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吳玉山/台灣沿著政治周期前進

.吳玉山/台灣沿著政治周期前進
.王健壯/這是公民社會的大勝利
.方祖涵/萬劫又復的那條魚
.洪蘭/翻轉偏鄉 不一樣的親子共讀
.林中斌/人類未來的曙光
.馬凱/置之死地而後生─房市與人民幣止跌之道
.葉銀華/大陸金融已經大到很難掌控




吳玉山/台灣沿著政治周期前進


2016-01-18 01:40 聯合報 吳玉山



《2016大轉捩系列》
前天的總統和國會大選,民進黨獲得兩項大勝,對長期觀察台灣選舉政治的人來說,我們更重視從選舉結果看出的四個長期趨勢:第一是台灣的政治還是藍綠相爭,不論選前如何討論與想像,真正的第三勢力並沒有出現;第二是從政治版圖的長期發展來看,出現了藍消綠長的趨勢,這顯現在南部一綠到底,而中北與東部可藍可綠;第三是不論藍綠都在意識形態上趨向中間,並且逐漸著重經濟議題,其中國民黨較為強調開放和市場,而民進黨較為強調國家在分配中的角色,不過兩個陣營的基本區別,還是在國家認同與兩岸關係;第四是兩陣營輪流執政的趨勢益發明顯,現在已經清楚地進入了第二個政治周期的綠色階段。其中第四點特別值得關注。
由於台灣是由總統掌權,因此總統的選舉決定了國家的走向,具有最深遠的影響。自從民主化以來,先是國民黨的李登輝擔任兩任的總統,然後是民進黨陳水扁的兩任,這是第一個藍綠周期;然後有國民黨馬英九的兩任,現在則由民進黨的蔡英文贏回政權,這是第二個周期,而我們也進入了其中的綠色階段。
以前三位總統來說,就任後聲望就開始逐漸下降,因此其連任的得票率都僅稍高於五十%(一九九六年李登輝五十四%,二○○四年陳水扁五十點一%,二○一二年馬英九五十一點六%)。整體而言,第二任總統的聲望都遠不如其在第一任的聲望。在第二任的時候,三位總統的政治資本都有限,然而都想要留下歷史的紀錄,比較不在意社會的感受,而其各項施政也都引發了相當強的民怨。
三位總統在第二任的時候,其政黨都經歷了地方選舉的大敗:一九九七年李登輝時期國民黨在廿三個縣市長選舉中僅獲得八席,是前所未有的失敗;二○○五年陳水扁時期民進黨在廿三席縣市長中僅取得六席,藍綠出現了政治力量的反轉;而二○一四年馬英九時期國民黨在廿二席的直轄市與縣市長中僅取得六席,政治版圖又因此丕變。每一次執政黨在地方選舉中的重大挫敗,都預示了接下來總統大選的失敗,以及下一次的政黨輪替。這樣的周期性現象在過去廿五年中規律性地出現,並在昨天的大選中又獲得驗證。
究竟這樣的長期性政治周期是一些偶發性的因素所造成的,還是有更深刻的根源?這是反映了總統掌政,並且僅可以連任一次的結構性因素、以認同為主的社會分歧、人民對政黨的忍耐限度,或是傳媒與政府之間可預期的變動關係?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兩大黨輪替是常態,而政府的聲望會隨著其存續而快速遞減,那麼這樣的政治結構對於國家的治理效能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又對於兩岸關係會產生如何的衝擊?
在過去廿五年來,兩個藍綠周期與三次政黨輪替自然還不能夠建立顛撲不破的模式,但是已經足夠讓長期的觀察者察覺到這個反覆發生的現象,以及試圖瞭解其原因和影響。或許有人認為,兩大黨輪替是民主政治的常態,不足為怪,但是鄰國的日本自民黨獨大,自從一九五五年以來只有四年的時間在野;而同為新興民主國家的南韓,雖然出現了保守與進步兩大勢力,但是政黨相互聯盟競爭、縱橫捭闔,不知已經替換多少政黨來代表這兩大力量。足見台灣的兩黨政治和藍綠周期有其特殊性,有可能是總統權力獨大與國家認同分歧所共同造成。如果是這樣,則除非這些因素改變,藍綠政治周期還是會繼續持續下去,並對政府治理能力和兩岸關係產生巨大的影響。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