能說毋枉毋縱,那敢為許發聲。
相較許案的一搜蓋棺,林姿妙無保請回,顯示檢方案情不清、證據不全,難怪引發質疑:年底縣市長選舉即將登場,檢方大動作所為何來?雖說法律無假期,但連夜偵搜加輿論發酵,政治後座力何其巨大!難道蔡政府的「選舉國家隊」已開始出動?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質問約談林姿妙「是在演哪一齣?」更痛批蔡政府「絕對權力,絶對割喉割到斷」。也有人認為,林姿妙面對公投案的低調反換來政治絕殺。而民進黨批國民黨不尊重司法,但自己踐踏司法何曾少過?
選舉搞到成王敗寇,昨天輾壓顏寬恒,今天突襲林姿妙,明天剿殺誰?藍營諸侯真能無感?除了以清廉為本,還須時時提防明槍暗箭,更不能缺少同黨齊心。畢竟,政治歲月,豈容靜好!
聯合報社論/高教困境:遠眺彩虹,恣意踩壞腳下玫瑰
2022-01-16 04:20 聯合報 / 社論
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因新冠疫情停辦兩年,今、明兩天在雲林科技大學恢復舉行,蔡英文總統也睽違四年後再度出席。圖為蔡英文2018年出席全國大專校長會議。圖/總統府提供
蔡英文總統出席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說明高等教育四大方向,包括鼓勵學校發展個別特色、建立「產學共創」學院模式、促進技職教育發展,以及「民國 119 年(二○三○)雙語國家政策」。蔡英文描繪的高教風景依然美麗,但校長們顯然更關心大學的生存困境與高教的崩壞危機。原來校長們憂心的問題,並非蔡英文關切的重點。
蔡英文強調鼓勵學校發展個別特色,這也是我國高教未來發展的方向。但是多年來,不論大學怎麼喊多元、要自主,教育部的管制從不放鬆,「教育部大學」就是全國一百多所大學共同的特色。因此,蔡英文講完「特色大學」,大學校長們首先就要求教育部鬆綁學雜費調漲機制。但蔡英文能改變「教育部大學」的格局嗎?
「產學共創」學院,是蔡英文近來最賣力推動的高教模式。去年成立了四所半導體學院,第五所也已獲核准。為替「護國神山群」輸送人才,蔡英文甚至提議寒暑假不要太長。不過,這是把大學降到職業訓練所的等級;而且特定領域才受青睞,也讓高教資源和社會人力嚴重傾斜。這類體制外掛學院,又排擠私校招生,惡化私校生存環境,讓私校校長大喊不公。
技職師生或感安慰,蔡英文還記得技職教育!其實蔡英文技職金句不少:「技職教育必須是主流教育」、「拚百達不只拚百大」、「支持技職教育,以技術力走向世界」,連口罩國家隊也是技職之功。但教改後技職教育瀕臨崩潰,蔡英文還被高中生嗆問:技職不受重視,總統能否改革?蔡英文親手端出高中職畢業先工作再就學的青儲方案,每三人就有一人退出,方案難以為繼。技職還沒重返榮耀,還是教育孤兒。
針對雙語國家目標,蔡英文也說很多學校配合政策開設雙語課程。不過,她應該多進幾個教室,去看看急就章的雙語課程實況。而當台灣師大配合國家語言發展,以台語、客語、原民語、馬祖語、台灣手語等語言授課都等同英語授課獎勵時,這個國家的語言教育政策已走火入魔到什麼地步?
蔡英文還提到擴大招收境外生,但近年境外生頻傳淪為血汗學工,蔡政府就是始作俑者!蔡政府為避開大陸市場,用力砸錢新南向;兩岸關係緊張和歧視性陸生政策,則斷了陸生生源。大學既為配合政策,更為尋求生存,招生跟著大轉向。但從東南亞到非洲,都不斷傳出外籍生被騙淪為血汗學工的事件;而只要未爆料沒報導,教育部就睜一眼閉一眼。可以說,這是缺少生源下的大學和國家政策的合謀。
最諷刺的莫過於蔡英文的冷笑話。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因疫情停辦二年,今年恢復舉行;蔡英文說,她一直在檢討自己,為何此會議這麼久都沒邀請她,原來是沒有舉行。其實每年此會議都會邀請總統,但三年前蔡英文卻無由缺席。當時正逢九合一敗選,內閣總辭,尤其卡管失敗,管中閔正式上任台大校長之際;可想而知,如果蔡英文出席,將會面臨大學校長們怎樣的質疑。過了三年,蔡英文的寫實冷笑話還在擔心大學校長不邀她!
除了卡管已成政治干預學術的經典教案,兩岸清大交流也被無限上綱到「中共組織滲透挖角人才」,以國安為名獵巫,製造學術寒蟬,嚇阻教育交流。蔡英文檢討自己,有檢討到重點嗎?其實她出不出席校長會議無關緊要,政治黑手退出教育,才是重點。何況,蔡英文只畫著美麗的高教風景,卻不管大學正殘喘待援;她遠眺天邊彩虹,卻恣意踩壞腳下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