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抱希望 迎接新的開始
◆ 星期透視/如果今年疫情還在蔓延…
◆ 名家縱論/獨立怎麼不見了?
◆ 「走」過去年 虎年也要健康喔
◆ 畫中有話/美麗數字下的生活壓力
◆ 大屋頂中國總論③/兩岸是人性文明的大議題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獨立怎麼不見了?
2022-01-02 00:04 聯合報 / 蘇永欽(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波波漫畫
最近應邀在一場匯流下組織再造的研討會發表演講,離開 NCC 十幾年後再次碰觸這個問題,真是感慨萬千。法律對於追求通訊傳播的內容多元沒有任何改變,機關和委員的獨立行使職權也還是白紙黑字寫在那裡。但我看到新聞台一家接一家的每天針對某位台中立委補選參選人熱烈討論,突然湧上恍如置身大陸賓館晚上打開電視,觸目全是聯播新聞那種作嘔感覺,真想請老同事告訴我,多元怎麼不見了?有位主委在行政院長明確表示不滿後,匆匆走人,獨立的任期保障又是怎麼回事?
由民意政治與責任政治兩大原則建構的民主體制,除了獨立的司法,本來不覺得另有獨立機關的必要。但現代民主一方面大大倚賴政黨在機關之間、機關與人民之間的穿針引線,另一方面其扭曲分權制衡的危險又普遍被憲法低估。不僅深受孟德斯鳩三權分立制衡影響的美國憲法,從來沒有把政黨角色計算在內,行政立法在結構上耦合的歐洲內閣制或半總統制國家,即使計算了政黨扮演的必要角色,也往往忽略了政黨為爭取或維護政權的近利性格,而難免侵蝕行政、立法作為國家部門本應依憲法追求的一些長期、結構性的公共利益和基本價值。
一百年前從美國開始在行政權體系外設置的獨立行政機關,考量的一項因素就是排除政黨的不當影響,對於某些特別重要而不應擺盪於短期政治計算的行政領域,如食品衛生、市場競爭、環境保護、個資保護等,另一項因素就是其高度專業性而不宜完全交給科層化的管理體系。這些被稱為第四部門的機關雖也在長期運作後暴露不少嚴重問題,而也不斷被改革,但基本上已是美國行政領域不可改變的一環。到了廿世紀後期,連重度政黨政治的歐洲國家也強烈感受到這種需要,從英國到法國、德國,以不同形式建構的獨立機關漸次出現。
最近一位美國重量級憲法學者 Mark Tushnet 出版了一本叫做「新第四部門—保護憲政民主的機關」(The New Fourth Branch:Institutions for Protecting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的書,不再只從行政的角度,而從民主保護的角度,比較觀察了各國憲法在司法以外的獨立機關,主要的功能在反貪腐,確保選舉公正、審計、言論自由等。我覺得有趣的地方,除了我們這裡朝野爭相廢除的考試、監察兩院,好像真的成了憲法市場的新寵外,就是我過去一再論述的 NCC 雙重獨立機關定位,即在數位匯流的專業性外,保障言論自由更是必須獨立的理由-試問如果沒有獨立的 NCC,言論要如何免於政府和執政黨的干預?
那麼 NCC 又是怎麼變成不獨立呢?答案滿清楚的,就是另一個獨立機關的傑作-釋字第六一三號解釋。我相信當時大法官已盡力,包括明確肯認人民的言論自由可導出必須對通訊傳播監理行政採獨立機關的設計,就是相當難得的遠見,大法官顯然也正確認知獨立的目的在排除政黨的不當影響。但解釋最大的問題在堅持傳統的行政一體,這個已經明顯不合時宜,而在不論多元民主的美國,或一元民主(英、德)、混合民主(法)的歐洲,都少有主張的理論,連向來保守的美國 Scalia 大法官都不反對跳脫憲法原意不讓總統主導這部分人事。以這個理由去認定以雙重政黨比例方式選任的第一屆 NCC 違憲,而讓實際上最需要防範的行政院長來主導提名,實不啻太阿倒持,授人以柄!
理論很空,大家不妨仔細看看實務,比較一下九位委員分由四個政黨推薦,三位委員互選的首長副首長分由三大政黨推薦的第一屆,和以後分由國民黨和民進黨完全執政下的各屆,誰才能真正排除政黨的不當影響?在完全執政已成常態的台灣,行政首長提名、立法院同意的模式,會出現在行使同意權的審查會上明確主張依顏色辦案的監察委員被提名人獲得執政黨全票保駕,以及選舉場上掛帥旗的將領隔天就掌中選會的相印,一點都不奇怪,難道這就是大法官要的行政一體?
我認為一切都還來得及,只要我們認真對待民主和憲法。
星期透視/如果今年疫情還在蔓延…
2022-01-02 00:06 聯合報 / 戴遐齡(作者為台北市立大學教授)
挺過去年三級警戒危機後,國內疫情控制穩定,消費力逐漸復甦。記者江佩君/攝影
自民國 109 年(二○二○年)初,新冠疫情爆發,肆虐全球。不分國家大小強弱,也不管膚色或種族,都遭受疫情的嚴重威脅及種種危機。
早在新冠爆發後半年,英國 BBC 便委託全球掃描(GlobeScan)民調機構,進行一項全球民意調查。調查指出一般大眾認同疫情加深社會的貧富差距,使原已存在的貧富不均現象更惡化,尤其貧困國家的衝擊更大。該民調還指出,疫情也製造了不同世代間的一道鴻溝,相對於年長者,有更多受訪年輕人認為因疫情使其生活更艱難,推論其因可能與疫情導致就業、社交和受教育機會減少有關。
疫情延續兩年,百業受挫、社會秩序大亂,可想像原不平等的世界將更不平等,弱勢者更弱勢。按疫情持續蔓延,病毒頑抗地變種,或可能使人類瀕臨絕望的地步!
台灣疫情控制表現雖堪稱良好,然根據主計總處的數據顯示,從五月疫情一度嚴峻,全國三級警戒之際,當月失業率驟升至四點一一%,就業人數大減、失業人數和非勞動力人數攀升、未達卅五小時的低工時就業人數暴增六十點三萬人等,顯見疫情對台灣經濟和勞動市場有顯著衝擊,許多人面臨經濟窘迫的難題。
近兩三個月來,隨著疫情趨穩,經濟似有逐漸復甦的跡象,失業率也些微下降。然從十一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顯示年增率達二點八四%,漲幅較十月擴大,更創下近九年的新高紀錄,看來許多經濟不利的族群,原已深受失業問題、收入減少之苦,現又雪上加霜,得面對通貨膨脹的威脅,生活顯然更加困窘。
年關將近,想想有人領四十個月的年終獎金,有人卻失業無所安身,真是天壤之別啊!這不僅是弱勢家庭的悲歌,貧富差距嚴重的現象,更是政府絕不能輕忽的社會問題!
此外,全球慘遭疫情肆虐,青年的發展空間連帶受到限制。無論是求學或就業,都充滿變數和不確定感。除疫情導致產業蕭條,求職更加競爭和困難,待業時間加長,難以一展所長外,以往許多年輕人大學畢業後,選擇出國求學深造或就業,也因疫情打亂了人生規劃。如果疫情持續蔓延,不只是青年的個人發展受限,這些優秀的人力資源無法順利成為社會的新生力軍,無論對國家社會或全球,都是無法評估的大損失。
迎來民國 111 年(二○二二年),目前幾乎可確定全球很難完全打敗新冠肺炎。無論是貧富差距或青年發展等,這些攸關人民福祉課題,都應是政府施政關注重點。未來一年,台灣將進入選舉的高峰期,面對嚴峻的時局,我們呼籲執政黨政府千萬勿為勝選,一味操弄「反中」情緒和兩岸關係,窄化台灣經濟發展與競爭力。
衷心期盼蔡總統兌現元旦談話的承諾:「執政團隊會負責任地穩健執政、照顧人民」,務實地研擬解決民生問題和發展國家經濟的解方,提出具體可行的經貿政策,以減低疫情對台灣經濟發展阻礙和人民生活的危害。
大屋頂中國總論③/兩岸是人性文明的大議題
2022-01-02 00:00 聯合報 / 黃年
國父孫中山先生巨幅畫像在北京亮相,豎立在天安門廣場。圖/中新網
大屋頂中國總論 ③
本文論中共「兩岸頂層論述」的省思與重建。
兩岸問題攸關十四億生靈(近全球五分之一人口)及其後裔的未來內涵,因此是全世界、全人類與大文明、大歷史的重大議題。
站在這個制高點上,中共始能領悟自己對於世界文明的重大責任,台灣也才能體認中華民國應有的自尊與自信。
兩岸關係不只是兩岸關係。中國既是超級大國且已是超級強國,因此中國未來的發展品質,不僅攸關中國的內涵,也是攸關人類及世界對於人性本質及文明方向的探討與追求。倘是如此,兩岸關係就不止是兩岸關係,而是一個人性與文明的大議題。
談到中共的「兩岸頂層論述」,可從中共現今的「黨國大論述架構」說起,就是「兩個一百年」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共在組建這套大論述時,在傳承中華文化上,可謂出現了秦始皇vs.孔夫子的選擇;在探求現代化上,可謂出現馬克思vs.孫中山的選擇;在決定黨的路線上,可謂出現了毛澤東vs.鄧小平的選擇。
目前所見的組合,是傾向秦始皇加馬克思加毛澤東,而以「黨帝制」為治理的主軸。
黨帝制的治理績效可謂顯著。但是這種低民主、低人權的治理模式卻與人性的本質與文明的方向背道而馳。黨帝制或許可使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但因違反人性本質與文明的方向,所以不可能使中國「偉大起來」。
中國是超級大國,也是超級強國,如果中國永遠是在黨帝制下,其對於人性的剝削及對於文明的威脅,將成為人類文明的重大負荷。這就是前文所說,中共對世界文明的責任。
什麼是人性的本質與文明的方向呢?自由是人性的本質,民主是文明的方向。
此處僅談政治的角度。從君權神授到天賦人權,從神諭天命到社會契約,從朕即國家到主權在民,這皆是在人本及人文上朝向人性本質與文明方向的演化過程。
無產階級專政(dictatorship of proletariat)的中譯原本應是「無產階級獨裁」。將「獨裁」譯為「專政」其實是美化了。且「無產階級獨裁」又異化為「共產黨獨裁」,終至演變成連在黨內也無民主的「核心獨裁」的黨帝制。
若再問憑什麼可以實行黨帝制?答案竟是根據「馬列主義基本原理」。亦即,黨的權柄居然是由馬克思基本原理所授予的,這成了「黨權馬授」。
這樣的「黨國大論述架構」是不可大也不可久的。
誠然,如今是民主體制最受質疑的年代,甚至也是專政體制最受讚譽的時代。民主制度的缺陷畢露,但從長遠來看,自由民主體制畢竟符合「人性的本質與文明的方向」,仍應是人類歷史的歸趨。
世人皆不能無視中共今日的治理成就,但中共自己卻不能以黨帝制作千秋萬世之想。黨帝制的集中力量辦大事或許能為中共的治理添增效率,但在人性與文明上絕無可能使中共及中國「偉大」。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當不是回到馬克思與毛澤東。回到馬克思毛澤東,就是為中共及中國封頂畫線,就是鑽回死胡同。因此,中共最好是仍然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只開口的袋子,什麼東西皆可掏出掏進,進出自如,那就不必被馬克思毛澤東綑綁了。
世界不可能歡迎「以馬列化為指向」的中國。中共若能走出「黨國大論述」的誤區,其「兩岸大論述」也就能在「人性本質與文明方向」上順理成章。
以上是從人性及文明談中共的兩岸大論述。接下來看現實面。
前述中共「三論四統」的擱淺及失敗,就是現實面。國際上防堵中國崛起的情勢方興未艾,美國與中共都「一定」不能失去台灣,這是一個僵局,但也是一個「鬥而不破」的和局,將有相當長期的「僵和」。再加上台灣內部對中共及中國的日漸疏離,且「統一」的議題幾已在台灣完全消失。這些皆是現狀的特徵。
這樣的現狀預示,統一已是愈來愈困難的課題。因此,對中共來說,如何處理「未統一」或「統一前」的問題,遠比奢望「統一」更為現實及緊迫。
也因此,中共兩岸政策的目標也必須相應調整。亦即:必須將重心由「強求統一」,轉向維持「原真中華民國」的存在,以扭轉台灣愈演愈烈的「去中華民國化」。
關鍵即在放棄「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中共應改以「雙方各自相關規定(憲法體系)符合一個中國原則」(憲法說)為中心思想,在兩岸建立起「兩不路線」,亦即建立「我不消滅中華民國,你不台獨;你不台獨,我不消滅中華民國」的兩岸默契,在「大屋頂中國」下推進兩岸和平競合。
再者,中共應已體認,統一已成難題。若尚有「心靈契合的統一」之想,至少應轉向「互統一」,以期將「統一」仍然維持在「懸浮議題」的狀態,不致使兩岸脫鉤斷離。
統一,不是你吃掉我,不是我吃掉你,第三條路就是「互統一」。這也可能是中共若欲實現「和平統一」或「心靈契合的統一」的唯一路徑。如果不用「互統一」這個概念來維持兩岸情勢,「統一」這個議題就很難再在台灣存在。
中共一再說「平等協商,共議統一」,總不能說「平等共議」我把你吃掉吧?
中國若要統一,當「為人類文明建立典範,為兩岸人民創造救贖」。台灣不願被「以馬列化為指向的中國(共)」統一(併吞),這應是天經地義。在大屋頂中國下,不應是消滅自由民主的中華民國,併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應是保全中華民國,來「等待」中華人民共和國走向自由民主。這對中國及對全人類皆是正確的。
兩岸關係若欲和平競合,必須定錨在中華民國,別無他途。
準此,中共的「兩岸大論述架構」,可朝前述的演繹思路來發展:一、面對人性與文明,來思考中華民族的方向。二、繼續淡出毛澤東,以鄧小平為中共自我救贖的路徑。三、從中共的自我救贖來思考如何重建兩岸關係。四、放棄「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五、以「兩不路線:我不消滅中華民國/你不台獨」來維持兩岸和平競合。六、因此,改以「憲法說」來穩固兩岸定位。七、以「互統一」取代「被統一」,以維繫兩岸關係的基本聯結,不致離斷。
再說一次,台獨是中共的產品,這才是關鍵。
畫中有話/美麗數字下的生活壓力
2022-01-02 00:32 聯合報 / 記者曾學仁
記者曾學仁/攝影
蔡英文總統新年談話表示,去年疫情考驗台灣人民,不過也有好消息,經濟成長率預估十一年來新高,股市大盤指數也創下歷史新高。只是美麗數字下,民眾依然要面對通膨巨獸、民生物資漲漲漲的生活壓力。
民眾喜迎新年,元旦起多項新制上路,如勞保老年請領年齡再度調高一歲;在高齡化社會下,加上失業率攀升,臨時工還是要繼續打拚下去,才能勉強餬口。總統口中的天邊彩霞,靠打零工賺錢養家的底層民眾,似乎沾不上邊。
「走」過去年 虎年也要健康喔
2022-01-02 00:34 聯合報 / 蔡田/退休國小校長(台北市)
各地紛紛舉行健走迎新年。記者蔡維斌/攝影
昨天是民國 111 年(二○二二)元旦,我們健走家族循往例辦健走活動,希望用運動方式迎接新的一年。
有人說:「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快樂」,又說:「走在一起是緣分,一起走是幸福」。健走家族成立四年多,每周都風雨無阻選擇一條步道健走,有的是山林小徑,有時候是河濱,成員也多元組合,有七八十歲長輩,有年輕力壯小伙子,有的從職場退休,也有還在工作崗位奮鬥,但無論身分、角色為何?四年多走下來,我們共同的心得是:走路是全民最佳的運動。
這兩年來,我們深受疫情的影響,工作、學業和生活上,都受到巨大改變;未來新的一年,疫情是否會緩和?甚至消失得無影無縱?或是又出現新的變種病毒,疫情再創歷史新高峰?任誰都難以預料。但是不管今年情勢會如何,每個人擁有健康身體,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就像俗話說的:健康是最前面的一,而財富、地位、聲望等都是後面的○,當前面的一倒下不見了,後面再多的○都是沒有意義的。所以顧好身心健康,應該是每個人新年新希望的最大的努力目標,也是筆者最殷殷的期待與祝福。
作家吳念真在「佐賀的阿嬤」一書推荐序,也曾說過:「再苦,都要笑給老天爺看」,同樣都是積極正能量的傳遞。過去一年,也許大家過得並不如意,甚至十分辛苦,但一切都過去了;從昨天開始,新的一年已正式啟航,期許我們各自在崗位上努力打拚,一起用正向積極的正能量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有志一同】我們是快樂的「健走家族」! - 人間福報 文/蔡志鏗 |2018.08.02
每周四是我們的「健走日」。因為住處不同的緣故,我們通常兵分兩路,
一隊從捷運芝山站出發,往西走;另一小隊從關渡出發,向東行。
兩個隊伍同時沿著淡水河右岸行走,相約在八仙休息站會合。
有句話說:「要快,自己走;要快樂,大家一起走。」
製成圖文並茂的相簿和健走日誌,以供日後回味。「走在一起是緣分,在一起走是幸福。」
因此,健走家族是快樂又幸福的團隊。
我們希望走出健康、快樂的璀璨人生,也邀請您,跟我們一起走路吧!
懷抱希望 迎接新的開始
2022-01-02 00:32 聯合報 / 李凡/資深教育工作者(南投市)
波波漫畫
因輸尿管結石引發敗血症的父親,日前住院治療後醫生說卅一日出院,我握著父親手說:「卅一日出院太好了,讓我們向病痛、災難說再見,回家迎接新的一年。」他也興奮地直說:「真好!可以無病無痛迎接新年」。
朋友提到聽星座算流年的人說,今年會有些災難,要注意;我笑著說可謹慎度日但不可緊張度日,仍要樂觀迎接每一天。
我說到有個國中階段像刺蝟的孩子,大學畢業後進入長照機構服務;我雖鼓勵她選值得走且有意義的路,但其實擔憂這麼年輕,且經歷過打擊的孩子,能承受得住照護的辛苦,且看盡人生滄桑及生離死別的苦楚嗎?
剛開始,我每天上網讀她的臉書,看著她寫照顧的情形;每篇總能看到她寫照顧時獲得的感動,及獲肯定的幸福。在辛苦中,她找到生活意義,現在她仍用這份感恩的心迎接每一天。
朋友說,健康平安應是新冠疫情爆發後,大家最常彼此祝福的話,經歷過恐懼的生活,大家也慶幸並珍惜自己能健康平安。
我又提到一位罹肌肉萎縮症學生,需要親人抱他坐輪椅,且在腰上綁帶子防滑落;這樣的他並沒有被擊倒,反而懷抱樂觀與希望,在各校分享他的生命故事。去年為止,他已累積四百多場生命講座,想想生命對他已不是一天過一天長度,而是一層一層堆疊出的厚度。
我更說到訪視假日技藝班孩子時的感動。一個學水電女孩,為感謝姑姑扶養,為了分攤姑姑的辛苦且不願看到姑姑受傷,所以加入水電班行列,她說「希望學成後能考上證照,將來可以照顧姑姑」;一個中餐班級的孩子,為了讓辛苦工作扶養他們的媽媽能在下班後好好吃頓飯,所以穿起圍裙學烹調,他說「希望能學好一身好本領,能做出一桌豐盛的年夜飯菜給家人吃」。
這些孩子處在艱困環境,他們對新的一年的希望,在他人看來是如此微渺,但卻又如此有溫度;或許生活中他們欠缺的比一般人多,但他們卻將希望放在服務他人、幫助家人上,不管日子是否充滿荊棘挑戰,他們依然樂觀地迎接每一天。
蔡總統元旦談話,強調今年穩健執政四大主軸,其中維持經濟發展動能、鞏固社會安全體系確是重點。想想我們面對兩年來疫情挑戰的堅持不懈,展望新的一年,在彼此祝福並賦予民國 111 年(二○二二)更多期許時,是否也該像這些孩子一樣,想想是否能為別人做些甚麼,並從中找到生活的意義,慢慢堆疊出生命的厚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