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30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憲法該怎麼修?\星期透視/民主破網未補 奢談年齡下修

◆  名家縱論/憲法該怎麼修?
◆  大屋頂中國總論 ⑦/兩岸前景悲觀或樂觀? (系列完)
◆  星期透視/民主破網未補 奢談年齡下修
◆  虎年心慌慌 期待團圓平安
◆  創意圍爐 翻轉女力過年困境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憲法該怎麼修?


2022-01-30 04:10  聯合報 /   蘇永欽(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立法院修憲委員會22日將18歲公民權修憲案送出委員會,圖為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後排左一)與民眾黨立委張其祿(左二)交換意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修憲委員會在國民黨委員缺席下,通過十八歲公民權案,提請院會討論。民進黨總召再次表達遺憾,並譴責國民黨「歷史會記住這一天」,「歷史會鞭屍」云云。其實修憲程序還長,修憲委員會還有七十幾件提案未審,本案到院會又會如何發展,都在未定之天,總召大發雷霆前,其實可補一下歷史和憲法課。

報載國民黨缺席是為抗議民進黨黨團罔顧召委有五位(三民二國),不等排好輪值,自己人連署就推選會議主席,顯然違反修憲共識決精神。只要對修憲基本常識,都不會認為這是小題大作,我參與第二屆國民大會兩次修憲,國民兩黨僅僅為了程序問題就兩度吵到大法官那裡(第三一四和三八一號解釋),這當然是很嚴肅憲法問題

為什麼強調共識決?我們都知道,在多數決民主原則下,決策結果可以是贏者全拿,也可以是各取一定比例,如六:四或五:三:二,後者就是共識決,兩種決策模式反映的是不同民主理念與文化,沒有對錯或違不違憲問題。但修憲不是一般決策,憲法是有關如何決策分權)及決策界線人權)的基本決定,因此須排除贏者全拿,絕大多數民主國家採取的不只是共識決,而是高度共識決,也就是除不讓最大政黨主導外,還要讓主要反對黨保有杯葛空間。

道理很簡單,你不能期待政黨都由聖人組成,如果任何階段最大政治勢力有可能主導修憲,讓他們量身打造最有利遊戲規則,再要防止民主不朝向一黨優勢傾斜,即很困難。至於這個足以確保高度共識決門檻,到底該定多高,才不至太高,以致任何合理調整都難通過,當然要看每個國家情形而定;對於有多黨傳統歐陸國家,兩院各達三分之二大概已可確保沒有主要政黨點頭什麼都改不了。我們憲法則是從一開始就拉高到必須四分之三同意,尤其是立法院提案情形,有四分之一多一票政黨只要不出席就可阻擋任何修憲案。

這個特別多數有沒有造成修憲困難,甚至延誤必要憲政改革?「歷史」告訴我們,扣掉第一屆老國代制定增修條文,我們在十三年內已六次成功跨過四分之三高門檻修憲,前面二次國民黨席次超過四分之三,說明四分之三其實未高估台灣式壓倒性勝利,但這種獨大優勢當然不會經常發生,到第三屆後,四次修憲都是國民兩黨共識決完成,其中三次執政的是國民黨,一次是民進黨,不要說實體內容上有哪一條是其中一黨不可退讓底線,即使只是程序上發生執政黨自行推舉主席開會,這些修憲案有可能通過嗎?

所以總召大人發火前,有必要先搞清楚,現在進行的是修憲,任何便宜行事都不可取。至於國民黨黨團有何打算,不得而知,我的建議是,除非真有什麼非通過不可修憲案,在總召道歉前,可以不用進委員會。但就修憲委員會送到院會案子,還是應從國家大局好好想想對應之道。比如任何夾帶降低修憲門檻案子,一律以不出席封殺。反之,像十八歲選舉權值得審議案子,就應該從保障人民正當參政權角度予以支持,尤其實現創制複決公投法都已降低,並沒有什麼副作用,有何反對之理?這裡真正值得關注的是,立委如果在意人民參政權,怎會把創制複決的公投和大選脫鉤,使通過變得無比困難,且正因明知如此,才會決定把修憲公投和大選放在同一天,公然對有利執政黨和不利執政黨者做差別待遇,難道不是歷史最該譴責以黨霸民

所以建議國民黨黨團作法是,在院會支持十八歲選舉權,但應善用憲法為主要反對黨保留杯葛空間,以修改公投法第廿三條使其原則上在大選日舉行為支持主要條件,以完整落實憲法保障人民參政權。也許有人會說,他們會不會修完憲又改回來?且不說這太打臉台灣價值,容我做個小小臆測吧:只要不能降低修憲門檻,蔡總統應該已經意興闌珊了。












星期透視/民主破網未補 奢談年齡下修


2022-01-30 04:10  聯合報 /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立法院這會期啟動修憲工程,發動修憲的民進黨初步聚焦在18歲公民權等議題,圖為民間團體推動下修投票年齡。圖/台少盟提供


國民黨智庫上周針對修憲議題召開公聽會,會中筆者對國民黨附和民進黨投票年齡降到十八歲的修憲主張,深不以為然。年輕族群中,民進黨享有數倍於國民黨的支持度,鼓吹降低年齡門檻必然,但國民黨拿香跟拜讓人費解;尤其,過去三年各種民調顯示,國人反對降低比例均遠高於贊成者。筆者觀點立刻招來網民出征,甚至有人批評我是「活在未開化社會」。

投票年齡政治學者眼中,從未被列為民主化指標。例如,民主監看組織自由之家」,便未曾將投票年齡視為評斷依據,否則台灣政治權利得分便不可能高於十八歲可投票的美國。的確,各國依民主程序,考量民風與國情,當然可自主決定國民投票最適年齡。

主張降低投票年齡者,常以全球有高達九成國家採行十八歲門檻,台灣必須跟上潮流。但各國降低投票年齡主要集中兩大波段,一是二戰間有大批青年戰死沙場,為感念他們保家衛國,降低投票門檻乃成某種形式報償;於是由捷克開始,歐洲各國出現第一波降齡潮。第二波則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成長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受到人類文明史上最完整與普遍教育,經濟上也比兄長們表現得更獨立,降低參政年齡似乎也理所當然。於是,包括美國在內,多國再次啟動調降投票年齡風潮。

江山代有年輕人但年輕人責任感與價值觀卻不見得代代相同新興民主國家如錯過上兩波降齡潮,現在只因「多國採行」便盲目跟進,恐怕會有時不我予感慨因為年輕人已出現質變

美國時代雜誌民國 102 年(二○一三年)曾以封面專輯,探討八○後出生「千禧年世代」特質。作者開宗明義指出:「歷史上每個世代老人,總說年輕一代比他們懶惰、被動、自私、與淺薄,但本文這樣說是嚴肅的,因為我有統計與學理依據。」

根據該文描述,過往人類文明傳承,主要乃透過父兄、學校,與職場,但在網路騰飛千禧年年輕人有七成以上知識來自網路同儕是人類第一個平輩交換學習為主世代但也因此造成這個世代人云亦云特徵

此外,網路虛擬生態養成年輕人自負又自戀高比例虛假訊息又使年輕人躁動晚熟。由於社會對這個世代成長遠比過去更為呵護,他們是較少遭到打罵的一代。高度呵護使得他們對權威態度迥異於兄長,他們是「第一個不反叛的青年世代」;但呵護也產生強烈自尊心,讓這個世代在職場上表現得較不合群,只知在虛擬空間尋求慰藉與逃避根據美國國家健康局統計這個世代自戀病徵,為六十五歲以上者的三倍。

職場不合群,使得千禧世代競爭力不如父兄,調查中發現,美國卅五歲以下年輕人自認屬於中產階級比例,是半世紀以來新低,自認屬於勞工階級比例則大幅升高。怯於面對現實社會,也延後這個世代進行重大決定,如結婚、離巢等時間點。根據統計,廿九歲以下年輕人多數仍與父母同住,主因不在高房價,而是心態上「靠爸」,不敢面對現實挑戰

根據中選會資料,目前選舉時在外工作或求學者,粗估約兩百萬人,其中多數無法在投票日趕回投票。投票年齡若下降至十八歲,則台灣增加首投族約一百萬。前者只需修法可不在籍投票便可讓他們享有投票權;後者則需透過修憲始能成功。若多數國家都允許十八歲投票,是個我國必須跟進的理由;那所有民主國家都實施不在籍投票,台灣何以視而未見?擴大政治參與卻刻意排除最有生產力與判斷力的一群,國民黨若還拿香跟拜,便怪不得自己選舉連敗了。














大屋頂中國總論 ⑦/兩岸前景悲觀或樂觀?


2022-01-30 04:10  聯合報 /   黃年
大陸天安門廣場。 美聯社


現在,在兩岸問題上常聽的問話是:樂觀或悲觀?

我應當是對兩岸前景尚存樂觀者,否則我這些論述就失去憑藉。

兩岸前景仍有樂觀的理由,因為「自由是人性的本質民主是文明的方向」,人類的發展終究是朝向「人性的本質與文明的方向」。中國未來也當如此,所以兩岸前景亦當如此。

因此,中共雖曾有毛澤東,曾有文化大革命,但也有鄧小平,也有改革開放,可見中共為了自我救贖,亦有自我轉型潛能。只要跟對了人,走對了路線。

鄧小平與毛澤東都證實了一件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世人必須承認,中共今日成就是巨大的。因此,我屢以「為山九仞百尺竿頭」形容今日中國。這裡潛台詞是「功在一簣更上層樓」。這一簣,這一階,就是要一丁一點為中國增添自由民主的元素。慢慢加,不要停不要再回到馬克思、毛澤東不要封頂,不要劃線回頭不是岸

我一再地說,中共不要再回到「馬列主義基本原理」,那是一條「死胡同」;而應當用好手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一只「開口的袋子」,進出自如。莫說這是玩弄文字深意在焉

從大背景來看,中共只要繼續操作靈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要返回作繭自縛的「馬列主義基本原理」,中共就可能自救,中國就可得救兩岸也可得救

再從兩岸現實操作來說。習近平迄今仍是「和平統一」的壓艙石主張和平發展」、「融合發展」。他的「心靈契合的統一」,雖然只是七個字,但這七字卻可謂使「和平統一」由意識論進入方法論。這七個字可能顯現了他的抱負、信念、道德與境界。

當下,「一國兩制」對台已成僵屍政策,如何填補這個「兩岸頂層論述」真空,應可寄以樂觀的期待。

倘若中共能以「心靈契合的和平發展」為過程論,而以「心靈契合的和平統一」為目的論兩岸前景就有保留樂觀理由

就我來看,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的馬習會就是兩岸在「一中各表」的重要試探,可徵此一路徑在兩岸皆有其潛在的可能性。

再就台灣言。台灣在國際「不支持台灣獨立」的侷限下,法理台獨應當已可擱置。「內殺型台獨」必有走到底的那一天,屆時台灣社會就會逐漸領悟:在因應兩岸關係上,中華民國仍比台獨強。

民進黨應當利用如今在「恐怖平衡鬥而不破」下「中美僵和」的這一階段最佳機遇期,改變其兩頭落空的台獨路線。

所以,我們對兩岸前景仍有樂觀的理由。

但是,不可諱言,當下悲觀的氛圍仍是壓倒性的,使人難以樂觀。

主要的現象是,民進黨內受到「內殺型台獨」的制約沒有扭轉兩岸操作的勇氣與能力,使兩岸完全失去和平競合可能性。同時,台灣民眾又沉浸民粹迷幻中,不能跳脫台獨綁架。那麼,就會一路走到黑。

內殺型台獨」儼然是民進黨自己組裝起來科學怪人,已開始對民進黨內殺反噬(按,請看近日因蔣經國議題蔡英文受到內部的攻擊)。內殺型台獨挾持了民進黨,民進黨又綁架了台灣,致使兩岸關係深陷泥淖

在此同時,台獨也使中共失去其他選擇,因此北京可將計就計,只要掌握「法理不可台獨/經濟不能脫鉤」兩要領中共就可能繼續逼使台灣陷溺於作繭自縛的「內殺型台獨」,互鬥內耗走投無路不知所終

如此,內殺型台獨不但使台灣自殺,也是中共借刀殺人利刃,這是將計就計。內殺型台獨得不可開交坐收漁翁之利

亦即「利用台獨」,幫助台灣加工自殺

反過來說,台獨也在利用中共。民進黨一面渲染中共武力威脅,另一面放大「九二共識沒有一中各表,沒有中華民國空間」芒果乾亡國感),搖身一變成抵禦武統的「中華民國捍衛者」。此一「以武統掩護台獨理論信手拈來全不費功夫正當化了台獨,也營造了「懼統容獨」的氛圍

若朝此一思路推演下去,兩岸前景就是悲觀的。我也是悲觀者。

樂觀悲觀。我認為,如果中共與台灣都能在「大屋頂中國」下維持中華民國,兩岸關係就是樂觀的。或者,倘若中共與台灣,只要有一方能用心保持中華民國(特別是台灣方面),兩岸應仍有可以維持和平競合樂觀。但如果中共和台獨都以消滅中華民國為目標前景必屬悲觀兩岸關係必無善終

最後談一談國民黨的角色。

國民黨與中共及台獨的不同處,在持守中華民國,這其實正是站在中共與台獨的交集點上,是國民黨的優勢。但國民黨的問題卻是在中華民國立場上竟然愈來愈退縮愈軟弱,甚至視中華民國政治原罪彷彿不可告人

國民黨若要在中共與台獨的夾殺下打開一條生路,就當聰明且勇敢地主張中華民國不可消滅論」,中華民國不可消滅於台獨,也不能消滅於中共

國民黨應主張:台灣以中華民國面對中共,而不是以台獨面對中共。台灣以中華民國面對美國及全世界,而不是以台獨面對美國及全世界。台灣以中華民國面對大陸十四億中國人,而不是以台獨面對他們。

國民黨以中華民國面對二千三百萬台灣人,不會在台灣人面前主張「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中華民國終將滅亡論」。

國民黨認為,對全中國,三民主義優於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對台灣,「辛亥革命論述」的外擊性較諸「二二八論述」的內殺性有益。

國民黨應站在「人性的本質與文明的方向」上,努力扭轉中華民國被汙名化被碎片化及被否定化,致力重建中華民國的自尊與自信。

國民黨當相信,中華民國是兩岸定海神針,所以國民黨捨我其誰、當仁不讓地撐持起這隻定海神針。

國民黨對中共軟弱,也對台獨軟弱。不能建立起肆應內外的「中華民國大論述架構」是國民黨在兩岸愈來愈邊緣化致命原因。然而,中華民國卻正是兩岸問題中心點,是國民黨使之邊緣化了。

國民黨恐將滅頂中華民國不是一根稻草,而是國民黨的諾亞方舟

國民黨的搖搖欲墜,使中共與台獨失去平衡器,也是兩岸前景難以樂觀原因

系列完















虎年心慌慌 期待團圓平安


2022-01-30 04:09  聯合報 /   李淑娟/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春節將至。 本報系資料照


「除夕早上,回家的票已訂好,但是看看疫情,心裡有些擔憂。」廿幾歲女子,邊剪著頭髮邊說。

五年來,在社區連鎖美髮店,見她從幫忙洗頭、按摩助理,一路當上設計師,還半工半讀大學畢業,她說:「去年逢疫情,連線上畢業典禮都沒有,九月疫情趨緩,才回學校拿證書,雖有遺憾,但萬事以健康優先考量。」

我提醒她,記得上網預約第三劑疫苗,互相祝福年後平安再相見

今年過年和往昔不太一樣,提早返郷的友人説:「除了家人相聚,很多聯誼取消了。」假期很長,便當店的妺仔還多留一天,在台北整理行李,再返回中部老家,準備一如往年和朋友去逛鹿港,聊天唱歌。



劉錦得/退休國小校長(彰縣和美)
每年除夕,許多宗親都會回來宗祠祭祖,一來感謝祖先庇蔭;二來藉此聚會聯繫家族情感;今年眾多親戚擔心會否因此有人被感染,尤其住桃園的侄兒和住高雄的叔叔,都打電話來徵詢,因他們深知桃高都是疫情高風險區,唯恐讓家族遭感染,不敢貿然回來。至於住台南與新北的女兒們,日昨也徵詢我可否今年暫不回來,一樣擔心O魔病毒傳播…哦,畢竟群聚容易造成破口,讓我們陷入愁雲慘霧之中。

行政院長蘇貞昌雖向國人喊話,面對疫情,戒慎不恐懼;但如今染疫人數六都都淪陷了,讓人心惶惶!看來這個年很難過,雖然我們戒慎,不過要不恐懼,很難呀!



李月治/服務業(台北市)
年前最後上班日,從老闆手中接過那不夠厚實紅包,那是辛苦一年的年終,雖有點失落,同事說我們應該為自己按一個讚,感謝過去一年很努力的自己。和同事分手後互道新年快樂,並許下新春之約,來年要平安幸福

老家在南部女孩早收拾好行李,踏上返鄉路,北漂工作三年,流過淚,受過傷,帶著一身疲憊,只想到家人的期盼。她說,阿嬤每年都會親手做年糕等應景食品,她彷彿聞到家中濃濃的年味了。,是最後的堡壘,永遠有一扇窗一盞燈,在等著遠方遊子返鄉,疫情也擋不住回家路。

從雲林來台北工作的父親,去年疫情爆發,好幾個月不敢回家,因南部妻子罹癌,雖控制得不錯,妻子還是小心叮嚀,希望他在還沒打疫苗前暫且不要回家。平常他只能窩在工廠宿舍,和妻兒視訊聊天,現在他終於打了三劑疫苗,可以回家圍爐了。















創意圍爐 翻轉女力過年困境


2022-01-30 04:09  聯合報 /   王如玄/雍展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圍爐是春節傳統之一,但準備年夜飯常令主婦感到頭痛。 圖/pixabay


最近看到一個魚餃廣告耐人尋味。每每看到國外一些令人感動廣告,總令我感嘆台灣為什麼沒有這樣具性別內涵廣告

曾看過俄羅斯女性運動用品廣告,廣告詞說:「女人是什麼做的呢?鮮花?戒指?八卦?果醬?這就是一般人認為的。但,不是。女人是鋼鐵做的,是努力認真自我奉獻、是可以面對挑戰的,有毅力、有恩典、是整個民族感到驕傲的。不怕跌倒受傷勇於面對痛擊。是勇氣與握緊的拳頭做的,是獨立與技巧做的,有熱情也有尊嚴,女孩的本質比石頭更堅硬,比火焰更強烈,是自由的且尊重別人的,是懂效率有成果的,這才是女人本質啊!」最後告訴女性:「你做了什麼,成就你是什麼。」「 相信自己多一點!」

也曾看見印度洗衣精廠商推出一支洋蔥廣告。談到「做家事是媽媽的責任?」影片中媽媽下班回家忙著打理家務,丈夫則坐在沙發看電視,做客老父親看見這一幕心中充滿不捨與懊悔,為女兒寫下道歉信,惹哭無數網友:「抱歉讓妳一個人承擔所有事,抱歉從來沒有在妳做家事時阻止妳。我從沒告訴妳這不是妳一個人的工作…也是妳先生的工作。但我要如何開口?我也從來沒有幫妳媽媽做。妳學到的是妳從小看見的。或許我的廚藝不是最好,至少我能幫忙洗衣服。現在正是時候 -- 做對的事了。我為每個做錯誤示範爸爸感到抱歉。幸好一切不算太晚。」片中的老父親回老家後,開始幫老伴分擔家事。廣告播出短短兩周就超過六十萬觀看者,讓網友重新思考家事是誰的責任。

台灣有沒有類似的廣告?這個賣魚餃廣告,讓我看到了希望。

每逢過年,全家歡慶賀新年時刻,但根深柢固習俗文化,仍讓女力面對過年困境。「性別意識」在家庭往往是複雜且不易撼動的場域。「過年回誰家、誰來做家事」只不過是日常性別不平等戰場延伸。婚姻讓女性不管是在娘家或婆家都形同外人,在夫家她是外姓人,在娘家是潑出去的水。

大年初一出嫁女兒不能回娘家,肇因會給娘家帶來厄運、吃垮娘家等迷信文化。有些女兒初二要回南部娘家,但考慮過年期間交通壅塞,初二車票不易訂,年初一晚上預先回南部,卻不能直接回家,須先暫住旅館,等天亮再回娘家,折騰一番。

又因娘家礙於社會及鄰居離婚女性不平等對待社會壓力,也不許其回娘家過年,避免街頭巷尾議論紛紛。但離婚男卻可回家等母親做年夜飯圍爐。

已婚女性也有同樣的處境。念及母親(或父親)吃年夜飯時一人在家,尤其是父母一方當年過世,另一方第一次經歷一人除夕當下,想要回娘家陪伴,礙於夫家須全家除夕圍爐傳統,只能擔憂娘家親人狀況,忍受煎熬。

未曾想到一支魚餃廣告,能告訴我們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一個中午圍爐,一個晚上圍爐,還說中午圍爐比較好消化!貼心的公婆幫媳婦準備回娘家伴手禮,真令人羨慕!

雖然日常生活中,每天湧入訊息目不暇給,忙時會直接跳過,但偶爾朋友發來短片,也會有讓你暫時停下腳步想想時刻,這時候就會感謝這些短片製作,讓我們可以有深刻感動會心一笑,讓妳重新思考生命價值及選擇特別感謝製作者付出與用心 -- 因為有你們,社會更美好。如果可以,是不是可以有更多這樣有深度的廣告?更重要的,今年的年夜飯可以如何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