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1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現代心學—王陽明\星期透視/兩岸最不需要的就是相互仇視

◆  大屋頂下/時空環境不同 台獨已進入「彼得原理」
◆  星期透視/兩岸最不需要的就是相互仇視
◆  名家縱論/現代心學—王陽明
◆  防疫下半場 落實清零
◆  心防鬆懈 漏網之魚還有多少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現代心學—王陽明


2021-01-31 05:09  聯合報 /   林蒼生(作者為統一集團前總裁、三三會顧問)
王陽明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大慧宗杲禪師說,靜處悟禪容易,動處悟禪難人的心識思想常在動靜間擺盪動之間存在著不同智慧宋朝理學與陽明心學是明顯對比。朱熹理學在武夷山的山明水秀中養成,王陽明心學卻成熟於顛沛艱苦生涯中。其中道理頗值玩味。

朱熹與王陽明皆致力於格致的参悟,所格方式不同,結果就有極大分殊。朱熹格物是以客觀世界的理,去對治主觀人心的欲,因此須求理於世間事物。王陽明持相反看法,認為心即理。只要堅守乾淨的心(良知),做乾淨的事(致良知),自然心與理合,故說「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理學由物指向心心學由心指向物,兩者之別,正如大樹,心學是樹之根,理學是枝葉,這是陽明心學凌駕理學,逐漸大放光彩原因

五百年來,陽明心學造就曾國藩、梁啟超、蔣介石、毛澤東等人,也引發日本新思潮,使明治維新成功,成現代化大國。當時打敗俄國艦隊的東鄉平八郎,是陽明信徒,他隨身攜帶「一生伏首拜陽明」字牌,沉著穩定。這功夫是陽明心學的寫照。

臨危不亂來自心胸涵養深厚,陽明心學由心即理,理與宇宙萬物為一體,因而心胸廣大,同理心鋪天蓋地,使自己遠離私慾支節纏繞。在佛法叫覺性,在禪宗叫無心,在道家為心齋,在壇經是無念,陽明心學將之融成一體,以簡明方式成一系統,使學者容易入門。王陽明一生,由立志、立誠、格物、致良知、知行合一,終於在晚年提出四句教,前後幾十年,剛好見證王陽明一生艱苦行徑的心路歷程。

良知良能是孟子提出,此後少有人發揮,直到王陽明再以這人性本初最原始無染的心叫良知,來與天理相通為一體它是人心中永不滅的光明,只要循著光明無染的良知走,人人皆可為聖賢,這叫致良知。如此由良知到致良知,一氣呵成,涵括格致誠正的內聖功夫;這套實踐功夫,簡單明白,不是理論,更非宗教。

後來提出知行合一,陽明心學便大致完備。知行合一有個重點,王陽明認為一念始動,便已是行了。一念始動,良知便已知善或不善,善馬上行,不善馬上克制,是為知行合一。它與佛法的「參話頭」,儒家的「慎獨」,頗相似,如說吸收佛道以融入於儒,使心學更為豐富,似也成理。

有次弟子陳九川生病,王陽明告訴他,心不病,身就不病。並言及「凝思靜慮,擬形於心」可扭轉命運。意即正面觀想,可使觀想成真。我相信王陽明已領會心靈能量的真相。今日世界疫情遍地,如以心學觀念看,時時保持心靈淨潔不染,良知中不與病毒敵對,不生恐懼,浩然之氣升起,病毒就不會危害

致良知建立在心即理、心外無物基礎上。他說過一段話很美,「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之心外。」陽明心論經得起科學考驗

王陽明廿歲前嘻笑率真,祖父王倫逝去,忽然知錯而正襟危坐,連寫字一絲不苟。讀書也一樣,他以朱熹的「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循序致精,為讀書之法」,終身嚴謹奉行,令人敬服。

廿一世紀科學突飛猛進,手機電腦方便了生活,卻退化了腦筋;世界局勢雜亂,東西對立嚴竣,在這艱困時候,如果陽明心學能成為世界心學,正如大慧宗杲所言,在艱困中須有動處悟禪心學,那麼陽明心學將是未來濟世首選

王陽明臨終時,弟子問有什麼話要轉達於世嗎?王陽明只說:「此心光明,夫復何言!」原來只要心地光明,照古照今,所照之處,即是良知。良知永世長存,廿一世紀也應是致良知的世紀吧!











星期透視/兩岸最不需要的就是相互仇視


2021-01-31 05:05  聯合報 /   邱坤玄(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備忘錄,譴責反亞裔美國人的種族歧視言論、仇外與褊狹行為,備忘錄要求各機關徹查並移除「中國病毒」這類指涉。路透社


美國總統拜登從川普手上接收了一個既分裂又失格的國家,他上任後最大挑戰是恢復美國建立與捍衛的秩序(order)。

首先是國內秩序,拜登要努力控制冠狀病毒疫情、消弭紅州與藍州的對立、緩和兩黨極端化的趨勢、重建對民主制度的信心、促進種族平等。其次是國際秩序,維護美國所建立的制度與規範,推動多邊主義外交,恢復盟邦與夥伴對美國的信心。

美國的印太事務則是由歐巴馬時期「重返亞太」的規畫與執行者坎伯(Kurt Capmbell)負責協調,他最近撰文指出在印太地區重建秩序,需要維持權力平衡與秩序的合法性,盟邦對此的支持則成為不可或缺。雖然他主張現實主義的權力平衡,但是他不同意在此主義下,讓中共在印太地區享有與其經濟實力相當的勢力範圍。

拜登政府仍將中國大陸視為最嚴峻的競爭對手,但是強調競爭下的共存與合作。美國必須加強自身的威懾能力,維持在軍事事務、關鍵技術創新和研發的全球領導地位,在區域平衡下與中國大陸競爭,包括南海、科技、台灣,與網路。同時與中國大陸在防疫、氣候、經濟、武器管控等議題合作。雙方關係進入大家熟悉的鬥而不破,雙方關係的另一個面向,是即使有合作,也會是合而不固。

在兩岸平衡政策下,拜登將逐漸回到美國傳統的一個中國「政策」,鼓勵兩岸對話、降低緊張。同時在兩岸保持戰略模糊的立場,嚇阻中共對台用武,同時表明不支持台灣獨立,但支持台灣擴大國際活動空間,加入不以國家主權為單位的國際組織。

美國印太政策的成效,主要取決於此區域的權力分配情況,據國際貨幣基金統計,民國 109 年(二○二○年)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已達美國的百分之七十,差距之小前所未有;地緣政治學者認為就如美國將加勒比海視為內海一般,中國大陸也將尋求在南海建立其勢力範圍

中共在歷經川普近三年強硬遏制下,已經深刻意識自力更生的迫切,也清楚理解自己的底線與底氣。中共將透過「十四五規劃」,在關鍵科技上尋求創新與自主,在國際上則善用統一戰線,藉著主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及簽署「中歐投資協定」,尋求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合作平台,同時在印太建立勢力範圍。

美國的兩岸政策已重開機,回歸美國傳統制度與價值,包括最近拜登下令禁止「以病毒起源的地理位置」稱呼新冠肺炎,避免引起種族歧視與助長仇外情緒。雖是小小的改變,卻展現了包容與偉大,一個以自己制度與價值為傲的國家,就不需要以詆毀與仇視對方的方式,來凸顯自己的優越。

我國領導者應認清當前國際政治本質,要推行平衡的政策與具備同理心的胸懷,追隨美國是現實需要,但不要忘了經營中國大陸。當前大陸政策最需要的,是改善兩岸氛圍與展現善意;作為第一步,可以仿效拜登總統下令禁止對大陸使用歧視性語言與宣傳,鼓勵兩岸多面向交流,展現我們的自信心。現在兩岸最不需要的是相互仇視,如果與大陸十四億人民為敵,那才是我們最大的威脅與悲劇。











大屋頂下/時空環境不同 台獨已進入「彼得原理」


2021-01-31 05:00  聯合報 /   黃年
我駐美代表蕭美琴獲邀參加美國總統拜登就職典禮,民進黨政府宣傳是台美斷交42年來首度。圖/取自蕭美琴臉書


蔡英文團隊將蕭美琴現身拜登就職會場說成「台美斷交後首次受邀」,已演成種種羅生門,一張蕭美琴在牆邊隻身留影的照片更為此事增添了幾分辛酸。

蔡政府炫耀蕭美琴的牆外照片,但蔡英文當年卻曾將轟動國際的「馬習會」說成「令人失望,甚至憤怒」。

在蔡英文團隊的操作下,台美中三邊關係中,馬習會的成就居然還不如蕭美琴一張牆外照,這正是整個國家戰略極度扭曲與錯亂表徵

為什麼要將兩岸仇恨操作成上升螺旋?又為什麼要攀附美國到不識禍福?台美中三邊的平衡點何在?台灣的主體性何在?為什麼蔡政府竟是如此泥足深陷,不能自拔?

先說兩岸角力。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的馬習會可說是為當年選情看好的蔡英文而舉行的,意在將兩岸關係拉到「雙方領導人會面」的高度,並試探「一中各表」的操作,期待蔡英文就任總統後能跨過這座「和平大橋」。蔡當時雖稱馬習會「令人憤怒」,但後來卻說「蔡習會,聽起來滿誘惑的」,可見她不是看不出底蘊。但是,蔡英文畢竟更禁不起短線操作的誘惑,遂將「仇中抗中」炒作到如今這種不能自拔的地步。

再說台美關係美國智庫人士葛來儀,拜登政府將採行對台灣「不傷害」(doing no harm)政策,較不會像川普那樣把台灣當作對抗中國的武器。她甚至說,台灣低估被川普出賣的風險,如今雖「閃過子彈」,卻仍將付出代價。但是,葛來儀看透川普,蔡政府卻看不穿,對川普一往情深,以致落得:「良人者,所仰望必終身者,今若此。」

為什麼說馬習會「令人憤怒」,為什麼覺得蕭美琴的牆外照可炫耀國人?(殺風景,突然冒出一張胡志強、蕭萬長和柯林頓的同框照)為什麼對中國大陸找不到和平競合之路?為什麼好像台灣不作美國的棋子就不能面對北京?

主要原因是民進黨及蔡英文自認是靠台獨在台灣立足,但也被台獨綁架

但是,台獨已進入「彼得原理」。彼得原理說,一個人不斷晉升階位,終會超過他的才能,而致不能勝任。同理,一個原本可能有效的政策或戰略,當「時空環境不同」,也會超過它所能勝任,可說進入了彼得原理。簡述因由

民國 59 年(一九七○年)代,台灣民主大潮湧動,黨外運動的第一目標是在推翻國民黨,並在外顯的民主訴求中包裹了若隱若現的台獨因素。所以,這套「民主加台獨」的政治論述,在黨外運動至民進黨向國民黨爭奪政權時,皆是站在「異議者反對黨革命者」的立場而建構的,因此以國民黨及中華民國為敵人。至民國 89 年(二○○○年)民進黨贏得政權,可視為「內殺型台獨」的成功。

但是,民進黨欲從在野黨晉位至執政黨,就必須思考「內殺型台獨」的擴張力不足。因此有民國 88 年(一九九九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以降低《台獨黨綱》的「內殺力」。

台獨的另一面向是「外擊型台獨」,就是要用台獨來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試圖改變國際間的「一中政策」。但是,在兩岸實力愈來愈懸殊的走勢下,想用台獨來抗衡北京可說已無可能,但台獨不死心,碰到了川普這樣的人物,遂毫不掩飾地百般攀附,好像認為可以把川普當作「台灣的貓腳爪」,將川普視為替台灣擺平甚至毀滅中共的寄望。這其實是「外擊型台獨」的異想天開。

民主加台獨,是「異議者/反對黨/革命者」的有效訴求,用來仇恨中華民國及推翻國民黨,這是「內殺型台獨」的成就。但是,等到民進黨成為中華民國的執政黨,必須面對兩岸、面對國際,台獨卻不能應對中國大陸,也無力改變世界的「一中政策」(連龐培歐也稱台灣是「自由中國」),即可見「外擊型台獨」的心餘力絀。

內殺厲害,外擊破功在野流暢,執政瓶頸台獨是異議者的玩具,中華民國是執政者的責任台獨因此進入彼得原理

固然,台灣必須攀附美國,但應當以中華民國與美國互動,而不是用曖昧的台獨操作來與美國互動。

美國在「一中政策」下(不支持台獨),與台灣維持《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持續軍售,甚至在川普時代出枱了許多突破性的友台法案,這些,都是在「一中政策」的「掩護下」進行的。「一中政策」對美國而言,是成本最低、擾動較小的友台架構。如果美國支持台獨,豈不是庸人自擾?

一言以蔽之,台灣持守中華民國,使美國「更方便」支持台灣。

川普將台灣喻作筆尖,中國喻作書桌,雖強調兩岸的實力懸殊,但可用筆尖戳書桌。最近傳出,在民國 90 年(二○○一年)曾公開反對台獨的拜登,近日曾將台灣喻作「中國的尾巴」,踩尾巴,中國會痛,反彈就很大。筆尖與書桌是兩個分別的物件,但尾巴與身體卻是有機的整體固然,由於民主價值地緣政治,拜登仍會挺台,但台灣必須警覺筆尖論vs.尾巴論」的差異。

再談台灣如何與北京互動?在台美中三邊關係中,蕭美琴的牆外照不可能換來美國支持台獨,但馬習會卻是兩岸領導人平起平坐,對一中各表進行實作的試探。

兩岸關係,站在台獨立場,就不可能保住中華民國;但站在中華民國立場,就有可能邁向「一中各表/大屋頂中國/和平競合」。

蔡英文畢竟不敢對北京公開主張台獨因為,北京必動手,美國扛不起,也不是台灣主流民意。但蔡政府儘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公開大聲主張「中華民國不可消滅論」,這對中共不是台獨,對美國是一中政策,也守護了台灣的主體性。

蔡英文自己必須先站穩了中華民國,才可能將中共拉回「一中各表」。就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中華民國有哪一點不比台獨強?

面對兩岸,台獨絕無出路,中華民國才可能有空間。台灣的兩岸立場應當是我不台獨,你不能消滅中華民國

當美國的兩岸操作可能從「筆尖論」轉向「尾巴論」,蔡英文也必須把目光從蕭美琴孤單的牆外照轉移到馬習會留下的珍貴啟示。

時空環境不同,台獨真的已經進入彼得原理

上周《大屋頂下》說:如果沒有了中華民國,台灣在攻守戰略憑藉上,可說就是一無所有。對於國家定位,民進黨絕不能向台獨再試探,而應致力於中華民國的再鞏固。













防疫下半場 落實清零


2021-01-31 04:43  聯合報 /   王任賢/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台中市)
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冠肺炎群聚疫情延燒,昨天宣布新增四例本土病例,且因確診病例到平鎮某醫院看診,使疫情延燒到第二家醫院。記者余承翰/攝影


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又出現四例新案,案九○七、九○九、九一○是由案八六三居家隔離接觸者中篩查出來病例。案九○八為案八八九不同診間病人陪伴家屬。這四例是指揮中心虛心接受民間專家學者建議,改進原來不適用於本土病例防疫政策,獲致的結果。這四例可認定為新政策的實踐,不能歸類為疫情惡化的指標。

本土病例接觸者,疫調並不管用。因為密切與非密切接觸者界線已模糊,用來決定篩查,已不靠譜。學者專家在本土疫情出來之際,就建議應揚棄刻花式疫調,改以足跡接觸者匡列。建議當初並未被接受,因為這篩查方法源自大陸,成功運用在武漢及各地疫情爆發,成果斐然,還被定名為「清零」篩查。

由於未動員篩查能量,「清零一直沒落實。直到這次,原本疫調無法全匡出病例。指揮中心雖嘴裡不說,暗地早動員貨櫃採檢車進駐部桃,對部桃所有人員執行多次廣篩。案九○八就是這樣篩出的,指揮官還親口證實二月四日還要在部桃再進行一次「清零」結案篩查,當「清零」由指揮官口中說出時,真是讓人熱淚盈眶。案九○八也被認定為「清零」政策的成果驗證,是個正向病例,雖然是在平鎮醫院接觸者,只要再度落實「清零」篩查,也能很快解決。

這次部桃事件,指揮中心縱放確定病例接觸者採陰後回家,是第二波傳染原因。錯誤源於誤認醫護接觸者篩查,等同秋冬專案醫護擴大篩查,沒有執行居家隔離十四日。經專家點出,指揮中心虛心接受將所有確定病例接觸者,一律十四日隔離。醫院病房不足,風險較低的改採居家隔離也是不得已。居家隔離仍是隔離,當然沒法完全杜絕家戶感染,但可避免醫院或社區感染,居家隔離早被畫為醫院確保項目。另三例本土都是由居隔中篩查出,也證實這項政策效果。

記者會上有人問是否會採購大陸疫苗。陳部長回答令人振奮,因為大陸疫苗相關資料尚未完備,所以未在採購名單內,完全沒有批判大陸疫苗,或法規限制不能引進大陸血液及疫苗產品。這兩種說詞都是仇中情結藉口,不能成為理由

大陸疫苗效果與台灣規畫要買的牛津疫苗相當,說大陸疫苗不好說不過去。台灣確有法規限制,不得輸入大陸血液疫苗產品,那是因以前大陸愛滋病人有賣血行為衍生的法規,現在疫苗早不碰血液了,若想引進大陸疫苗,可將規定廢了;或直接以指揮中心名義跨越法令緊急進口。畢竟指揮官被賦予超越憲法權力,居檢、天網、口罩國家隊、清零篩查都是動員產物,可為老百姓再動員一次疫苗。

回顧這次記者會,是正向事務最多的一次病例是多了些,但都是正向政策結果驗證。感謝指揮中心的改變,這是下半場一個好的開場。












心防鬆懈 漏網之魚還有多少


2021-01-31 04:45  聯合報 /   沈政男/醫師
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冠肺炎群聚延燒,目前部桃已累計十九人確診,且平鎮某醫院也出現院內感染。 記者余承翰/攝影


部桃群聚感染事件,在接連幾天「加零」後,一次出現四例本土確診個案,並造成第八個死亡病例,讓台灣再度繃緊神經。衡諸事件經過,或許幾個月「加零」帶來的安全感,導致眾人鬆懈,付出慘痛代價。

此事件有兩關鍵感染者,一是感染源頭案八三八,他先前照顧很多新冠病患都沒被感染,但只要防護過程稍有疏忽,病毒隨即乘虛而入。一般來說,院內醫護人員都會戴好口罩,病毒傳播並不容易,但案八三八至今已傳給四人,幾乎就跟沒戴口罩的R0值相近。有人歸因於病毒變異或環境傳播,事實上如心防鬆懈,醫護在休息時間的互動,就可能出現防疫漏洞。

案八八九則是把病毒從部桃帶到了桃園另一家醫院,造成第二件院內感染。案八八九在這波疫情初期,曾住院在部桃十二樓,與案八三八相隔好幾樓,究竟如何被感染,至今成謎,然而由案八八九出院後在社區活躍的狀況推斷,會不會住院期間也是趴趴走,而導致感染?在去年上半年疫情熾烈時,絕對不可能有這樣的事,但幾個月「加零」以後,很多人有「疫情已結束」的錯覺,難免鬆懈。案九○八乃因與案八八九待在同診間被感染,這樣的傳染方式先前從未出現,這顯示民眾警戒心已降低。

從部桃染疫醫護傳染給家人狀況看,似乎沒料到病毒可能悄悄反攻,於是回家後也沒跟家人保持距離。事實上防疫人員家屬,染疫風險明顯高於一般人,絕不能回家就以為自己完全乾淨。

這次最值得檢討的是,指揮中心小看了病毒,以為跟去年院內感染一樣,只會造成零星感染,沒什麼大不了,才會對外界批判不以為然。就因輕敵,一開始只啟動小範圍檢疫與隔離,才會導致案八八九從防火牆逸出。現在最令人擔心的是,類似案八八九這樣的「漏網之魚」還有多少?如果在社區造成無症狀感染,後果不堪設想。

慶幸的是,當疫情再起,台灣人馬上找回警戒之心,又把自我防護做好。部桃事件發生至今廿餘天,新增本土病例雖然不少,但還控制在R0值一以下,因此只要接下來繼續強力圍堵,應不至無法收拾。此一院內群聚事件警惕大家,病毒比想像中頑強,切莫掉以輕心,更不能相互指責,而是必須彼此提醒,把防疫做到滴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