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清德讓台灣搭上民主化退潮
◆ 總統能未經國會準宣戰?
◆ 當科技遇上台灣夜市魅力
◆ AI的技術底蘊與科學哲學觀
◆ 全球轉向零和博弈 競合管理是解方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賴清德讓台灣搭上民主化退潮
2025-03-21 00:00 聯合報/ 須予謙/國民黨國際事務部助理主任(台北市)
筆者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五月到總統府參訪,導覽後段最為突出的背板字卡,是鄭南榕先生「百分之百言論自由」的堅持。誰能想到,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四月出席「○○%言論自由:鄭南榕和自由時代」開幕記者會的賴清德,掌權後就將鄭南榕先生的理想棄如敝屣,用「賴十七條」扼殺民主,讓台灣搭上第三波民主化退潮的順風車。
言論自由是民主政體最重要的支柱,也是台灣與中國大陸政治制度的主要差異,更是台灣「鄉民」面對大陸「小粉紅」的底氣。言論自由之所以是民主政體的試金石,就在於任何掌權者都想壓制不同意見,因為不同意見的存在就是對權力的最大威脅。
異議人士的壯大,就是有權者最大的挑戰。民進黨為了繼續掌握政治權力,顯然已把民主 ABC 忘得一乾二淨。
所有軍事戒嚴、威權政府限制人權的理由都是國家安全。諷刺的是,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以前的「受害者」,現在反而拿起屠刀,揮向自己曾經努力爭取的民主。當國民黨警告民進黨莫重蹈覆轍,民進黨竟以「國民黨因為宣布戒嚴所以沒資格批評」回應,更是荒謬。
其一,這樣的回應無視台灣三度和平政黨輪替的成果,玷汙所有努力推動台灣民主深化的跨黨派人士;其次,如此論述的潛台詞令人髮指,難道就因為曾對抗過威權體制,民進黨就擁有推動、定義戒嚴的道德制高點?其三,執政黨是否反省過,其推動轉型正義落人口實,就是因為太多這樣站在「貌似道德制高點」的政治論述,阻礙了台灣民主深化的進程、加深了台灣社會裂痕,進而讓台灣政治的對立與仇恨繼續堆高。
賴政府儘管表面口口聲聲捍衛台灣民主,但其所作所為盡顯對台灣民主的不自信,擺明了要放棄自由主義民主,為了因應其宣稱的高度國家安全威脅,轉而推動半威權體制的「防衛性民主」。其首要目標,就是通過大罷免壓制反對派,企圖消滅國內不同意見。
賴清德用戕害言論自由來「增強台灣民主韌性」,讓台灣搭上席捲美歐亞民主國家的第三波民主化退潮。當維穩和反中成為政治正確的核心,我們也將見證愈來愈多所謂「知識分子」支持政府以自我閹割的方式「保護台灣民主」!
季青漫畫
總統能未經國會準宣戰?
2025-03-21 00:00 聯合報/ 戴世瑛/律師(台北市)
日前賴清德總統宣布中國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下稱外敵)並提出十七項因應策略(賴十七條),行政院隨即要求各部會下周二前擬定計畫、盤整法令修訂和進度,閣揆卓榮泰並將律定行動計畫及法制化期程並定期管考。
賴十七條被國民黨朱立倫主席批評為首次將兩岸定位為「準戰爭關係」。綠委沈伯洋強調「宣戰要經立院同意」,意指宣布外敵與「宣戰」有所不同。但畢竟做為外敵法源的反滲透法上路距今不過五年多,總統宣布外敵又係史無前例,故此舉的合法合憲性、程序要件、實體效力,尤其與憲法規定的宣戰是否有別?難免有所爭議。
首先,陳長文教授近日指出,反滲透法規定的外敵,並未明示「中國」或「大陸地區」,該法也未授權總統來定義。如今賴總統以對岸為敵,除讓人猜測是否意在宣戰,亦無視憲法第六十三條所載宣戰須立院議決之規定,似主張總統無宣布境外敵對勢力之權;縱認有權宣布,其程序也應比照憲法第卅八條規定的行使宣戰權,不容規避立院審查(或可稱為準宣戰)。果此,則賴總統上開宣布,於法即不無瑕疵。
誠然,以目前共軍武統意圖及其機、艦襲擾,大多數國人或不否認對岸確已構成外敵。然依法論法,做為外敵依據的反滲透法,雖帶有政治性,本質仍屬「特別刑法」,觸法可科處拘束人身自由的徒刑。茍認其部分核心規範內容,例如有關外敵的界定,不純歸職司公正審判的司法機關,還能由非超然獨立、可能具意識形態偏見的行政部門,包括國家元首任憑己意來解釋或變更,則此部反滲透法豈不成了欠缺要件明確性、安定性與可預測性的「空白刑法」?連帶有被擴張濫用、違反權力分立原則,及侵犯人權之虞。
其次,檢討可視為宣布外敵的配套措施賴十七條,其影響除為防滲透顛覆而將恢復軍審、嚴查軍公教忠誠度、全面緊縮兩岸交流,如同進入戰時戒嚴非常狀態,並直接限制民眾言論、信仰、遷徙等自由;有人預測賴十七條的實施亦將危及兩岸現存所有制度性連結,包括廿幾項兩岸協議及 ECFA;還可能使台灣在川習交易與國際間陷入無人支持、進退維谷的窘境。觀光業憂心「被綁著當炮灰」,更遑論近日國台辦已證實「解放軍在台島附近開展演習」。
此番未經朝野協商而片面宣布外敵,恐已改變台海現狀,或可謂無宣戰之名而有宣戰之實。但以總統在兩岸及國安體系的位高權重,倘不回歸法律加以阻止或約束,誰敢保證不會由此將兩岸推往軍事衝突邊緣,甚至開戰?
爰上,建議立院各黨應就下列爭點提案修法:一、由元首或行政機關宣布外敵,是否具備明確法律授權基礎?二、總統宣布外敵,與憲法規定的宣戰有何具體差異?三、鑑於總統宣布外敵的嚴重後果,應否對照憲法規定的宣戰,強制其踐行立院議決,或其他民意監督程序?甚至必要時應聲請釋憲以解眾疑,並填補法制漏洞、還權於法院及國會。
當科技遇上台灣夜市魅力
2025-03-21 00:00 聯合報/ 陳俐茹/台科大專利研究所助理教授(新北市)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路透
當科技與夜市文化交會,會擦出怎樣的火花?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或許給出了一個答案,直接把夜市「搬進」GTC(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這不僅是一場科技與美食的奇妙交融,更是台灣夜市文化的一次全球曝光。
台灣夜市從來不只是市井攤販聚集地,而是庶民生活方式的集體文化記憶。當夜市文化登上國際舞台,是否意味著台灣美食正以新的敘事方式進入全球視野?黃仁勳多次在台灣夜市被媒體捕捉,並公開表達對其熱愛,這反映出兩個值得探討的面向。
首先從科技界的飲食文化來看,矽谷工程師崇尚「簡單、直接、高效」的飲食模式,例如以代餐取代傳統食物;但頂尖科技領袖對飲食亦有高敏感度,如蘋果的賈伯斯推崇懷石料理的極簡哲學,特斯拉的馬斯克投資食品科技。黃仁勳對夜市的熱愛,不僅來自台裔背景的母胎口味,更認同台灣夜市的「高效率、高品質、共享人際互動」特質,這與科技創新的邏輯不謀而合。
其次台灣夜市能否成為國際美食文化名片?韓國透過 K-POP 與影視推廣韓國料理,日本則以壽司、拉麵、居酒屋文化席捲全球,台灣夜市是否能透過「科技大使」的影響力在全球市場站穩腳步?黃仁勳的「夜市 GTC 秀」,某種程度上開啟了這種文化品牌化的契機。他讓夜市不只是「在地特色」,而是一種值得國際關注的飲食文化現象。
這也引發更深層的思考:當世界認識台灣夜市美食,是否能進一步理解台灣、認同台灣?畢竟飲食小吃可是濃縮一地風土人情,是別致的地方民俗代表符號,生動的體現當地物產面貌,靈活了本土的社會生活風貌。
台灣美食的全球化已經悄然展開。珍珠奶茶風靡海外,牛肉麵與滷肉飯進入各大城市的餐桌,台灣的素食文化(如羅漢齋、素肉)亦成為歐美「植物性飲食」的新靈感來源。然而若僅是單點式的食物流行,仍不足以形成完整的文化影響力。真正的挑戰在於,台灣能否打造如「壽司」或「韓式炸雞」這樣的全球品牌?
或許,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讓世界認識「台灣小吃」,而是建立「台灣夜市體驗」的標準化模式。例如,在海外打造還原台灣夜市氛圍的「夜市連鎖品牌」,並結合科技提高夜市美食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如無人點餐、智慧支付、食材溯源等技術應用;同時,透過文化輸出與旅遊行銷,讓台灣夜市成為國際旅遊的重要目的地。如此不僅能共享美食文化,也能提升國人的文化自信,推動旅遊經濟發展。
黃仁勳將「夜市搬進 GTC」,不只是一次趣味行銷,而是台灣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的一次亮相。這場秀讓世界看見台灣夜市的獨特性,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夜市文化能否成為台灣的美食名片。台灣美食不只是街邊小吃,更是歷史沉澱、族群融合與文化價值的載體。當夜市超越地方特色成為全球潮流,或許我們才能真正確立「舌尖上的台灣」在國際飲食版圖的定位,並成功將「觀看流量」轉化為「旅客留量」,讓更多人體驗台灣美食的魅力。
波波漫畫
AI 的技術底蘊與科學哲學觀
2025-03-21 00:00 聯合報/ 徐作聖/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新竹市)
GTC 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本周在美國矽谷召開,輝達總裁黃仁勳再次成為關注焦點,也是台灣智慧技術業者追逐、模仿的對象。輝達在GTC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的核心亮點包括新一代 Blackwell Ultra 晶片與架構、下一代架構「Rubin」、AI 推理與代理式 AI 的突破、機器人與開源生態、量子計算等。
在未來,智慧産業無疑是全球競爭的核心焦點,在中美産業博弈競爭白熱化情勢下,台灣雖獨尊 AI 近十年,同時也全力模仿矽谷的經營模式,但除了規模、技術、市場等限制產業發展亟待突破,只知模仿抄襲但缺乏自身的科學與技術文化,才是台灣發展智慧産業的根本問題。
產業的經營有四大面向:科學與技術哲學面、市場開發與經濟面、組織治理及策略面、社會影響面等。在智慧產業萌芽的初始期,「技術底蘊與科學哲學觀」是發展方向的「重中之重」,是國家整體知識體系的認知及價值觀的呈現,也是國家產業布局,經濟、政治體系及科技實力的綜合表現,呈現的是全體社會「特有」的體制結構。
産業快速擴散演化、遍地開花都是是現代網路技術的特性,而區隔化、差異化的明確定位是關鍵致勝之道,這個現象在美中智慧產業博弈中最為明顯。
美國智慧大廠著重以底層技術及全球生態主導,如 AI 晶片與算力:輝達(GPU/AI 加速)、AMD(資料中心)、Intel(CPU+AI 整合);雲計算與平台化:Google Cloud(AI 工具鏈如 TensorFlow);生成式 AI 與通用模型:OpenAI、Google(Gemini)、Meta(Llama)等。
大陸新興竄升的大模型平台則聚焦應用場景驅動+本土化適配,如通用型智慧工具百度(文心一言)、深度求索(DeepSeek);AI 應用落地百度(自動駕駛 Apollo);行業數位化:華為(昇騰 AI 晶片+行業解決方案)、阿里雲(城市大腦)、騰訊(醫療影像 AI);硬體供應鏈:中芯國際、寒武紀等等。
AI 的技術底蘊與科學哲學觀,涉及其技術發展的核心基礎、理論框架以及對智慧本質的科學認知。這種結合既體現了工程實踐的積累,也反映了人類對智慧現象的哲學思考。
其中技術底蘊支撐 AI 發展的核心要素,而 AI 的科學哲學觀圍繞的是智慧「展開與擴散」,前者包括數學與演算法基礎、電腦科學與工程、深度與機械學習、神經網路及認知科學、物理深度學習、拓撲量子計算等;而後者則涵蓋科學發展的哲學觀,如基礎研發的功能:追求真理vs.經濟利益、實證主義vs.經驗法則、歷史脈絡導向vs.基礎理論推導延伸、跨領域機制等。
台灣面對護國神山的出走,智慧產業的發展刻不容緩。但受限於客觀條件的限制,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台灣必須發展出「獨特」的定位以確保其競爭力,而「技術底蘊與科學哲學觀」扮演其關鍵角色。
跟風/模仿矽谷潮流絕非台灣智慧產業發展之道,AI 產業的價值應在於,以創業、創新、創優為基礎,從宏觀政策面和微觀產業面降低環境風險,在宏觀面融入「鏈長制」因地制宜的成分,而在微觀面引進智慧產業專業知識,加速整合並強化「技術底蘊與科學哲學觀」,展示台灣獨特的 AI 生態轉型。重建護國神山,此其時矣。
全球轉向零和博弈 競合管理是解方
2025-03-21 00:00 聯合報/ 莊奕琦/政大經濟學系教授(台北市)
川普再次就任美國總統,旋即進行新回合的美中貿易戰,並對美貿易順差國課徵高關稅,將貿易工具武器化為談判籌碼,迫使各國單獨與美簽訂有利美國的協議,此種交易型的保護主義顛覆傳統的自由貿易主義。川普發動貿易戰看似違背經濟學原理,比較利益分工與貿易利得共享,實則背後涉及複雜的政治算計、戰略博弈與意識形態對抗。
論述上,以國家安全優先、凌駕經貿政策,以不公平貿易歸咎造成國內產業的空洞化、以出口管制進行對中國的技術封鎖,以供應鏈的韌性和重組經由脫鉤削弱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企圖主導國際貿易新秩序與貿易規則主導的霸權地位。
策略上,短期以製造危機獲取談判優勢,中期以推動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長期為重塑國際經濟新秩序。
然而這樣的博弈是有風險且不可持續的,長期將帶來高通膨、高成本降低產業競爭力與消費者購買力下降的福利損失,盟友離心下加速戰略自主,強化區域經濟的結盟與減少對美的貿易依賴,全球貿易碎片化,全球經濟也將因國際貿易萎縮而全面放緩,實損人也不利己。
當然中國也不會坐以待斃,必將加速自主研發技術,增加彎道超車的可能性,美中競爭領導地位螺旋加劇,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升溫,籠罩著戰爭的陰影揮之不去。
川普的關稅政策是獲取短期的政治利益,但以長期經濟與效率損失為代價的戰略冒險。其核心的矛盾在於試圖以廿世紀的保護主義工具來解決廿一世紀全球化的結構性問題,凸顯出主政者商人唯利是圖的狹隘與老人政治的舊框架思維。但可以確定的是美中貿易新冷戰將改變全球的經濟規則從「合作共榮」轉向「零和博弈」。若果,這樣的範式移轉將主導未來數十年的人類發展軌跡。
近來消息指出美中兩國領導人願意坐下來談,這是一個好的契機。貿易戰困局的解方不是回到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代的自由貿易烏托邦,而是建構韌性的多邊主義,承認戰略競爭不可避免,但通過制度創新與新技術工具的採用,將競爭控制在不對全球公共財造成毀滅性的傷害為前提,從「零和對抗」轉向「競合管理」。
這需要超越本國優先的思維,將供應鏈安全預警、氣候變遷危機處理、技術倫理協和與跨文化衝突的價值分歧等議題,以全球的視野共同尋找解方。追求包容性的全球化,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依歸,建立不合作就共輸的懲罰性制度設計機制,唯有「共榮共存」才是人類文明的唯一發展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