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那些小國、矮將在賽事中教大家的事
.【即時短評】學者從政發威!故宮院長「陳老師」上身
.【即時短評】台南市長勝選關鍵 誰先整合成功就有機會
.【重磅快評】蔡八問怎堪民一問:當前誰在執政?
【重磅快評】故宮不是台灣的?心虛的歷史課說給誰聽
2018-07-17 12:10 聯合報 主筆室
圖為台北故宮。報系檔案照
故宮新任院長陳其南(中)昨天上任後宣布要打造台灣化的故宮,想讓故宮「土著化」、台灣化。圖/故宮提供
故宮向來是台灣引以為傲的文化資產,故宮新任院長陳其南昨天上任記者會中,卻指當今故宮仍有如「北京分院」,「沒有人會認為是台灣的故宮」,並稱主張台獨者也該尊重中華文物。一席話讓各界驚嘆「原來故宮不是我們的」,也不免質疑,尊重中華文物本來就該是不分種族文化的共識,特別強調,反倒像是心虛說給特定人士聽。
陳其南昨天記者會有如歷史課,素材都來自過去上課的投影片整理,唯一新聞資料赫然是一名大二學生的上課筆記。如此鋪排,當然是想在一開場就端出完整的故宮論述,以台灣史角度來作台灣與故宮的連結,但談到「台獨也該尊重中華文物」,就不免令人聯想暴露內心憂慮,讓人納悶這堂課究竟說給全體台灣社會聽,還是想說服(想像中的)台獨人士?
尊重各國文物本來就該是人類共識,判斷基準則主要該在於文化素養而非政治認同。以故宮去年國內遊客和國外遊客一比三比例,台灣民眾光去年就有百萬人次去故宮,數十年累積數字必然更驚人。依故宮研究,台灣民眾參觀故宮的比率,多於法國人參觀羅浮宮、英國人參觀大英博物館的比率,陳院長稱「沒人認為台灣是故宮的」,恐正有違台灣多數共識。
再者,翻開台灣史,中研院院士曹永和早提出以台灣為主體的「台灣島史」史觀,「土著化」今日看來也就是早已普遍的「本土化」說法,南院亞洲博物館之說也只遵循前院長杜正勝21世紀初規畫。陳其南昨天的歷史課,其實新意有限。
然而故宮書畫器物等不像漢人民族或文化可繼續混血改變,而是在完成當下即固定,這恐是陳其南「土著化」延續到故宮實踐的局限。策展詮釋角度當然千千萬,但若為符合土著化主軸,割捨其他可能性,恐造成藝術限縮,也恐遭影響藝術專業之譏。
台灣從20世紀到21世紀,文化本土化早是不爭事實,今日再聲嘶力竭要故宮土著化,與其說文化喊話,還更像試圖說服特定者的政治動作,陳院長談故宮,應該更具自信。不論是何史觀,也不論從哪個地圖角度看台灣,陳院長更須重視的恐是避免以意識形態框限藝術,這是陳院長將學術理論放到博物館實踐,特別是藝術博物館的實踐,必須重視的面向。
【即時短評】學者從政發威!故宮院長「陳老師」上身
2018-07-17 04:14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即時報導
故宮新任院長陳其南(中),親率政務李靜慧副院長(左)、常務黃永泰副院長(右)共同宣布打造台灣化的故宮。圖/故宮提供
故宮新院長陳其南昨天走馬上任,下午立刻舉行媒體茶敘。然而這場在故宮記者接待室舉辦的「媒體茶敘」,陳其南要求故宮各處處長都得來「旁聽」;他則化身「陳老師」,為「茶敘」準備了數十張投影片,甚至現場發送他在台大歷史系上課時學生作的筆記,把應當是說明政策的「記者會」,當成「幫記者上課」的「故宮課」。
如此定位錯亂的「媒體茶敘」,導致陳其南滔滔不絕連續「上課」近一小時,便出現遭媒體打斷要求「言簡意賅」的尷尬場面。陳其南形容自己是「學者從政」,看來從學者轉換成政治人物,他恐怕還要再上一堂媒體課。
這場「媒體茶敘」一開場,陳其南便形容自己是「學者從政」,講話喜歡「說個沒完」。他也坦言「學者從政」的最大問題,是學者往往認為學術論述「將來可能改變」,且是學者一人的論述,並不代表政府或行政團隊;但這種會不斷調整的論述放到政治領域,很容易遭到攻擊,「後患無窮」。他表示,自己在這場「媒體茶敘」中所說的,只是「拋出一些對故宮未來發展的想法」,希望媒體容許他「繼續討論與修正」。
陳其南雖然有此認知,卻不知媒體生態遽變,跟他十多年前擔任文建會主委時天差地遠。今時的媒體講求速度、要求政治人物講信用,「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哪有耐心容許政治人物對說出口的政策「繼續討論與修正」。
況且,這場活動既然是「媒體茶敘」而非「故宮歷史課」,對象是媒體而非學生;身為故宮院長,在此時此地說出的政策都應經過一定時間的醞釀與規劃,而不是「容許不斷修正」的暫時性想法。否則,若非是牽動國家社會發展的長遠公共政策,記者又何須報導院長「個人一時之想法」?
以陳其南的故宮南院政策為例,他提出以台灣作為「東亞地中海文明中心」的概念,在此一文化概念下,故宮南院興建琉球館、葡萄牙館等新館,再加上原定的「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以「博物館群」的概念增加故宮南院的觀光能量。
然而,「台灣是東亞地中海文明中心」乃嶄新學術論述,要累積多少研究,才能撐起南院興建琉球館、葡萄牙館這些「博物館群」和策展相關展覽?其所需要的時間絕對超過陳其南目前可確定的兩年任期。學術論述和具體政策之間的落差,身為故宮院長怎可不知?
學者從政的另一個弱點,是說話冗長失焦。陳其南昨天花了很長時間,說明他「故宮台灣化」的理念,希望台北故宮成為「台灣人的故宮」,期許台灣人解開意識形態的糾結,「即使主張台獨,也可以尊崇中華文物,甚至把中華文物保存得比大陸更好」。然而,他的論述過度冗長、繞來繞去,很容易讓現今「標題取向」的媒體斷章取義,簡化陳其南的論述為「主張台獨」,給他貼上「台獨故宮院長」的標籤。陳其南說期待跟北京故宮合作,一旦被貼上「台獨院長」的標籤,對岸怎可能遞出橄欖枝?
台灣多的是「學者從政」,而學者轉型政治人物,因失言惹禍或下台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陳院長既已選擇「學者從政」,便應學習放下「學者/老師」的個人身分與身段,換上「院長」的政治新身分—在公開場合說的每一句話,都不能只對自己負責,而必須對故宮與政府團隊負責。
【重磅快評】那些小國、矮將在賽事中教大家的事
2018-07-17 10:33 聯合報 主筆室
克羅埃西亞雖在冠亞軍決賽落敗,卻贏得舉世的尊敬。 (新華社)
世足賽、溫網連著十來天的精彩賽事,球迷不錯過,非球迷也跟著烏龜吃大麥湊熱鬧,熬夜跟著賽事起伏。勝負之外,慢慢沈澱出一些心得,勝敗其實毫不僥倖,人生道理莫過於此。
不先介紹比賽的金杯、銀盤,大賽事總有些振奮小個兒民族的事例,有人行,我們當然也行。先介紹溫網阿根廷選手施華茲〈Schwartz man〉,他身高號稱170公分,號稱表示一定不到、沒有170公分,在溫網16強對戰南非巨人203公分的安德森,施華茲贏了,靠著不懈的纏鬥,至今小巨人也拍進溫網前16。
台灣選手參與國際賽事絕對是拚了老命的苦練,但經常不幸的賽事失利,總推稱身高、體型先天不如人;其實這最後一哩的心理障礙可能更甚於實質形體障礙,阿根廷施華茲克服了至少30公分的身高障礙,台灣選手要跨越的級距顯然小得多。
其實,一山更比一山高,南非巨人雖然203公分,但他碰上美國更大號的Isner〈伊斯那〉,仍然擊倒他,說明身高不是絕對,應戰的意志才重要。
世足賽,起先沒人看好冰島、克羅埃西亞這些幾百萬人都不到的小國,依金字塔理論,基礎有限,哪裡可能培育出足球大軍?但這兩國球員驚人的奮戰,冰島贏得精彩的勝利,牙醫教練、導演是守門員,過去的大家對球隊的認知其實可棄置,意誠則靈,誰管你之前幹什麼的?
約帥行,克服大低潮,至少大滿貫賽事10多場畏戰、怯戰,坐視世界排名從第一掉到10名之外,等於承認網球生涯結束,尤其搶冠面對拍掉費天王的南非巨人安德森,其間的心理壓力,每位觀賽者都能深刻體悟。
「大雞慢啼」是安德森自稱的敗戰主因,常態上,巨人到第2局會慢慢醒過來,第3局回到賽事巔峰,之後力挽狂瀾,反敗為勝;安德森怪自己對戰約帥到第3局才回過神,自己雖有身高優勢,但仍然敗下陣來。
精彩總在頒獎場合。約帥不滿5歲的兒子照溫網規定不能進場,這小子卻意外闖進觀眾席,搶到觀眾席旁,看到喬帥領獎,「爹地、爹地」的猛叫,溫網的立意溫馨不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