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穩定幣法開啟國際金融競爭新篇章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4532/web/ 

◆  聯合報社論/團結十講的公開與不公開,標準何在?
◆  聯合報黑白集/搞垮台電,換中油?
◆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穩定幣法開啟國際金融競爭新篇章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穩定幣法開啟國際金融競爭新篇章


2025-07-21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簽署穩定幣法案。路透


美國眾議院在「加密貨幣周」衝刺,接連通過《穩定幣法》、《數位資產明確化法》以及《反 CBDC 監控國家法》等三法案,川普總統也立即簽署《穩定幣法》,將穩定幣納入美國金融體系,朝落實成為「世界加密貨幣之都」的目標邁進。

穩定幣是「幣圈」為化解虛擬資產價格波動令人卻步的問題而設計。早期以演算機制設計穩定幣致命缺陷,曾引發世人側目的 LUNA 幣事件,而造成可信度受到質疑。不過,網路巨擘 Meta 提出由多國貨幣支持Libra(後稱 Diem)幣,雖因政治因素胎死腹中,卻指點穩定幣未來發展的明燈穩定幣應有價穩且易兌換資產為儲備,而這幾年穩定幣的發展也確實符合此經驗法則。據估計,目前全球穩定幣市值已近2,500億美元,三年後甚至可能高達2兆美元。

虛擬資產市場成長已勢不可擋,政府監管交易具「錨定」功能的穩定幣也就愈益重要。世界有意爭取成為「虛擬資產中心」的國家/地區無不卯足全力,推動管理穩定幣建置工作歐盟 MiCA 與新加坡穩定幣監管框架皆已實施,香港《穩定幣條例》亦將在8月1日生效,再加上美國剛通過的《穩定幣法》國際已進入開發穩定幣戰國時代全球金融版圖正開始重新塑造

政府管理穩定幣,除了透明度金融監理特有法令遵循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審計發行量儲備資產聯結。以美國為例,發行穩定幣要求有100%的美元、銀行活存、三個月內到期國庫券,以及國庫券基礎美元資產美元穩定幣緊密掛鉤,能增加國庫券的需求,且因「支付即結算」的低成本即時交易,顛覆傳統清算系統,而對跨境交易特別有利,美元穩定幣因此能強化美元作為國際通貨角色

交易支付便利將吸引大型電商信用組織發行美元穩定幣強化美元虛擬資產市場地位不過,加密資產擔保型演算法型穩定幣發展恐將受阻。至於以其他貨幣或是一籃子貨幣作為儲備穩定幣發展,則須視美元美債信用變化,各地優化穩定幣監理及推動 Web 3.0 的領先程度而定。目前 USDT USDC 兩大穩定幣市占率近九成情況下,美元穩定幣龍頭地位應難以撼動

美元穩定幣的發行神似貨幣學派大師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在60年代主張100%準備金制度下的「狹義銀行」(Narrow Banking);銀行吸收存款轉存聯邦準備銀行,並由聯準會掌握每年3-5%的貨幣成長率美元穩定幣不僅是虛擬資產市場交易基礎貨幣,更由於初具傳統貨幣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價值儲藏的三大功能,而可能被廣泛用於國內交易,使得穩定幣成為聯準會執行貨幣政策的挑戰

穩定幣不是主權國家貨幣,而與多國目前正積極推動的「央行數位貨幣」(CBDC),出現可能的「替代性」競爭。面對美元穩定幣強勢而起,央行開發具主權性質CBDC 終須發行並融入金融體系。由於美國反對聯準會發行 CBDC,世界各國仍有機會發展數位貨幣,未來若能組成區域性 CBDC 清算聯盟,則仍可能與 SWIFT 美元穩定幣競爭。

當各國正如火如荼地將加密資產穩定幣納入監管時,我國金管會研擬的《虛擬資產服務法》則僅止於立法院公聽會的討論階段。台灣虛擬資產市場監管進度明顯落後,而政府若想迎頭趕上,則應化被動為主動,積極規劃行動綱領,正式推出
CBDC,並應推動與他國的監管策略聯盟,善用網路規模經濟特質,協力發展虛擬資產的應用

美國通過《穩定幣法》正式開啟國際金融競爭新篇章美元穩定幣將確立其在虛擬資產市場主導角色。另一方面,穩定幣也將融入我們日常生活,成為不可或缺交易工具。面對國際金融典範轉移,政府須正視穩定幣虛擬實體世界交易的角色,更積極推動以 CBDC 基礎交易體制,並與周邊國家合作開發虛擬資產廣大市場空間













聯合報黑白集/搞垮台電,換中油


2025-07-21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灣中油。圖/中油提供


台美正為關稅展開談判,傳出中油有意討論收購美國頁岩氣製造資產事宜。中油三月才與美國阿拉斯加的公司簽協議,同意購買液化天然氣(LNG),並投資當地 LNG 計畫。在賴政府加大對美採購政策下,這一連串任務型投資,很明顯是為討好將關稅政策擴大進口美國能源掛勾的川普政府,雙手奉上台積電後,如今輪到了中油

中油配合政策吸收油氣差價成本,又背負「亞鄰最低價」等諸多枷鎖,已連五年虧損,累計虧損已達六九一億元,逾半個股本,負債比高達九十三%,資本額更是大縮水,財務早已拉警報

賴政府不顧中油財務狀況,早在川普公布對等關稅中油就已簽署阿拉斯加天然氣投資意向書卻要到七年後才會供氣,這個投資案不僅高成本潛藏高風險中油卻只能硬著頭皮「撩落去」。

如今更傳出中油正在接洽收購美國頁岩氣田,但頁岩油氣開採成本高於傳統油氣,且容易受原油價格高低拖累,不僅有市場風險,更有換黨執政政治風險,對中油恐是財務無底洞

過去台電曾是國營事業裡的金雞母,在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之前,每年都可以至少賺進三、四百億的盈餘,還扮演穩定物價角色。但民進黨政府因為錯誤能源政策,把金雞母硬是變成了落湯雞,看來,下一個倒楣的就是中油了。












聯合報社論/團結十講的公開不公開,標準何在?


2025-07-21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賴清德總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總統為大罷免而展開的「團結國家十講」,講完四講就因丹娜絲颱風來襲而暫停,後續講次行蹤成謎。風災過後,外傳賴總統已到扶輪社談第五講「外交」,接著跳過第六講「兩岸」,打算到花蓮談第七講「民主」,且不開放採訪;只是花蓮開講又因薇帕颱風延期。相關講次都未獲總統府證實,但從內容觀之,外界相信,賴總統開講,仍然是「團結十講」主題的延續。

回顧「團結十講」前四講,從國家、團結、憲政體制到國防,儘管總統府不願承認與大罷免有關,但內容針對性極強。難堪的是,每一講都沒為大罷免推波助瀾建立正當性;諸如「長毛象」、「打掉雜質」、「不是多數就贏」,以及「發一萬買個菜就沒了」等說法,都淪為笑柄,變成反罷談資綠營後續開講憂心忡忡,反而是在野陣營希望賴清德「繼續講下去」。

丹娜絲颱風中南部造成嚴重災情,「團結十講」順延,擋不住賴清德失言賴清德勘災又冒出「依法國軍不能進入民宅」等金句,峻拒災民希望國軍幫忙清理家園要求可見賴清德治國問題癥結,不只在說錯話,更在心態傲慢

也傳出賴總統低調參加台南同鄉會扶輪社活動,致詞主題就是外交,分析台美經貿情勢,強調台美關係更全面緊密,最後談到國家定位呼籲「中華民國派要反共,台灣派要團結」,完全延續團結前四講的調性。外界懷疑,第五講「外交」是否已悄聲講完?至於又因颱風順延的第七講「民主」,地點選在花蓮,是罷免國民黨立委黨團總召傅崐萁的主戰區,主帥親征意味甚濃。而且此講也採取閉門演說換言之,「外交」偷偷摸摸講完了,「兩岸」也憑空消失了,「民主」更見不得人

巧合的是,賴清德對待外傳這三講的態度,與其施政作風若合符節。自蔡政府到賴政府,包括外交在內的諸多國安決策,都是黑箱作業,動輒以國家安全為由規避監督,甚至對監督批評者扣上「親共」、「在地協力者」、「認知作戰」大帽。以台美關稅談判為例,其他國家都會向人民說明談判進度堅守底線但賴政府從頭到尾都是「黑箱中的黑箱」,說是「偷偷摸摸外交」,毫不為過

賴政府將兩岸定位互不隸屬敵對兩國關係,甚至擴張各項法令解釋侵害人民權利,限縮兩岸交流空間,不但讓台海情勢升高,陸委會、海基會亦不再扮演兩岸溝通往來角色,而是引戰政治喊話打手「消失的兩岸」,不僅讓賴清德的兩岸演說無以為繼,更對當前兩岸關係做了最佳詮釋

民主」是賴總統上任後談得最多的議題之一,甚至發明了「更大的民主」。但所謂「更大的民主」,就是司法淪為政治打手,對在野黨無窮盡追殺;對選舉結果不認帳,推動大罷免;對批評者惡意相向,司法追殺、網軍肉搜、各種造謠汙衊層出不窮。曾經傲人台灣民主,成了「見不得人民主」。難怪賴清德只能閉門談民主

賴總統的「團結國家十講」前四講,根本就是「國家分裂四講」;無論其餘六講是延後取消閉門,已無關宏旨。賴總統災開講,根據與會者形容,「少了政治味,多了祥和氣」,似乎要避免重演藍綠同聲反彈的難堪;但不論是否有「團結十講」之名,顯然賴清德對這些引發高度爭議主題,念茲在茲當國家領導人不思如何好好治國,只一意追求權力極大化,就是國家災難。難怪賴清德團結喊得愈大聲,國家愈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