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3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轉型得過且過 自食惡果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不缺電的真相:台電撒幣買電粉飾太平
◆  聯合報黑白集/檢察長的不力與給力
◆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轉型得過且過 自食惡果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轉型得過且過 自食惡果


2023-04-23 00:1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大陸近期宣布對台灣啟動貿易壁壘調查,理由是台灣長期限制大陸2,455項農工商品進入台灣,並按照WTO規範通知我方。新華社


中國大陸近期宣布對台灣啟動貿易壁壘調查,理由是台灣長期限制大陸2,455項農工商品進入台灣,調查報告最快會在10月12日前出爐,但不排除情況特殊時,展延至明年1月12日,也就是台灣總統大選前一日公布。過去,大陸多將兩岸事務視為內政一環,鮮少訴諸國際,如今大陸貌似將循WTO管道,甚至也依WTO規範,通知我方代表團,大陸政策一夕轉向,台灣更要妥善接招。

兩岸分別在2001年底、2002年初加入世貿組織,儘管雙方皆為世貿成員,必須相互提供最惠國待遇,但是,20多年來,我方動輒以當年入會時,雙方未曾談判,甚至是以國家安全、產業保護為由,禁止大陸兩千多項農工產品來台。

舉例來說,今年初,曾有議員向經濟部舉報,在市面販售的大陸螺獅粉包裝印有統戰標語,要求下架。經濟部隨後是以從未開放陸製粉條類產品進口為由,要求所有實體通路及電商平台立即下架。何以粉條該禁呢?經濟部的理由是,考量國內產製情形及保護國內業者,以免造成市場替代及排擠作用,形成不公平競爭。

年初的經濟部,看似於法有據的搬出《兩岸貿易許可辦法》,殊不知,三個月後,回馬槍來了,大陸直指,就是這兩千多項的禁止進口,構成了兩岸貿易壁壘。

未來,大陸的螺獅粉能否堂而皇之進口台灣,還有變數。實際上,以台灣市場的胃納量,不管是螺獅粉,或是這兩千多項禁止進口品項,如活牛、豬、山羊、雞、鴨,或是蘋果、草莓、柑橘、茶葉、蛋等,全數加總所能得到的貿易利益,恐怕並非大陸核心關切,否則這些歧視性待遇都實施20餘年了,卻直到今日才來討公道,豈不怪哉?!那麼,大陸舞劍,志在何方呢?

過去,大陸之所以不願在WTO碰觸兩岸事務,一來是矮化台灣,二來也避免台灣藉此彰顯主權,例如大陸多次對台啟動反傾銷調查,卻常未按照WTO規範通知我國,前來做反傾銷調查的團體,亦多強調是民間身分,無涉官方。

不料,大陸這次大張旗鼓,顯示今後在對台事務上,又多了一個國際「新工具」,而大陸也頗有意昭告天下,在長年的兩岸經貿往來中,不遵守自由貿易的是台灣。

不過,弔詭之處也在於,大陸雖是打破慣例,循WTO代表團通知模式,但不代表大陸完成貿易調查後,最終會向WTO提起曠日廢時的訴訟。近來就有不少國內專家提出,大陸可採行的報復措施,包括了相對禁止台灣兩千多項產品進口,或是選擇出口前百大的廠商作為制裁對象,甚至也有人臆測,大陸將終止兩岸經貿協議(ECFA)作為報復。

不管大陸的調查報告,會不會等到台灣大選正熱時才出手,這樣混雜政治決定的時間壓力,已足以構成干擾。台灣現在「唯二」的兩件要事,一是必須趕緊務實檢討這兩千多項產品,畢竟當年設限的時空環境,與今日已經有相當大的差別,台灣不能再以空洞的國安與產業保護理由帶過。近期也正逢我國有意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面對大陸積極運作要優先台灣加入,台灣就算現在不檢討,日後也繞不過大陸,或者其他成員的挑戰。

第二件要事,也在於台灣的產業轉型,真的不能再打假球了。殷鑑不遠,這次蛋荒猶如一面照妖鏡,照出台灣從產銷到通路,統統有問題。試想台灣禁止大陸雞蛋來台至少十年了,蛋產業卻是十年如一日,傳統雞舍依舊占八成,且缺乏公開透明的訂價機制,如今燒出史上最長蛋荒,足以佐證單是保護主義,非但無法提升民眾生活福祉,反而成為政府產業政策失靈的遮羞布。








聯合報黑白集/檢察長的不力與給力


2023-04-23 00:1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外傳台北地檢署檢察長林邦樑因偵辦高虹安涉貪案不力,「明升暗降」調任最高檢察署檢察官。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法務部公布檢察長人事,最突兀的莫過原北檢檢察長林邦樑傳因偵辦高虹安案不力而撤換,幾位新掌重要地檢者則有偵辦政治大案的「功績」。但林邦樑果真辦案不力?只怕是「不給力」才觸了高層逆鱗。

林邦樑兩年前出任「天下第一署」北檢檢察長,當時法務部長蔡清祥還肯定他處事內斂、不急躁;檢察官協會去年舉辦檢察總長推舉票選,林邦樑榮登前五名,成為矚目焦點。

兩年不到,蔡清祥就以襄助檢察總長邢泰釗辦理掃黑、查賄、肅貪等為由,將林邦樑「高升」最高檢檢察官。以往北檢檢察長異動,往往是到台高檢任檢察長,邢泰釗也是如此,林邦樑反倒成特例。如此明升暗降,難怪司改會委員、高檢署主任檢察官陳宏達痛批法務部濫用人事權,任意遷調檢察首長事例「罄竹難書」。

網民常用「不給力」來表示某人讓自己失望。若說林邦樑偵辦高虹安案不力,恐不如說是配合度不高、偵辦結果讓高層失望。相對的,接任北檢的鄭銘謙在廉政署長任內積極查辦宜蘭縣長林姿妙,而未見偵辦新竹棒球場弊案的張介欽則接掌台中地檢;無論辦案有力或不力,顯然對高層而言都「很給力」。

說穿了,辦案結果「給不給力」才是主導這一波檢察長調動的關鍵。至於司法信譽、歷史汙名,那裡是蔡政府在意的事。













聯合報社論/不缺電的真相:台電撒幣買電粉飾太平


2023-04-23 00:0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電18日因備轉容量不足,緊急啟動「需量競價」措施。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波波漫畫


夏天尚未來臨,用電已亮紅燈。十八日台電因備轉容量不足,緊急啟動「需量競價」措施,用每度電十元的高價向民間購電。然而,這已是台電今年以來二度啟動需量競價,且在核二廠二號機除役之後密集發生。台電聲稱核二廠除役後用電沒有問題,但實情是,在發電量不足下,台電為避免大規模停電暴露缺電窘境,只好不惜成本向民間買電粉飾太平,這些都是錯誤能源政策種下的惡果。

三月十四日核二廠除役,立即減少一百萬瓩穩定電量。而早在核二除役前,台電就已得知規畫登場救援的大潭電廠八號機無法及時併聯發電,外界建議政府應思考讓仍可正常運作的核二稍微延役。但蔡政府一意孤行,經濟部長王美花更稱會用各種方式將核二的電力缺口補上,絕不會發生缺電,核二依舊如期除役。

果不其然,核二除役不到十天,三月廿三日就因火力機組故障,供電吃緊,台電緊急向民間買電。需量競價措施是在系統高載時期,開放用戶把節省下來的電回賣給台電,並由用戶出價競標,報價不得高於每度十元,台電採愈低報價者先得標方式決定得標者。這本是開放各家競標的買方市場,台電卻因急著用電,變成賣方市場,有用戶直接開在價格的天花板,台電為了不露出缺電的馬腳,硬是砸下重金撐住備轉容量率。

沒想到不到一個月,台電又再次祭出需量競價。本月十八日備轉容量率差點跌至代表「供電警戒」的橘燈,原因一是發生民營電廠機組破管及故障等突發事件,供電端少了一○五萬瓩,恰巧就是核二廠發電量;二是當天氣溫雖一度飆上卅度,但並未下雨,太陽能、風力發電卻不如預期,原來是空汙導致光電發電受影響。台電只好又緊急向民間高價買電,更請高壓用戶工廠降低用電,才將備轉容量率壓在代表「供電吃緊」的黃燈。

至於民營電廠機組破管與故障檢修期間的供電缺口,台電則樂觀指出,鋒面已到,各地降雨,氣溫下降,用電需求量也降低,不必再啟動需量反應措施。很難想像,民眾期望台電穩定供電,台電卻要「看天吃飯」!四月天已是如此,盛夏用電高峰又將如何?

由此便凸顯了兩件事:儘管蔡政府始終嘴硬不肯承認,但眼前的事實是,台灣的電力就是處在走鋼索的狀態,禁不起絲毫風吹草動;這也再次印證大家對蔡政府的一再提醒,再生能源易受天候等外在因素影響,不能作為基載電力,更不可能是穩定供電的依靠。

更荒謬的是,台電一度電賣給民眾平均約三元,卻要用一度十元的高價向民間買回,才能摀住電力缺口。但這種花人民錢不手軟的做法,早就反映在台電帳目上。台灣這幾年大量轉向燃氣發電,台電去年花在燃料成本上就高達六一六三億元,因此大虧二六七五億元,早超過台電三千三百億資本額的八成之多,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更預計今年還要再虧二七○八億,光這兩年就虧了快五千五百億。為避免破產,台電股東會去年通過增資一千五百億,由經濟部全數認足;而這次稅收超徵還稅於民前,也要先撥補挹注台電。簡單地說,都是從你我的荷包掏錢。

諷刺的是,就在台電差點亮出供電警戒橘燈的翌日,蔡總統出席台灣美國商會謝年飯時重申,政府會致力以具體行動改善經商環境,其中之一就是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和多樣性,並且不忘吹噓再生能源的成果。但看看台電不到一個月內就兩次砸大錢向民間高價買電,國外的投資者敢來台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