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吸引外商大舉投資 才是真本事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每十二分鐘一件兒虐案,政府所為何事?
◆  聯合報黑白集/當御史變廠公
◆  經濟日報社論/吸引外商大舉投資 才是真本事






經濟日報社論/吸引外商大舉投資 才是真本事


2018-09-30 00:2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臉書(Facebook)全球副總裁暨亞太區總裁來台訪問,經濟部長沈榮津表示,已爭取臉書來台設立研發中心最近蔡總統出席「世界台商會總會」活動時也表示,所有經濟指標都顯示台灣經濟正在往上走,國際大廠包括微軟、谷歌、亞馬遜,都加碼投資台灣、擴大在台投資計畫。一時之間,台灣投資環境似乎已經變好,吸引國際創新大企業陸續來台投資。但是,實際情況和這種美好期待其實落差很大,若無更有效做法,根本吸引不了重大的外來投資。
看看去(2017)年台灣吸引外來直接投資(FDI)的殘酷數據,就知道狀況有多糟。聯合國貿易發展組織的資料顯示,去年台灣獲得32.6億美元的外資實際流入,僅占全球份額0.23%,遠低於我國經濟生產(GDP)的全球占比0.73%。依我國經濟規模,應該吸收三到四倍的金額才算打平。
也就是說,台灣的投資環境對外資已變得毫無吸引力了。和我國周邊的競爭者相比,這個金額不僅輸給了東南亞的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緬甸等國,也輸給了東北亞的韓國、日本、香港等經濟體;連在西亞只有800多萬人的以色列,都能吸引到190億美元的外來投資,是我國將近六倍之多,真是令人難堪。
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台灣外資流入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時期。在民國39~59年(1950~70年)期間,韓戰爆發時美國對台提供軍事和經濟援助,要求台灣立法保障外資,以吸引美商來台投資;台灣遂在民國43年(1954年)領先亞洲各國、通過「外國人投資條例」,吸引了全亞洲僅次於以色列的外資流入。民國55年(1966年)「高雄加工出口區」更吸引美、日、歐資大量湧入,乃至於在民國55~59年(1966~70年)期間,台灣外資流入量是新加坡的二倍。
但接下來的發展策略有誤,台灣長期保護本國的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而製造業對外資也有各種限制但新加坡卻對幾乎所有產業全面開放,並提供和投資額掛鉤的租稅優惠,加上吏治清廉,外來投資很快就超越了台灣。從民國59到79年(1970 到90年)代,新加坡吸引的外資一直是台灣的五倍多,民國90~99年(2001~2010年)升高到台灣的七倍,民國100~104年(2011~2015年)更飆到台灣的30倍左右。主因是民國79年(1990年)代中國大陸已經崛起,台灣卻採取戒急用忍政策,外商無法利用台灣做為進入大陸的跳板,卻可以用新加坡做為進入東南亞的樞紐,台灣遂快速地被邊緣化
民國105年(2016年)是台灣的政黨輪替年,台灣吸引外資的表現不錯,相較新加坡的差異倍數降到八倍。民國106年(2017年)全球外資流入減少了25%,台灣則大跌65%,顯示蔡政府頗能創造願景,但兩岸關係惡化使外資申請核准後的執行度低到了四成,流到新加坡的外資遂又攀高到台灣的20倍。台灣原本可以利用地理優勢,成為跨國企業掌控東北亞,包括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的樞紐,但因無法克服政治障礙,如今只能成為國際企業眼中的一個「中型市場」,當然再也無法吸引大量外資
蔡總統提到的微軟、谷歌、亞馬遜等創新企業,他們能夠來台投資當然是好事,但這些跨國企業在台灣基本上是設立行銷據點,平均每家在台雇員不到百人,這是因為國際化程度低、租稅優惠也難和新加坡相比台灣的確需要更多雇用眾多高階人才的跨國企業,才能幫助台灣連結國際、帶動高薪和就業但招商引資其實非常專業,新加坡以專人在歐美專責招攬,並為大企業量身訂做優惠辦法,必要時還由總理親自出馬去邀請企業赴星投資
我國在推動「年金改革」之後,一些公務員士氣頹喪,如今是否還有人能像新加坡官員般,即使在半夜仍回覆外國投資者的洽詢電郵、賣命招商引資,如果我們招商官員的心態都是敷衍了事,又如何能夠冀望獲得亮眼成果?







聯合報黑白集/當御史變廠公


2018-09-30 01:1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監察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促轉會前副主委張天欽沾沾自喜促轉會「升格變東廠」,經有心人「吹哨」,終於掀開蔡政府中多個機關變身東廠、許多人爭當廠公的黑幕一角;而今監察院寄出約談通知書,要求台大校長當選人管中閔十月五日到監院說明赴陸兼職,也讓監院淪為東廠,部分監委則自甘當廠公
監察院職掌五權之一,監委更猶如古之御史,理當有御史風骨,以揭發官員無能失職、權貴貪贓枉法為己任;明朝左副都御史楊漣,更把彈劾目標對準總管東廠的宦官魏忠賢,最終雖反遭誣慘死獄中,卻成為御史榜樣。但如今,蔡英文總統提名的監委,反把砲口對準一介平民管中閔,何其可嘆!
更離譜的是監委王幼玲否認十月五日約談管,指當天是找相關的教育部等單位來了解狀況,且通知書也還沒發出卻被媒體公布明示五日約談管、蓋有王幼玲與另名監委蔡崇義之印的監院通知書。至此,不是監委發「假新聞」,就是有人盜用監委印信,何其嚴重!
別忘了,教育部長葉俊榮不久前才說,教育部發函請台大重啟遴選及監院的糾正,就已沒提到管赴陸兼職案,「就本案這已不是個議題了」。主管的教育部早查無實證,監委反倒燒起冷灶就算如此,不是更該約詢同遭質疑赴陸兼職的前後任教長吳茂昆和葉俊榮
蔡政府蠻橫拔管拔到兩部長下台已夠難看,如今就連監委都不惜沉淪跟著表態當政治打手,還真找不到比「御史變廠公」更諷刺的事了







聯合報社論/每十二分鐘一件兒虐案,政府所為何事?


2018-09-30 01:1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兒童受虐案頻傳,卻不見政府相關單位提出真正解方。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竹一名男童赤裸被綁在陽台,瘦到肋骨清晰可見生母救出後,友人將影像貼上網路,掀起波瀾。一時之間,兒虐事件在諸多選舉口水中有了能見度。
兒童受虐案件總是揪心。值得深思的是:為何孩子受虐,不是向政府求援,卻是上「爆料公社」?原本該保護、提供資源的社政單位,到頭來卻成為求助者指控對象?原來在許多民眾心中,政府並不站在人民這一邊。這豈不是當政者的悲哀?
但政治人物的表現的確令人失望。事發之地新竹市參選人,將這樁虐童案輕易變成選戰的攻擊火藥,借題發揮,攻詰對手;卻不見有人提出減少虐童案的真正解方。
大家記憶猶新,民國100年(二○一一年)監察院史無前例地就虐童案件彈劾社會處長與專員,因為約聘社工及主管未能提早看出虐待端倪,即使早已通報卻來不及搶救,孩子被打到身亡此彈劾案與陽台裸童案都發生在新竹市,如今公務員換了批人,但看來兒保系統的漏失依然存在,並未因為監院彈劾而帶來令人稍可安心的改革
衛福部則發出新聞稿,要民眾別再轉傳受虐影像,以免日後孩子看到,「造成二度傷害」。如此不痛不癢的發言,不如乾脆閉嘴。在小燈泡事件之後,衛福部依蔡英文承諾,要在三年內用六十八億元補強的「社區安全防護網」,計畫大幅增加一線社工員及全台布建一百五十四個社福中心,看來還沒發揮效用
當然,面對兒虐危機,除了檢討政府部門的應對,更該由源頭減少兒虐發生。不少虐童案都有相同特點,不論是開水燙、鐵鍊套頸,或是裸身綁陽台,施暴的大人常辯稱,這是「管教」而不是「虐待」,明顯缺乏正確的親職教養觀念這非常可能是施暴者由自身的成長經驗而來他們從小就是這樣被「管教」的
不論是歸罪小孩「愛說謊」、「隨地大小便」、「哭不停」,或「沒有我的緣」,施暴者就是能找到動手的理由研究早已證實,家庭暴力與兒童虐待將會世代沿襲過去的受害者,若未能受到良好的處遇與協助,暴力傷害將扭曲人格與認知,並內化承受的行為模式,極可能在成年後成為加害者
依據調查,國內會打小孩的父母占了七成以上,但父母的情緒管控、親職教育,通常是在出事後才由社工補破網,令人遺憾根據衛福部保護司統計,一○六年兒虐通報數高達四點五萬人,平均不到十二分鐘就增加一名通報個案而真正的受虐人數常是通報數的三到六倍
受虐兒的難題並非是救出後養回「白白胖胖」就好了;根據多項研究,已能確認兒虐是不可逆的傷害,童年創傷常導致心智受創(例如被父親摔成腦傷的嬰兒)、學習障礙、信任困難,難以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成年後憂鬱、自殘、自殺的可能性大增。也就是說,兒虐並非只是個別家庭的家務糾紛,後遺症將延遲發作,是社會隱藏的公衛與社會問題
台灣對少子化束手無策,但我們既無法多生,生出來又無法好好保護,讓他們平安長大高比率的兒虐、無效的處遇,孩子若能選擇,寧願不出生
新竹虐童案中,輿論質疑為何當初法院將男童監護權判給父親?社會局說是因為母親沒有固定工作,所以兩名兒子歸父親,一名女兒由母親扶養這又是常見的社會迷思,常以「是否有工作收入」作為決定監護權的判準。但經濟能力不該是唯一指標,要達成「孩子的最佳利益」,更重要的是親職能力、孩子的依附程度、責任感等等
再者,台灣離婚率高,卻未有文明的離婚文化,做不成夫妻就成了互相摧毀的敵人。在離婚官司中,爭取孩子監護權,或不讓對方探視,有時並不是為了愛,而是為了恨,為了讓對方飽嘗「看不到孩子」之苦。這些拿小孩當籌碼的玫瑰戰爭也該停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