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

【專家之眼】英國德國大PK:輕稅福利好,憑什麼?

◆  【專家之眼】英國德國大PK:輕稅福利好,憑什麼?
◆  【專家之眼】綠紅過招賣啥子藥?台灣空轉到幾時?

◆  【專家之眼】如何解讀債務比率的下跌?
◆  【專家之眼】不夠善良的我們,寫實人生的感悟








【專家之眼】英國德國大PK:輕稅福利好,憑什麼?


2024-04-30 07:47  聯合報/ 劉明德/前四川大學副教授
英國政府為了省錢,對於失業津貼的資格審查非常嚴格,只能滿足最低生活保障。圖/路透


英國曾經是福利國家,但現在還是嗎?看一看就知道。

英國政府為了省錢,對於失業津貼的資格審查非常嚴格(曾於民國一O八年(2019年)發生數起判定適合勞動卻致死案例),而且,失業津貼與失業前的收入不成比例。如今,25歲以上的失業者每周只能領77英鎊(折合台幣3,126元),最長支付6個月。換言之,英國的失業津貼只能滿足最低生活保障,不要忘了,他們失業前可都繳了全民社保費(NI)的喲!

反觀德國失業津貼的金額是失業前淨所得的60%。以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來看,整個德國的平均月淨所得為 2,425 歐元,因此,一旦失業,可以月領 1,455 歐元/月(折合台幣50,925元)。如果有孩子,那麼失業津貼自動提高到稅後工資的67%。至於支付期間,一般可以領12個月,最長可達2年。

再來說學費。英國的公立大學,不管是牛津還是劍橋,一年學費就要9,250英鎊(折合台幣37.5萬),而德國的公立大學,例如柏林自由大學、柏林洪堡大學,高品質,免費的。

再來說托育。英國的托育費用高不可攀。根據 BBC 去年的一份報導,整個英國平均,一年的全日制(每周50小時)托育費用高達 14,836 英鎊(折合台幣60萬)。托育不只貴,而且,供給嚴重不足,以至於經常要排隊,等候時間平均長達6個月。要是在倫敦,托育費用更高達當地平均工資的50.2%。反觀德國的托兒所、幼兒園都是免費的,而且品質極高,我是見證人。

再來說育兒津貼(Child Benefit)。英國提供育兒津貼給16歲以下的家庭。第一個孩子,每周可領25.6英鎊,要是有兩個孩子,第二個小孩周領 16.95 英鎊。一直領到滿15歲,這個家庭總共可領33,189英鎊(折合台幣135萬),但前提是父母的年薪沒有人超過6萬英鎊,要是至少有一方超過6萬英鎊年薪,就不能領。

反觀德國。每個德國小孩,從出生第一天開始就可領育兒津貼,一直到滿18歲,目前,每月250歐元。假設一個家庭有2個孩子,那麼,這個家庭總共可領10.8萬歐元(折合台幣378萬元),且德國沒有排富條款。(表一

由於文長的限制,只能擇要簡介。事實上,英國的社福品項寥寥可數,給付單薄;相反的,德國的社福品項琳瑯滿目,給付實在。按一般人的思維,德國的稅負一定比英國重很多,事實剛好相反。

先說綜所稅。英國綜所稅分成三級累進,分別是年所得在12,571- 50,270英鎊(折合台幣204萬),適用20%稅率;所得超過50,270英鎊但未達125,140英鎊的部分,適用40%稅率;超過125,140英鎊(折合台幣508萬)部分,則適用45%的稅率。

與英國相比,德國的最高邊際稅率雖然也是45%,但所得需要超過27萬7,826歐元(折合台幣972萬)才有「資格」繳45%的邊際稅率(英國只要508萬),可見,德國綜所稅比英國來得輕。再則,英國的綜所稅率採三級累進,這種設計就如同拳擊賽中,輕量級與中量級對打的不公平,相比之下,德國採連續累進(請參考作者《台灣綜所稅率分五級,為何德國999級》一文),更顯公平。

台灣所稱的營所稅,在英國稱為公司稅(Corporate Tax),在德國稱為法人稅(Körperschaftsteuer)。民國一一三/一一四年(2024/25年)的英國公司稅,淨利5萬英鎊以下,課徵盈利的19%;淨利超過25萬英鎊,則課徵應稅利潤的25%,而德國的法人稅則一律課徵淨利的15%,外加團結附加捐(Solidaritätszuschlag),總共也只課徵淨利的15.825 %。可見,德國的營所稅比起英國輕很多。

再來說消費稅,也就是加值營業稅,又稱增值稅(VAT)。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德國的增值稅稅率19%,低於整個歐盟27個國家的平均水準,也低於英國的20%。

再來說市政稅(Council Tax)。在英國,擁有房子就要繳市政稅。市政稅做什麼用?用來維護及清潔道路、街道照明、垃圾處理等。英國的地方政府會根據房子所在地點和價值,將房子分成八級而予以課徵高低不同的稅。以倫敦而言,民國一一二/一一三年(2023/24年),市政稅從811.93~ 2,435.78英鎊,注意,這筆稅,年年得繳。德國則沒有市政稅。(表二)

本文無意貶抑英國,只在證明一個事實,單單稅率高低本身,沒有任何絕對意義,它必須有政府產出(output),例如自由的空氣、公平的機會、義務教育、免費營養午餐、完善的基礎設施、安全乾淨的公共空間、便利醫療等等來對照,然後才能下結論,究竟稅負值不值得。不是稅率高,福利就好;也不是稅率低就什麼都好,沒這回事!



英德主要稅負比較。表/作者劉明德提供


英德主要福利比較。表/作者劉明德提供


















【專家之眼】綠紅過招賣啥子藥?台灣空轉到幾時?


2024-04-30 07:33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準總統賴清德。(本報系資料照)


最近中共在兩岸關係上連續出招,劍指下任總統賴清德的520就職演說,乃至於任內四年的對中政策,應無疑義。但這些招數葫蘆裡究竟賣的是什麼藥?又是否有用?解方在何處?值得關心兩岸人士細細思索。

首先是馬習二會。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當時做了關於中華民族的談話,已成了近期兩岸交流的熱門詞彙。不少人解讀,該詞是中共方面的善意。因為相較於一個中國中華民族的意涵更寬泛,能照顧到馬訪陸時綠營施加的壓力,也更容易團結台灣同胞積極參與兩岸互動交流;這既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未來方向,也為賴的兩岸政策劃設紅線;是習設下的最低門檻;而只要堅持中華民族文化,兩岸可以找到和平之路,可以立即化解危機。

然而,過了最低門檻,兩岸交流還是需要九二共識的。習當時的話語裡,早已提到「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因此,中華民族提法應該更像是底線思維,如果拒不承認,兩岸事未來恐怕就更難辦了。

那賴會接招嗎?看似不太容易。對早於李登輝執政初期接受國民教育的台人來說,接受這四字背後代表的意義並不困難,畢竟一般人的青少年時期,是政治社會化最重要階段。但對獨派而言,新國家運動幾近成功,新民族運動則正在路上,要台獨金孫承認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員,不啻對準備強力推進文化台獨的獨派打了大耳光,恐怕很難。

說到底,綠營多數人還是執著於蔡英文主席在2014年「中國會朝她靠過來」的預言。當時她說中國最怕「押錯寶」,如果民進黨選得好,中國自動會去創造條件,朝民進黨方向來調整。她有信心,兩岸關係不會因為政黨輪替受到影響。現在蔡即將下台,綠營還是硬挺到底,反正八年這樣也過了,賴還是能贏。

為此,中共當然知道影響民進黨最有效的方式是從華盛頓施壓。最近與美方的多次磋商、AIT 主席羅森伯格也頻繁訪台,甚至包括本月美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康達與白宮國安會中國暨台灣事務資深主任貝莎蘭罕見在北京與中共國台辦副主任仇開明會見。這麼多的穿梭外交,可能已經談得差不多了。所以最近美國務卿布林肯訪陸,對於台灣議題,雙方著墨不多。

但中共還是不太放心,才會讓傅崐萁在立院會期中匆匆來去北京,並奉上久違的「惠台」政策。除了一些夾帶的水分可以不計外,重點是中共連 ECFA 都準備要斷了,再加上萬一賴不接受中華民族底線,中共沒有道理此時放出利多政策。因此,中共不僅有一定自信,也是在訴求台灣民眾:兩岸交流有其好處,但如果賴連中華民族都不接受,那未來兩岸關係惡化責任就不在陸方了。

面對中共出招,綠營要破其實不難。對民進黨來說,中華民族一詞並不神聖,就是個文化圖騰罷了。其政治意義甚至比不上中華民國憲法。連憲法都可以在選前輕蔑藐視,選後卻可以掛在嘴上,作為賴總統進國會的擋箭牌,中華民族當然也可以說出口,執政時繼續搞文化台獨、建構台灣民族主義,對綠營來說也並不違和。

這樣看來,未來四年,兩岸關係還是要在口水戰中繼續空轉。只該笑獨派看不明白:民族認同要改變並不容易,也要看領導有多聰明公正,讓不同出身的人民願意生死以之。經過日人統治五十年,台人多數還是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否則就不用推皇民化運動了。就算現在有天然台世代,但從對當兵保台如此恐懼的情況來看,目前建構出的所謂台灣民族主義根本就是花拳繡腿,未產生真正民族主義拋頭顱灑熱血的「魔力」。就算閉著眼睛說它成功了,這麼幾年就能讓台人改變認同,那只是在為其他政治力示範,原來改變台人認同有這麼容易。

要釜底抽薪這個繼續讓兩岸空轉的困局其實也不難,重點在綠紅兩邊出牌之餘,卻「隱身在後」的在野黨。在野黨堅持的政治主張,包括台人對中華民國的認同仍占多數,而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想法也能滿足習的低標。如何做好說服工作而非逃避,才是應該走的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