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3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出口高成長下的挑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台灣隊」的迷思:機艦國造與高端疫苗
◆  聯合報黑白集/啤酒的顏色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出口高成長下的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出口高成長下的挑戰


2022-01-23 01:45  經濟日報 /   社論
2021年台灣經濟表現不錯,其中出口是帶動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 110 年(2021年)台灣經濟表現不錯,其中出口是帶動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雖然出口高成長部分可歸因於民國 109 年(2020年)成長緩慢而基期較低,但是去年台灣出口仍創下不少紀錄。出口值首度突破 4,000億美元,達到 4,464 億美元出口值增加 1,013億美元,成長率將近三成,均是歷年來最佳;貿易順差也從590億美元增加到歷史新高654億美元

民國 110 年(2021年)台灣出口呈現全面成長,大致上以對東協、歐洲及美國成長最快,中國大陸、日本次之。主要原因是由於電動車數位經濟發展導致對晶片需求大增,使得半導體成為台灣出口成長最快的項目。另外全球疫情下所產生宅經濟支撐資訊電子產業發展,電腦零組件以及面板等為僅次於半導體,成長較快的項目。

在先前因受疫情影響而成長低迷的塑膠、鋼鐵、機械、石化等傳統產業,由於全球景氣復甦帶動需求,出口也大幅成長,成長率均達兩位數。

民國 110 年(2021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口再創新高為 1,889億美元對大陸貿易順差首度突破千億美元達到1,047億美元

另外民國 110 年(2021年)台灣對大陸出口占總出口42.3%,低於民國 109 年(2020年)的43.9%,但仍是歷年來第二高。

台灣對東協以及其他新南向國家的出口大幅成長,主要也是受惠於當地國對台灣資訊電子產業的需求成長,與新南向政策並不相關,所以政府不宜大內宣歸功政策奏效。事實上,新南向政策推動多年,目前仍多停留在傳統推動的模式,未來應強調雙向互動。另外新南向共包括18國,但迄今推動重點仍是以與台灣經貿密切的少數國家為主,其他國家著力非常有限,未來應加強與這些國家的經貿連結。

台灣雖然出口表現出色,但未來仍面對一些挑戰。首先此波成長主要是需求端帶動資訊電子產業,台灣產業主要是位於供應鏈中上游而受惠。目前全球經濟已有降溫的跡象,不太可能長期維持高成長,未來若是需求下滑,透過長鞭效應對於中上游的衝擊也會擴大,如何因應未來出口成長趨緩的影響,變得益發重要。

其次,台灣零關稅產品出口成長率仍高於非零關稅產品,而且兩者差距愈來愈大,顯示欠缺自由貿易協定(FTA)的連結,的確對台灣產生影響;而且未來隨著更多 FTA 的擴充及形成,對於非零關稅產品出口衝擊也更顯著。目前非零關稅產品仍以傳統產業為大宗,在短期 FTA 不易到位下,政府應積極協助這些產業克服關稅劣勢維持出口榮景

大陸市場對民國 110 年(2021年)台灣出口貢獻良多。由於兩岸情勢緊繃,互動關係不佳,政府亟欲降低對大陸出口,擺脫對大陸市場的依賴。

而在美中貿易戰持續,美國持續對中國大陸實施懲罰性關稅,以及其他經貿限制措施下,導致不少在大陸的台商回台生產,因而弱化原先由投資帶動台灣對大陸出口。但是在大陸內需市場強力支撐下,台灣對大陸出口轉為市場趨動,幅度遠遠高於投資帶動弱化的影響,台灣對大陸出口仍然持續成長。

此種現象再次顯示大陸市場對台灣的不可取代性,另外台灣對大陸出口更朝向資訊電子產業集中。在大陸推動實體經濟,重視製造業,建立自主供應鏈的政策下;特別是台灣對大陸出口強項的半導體,更是大陸全力扶植的項目,對台灣會形成更大競爭壓力。

台灣雖然期望降低對大陸經貿依賴,並藉由美中貿易戰,擺脫紅色供應鏈束縛而向美國靠攏;但迄今與大陸脫鉤成效有限,顯見市場機能仍然居於主導地位。與中國政治敵對加深,但出口比重居高不下,深度經貿連結特殊情境,未來還會持續。在美中走向長期對抗下,台灣必須務實面對此一問題。














聯合報黑白集/啤酒的顏色


2022-01-23 05:12  聯合報 /   黑白集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府要求國營事業認購釋迦等農產品,禾餘麥酒創辦人陳相全酸力挺這項政策的粉專為「塔綠班」,引來網友出征和負評反撲,連遭起底與公審,即使出鏡道歉也難息風波。

禾餘麥酒打著「復育台灣大麥旗號崛起,圈了不少文青、覺青粉,近來更頻與綠營政、媒人士同框,還參加民進黨黨慶「台灣派對」,成為經濟部社會創新獎聯名禮品。如今失言風波重創品牌,但其中幾個問題的確值得思考。

首先台灣價值壟斷與消費禾餘麥酒台灣價值而起,也因被認為侵犯台灣價值而重創陳相全失言可以批評,禾餘麥酒是否消費台灣價值也可討論,但是當台灣價值形成綠色壟斷顏色不對,再怎樣愛台灣都屬成色不純了。

其次政治立場歧異與包容。陳相全本土人設崩潰」,道歉不被買帳,禾餘麥酒共同創辦人也出面道歉,強調兩人政治立場相反,但對台灣農業發展願景和熱情一樣。如果這不是公關手法,反而凸顯歧異與包容的可貴。但當年蔡英文高喊的「沒有人須為其認同道歉」,還有人記得嗎?

至於農委會無法調節產銷,又無力協助拓銷,除了砸錢收購外,國軍動員吃香蕉,國營事業奉命買釋迦,才是這次風波的源頭。不過,台灣價值尚青,誰管農業產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聯合報社論/「台灣隊」的迷思:機艦國造與高端疫苗


2022-01-23 05:12  聯合報 /   社論
空軍嘉義聯隊F-16V戰機今天復飛,並執行多波次戰演訓任務。聯隊披露F-16V今天復飛實況照。圖/空軍提供


空軍 F-16V 戰機失事墜海,同型戰機全面停飛待檢後,由少將聯隊長親自帶隊復飛,再度投入西南防空識別區攔截共機任務。空軍想掃除失事陰霾,提振士氣,捍衛領空,但失事原因仍待鑑定,而空軍事故率太高更須徹底檢討。

這次殉職飛官陳奕上尉畢業四年半,飛行經驗只有三百廿小時,到部隊廿二個月,僅累積六十小時飛行。依近年其他年輕飛官案例,陳奕的狀況並非異數。不管以 F-5 戰機學習基本戰術,或 F-5 完訓後接受主力戰機換裝,都出現嚴重塞車。後者可歸因於共機擾台頻繁,主力戰機忙於起飛因應,以致耽誤新人訓練進度;F-5不必擔負攔截,延宕原因就是機隊老舊、妥善率偏低,儘管降低課程時間,仍常無法湊出足夠架數。

依空軍原始規畫,F-5 如今應已除役,然而蔡政府上台後廢止引進外國成熟設計在台生產,改從頭研製勇鷹高教機。但研發時程就算完全不耽擱,F-5 仍須多撐至少兩年近一年半來,國軍已損失三架 F-5,三位飛官全數捐軀。他們可說是為蔡政府「國機國造政策而犧牲的。

同樣的,最近媒體報導,國防部推動代號「玄甲專案」,計畫四年內以九億五千萬元為現役戰車研發反應裝甲主動防禦系統。國軍除了尚未交貨的一○八輛 M1A2,現役近千輛戰車的裝甲已嫌落後,強化保護力確有急迫性。然而不管反應裝甲主動防禦系統,都是國際市場早已問世、不難買到現貨的裝備。國防部堅持從頭自研,重複他人老路,不僅耽擱時程,而且以過去例子,不乏關鍵技術無法突破,又得重新外購

去年底媒體也披露,海軍自製巡防艦陷於停頓,因為中科院研製相位陣列雷達過重,無法裝上四千五百噸船體。軍方被迫向國外訪商,同時打算先趕製「做得出來」的兩千噸級輕巡防艦。問題是海軍建軍構想中,根本沒有這個等級的艦艇,如今為造而造形同削足適履

這些案例都反映了蔡政府政治宣傳掛帥,將「國機國造」、「國艦國造無限吹捧導致事倍功半甚至無謂犧牲。最後不但公帑白白浪費,更是行險僥倖,以國家人民安全作為賭注。但這種奉「自製」如神明,正是「台灣隊迷思下的產物。機艦之外,高端疫苗是另一個明顯的教訓。

衛福部日前宣布,高端疫苗第三劑預約率第一。其實第三劑登記接種莫德納與 BNT 是高端的卅倍與八倍;高端亮眼的預約率,是刻意壓低分母造成。政府耗資四十億採購五百萬劑高端七成乏人問津。政府一路呵護高端,甚至掣肘民間購捐疫苗結果整體接種率低落,去年中疫情爆發,導致八百多人死亡。政府在高端二期實驗未完成,就急著開放施打,儼然以國人為白老鼠。未來即使高端完成三期實驗,以其高價要打開海外市場,只怕難上加難。

蔡政府在多項產業領域標榜自製,企圖心值得肯定,卻不能漠視客觀事實。在不少基礎科學領域上,國內技術水準先進大國仍有相當差距;而以台灣人口國軍兵力,往往不足以撐起足夠市場規模;特殊的外交環境,更對軍火產品外銷造成很大的限制。

不管是國防或生技產業,應與全球產業鏈相結合,尋找較少競爭者與政治反彈的藍海,而非在成熟市場貿然叫戰世界第一的對手。否則,疫苗未能自主,已先看到政府揠苗助長隱憂;至於機艦國造,一方面強調國防自主,一方面扈從美國,對美國軍售有求必應全面埋單;這樣的「台灣隊」,實在很錯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