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罷免仇恨動員 民主退步
◆ 公車輾斃醫師 正視用路人高齡化時代來臨
◆ 行人只能自求多福?
◆ 大屋頂下/中華民國與中國方向 系列⑧ 否國共內戰 要兩岸共榮(系列完)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漂流與醒悟
◆ 米與汽車 壓垮石破茂政權
◆ 限制計程車進入機場是雙輸政策 問題不會因拖延而消失 2025-06-13 00:00
◆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2025-05-21 00:0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2024-12-20 10:00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2024-10-24 00:00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漂流與醒悟
2025-07-21 00:00 聯合報/ 林一平(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作者臨摹劇中巨型虎偶。林一平/繪
我最近在台北國家戲劇院觀賞了《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舞台劇。這場演出不僅震撼人心,更挑戰了感官與情緒,讓觀眾在短短兩小時內歷經一場心靈的漂流之旅。
原著小說講述一位名叫 Pi 的少年,在海難中失去家人,獨自漂流於浩瀚太平洋上長達二二七天。獲救後他敘述與一隻名為理查.帕克的孟加拉虎共處於狹小的救生艇。這個故事既是寓言,也是對人性與信仰的深層探問。而要將這樣一段在大海與猛獸間展開的冒險搬上舞台,難度相當高。
但這部作品成功將故事化為舞台藝術的高峰。巨型虎偶由多位操偶師協力演出,動作流暢細膩,呼吸、步伐甚至怒吼都真實到令人屏息。隨著劇情的推進,我幾乎忘了牠是木偶,而將牠視為真正存在的猛獸。牠威嚴、危險、孤傲,卻又如鏡映出 Pi 內心的恐懼與意志,對牠產生敬畏。當牠飢餓虛弱時,又讓觀眾不自覺地投射情感。
舞台設計巧妙運用國家戲劇院的燈光、布景與機關變換,將空間幻化為海洋、動物園、暴風中心與奇幻之島。這些場景之間的流轉流暢自如,不僅令人驚嘆劇場技術,更讓觀眾身歷其境。場景轉換與情節節奏緊密結合,使觀賞過程毫無冷場。從人力操控戲偶到高科技的視覺投影,每一處設計都令人讚嘆,每一幕都充滿張力與創意,將國家戲劇院的舞臺功能發揮到極致。
然而,這齣戲的動人之處並不僅止於視覺震撼,更在於情感的深度與哲思的觸動。我曾讀過小說,也看過電影,但在近距離的舞台現場,更能感受角色的痛苦與掙扎。Pi 的求生歷程不再只是文字或影像中的情節,而是一場我能感同身受的生命搏鬥。
劇中忠實呈現原著對「信仰與真相」的思辨。當 Pi 向調查人員說出兩種版本的生還故事時,不只見證他如何說服他人,更被迫回望自身選擇:我們願意相信什麼樣的故事?是殘酷的現實,還是理想化的寓言?這一刻,戲劇不再只是表演,而成了鏡子,映照出每一位觀眾對「真實」的定義。
《少年 Pi》的旅程象徵的不只是個別少年的漂流,更是所有人在面對失落、孤獨與恐懼時的生存圖譜。Pi 所經歷的,不過是人生荒海的縮影。而那隻猛虎,也許正代表我們心中無以名狀的情緒,那是憤怒、悲傷、恐懼,甚至是對自身極限的挑戰。
《少年 Pi》的「生存寓言」與「信仰考驗」如同《白鯨記》(Moby-Dick);而其「不可靠敘事」的結構,則更貼近心理懸疑小說《禁閉島》(Shutter Island)。在這齣文化饗宴,我們彷彿與 Pi 一同航行,在不確定與希望間掙扎。那不只是對一場精湛演出的讚賞,更是對一段靈魂旅程的回應。
演出結束、燈光亮起,我靜靜走出國家戲劇院,心中卻仍在漂流。這齣戲沒有告訴觀眾答案,而是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問題:當現實與想像交會時,我們究竟選擇相信什麼?或許,就如同 Pi 所做的選擇一樣,真相不只是事實的呈現,更是我們賴以存活的信念。
大屋頂下/中華民國與中國方向 系列⑧ 否國共內戰 要兩岸共榮(系列完)
2025-07-21 00:00 聯合報/黃年
本文是此系列的終篇。原擬的標題是:「兩岸共同推進衛生福利好嗎?」文末會說為什麼。
瞻望前路。台灣的追求在「和平發展」,大陸的追求在「和平崛起」。這兩個目標皆與兩岸關係密切交纏。
先談台灣要和平發展。借當下的熱議來說,將台灣建立成「世界 AI 中心」確是一個憧憬。要發展 AI,黃仁勳主張回復核能。但只有核能還不夠,另一個更重要的條件是台灣不能一直是「台獨是非之地」。美國拆走台積電,主要的理由或藉口即是「台灣是全球最危險的地方」;台積電不能久留台灣,黃仁勳就能嗎?或許他一時可用台灣作踏腳石,恐亦非久留之地。
燕不巢飛瀑,魚不游沸鼎。「AI 島」與「台獨島」是一組互斥的概念。因此,台灣若要追求和平發展,就至少不能將台灣一直搞成一個「台獨是非之地」。這應是黃仁勳心知肚明但口未言的。
再談大陸要和平崛起。大陸處於「中國崛起」與「世界圍堵」的劇烈衝突中。中共除了要「把自己的事件做好」,同樣重要的是必須處理好兩岸關係。因為,兩岸關係正是「中國崛起vs.世界圍堵」之間的關鍵介面。一方面,中共若主動武統台灣也就不必奢望能和平崛起,且另一方面台灣亦可能是國際要用以「讓中國上當」的陷阱(習近平語)。
因此,前文指出,台灣的「和平發展」與大陸的「和平崛起」,皆與兩岸關係密切交纏。
但是,兩岸當局現今的兩岸操作卻都是失敗的。
失去海峽中線,是失去了兩岸的「軍事中線」。失去九二共識,則是失去了兩岸的「政治中線」。
大陸的兩岸政策是失敗的。中共的「三論四統」皆失敗。三論,一國兩制、九二共識及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皆失敗。四統,和統、武統、惠統、融統,也都失敗。軍機繞台,雖是匕現,也是圖窮與技窮。
民進黨主政十七年的兩岸政策也是失敗的。民進黨其實明明知道台獨是一騙術(近日已公開否定台灣地位未定論,確認台灣主權屬於中華民國),且台獨亦在現實上不可能(邱義仁說,除非瘋子才搞台獨),賴清德卻仍用種種「內殺型台獨」手段來裂解中華民國,自毀長城,自掘墳墓。
撥亂反正之道,首先兩岸可以共同維護「大屋頂中國/大屋頂中華」之類的概念;這個「上位中國」,原已存在,就在眼前,接納了即可開展「分治而不分裂」的兩岸和平競合關係。
中共應敬畏中華民國的存在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恩典,要為中華民族珍惜中華民國。台灣亦應珍惜中華民國今日能成為「兩岸民主燈塔」的角色,勿以十四億中國人為敵,而應當勇敢參與對「中國方向」的打造與追求。
亦即,中華民國應當參與「中國方向」的追求,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應迎納中華民國參與「中國方向」的標定。
沒有參與,就沒有認同。
倘若中共對台灣甚至當面連「中華民國」四個字也不准說,那麼所謂「平等協商/什麼都可以談」豈不成了一句鬼話?
天理何在。中華民國會接受一個當面連「中華民國」都不能談的兩岸方案嗎?
至於台灣,萬勿被美國的「地緣政治」所挾持。美國的目標甚至是將台灣變成「美國豪豬」來阻滯中國崛起,但台灣的目標則應在努力營造和平競合的兩岸關係。台灣不能做美國的一隻長期在牛棚裡待命的「美國豪豬」,而必須致力於不要「引戰」,使戰爭不要發生。
台灣不要想著「中國崩潰論」,不必唱衰中國大陸的日趨富強,反而應為十四億人寄以善意的祝福。中華民國無意與美西方聯手阻滯中國崛起,實際上也阻滯不了,中華民國關注的是「中國方向」與「中國往何處去」。
面對大陸,賴清德應當知道:中華民國,愈「中華」,「民國」愈有力量。
亦即,中華民國本來就是中國,更應在參與「中國方向/中國往何處去」的議題中為中華民族表達當然的話語權。
但是,賴清德今日的操作卻變成了:中華民國,「中華」漸淘空,「民國」已異化。
如此,在民族上,「中華」失去了能量;在民主上,「民國」變成了「內殺型台獨」。
回到前文。台灣不能做一個「台獨島」,永遠淪為「台獨是非之地」,而希望能蛻變成一個「AI 島」。如前文主張台灣可祝福大陸,則大陸也可祝福台灣成為「AI 島」,因為台灣若想成為「AI 島」,那就不能以「台獨島」作繭自縛。
何克臻此?只要將「中共與台獨皆要消滅中華民國的兩岸關係」變成「中共與台灣共同維持中華民國的兩岸關係」,即可「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
在結束本系列時,希望能有三句話留下印象:
一、中國內涵:自由是人性的本質,民主是文明的方向。
二、兩岸解決方案:為人類文明建立典範,為中華民族創造救贖。
三、中華民國:愈「中華」,「民國」愈有力量。
好了。現在可以說一說為什麼本文原訂的標題是:「兩岸共同推進衛生福利好嗎?」
本系列的主旨是:我們不要國共內戰,那是兩黨冤仇;我們要兩岸共榮,這才是人民的視角。
而且,正因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有今日成績,所以可寄以更高大的期望;亦以中華民國能有今日表現,更應受到珍惜衛護。
歷史恩典,應當敬畏。
因此,希望兩岸能夠走出「國共內戰」的誤區,聯袂朝向「中國方向/更好的中國」邁進。
更好的中國,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華民國誰吃掉誰的中國,而應當是共同努力創造「讓全體中國人過上更好日子」的中國。
更好的日子,就是更好的經濟生活與更好的政治生活。更好的經濟生活就是希望老百姓的荷包更滿一些,更好的政治生活就是希望老百姓有更自由民主的人生。
如果只說「你多一點民主/我多一點民族」之類的話,這好像還是一種形而上的視角;但若從「讓全體中國人過上更好日子」作為兩岸共同目標,這就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憧憬了。
比如說,僅舉一隅,衛生福利是兩岸人民的共同關注。台灣的衛生福利成績不錯,大陸也始終以衛生福利為治理的重點。那麼,兩岸能不能不要再比賽「國共內戰」,而改以共同推進衛生福利等百姓福祉?
兩岸相互祝福,共同推進「讓人民過上更好日子」好嗎?從這個視角出發,必更能回答中國往何處去及兩岸往何處去。
大罷免仇恨動員 民主退步
2025-07-21 00:00 聯合報/ 林火旺/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桃園市)
周末到傳統市場買菜,碰到國民黨立委萬美玲團隊在宣導反罷免,隔著馬路卻有人不斷叫囂:「萬美玲是共產黨」。雖然這只是一位民眾的情緒語言,但是一葉知秋,民進黨似乎意圖透過大罷免對支持者及社會大眾洗腦,傳達的理念卻不利於民主發展。
在此之前,民進黨辱罵政治異己常用的語言,譬如「賣台集團」、「中共同路人」、「中共統戰的在地協力者」,最多是把對立陣營視為中共的「幫凶」。然而,如今民進黨在大罷免的作為,刻意催化社會仇恨以強化動員力量,國民黨立委因此被支持大罷免者認定是「共產黨」。在沒有法律證據的前提下,直接將政治異己從「幫凶」升級為「敵人」,這種思維邏輯也許有利於大罷免,但對民主政治的良性發展無異飲鴆止渴。
如果國民黨的立委是共產黨,依據同樣的標準,民眾黨的立委也是;如果民進黨的「反共」是把中國定位為境外敵對勢力,對於「境內的共產黨」當然必須驅離或消滅,必欲去之而後快,這似乎和賴總統的「打掉雜質」若合符節。但這種必須剷除所有異己的政治理念,是自由社會的價值觀嗎?
威權或獨裁政治忽視個體性,經常以「國家」或「公共」利益之名,要求個人犧牲或對個人進行迫害。相較之下,自由社會最可貴的是珍視個體,在不違反合理律法的前提下,每一個人都是自由、平等、尊嚴的存在者,沒有人高人一等,所以也沒有人是「雜質」。在任何抽象的哲學、道德、政治或宗教主張上,沒有人可因宣揚「自己的主張是真理」,而對不同的觀點進行打壓、羞辱或噤聲。
事實上,重視每個人的平等尊嚴,正是揚棄封建、邁入自由社會最重要的進步價值。遺憾的是,一個以「進步」為名的政黨,在大罷免展現的卻是排他、唯我獨尊、壓抑多元聲音的封建思想。
我們的社會裡有沒有人是「中共同路人」?有沒有人在出賣台灣?可能有,且這樣的人是熱愛自由、民主者共同的敵人,但這些人是誰?不是某人或某一個政黨說了算,一切都應該由法律決定,此即「民主就是法治」的意義。事實上,即使整天高喊「愛台灣」的民進黨及其支持者,是否也可能為了個人利益而出賣台灣?
如果一個政黨為了一己之私,不惜愚民、進行仇恨動員、製造社會對立、鼓吹背離自由民主的退步價值、阻礙並犧牲民主政治的健康發展;即使一時獲利,也終將在歷史長河中遭唾棄,因為自由社會的民智一旦開啟,只會進步而不會後退,敗壞的私心將無所遁形!
公車輾斃醫師 正視用路人高齡化時代來臨
2025-07-21 00:00 聯合報/ 梁國輝/退休公務員(台北市)
衛福部桃園醫院外科主任周佳正在台北市愛國西路、羅斯福路口行經斑馬線時,遭左轉通過路口的欣欣客運公車撞擊身亡;圖為事後欣欣客運其他班車通過肇事地點的畫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衛福部桃園醫院外科主任周佳正日前綠燈時行經斑馬線,遭左轉的公車輾斃,憾事令人心痛與惋惜!筆者身為汽車駕駛人,觀察到幾個道路交通現象,希望主其事者能夠痛定思痛,站在保護人民生命安全的角度,策畫改善並提出對策。
首先,台灣人口加速老化,用路人年齡結構逐年攀升,這包括高齡行人與高齡駕駛人。主管機關應與時俱進、揚棄舊思維,不論交通政策法令的研訂或道路交通設施的改善,均應正視用路人高齡化時代的到來,想想該如何為他們打造更安全的用路空間?
其次,道安教育應自幼年及早開始,才能塑造長期穩定的道路禮讓文化,教育機關責無旁貸。在此呼籲學校的道安教育課程,不能再停留於口號與辦活動,應列為正規課程,使禮讓文化有效深植孩童心靈,為台灣的道路禮讓文化全面撒下安全的種子。
第三,駕駛人年齡層多元化、道路違規態樣多樣化。若以廿年為一代,從廿歲起算至八十歲,道路駕駛人可謂「四代同堂」;若再加上愈來愈多的無照駕駛者,更是「五代同堂」。年齡不同的駕駛,展現出不同的心智與行為,舉凡酒駕、毒駕、超速、逼車、疲勞駕駛等,都需加強取締、加重處罰,並針對時空轉變、參照最新的大數據擬定安全對策,才能有效舒緩交通亂象。
再者,行人過馬路時應提升自我安全意識,禮貌性回應並提高警覺、快步通過。駕駛人若有酒駕、毒駕、疲勞駕駛時,此時行人處於極端危險狀態;行人過馬路時尤須全神貫注快步通過,絕不能刻意放慢腳步,甚至邊走路邊滑手機,這是拿性命當賭注,實不可取!
最後,一些公車/大車司機有慣性魯莽的駕駛行為,因為大車在馬路上占據大範圍與動線,若發生事故,對用路人或公車上的乘客即可能造成嚴重傷害。主管機關與公車/大車業者應加強管理、考核處於高風險狀態的司機,建立並嚴格執行淘汰制度,絕不能鄉愿行事,才能保障大多數用路人與乘客的生命安全。
台灣的道路禮讓文化還在萌芽階段,雖然修法重罰後不能說沒有進步,但若要說已完全「內化」成日常生活價值觀則為時尚早。對此,我們不得不語重心長地吶喊一聲:加油吧!台灣交通!
行人只能自求多福?
2025-07-21 00:00 聯合報/ 紀情/家管(台北市)
台北市一名公車司機轉彎行經斑馬線時,因未暫停也未做指差確認,撞擊綠燈行走的周姓醫師致死,引起社會譁然,為行人地獄的臭名再添上一筆令人遺憾的爛帳。
不知是否為拚業績或個人駕車品德差異,部分司機於乘客上車未站穩或下車的瞬間,會馬上關門並快速啟動,乘客因而摔倒或被車門夾住屢見不鮮。還有司機喜歡橫衝直撞,「搶黃燈」甚至闖紅燈,致險象環生。
雖然現在大部分司機轉彎時會有暫停或指差確認,但很多都不夠確實,行人還是只能自求多福。
台灣要洗脫行人地獄臭名,絕對不能靠口號。交通主管機關除徹底改善號誌及標示,更要與業者加強訓練司機的專業及禮讓教育,若有疏失責任則應嚴懲重罰,多管齊下才會有成果。
米與汽車 壓垮石破茂政權
2025-07-21 00:00 聯合報/ 吳芳銘/政治經濟觀察員(台北市)
日本參議院選舉投票,據日媒公布之出口民調顯示,自民黨和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在本次選舉所獲席位數或將少於五十,執政聯盟預計將失去參議院過半議席。首相石破茂領導的內閣支持率正從「危險水域」走向「下台水域」,引爆一場「石破天驚」的執政危險。執政聯盟最終能否維持優勢,或面臨下台換黨執政?正在倒數中。
在日本政壇,內閣支持率低於三成被視為身處「危險水域」;跌破二成被視為「下台水域」。據選前最新民調,石破茂內閣支持率降至廿點八%,較上月下跌六點二%,創執政來新低;不支持率升至五十五%,較上月增加六點六%,亦創下不滿意度新高。且自民黨支持率僅二成三,為十三年來最低。
目前由自民黨與公明黨組成的執政黨聯盟,在眾議院未獲得過半數席位,在「少數執政」的弱勢下,參議院選舉結果將影響政權更迭或架構。過去兩屆議會已顯示出少數派政府的困境,為了通過法案不得不向反對黨派讓步。若自民黨於此次參議院選舉再度失利,或可能走上更激進的政治策略。
日本經濟正處於內外交迫的窘境中,令執政黨黔驢技窮、進退兩難。對外,面對川普關稅戰的談判,堅決抵死不讓步;尤其汽車及其零組件,是其出口美國的最大支柱產業,單就豐田一家車廠,營業利潤已下降約五分之一,日本為此主張豁免汽車關稅,但美國並不將其列在談判議程。
對內最大攻防議題是物價高,執政黨主張發補貼,在野黨呼籲減稅。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則訴求將食品消費稅在一年內降至零,力抗高物價。尤其是前所未有的稻米危機,過去一年米價翻倍,搶購、囤積、限購成常態,米與政治、公信力之間深層聯結再度出現張力。歷史記憶、現實壓力與政治結構三重張力匯聚於一碗米飯,讓這場米食風波遠超出單純農業危機,劇變為日本社會對政治信任的全面拷問。
日本前農林水產大臣江藤拓「我從不買米」的言論,不僅激發民怨怒火,也將石破茂政權推向信任斷裂的深淵。人們還記得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米騷動」及民國八十二年(一九九三年)「平成米騷動」的動亂,如今的「令和米騷動」正復刻歷史經驗;米在日本不只是食品,更是制度、情感與利益的交集。
自民黨的米糧政策,是以穩固農業選票為目標的政治工程;但消費者無法接受米荒及高價米,且薪資低迷與通膨失控疊加的痛苦指數令人吃不消,還有囤積亂象,劍指執政黨監管失靈。自民黨在百姓飯碗、制度深度綑綁的利益結構中掙扎。當米糧政策的結構性矛盾築底、歷史記憶擾動、執政與人民脫節,人民怒氣終於噴發。
更深的矛盾則衝向執政黨內部。在美日關稅談判陷入僵局之際,石破茂政府計畫擴大美國米進口以換取關稅豁免,未料還沒上談判桌,已引起自民黨內部和一向身為其鐵桿支持者的農民們強烈反彈。川普想出口美國米以解其燃眉之急,不過東京並不接受,華盛頓也不滿、要再加關稅,可謂左右為難,屋漏偏逢連夜雨。
米價大暴漲,撕裂日本社會底層的生活穩定;川普關稅戰也深切遏制經濟成長及汽車產業的發展,內外雙重壓倒性的民生焦點,正在對石破茂內閣進行生死審判,情勢不樂觀。
「米與汽車」正在重構日本政治與經濟風貌,民生經濟問題始終是政治下層建築,底層結構不穩將吞噬上層政治權力。且加上政黨更迭,外溢的蝴蝶效應也將衝擊貨幣政策、債券市場,甚至可能誘發一場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從日本這場選舉,亦可預見未來全球巿場的風險性上升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