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葉匡時/台灣能造出下座護國神山嗎?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葉匡時/台灣能造出下座護國神山嗎?









葉匡時/台灣能造出下座護國神山嗎?


2025-07-21 00:00  聯合報/ 葉匡時(作者為陽明山未來學社榮譽理事長)


蔣顯斌製片、蕭菊貞導演的紀錄片「造山者」,近日在台灣上映,受到廣泛的觀眾關注與讚譽。這部電影紀錄了台灣半導體產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世界領先的歷程,除了讓大家解當年孫運璿和李國鼎等官員的遠見決心魄力,也讓大家知道在那個時代,胡定華、曾繁城、史欽泰等一群年輕學者工程師,是如何篳路藍縷創造台灣奇蹟

很多人看後都深受感動,甚至為之落淚,但同時也有不少人問,台灣是否可能再創造出一個堪比半導體產業的「護國神山」?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問,當年這些「造山者」,特別是那些年輕的工程師,是有什麼「靠山」,讓他們能夠如此有底氣的義無反顧拚命向前取得非凡成就呢?我認為有三個重要條件

第一,當時擔任行政院長、後來接任總統的蔣經國,及其領導團隊所奠定治理基礎。當時的台灣處在風雨飄搖國際形勢下,經國先生當時推動十大建設、設立工研院,一系列重大政策打下了台灣產業轉型升級基礎。更關鍵的是,經國先生能夠任命稱職部會首長授權各部會首長勇於做出長遠規畫決策

試想,當時的經濟部長孫運璿,與其他幾個部會首長在小欣欣豆漿店吃早餐時,就可拍板決定發展半導體重大決策,若非經國先生的領導風格,這些部會首長難道吃了熊心豹子膽,膽敢作出這麼重大決策?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孫運璿這些優秀部會首長,經國先生大概也無法充分授權吧!

第二良好理工基礎教育。當時選拔出來赴美 RCA 學習半導體的年輕工程師,都是頂尖大學電機電子等科系培養出來優秀畢業生。那時候大學的師資或設備遠不如現在,但那時大學生兢兢業業程度,可遠遠超過現在他們可能沒有良好實驗設備,卻有良好邏輯思維能力研究基礎學習態度當他們在美國學習時,也是抱著破釜沉舟義無反顧的態度去學習新知。皇天不負苦心人,他們終能達成使命。

第三是家國情懷。「造山者」紀錄片中,有一段訪問中研院研究員瞿宛文的紀錄;她提到,當時這些人都是擁有家國情懷的。孫運璿、李國鼎等政務首長固然有家國情懷,那些願意負笈千里去美國吃苦奮進的年輕人,除了初生之犢不畏虎勇氣外,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有滿腔熱血不計私利,要為國為民做一番事業。這種精神力量不易捉摸,卻可能是當今台灣最需要的力量。

認清這三個重要條件後,讓我們再來思考台灣是否可能再造一座護國神山。在幾乎年年選舉政治環境下,我們現在的政務首長足夠視野魄力,勇於作出對抗民粹而能福國利民長遠政策嗎?就算做了,這些長遠政策又能持續多久在大學成績普遍膨脹,學生學習風氣日益低落下,我們還能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科學家工程師強調個人權利,卻忽視傳統家國情懷教育下,我們究竟還有多少年輕人願意犧牲自己的權利為家國奮進

時空環境不同,今天台灣產業生態遠比當年豐富成熟;許多創業家、高階經理人,其見識膽識已遠遠超過當朝的政務首長。我高度懷疑政府有能力心力足夠資源誘因去打造下一個護國神山,若台灣產業界未來還有一座護國神山,那絕對不會是政府主導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