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臉書幣:世界金融體系的新威脅
◆ 聯合報黑白集/美日中「重回正軌」
◆ 經濟日報社論/川習會按下還原鍵 是最大成果
經濟日報社論/川習會按下還原鍵 是最大成果
2019-06-29 23:2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眾所矚目的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川習會),昨日在大阪20國集團(G20)峰會場邊舉行,雙方達成繼續談判、暫時不擴大關稅戰的共識,而美國的公司似乎又可以恢復對華為的出口。這種乏善可陳的成果,可以說只是川普出席此次G20峰會的一道冷盤,平常心對待即可。
歸納本次川習會結果,就是按下了還原鍵,美中雙方回到今年5月6日時的狀態。由於雙方僅承諾「不擴大」貿易戰,因此從5月10日起美國把2,000億美元的中國製產品制裁關稅從10%提高到25%這件事,並未取消,只是暫時不會有新的制裁清單而已。
簡言之,自去年美中關稅戰開打之後,迄今造成的衝擊並未改變;第二是美國可能會降低對華為的出口限制。川普在會後記者會中答覆問題時說得含糊,僅提及在不影響國家安全的情況下,美國公司或可恢復對華為的出口,同時不斷指出華為問題將在協商的最後階段再談。言下之意,似乎是指短期內對華為的禁令會部分解禁,但最終鬆綁與否及鬆綁程度大小,將視其他談判議題的進展決定。
對台灣而言,如此結果還是有重要意義,因為剩下約3,000億美元尚未被課徵額外關稅的中國製產品中,包括了價值超過800億美元的智慧手機及筆電,是台商在對岸代工出口美國的主力;一旦被課稅,影響巨大,能夠延後當然有利。至於本次川習會獲致的共識,與外界預期大致相近,頂多是將風險暫時延後,並無重大突破,加以後續談判變數仍多,在昨天川普近80分鐘的會後記者會中,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北韓甚至美國內政的提問,份量都不少於川習會。
川習會後雙方將恢復談判,不過,未來仍充滿挑戰。首先,相較於去年12月的川習會訂出90天談判期限,這次會議的共識中並沒有談判時間表。從川普團隊善變的紀錄來觀察,有時間表是壓力,但也是一種休兵保證;反之,無時間表意味了彈性很高,也代表任何一方都可隨時翻桌。
第二,過去一個月來,北京把談判條件愈說愈明白,壓縮了轉圜空間。5月關稅戰火擴大以來,中方透過白皮書、甚至是習近平本人談話,劃出了清楚的談判原則,包括談判必須互利互惠、相互尊重,追求平衡性;美國要先移除現有制裁,中國不在槍口威脅下談判;中國的主權及尊嚴必須獲得尊重,特別是對彼此發展道路及基本制度的尊重,對於重大原則問題,中方絕不退讓。
對於以上條件,迄未看到美國有按照大陸架構來進行的跡象。例如對於談判互利互惠一事,川普已經說他不相信「各取所需」(50/50)的協議;再如關稅問題,美國指出,在確保中國落實承諾之前,關稅不能移除。最後再看所謂對「發展道路及基本制度」的尊重,外界解讀就是不能挑戰「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簡稱習思想)道路。然而,愈來愈多跡象顯示,華府鷹派所欲挑戰的正是習思想造成的不公平競爭問題。所以本次川習會的結果即使按下了還原鍵,但回到原點後的處境,並沒有獲得改善及變得更好。
歸納雙方眼前的課題,美國的挑戰是如何在對經濟衝擊可控管的情況下,用關稅、出口管制等制裁手段迫使中方屈服,消除所謂的不公平貿易措施。然而,對北京而言,真正的風險在於一次屈服之後,可能意味著將引來更多的要求,所以步步為營非常合理。
中國的挑戰,則是如何能在不改變中國模式、不影響習思想、不讓外界質疑領導的前提下,開出讓美國接受的承諾。但美國許多要求已經觸及模式的調整,如何找到平衡點,十分艱鉅。
川習會確實降低了短期風險,但長期變局還是難測。借用流行歌曲的一段歌詞,「有些事情你現在不必問,有些人你永遠不必等...」大概就是當前美中關係及世界所面對的處境,此際我國產業還是應該繼續原定的避險、原定的移轉,才是正確的認識。
聯合報黑白集/美日中「重回正軌」
2019-06-30 00:1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習安會時,安倍晉三(右)稱,「日中關係完全回到了正常軌道」。(美聯社)
一場G20峰會,暫時放緩了漸趨緊繃的區域情勢。習安會時,安倍晉三稱,「日中關係完全回到了正常軌道」;川習會後,川普也說,雙方談得比預期好,美中「重回正軌」。但是當美日中正努力把相互關係拉回正軌時,已經衝出軌道的蔡政府,卻還撿槍拾砲胡闖亂撞。
川普有選舉利多的考量,習近平有內部穩定的需要。川習會談後,雙方同意貿易戰再度休兵,重啟貿易磋商,美國也同意暫不對中國商品加徵新的關稅。雖然距離真正的和平還很遙遠,川普更是說變臉就變臉,但彼此互釋善意後,至少暫時解除了美中貿易戰對全球經濟的進一步威脅,雙方還有機會徐圖未來。
至於中日關係多年來改善的速度其實不快,但眼前安倍和習近平都有相互奧援的需求,以抗衡川普咄咄逼人的壓力。安倍今秋再訪中國大陸,習近平明春以國賓正式訪日,中國大陸與日本的關係即將被推到一個新起點。在這段期間,蔡英文任何寄希望於日本協助對抗中國大陸的想法,恐怕都要再緩一緩。
國際情勢,詭譎多變。各自的國家利益考量,把美日中的關係各自暫時推回正軌,雖然效期尚難保證,但僵化意識形態主導下的國安外交路線,卻只會把自己逼向牆角,犧牲國家利益。如果中共在對美、對日兩條外交戰線,都取得了「回到正軌」的階段性成果,那麼蔡政府堅持走上一條「親美日抗中」的戰略不歸路,會不會太「偏離正軌」了?
聯合報社論/臉書幣:世界金融體系的新威脅
2019-06-30 00:0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臉書規劃推出數位虛擬貨幣Libra,引起國際金融業與監理界高度關注。(路透)
臉書創辦人祖克柏以機密的潛水艇作業布局一年多,最近宣布規劃推出數位虛擬貨幣Libra,引起國際金融業與監理界高度關注。推出臉書幣,證實了所謂「金融科技」免不了金融vs.科技的顛覆性戰爭,對未來的世界金融體系也可能造成新的威脅,就像正在成形的完美風暴,它的動向值得密切注意。
臉書幣是臉書糾集另廿七家重量級的非金融業盟友,每家出資一千萬美元,在瑞士成立獨立社團法人來控管的虛擬貨幣,進行各種商業交易支付及跨國匯款。與單純的比特幣不同,臉書幣與足夠的投資組合性金融資產,包括一籃子貨幣,有連動機制,作為支付的準備,因此更具穩定性。而這些信用卡業龍頭、線上租車平台等超級大咖的新老業者願意加盟,就是看上臉書超過廿四億用戶的金融需求。
這項新產品更大的策略意義在於:臉書在發生「劍橋分析」侵害隱私及資訊濫用風波之後,力圖改造商業模式,利用區塊鏈技術以及加密技術增加隱私性,並避免太過於依賴利用客戶資訊,以致標靶性廣告的收益比例偏高。
Libra組織標榜「分散式管理機制」。臉書為避免被抨擊,也只主張一席席次,與盟友同權。但它的實力在於龐大的臉書客群,得以有恃無恐。
做為一向以創新著稱的公司,臉書為獲利目的,進軍金融業無可厚非。但這家從校園發跡的超級社群平台,一直標榜「快速衝刺,撞壞東西也無所謂」的企業精神,如果跨足國際金融業,反令人擔憂。
臉書幣計畫公布後,國際監理界立即有所質疑。美國眾議院金融委員會主席華特斯女士要求暫停推動,因為臉書過去在保護隱私等方面的表現不佳。擔任本屆G7主席的法國呼籲成員與國際貨幣基金等組織組成專案小組,深入研究這類新種貨幣。國際清算銀行也表示,臉書幣會對競爭、金融穩定與社會福祉構成威脅。
臉書幣到底屬性如何?是有價證券?貨幣?看起來臉書是想跨入需要特許的金融業?照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早自民國35年(一九四六年)的判例,任何具備投資性質的契約都是有價證券,會受到美國證管會的監理。
然而,國際監理界迄今對虛擬貨幣的態度,仍然模稜兩可。這點,可能也是臉書預告發行臉書幣計畫的用意:希望有機會說服監理者對臉書幣的規範另起爐灶,賦予它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如果臉書幣成功,絕對會具備「體系性」金融效應,並須接受最嚴格的監理標準。
反洗錢也是監理機構的隱憂,尤其是照目前規劃,臉書幣容許客戶隱名設立多數帳戶,應該是監理者不樂見的設計。不難想像許多臉書客戶可以立即匯付數億元金額做跨國交易,對貨幣政策的衝擊;甚至臉書幣包括它的準備基金,對新興市場金融穩定性的衝擊。
「分散式管理」是互聯網世界的基本邏輯。透過個別企業追逐利潤的誘因,提供個別消費者多元的價格與非價格選擇,甚至引起「消費者民主」的革命。從商業貿易來看這是好事。但是因為以往商業貿易的金流需求與處理,乃發展出傳統的銀行匯兌與存放業務型態。近代數百年來的金融發展,乃至於已發生無數次的各國、區域性或甚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在在都指出金融體系的核心原則,必須有集中性、政府支持的控管機制,以達到穩定貨幣供給量、就業狀況、景氣循環、物價穩定等政策目標。所以,即便對「中央」銀行的政策可以見仁見智,集中式的監理確有必要。
然而,電子支付乃至於虛擬貨幣開始顛覆交易模式與金融業的業務。比特幣因為價值高度波動,對金融市場威脅不大。但像臉書這樣重量級的社群平台「科技大咖」,糾集非金融業的類似業者,推出類似法定貨幣的虛擬支付機制,各國央行與監理者對這股顛覆性浪潮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