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3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美股戲劇性彈升的機遇與風險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4860/web/

◆  聯合報社論/他們為什麼敢吃銅、吃鐵、吃國家?
◆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紓困上了癮
◆  經濟日報社論/美股戲劇性彈升的機遇與風險









經濟日報社論/美股戲劇性彈升的機遇與風險


2020-07-13 02:0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3月初新冠疫情延燒至美國後,美股一路下挫及出現數度熔斷,但自3月23日起美股呈現V型反彈,至6月初那斯達克指數即收復失土,7月初更頻創新高,S&P 500與道瓊工業指數亦向疫情前高點邁進。為何在美國疫情未見舒緩且經濟基本面持續低盪下,美股會出現戲劇性地迅速彈升?在台股與美股具高度相關(3月23日至7月9日相關係數達0.95)的情況下,美股走勢的演變值得台灣投資人關注。
觀察疫情爆發後引發美股跌勢的七大因素可知,如經濟基本面衰退、社群媒體氾濫、全球供應鏈危機、國際政經局勢失序等四項,依舊是抑制市場的重大風險。至於信用債市場降評風險、系統化交易盛行、主導金融市場走勢的大型科技公司等三項,卻已轉變為美股V型反彈的動力。
具體地說,在疫情蔓延之初,各國實施隔離、封鎖措施阻礙日常經濟活動,造成企業營收萎縮、失業率飆升,且首批爆發疫情的國家包括中國、韓國等生產大國,以致於波及全球供應鏈並重創經濟。同時,當代社群媒體助長疫情訊息與偽專家式的不實言論同步流傳,煽動大眾恐慌情緒,讓市場信心快速崩跌,投資人紛紛拋售風險性資產,使其價格大幅崩落。
再加上美國動輒斥責 WHO 親中及中國隱匿疫情,不如往日般肩負主導國際防疫、為人類減災的大任,使這場全球性疫情頓失領導中心,以及東北亞、歐洲地緣政治衝突不減,徒增政經制度面的不穩定,也為防疫添亂,使金融市場陷入不安。於是,整體金融環境充斥風險趨避的氛圍。同時,由於疫情使經濟活動產生急凍現象,讓信評機構對公司債市場降評風險升高,投資人更憂慮大批墮落天使fallen angel即債券信評由投資級降為非投資等級的高收益債)或將湧現。
然而,3月23日聯準會祭出無限量的量化寬鬆QE貨幣政策所帶來的充沛資金,為美股帶來戲劇性轉折。像是先宣布無限量收購公債、投資級公司債等資產計畫,隨後又擴大收購範圍,納入符合條件之墮落天使債券,大幅緩解先前投資人對公司債的擔憂,刺激資金回流。恰好這時疫情亦出現稍緩跡象,令金融市場轉趨樂觀,改為風險追逐樣態。
再者,受疫情期間新生活樣態驅動的科技業也呈現大幅反彈,系統交易更擴大市場活力,為金融市場帶來轉機。在疫情蔓延之前,因美國科技股本益比偏高,使投資人擔憂疫情將使其泡沫破滅。不料,疫情與各國隔離政策促使線上遊戲、購物、串流平台等宅經濟大發利市,遠端工作、大數據及通訊網路需求大增,引發電商與資訊科技股逆勢反彈,高權重、產品與服務的產業關聯效果極大的科技巨頭,反而成為推動整體市場的主力。此時,近年來相當普及,且演算法設計大多是順勢交易策略的系統交易,又成為助攻大將,使美股顯著彈升。
要言之,美股當前的反彈乃得益於聯準會無限量 QE 對市場提供支撐,以及投資人害怕錯過賺錢機會而大膽買進。但除了科技股尚有各界對未來全球風貌憧憬的支撐之外,其餘多屬資金行情的推升。在市場一片樂觀下,前述的七項因素中,仍有四項可被歸類為拖累美股的風險。像是全球疫情未見消退,恐迫使多國再度封鎖疫情嚴重地區,導致生產、消費活動持續低迷,且全球供應鏈中斷危機亦未解除,復甦更難以期待;抑或是現下金融資產價格與實體經濟脫鉤,隱示市場脆弱性大增,極易隨投資人情緒產生波動。再加上國際政經局勢失序及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效應,只怕一點風吹草動,都將帶來市場反轉的可能,投資人必須戒之、慎之。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紓困上了癮


2020-07-13 00:29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追加二千億元「紓困3.0」特別預算,遭質疑恐債留子孫。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有些事做久了會上癮,政府施政也一樣。上癮未必是好事,往往是失去了自我克制的能力。就像政府紓困上了癮,胡亂撒錢,已經撒昏了頭。
新冠疫情以來,政府已陸續推出兩波紓困方案,第一次撒了六百億元,第二次撒幣一千五百億元。最近蘇內閣得意洋洋地宣布要推第三波紓困,規模比前兩次更大,要撒出兩千億元大洋。照這樣下去,政府只要咬緊紓困這個名目,就可以一路暢快地撒幣到明年了
二月底推出的第一波紓困,主要是作為防疫隔離醫療及緊急徵用物資之需,包括對內需產業如觀光、夜市、農漁、藝文產業的補貼,這點無話可說。但四月推出的第二波紓困就備受批評:除將首波的農漁、交通、藝文業等又補助一次,也針對賣玉蘭花等「無保工作者」發放萬元;最後,才撥了五百億元向全民發放三倍券。
那麼,第三波紓困又要幹嘛?說來毫不神奇,不外要繼續補貼那些因疫情受創的艱困產業,包括觀光、製造和運輸等業。試想,許多產業一領就能領了三波紓困金,一般上班族只能拚命納稅供政府揮霍至於紓困到底發揮了什麼效果大家想也知道如果紓困有用,還用得著一連推三波嗎
當然,政府的技巧也越來越高明。蘇內閣推第三波紓困,美其名為「紓困3.0」,彷彿這是紓困的「進化版」。事實上,聰明的民眾都懂:什麼進化也沒發生,裡面依然是個大黑洞,產業仍望不到天日。












聯合報社論/他們為什麼敢吃銅、吃鐵、吃國家?


2020-07-13 00:2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媒體界人士透露,一般的政論節目,政治人物「花錢上節目」的情況也很普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監察院公布總統大選政治獻金收支明細,與民進黨關係友好的幫推」、「投石兩家公關公司,大選期間獲得蔡英文陣營五十九筆、總額近三千萬元的宣傳費,國民黨形容兩公司為蔡總統的御用公關公司」。選舉之外,這兩家成立才四年的公司,過去四年內標到八千三百多萬元的政府標案,包括今年五二○總統就職典禮的兩標案在內。它的非凡實力,說明了綠營政治食物鏈生態系
媒體不久前才爆料幫推」、「投石兩公司與文化總會正副秘書長林錦昌李厚慶關係密切,而蔡總統正是文化總會會長,林錦昌又為其重要文膽。因此兩家公司雖在蔡政府就任後才成立,卻能不斷取得中央與地方政府標案,且不少標案都是在限制性招標下取得兩家公司特殊的運作生態與政治關係,格外令人矚目
無獨有偶,媒體最近也爆料,有蔡總統觀光國師之稱的靜宜大學教授黃正聰,利用他和妻子的公司、旅行社和社區發展協會,自民國105年(二○一六年)民進黨執政起,共承接了二・七億元的政府標案。其祕訣,是將交通部長林佳龍、政委張景森等人拉進他成立的 LINE 群組,和地方觀光局長、各種協會人員交織成綿密的對話網。黃正聰號稱是蔡英文民國105年(二○一六年)大選時「觀光白皮書的主要執筆者,在蔡總統就任後,他隨即由妻子成立新南向旅行社」,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開闢自己的市場
近些時日,蔡政府對綠營派系乃至高官親屬、親信的酬庸,因為吃相難看,而備受外界質疑。觀其作法,將政府周邊職位甚至公營事業人事拿來犒賞,似乎已嫌不足;因此,進而利用政府建設或活動標案,直接將利益輸送給特定對象。諸如「幫推」、「投石」乃至「觀光國師」的例子,則是酬庸模式的再進化,讓一群文膽」、「智囊包裝成民間團體或企業的形象,用彼此可以識別的密碼來進行輸送,達到魚幫水、水幫魚的目的
不僅如此,從大選政治獻金收支中,媒體也發現蔡英文上網紅博恩夜夜秀」的節目,竟然支付了十三萬元的費用,而不是免費受訪。韓國瑜所付費用,更高達卅一萬元。由此也可以看出,民眾以為是單純娛樂性質的網紅訪談,竟然是秤斤論兩出售的輿論及文宣塑造,居然連當今總統都願意自己叫價去博君一粲
從稍早的「卡神」楊蕙如,到農委會的「一四五○」,都可看到政府利用標案變相養網軍的操作但論政媒實力,「幫推」和「投石」則遠遠超過他們。同是綠營新貴,他們在攫取國家資源上各有管道巧妙,也都具備合法招標的樣貌對民進黨來說,反正餐桌禮儀不如國民黨」,也就不管吃相難看
這種難看的吃相,在總統府秘書長蘇嘉全的外甥張仲傑身上,更是顯露無遺。張仲傑在唐榮公司被形容為「三年內從鐵工變總經理」,除自己涉及銷售案未經會計處審核外,還把員工制服、旅遊和物資採購分由妻兒承包。而經濟部作為最大股東,雖查出確有其弊,卻利用密件遮掩。國民黨批評,這是結構性的掏空,加上「國王人馬」的系統性包庇。
正由於系統性的包庇,遮蓋了綠營新貴及其皇親國戚對於國家資源的結構性吞食,他們吃銅吃鐵吃國家,鹹淡葷素不忌。追根究柢,蔡英文似難脫關係:她除了必須滿足黨內派系如狼似虎的需索,她的人事部署和政策實踐則不符制度規定和公義原則,以致面對各種結構性侵蝕,只剩下系統性包庇一途。
民進黨追討國民黨黨產不遺餘力,除了制訂專法,還設置專責機構追剿。但看看當下綠營生態鏈的種種難看吃相,皇親國戚有之,附隨組織有之;唯一缺乏的,就是足以匹配的才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