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不是同志 就是「雜質」?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邁向長照3.0…年輕失智者納長照 需思維革新
◆  不是同志 就是「雜質」?
◆  大罷免正讓台灣經歷體制內的內戰
◆  學非所用 也能活得多采
◆  學生違反研究倫理 師當引以為鑑
◆  限制計程車進入機場是雙輸政策 問題不會因拖延而消失 2025-06-13 00:00
◆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2025-05-21 00:0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2024-12-20 10:00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2024-10-24 00:00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不是同志 就是「雜質」?


2025-06-28 00:00  聯合報/ 鄭自隆/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退休教授(台北市)


「打掉雜質」是區隔同志與敵人的過程,亦即「不是同志,就是敵人」,賴清德總統「團結國家十講」第二講,說「要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選舉罷免,一張又一張的選票,像打鐵鑄劍一般,一錘又一錘,千錘百鍊,百煉成鋼,打掉雜質,淬鍊出捍衛主權、守護民主鋼鐵般的意志」,就是這句話引來排山倒海批評

總統這句話雄壯威武,像極了早年蔣介石對軍隊的訓話,只要把「選舉罷免」改成「戰鬥」就可以了;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心目中的雜質,升學班的老師,視後段班為拉低升學率的雜質;生了很多孩子的父母,也會把不成材或不聽話的孩子視為雜質;甚至每個當權者都有眼中的雜質,陳水扁當市長,林森公園違建戶萬華公娼是其「乾淨城市」主張的雜質;柯文哲當市長,北門後面大樓亂七八糟的商業看板是他想像的雜質。

城市治理者眼中的雜質有時是一種生物多樣性,是構成城市特色的一部分,漢堡和阿姆斯特丹有玻璃娼妓任君品評挑選,無礙其城市評價;而香港老市區横竪不一的招牌何嘗不是另一種美;但執掌國政的當權者,若將不一樣的聲音、不一樣的主張、不一樣的意識形態視為「雜質」,將會是災難

現在民進黨言必反共,反共的老祖宗是蔣介石,蔣介石一生反共,在大陸無視孫文的聯俄容共策略執意將共產黨視為雜質,務必去之而後快,終於導致西安事變,差點以身殉,即使最後被對手釋回,但最後還是神州易幟,轉進來台。

來到台灣,蔣介石已不得不反共,當時若不反共不能服眾,所以國民黨治台初期發生的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都是貫徹反共意志無數犧牲者都是蔣政權眼中的共匪「雜質」,所以活該被殺被關,但現在這些受難者後代,卻在民進黨政府的「轉型正義」大纛下,接到平反證書補償;甚至其中有些人也受到大陸「烈士」頭銜的肯定,誰是「雜質」?

回顧台灣民主發展史,這些當權者眼中的「雜質」,正是幫台灣民主開路造橋的先行者,這次演講中,賴總統引用蔣渭水的名言,「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蔣渭水是現在藍綠白都接受的英雄,但在百年前卻是當時統治者眼中的「雜質」,因推動設置議會遊行,還被判刑坐過牢

黨外時期,為民主奔走黨外份子,在警總眼中是不是「雜質」?甚至很多人尚有記憶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年)美麗島事件,當時情治單位編排媒體鋪天蓋地指責下,全台灣有多少人都認為這些人是顛覆政府的「雜質」,被關坐牢是應該的?但現在誰會認為受難者黃信介、施明德、呂秀蓮、姚嘉文是「雜質」?沒錯,昔日「雜質」,今日「稀土」

政治運動最好用、但也是最愚蠢的一句話就是「不是同志,就是敵人」,這句話可區隔敵我凝聚同溫層意志,但也將支持者愈圈愈小,最後形成自嗨;這句話的來源是蔣介石民國五十一年(一九六二年)國慶文告,文告說「共匪的口號『不是同志,就是敵人』,而我們反攻復國信條,卻是『不是敵人,就是同志』」,這是蔣的栽贓,毛澤東似乎沒說過這句話,毛要的是「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

民主選舉不是過濾「雜質」,而是讓多元並存容許不同聲音,罷免更不是過濾「雜質」,議會不同主張就是制衡,哪能去之而後快?只有無菌社會才會沒有雜質,但我們希望台灣是北韓式的「無菌社會」嗎



2025-06-27 23:17 聯合報 / 波波 波波漫畫













邁向長照3.0…年輕失智者納長照 需思維革新


2025-06-28 00:00  聯合報/ 徐文俊/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台北市)
年輕型失智症是指發病於65歲以前的失智症型態,患者多數仍在職場,甚至正值工作巔峰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於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底公告「強化長照2.0,邁向長照3.0」政策藍圖,首次將「年輕型失智者」納入長照服務對象。這一項政策突破,對於長年被忽視年輕型失智症家庭而言,是一道曙光。然而,納入只是開始,更關鍵的是,這項政策是否真正觸及了他們最迫切需要?近日將有許多官民會議討論未來長照推動方向,期待能為年輕型失智家庭提供足夠的配套與支持。

年輕型失智症(YOD)是指發病於六十五歲以前的失智症型態,患者多數仍在職場,甚至正值工作巔峰期。當家庭經濟支柱突然出現認知障礙,不只是當事人失去生活的掌握權,整個家庭也瞬間陷入不確定與焦慮的處境。配偶往往得在毫無預警之下,成為主要照顧者,還得同時支撐家庭的經濟與照顧重擔。這樣的處境,不同於高齡家庭緩慢轉變,更像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把人從日常中連根拔起。

YOD 家庭的另一個重擔,來自於孩子。他們的子女往往仍在就學階段,他們對於父母的改變感到困惑,卻無處求助有的孩子被迫提前肩負起照顧者角色,有的會在學業、人際、情緒上出現問題遺憾的是,政策始終缺席,讓這群「失智症隱形受害者」承受苦果

在經濟層面,YOD 家庭更是層層受創。患者一旦失去工作能力,家庭收入馬上大幅下降。照顧者為了因應看護責任,往往也得減少工時甚至辭職。這種「雙重經濟沉沒」情形,導致家庭財務迅速崩解。與此同時,現有的長照制度多數以「高齡長者」為設計前提,補助門檻、服務型態與評估指標皆未能貼合年輕失智者的生活場景與節奏。

從實務面來看,許多 YOD 家庭在面對制度時都曾陷入挫敗。他們被告知「你太年輕,還不符合條件」,或在多次轉診、評估與申請中疲於奔命;有些家庭甚至得自行設法整合醫療、照顧、教育與就業等多方資源,只因沒有一個統整個案管理系統能為他們解憂

因此,長照3.0將 YOD 納入服務對象,不能只是「技術上的擴大」,而必須是一場「思維上的革新」。這不該只是修改年齡門檻而已,更應是一套以家庭為核心、以生命歷程基礎照顧模式政府應認真面對這些家庭真實困境建立制度,設置針對失智家庭子女的心理教育支持機制,並推出具彈性階段性照顧補助職業重建方案同時推動失智友善職場政策,讓病後患者有尊嚴留在社會中

面對這些家庭,我們不能只是給他們一張「長照核准書」,而是要給他們一條可行的路,一份來自制度同理接住只有將年輕型失智症家庭真正納入照顧視野長照制度才算是真正走向成熟,長照3.0的責任,現在才正要開始












大罷免正讓台灣經歷體制內內戰


2025-06-28 00:00  聯合報/ 夏藏山/教育工作者(新北市)


大罷免潮是源於去年大選後「朝小野大」新局,因綠營支持者不滿藍白陣營以多數優勢通過爭議法案與刪減預算而引發,中選會日前也宣布廿四位藍委罷免案通過第二階段,將於七月廿六日舉行投票。

立法委員是人民選票直接產生的民意代表,具有直接民意授權。而「大罷免」的矛頭指向在野黨立委,也就是去年才在國會席次拿下相對多數、取得五十二席居冠的國民黨。即使號稱由公民自行發起,但執政黨人物的聲援始終不絕於耳,其總召甚至早在今年一月廿日黨團會議就祭出所謂「超甲級甲動」,要求黨員在休會後成立服務站協助大罷免,而今位高如總統暗指此舉為「打掉雜質」。綜上,這其實是一場執政的「少數派政府」主導,針對體制上本該監督執政的在野黨所發起的鬥爭

「大罷免」的表面訴求是反對去年五月以來藍白兩黨濫用多數優勢通過爭議法案,然而更深層理由應當是基於國族想像而發的敵視感,例如綠營支持者不再如過去蔡英文時期那樣全面掌權,這種焦慮失落再添共軍環台軍演輔以渲染台海即將面臨戰爭的恐懼,在仍保有表面民主的此時下架「舔共」的立委,成為凝聚大罷免支持者進行鬥爭的深層呼求

諷刺的是,流傳在野黨親共、舔共的指摘未得實錘認證,執政黨自身卻先陸續爆出共諜案,其中不乏高官助理與黨工。又,過去慣常以被指控為親共、舔共的行為,近來民進黨立委如沈伯洋、郭昱晴皆陸續被爆料家人與陸方有生意或工作往來,我們因此有幸見證民進黨為澄清自身,將統戰標準由原先「所有的交流,都是統戰的一部分」轉向「兩岸不是不能交流」的暫時性妥協

然而無論哪一黨派的支持者,都不可能會相信這種暫時性聲稱重新定調緩和兩岸間互動,畢竟賴總統不僅明確將「中國」定調境外敵對勢力,還在近日的團結十講中歷數統戰威脅如今,能自中華民國總統的正式講話中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稱,可謂民國官方歷史一大變。其意義不僅是將兩岸分治作為國共內戰遺緒的一面刻意淡化,同時新的國族神話建構也成了現在進行式,如所謂猛獁象、左鎮人頭蓋骨、南島文化起源等「獨立生態系」,試圖以此強調台灣與中國沒有任何從屬關係。

因此,在國族想像根本分歧下,大罷免成為對抗主戰場。它是島嶼新生政治族群,向仍不自覺生活在「文化中國」的「其餘」族群進行的政治清洗鬥爭。本來,罷免意在汰除不適任立委,但在此現實下,不適任的判斷卻非取決於政績,而將由對外關係「反向的」華夷之辨(即反中、斥華)、對內關係激化統獨之辨為主導,使大罷免所營造的敵我辨識信仰表態,化作一場體制內合法無煙硝內戰身處其中的公民,是以「戰意昂揚」還是「憂思忡忡」來看待這場「反共護台聖戰」,將決定台灣公共事務理性對話存廢















學非所用 也能活得多采


2025-06-28 00:00  聯合報/ 臧國仁/政大退休教授(台北市)
申請入學放榜,甄選會也統計,今年19類學群中,工程學群、數理化學學群名額使用率達九成最高,資訊學群也高達八成九。本報資料照片


每年到了大學「放榜季」,許多考生與家長總是一邊緊盯著錄取名單,一邊焦慮所選科系的未來出路。「讀這個系以後能幹嘛」,此問題幾乎成了每年夏天標準提問

我從大學到研究所皆是專攻同一領域,但也深知「從一而終」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的年輕人對學習職涯規畫有了更多元想像人生路徑因而不再僅是筆直的「單行道」。許多我教過的學生畢業多年後常都走上了與大學所習專業全然不同職業生涯,也能活得多采多姿。

例如多年前曾有名大三學生找我談心。他因加入學校的「品酒社」而對酒類知識產生濃厚興趣,萌生了畢業後成為「品酒師」的想法,但又唯恐爸媽不答應。我鼓勵他與爸媽好好聊聊,解釋清楚品酒師」的工作內容未來發展方向。後來他果真說服了家人,畢業後加入一家國際酒商成了風度翩翩的「品牌大使」,令人欣慰。

像他這樣勇敢轉向大放異彩的例子,在我的教書生涯屢見不鮮。有些同學畢業後轉考中醫、律師、公職國考,也有同學對固定上班的日子不感興趣而毅然轉身投入烘焙業、戲劇表演、設計等創意領域,如今也都獨當一面,更有些畢業後轉攻截然不同的學術領域。雖與大學所學專業差距甚大,但他們多因在校期間選讀通識雙修輔系課程,或因參與社團活動受啟發,此後不但未見反悔、反都表現不凡。  

與我同時期任教的一些年輕同僚跨域程度也不遑多讓,分從西洋文學、教育學、法學、管理學、社會學、戲(影)劇學等人文社會領域轉行」。斜槓人生模式五花八門,讓人嘖嘖稱奇。

因此,大學所學未必就是職業選項,以前就不一定,現在也不一定,未來不一定的機率一定更高。尤其與 AI 相關的新興產業如今風起雲湧,更多新起工作(如自媒體創業)也都蓄勢待發,若仍執著於認為大學所學必然與未來職涯工作掛勾,恐怕只會局限了識別、培養、擴充自我潛力契機

何況,大學畢業後的可塑性際遇都常讓人轉彎而發展出新的生涯路徑,實在無須早早就將自己「定型」。與其煩惱大學所選科系對未來有沒有「用」,不如把握大學階段努力培養好奇心行動力,這些才是真正的「未來能力」所在

雖然有些同學畢業多年後謙稱自己是大學所學的「逃兵」,但若能在另個領域找到熱情發光舞台,當也值得額手稱慶。其實,大學求學過程是為了認識自己,而非僅是為了謀得一份安穩生計的工作。若能保持學習熱情、對人生充滿想像,就算學非所用,長久之後也能走出一條燦爛之路

只要年輕時維持高度求知慾望,也持續對人生充滿進取之心,大學所學專業與畢業後從事的職業選擇,兩者之間未必有著無法割捨連結,實可從容以對




2025-06-27 22:50 聯合報 / 季青 季青漫畫












學生違反研究倫理 師當引以為鑑


2025-06-28 00:00  聯合報/ 簡麗賢/北一女物理教師(台北市)
一名台灣大學醫學系錄取生被爆科展作品抄襲,科教館撤獎將追回獎金;台大也將召開會議討論該生的錄取資格。本報資料照


日前台中市高中學生參加全國科展競賽,相關作品說明書及國際科展研究報告內容被指違反研究倫理情事,成為媒體熱議的教育議題。科教館經過評估,認定學生確實投入研究,惟紀錄和整理數據以及撰寫科展作品研究報告內容,未能符合或遵守研究倫理;該學生已申請並錄取台大醫學系則將開會討論是否撤銷錄取資格。

台北市的建中和北一女較早成立數理資優班、大抵在民國七十年之後,目標在於培養優秀且對科學研究感興趣的學生,盼能成為未來研究基礎科學科學家教育部為使少數科學資賦優異學生提早進入大學修習學分,自民國九十八年八月陸續設立十所高中各一班科學班。不論是數理資優班科學班,皆具有學分數納入學期成績計算專題研究,包含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資訊科技等,學生自由選擇,學校指導教師是該學年度的數理專任教師

筆者擔任數理資優班科學班任課教師與導師,皆會提醒學生進入數理資班科學班後,必須學會更專注更有效時間管理,因為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專題研究作品是非常大的挑戰。若作品內涵需要更精密儀器輔助量測軟硬體協助分析,往往得向大學實驗室請求協助。教育部成立科學班,亦有協助各高中學生專題科學研究先修學分大學,例如中研院、台灣大學和台灣師大,協助建國中學、北一女中和師大附中。

科學專題研究課程指導教師是高中該科該班的任課教師,除了教學任務外,亦須指導學生專題研究。然而現況是,高中老師的主要任務教學,若以一般學校的課綱儀器設備要指導可能四組或更多的專題研究,捉襟見肘;若向學校申請特殊的器材設備,一般不易,因此須向大學物理學系、化學系、材料學系、電機資工學院等尋求協助。以筆者服務學校的科學教師而言,會先寫信向大學老師請教後,教導學生寫電子郵件向大學老師請益,說明是否能進入實驗室學習如何專題研究,等教授同意再帶學生到大學拜訪,最後才確定是否能到大學實驗室學習。

高中教師最主要任務還是教學班級經營,高中科學老師在專題研究課程扮演的角色,基本上是「陪伴」和「提醒」,因此,在檢視閱讀學生科研資料過程中,也會再三叮嚀文句改寫註明數據資料來源。不諱言,高中科學老師苦口婆心提醒學生,仍難免失察,這也是遇到的困境。

學校是辦教育、不是辦案,面對學生違反研究倫理情事,期盼高中科學老師引以為鑑。同時期盼科教館嚴密審查作品外,仍繼續提供學生科學研究展現舞台台大審議學生錄取資格時,也應思考多一些教育理念,少一些法令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