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科學園區遍地開花,蘇貞昌又炒短線
◆ 聯合報黑白集/促進分裂的主席之戰?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加入CPTPP的最後機會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加入CPTPP的最後機會
2021-09-21 01:33 經濟日報 / 社論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示意圖。美聯社
北京日前向「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前稱TPP)遞交正式申請,這對台灣來說,大概是近兩年享受相對優異的經濟成長,以及「護國神山」台積電在全球受推崇之際,遭遇到的一記重拳─大概沒人想到,兩三年前還認為 TPP 是美日集團對其陰謀圍堵,經貿體制也和 TPP 格格不入的中國大陸,竟然會在台灣之前,率先提出加入申請,不僅跌破各界眼鏡,也讓關心台灣經貿發展的有識之士,有種莫名的悲憤。
原因無他,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是在世貿組織(WTO)20年前展開的杜哈回合談判失敗下,各國皆採行的重大發展策略。即便是英國決議「脫歐」,但除了和歐盟談判、維持無障礙的貿易之外,也即刻和歐盟原已簽署貿易協定的70國中九成以上的國家,依原有貿易協定轉換簽署了雙邊協定,避免衝擊原有貿易關係。此外,英國更立刻申請要加入 CPTPP,可見全球各國都在全力衝刺區域經濟整合,以免被「不公平」的貿易條件影響了競爭力。
然而,兩岸政治對立一直在阻礙台灣加入經濟整合,北京杯葛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自始未曾鬆懈,只有在馬政府時代因兩岸關係改善、得以和新加坡、紐西蘭簽署貿易協定,也和對岸簽署了 ECFA 的架構協議;此後蔡政府執政迄今就沒有任何突破,台灣國際經貿逐漸被封鎖,難在平等基礎上和各國進行貿易競爭。
CPTPP 必須獲得既有成員共識認可才得以加入,因為中國大陸尚未加入,因此被認為幾乎是台灣得以突破封鎖的唯一機會。而台灣經濟體質仍然超越中國大陸,要加入 CPTPP 絕對更有條件,但我們居然怠惰延宕、讓北京超越,率先提出申請,難怪被英國「金融時報」描述為「台灣的加入之窗已慢慢關閉」,令有識之士扼腕浩歎。
但「危機乃是轉機」,希望之窗尚未完全關閉,因中國的經貿體制的確和自由市場經濟有所扞格,日本對其能否順利加入持有懷疑,加上中國大陸近來和加拿大、澳大利亞都有經貿上的爭執,不見得在諮商時能順利無礙,而這正是我們的機會。能否把握機會、化危機為轉機,就要看蔡政府是否具有足夠智慧,打出漂亮的下半場來爭取「逆轉勝」了。否則,台灣的國際經貿地位真的會陷入國際孤兒狀態,國際貿易將陷入「溫水煮青蛙」的深淵中而難以翻轉。
台灣之所以會對此事「怠惰蹉跎」,當然是在申請前的非正式諮商中,有某些貿易障礙無法承諾撤除,故而延宕了申請。這些貿易障礙不會太多,必然是和日本核食進口,以及某些農產品能否允許進口有關;但貿易協定之所以能簽署,必然是諮商者彼此間都能相互體諒、「有取有捨」,才能獲得共識。當參加與否無關宏旨之時,當然還有以拖待變的空間;但在 CPTPP 這種事關台灣未來發展的關鍵大事時,必須適時做出重大取捨,盡速和既有成員取得共識、完成諮商簽署,才得以成就大局。此時,正是考驗蔡總統治國能力的關鍵時刻;是否能適時突破,讓蔡政府在區域整合上不交白卷,不僅會在歷史留下紀錄,也會是民眾在選舉時評價各黨治理能力的關鍵考量之一,蔡政府絕不能因目前完全執政就等閒視之。
日本今年擔任 CPTPP 輪值主席還有三個月,由於日本態度基本上「友台」而願意「助台」,這將是台灣加入的關鍵時刻。蔡總統已經沒有連任壓力,過去又自詡為「談判專家」,若能在一個月內就幾個關鍵議題統合內部意見並提出對策,迅速完成和各國的非正式諮商,然後提出正式申請,或許還有機會對北京「逆轉勝」。台灣經貿的關鍵時刻,也是蔡總統創造歷史的關鍵機會,就要看她此刻如何表現了。
聯合報黑白集/促進分裂的主席之戰?
2021-09-21 04:19 聯合報 / 黑白集
國民黨主席候選人張亞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張亞中一句「美國線人」,揭開國民黨主席選戰「黨內互打」序幕;黨中央無力制止,候選人簽訂「不互相攻訐」的選舉公約也形同具文。候選人彼此惡言相向,很難令人相信這只是一場黨內選舉;更讓人懷疑,選戰打到這種地步,選後要如何團結?
黨內互打模式開啟後,候選人們不再有任何保留。於是又有了朱立倫說張亞中是「紅統」,江啟臣說朱、張「不老實、不務實」,張亞中則重提朱選總統慘敗往事。選戰成了揭瘡疤大會。距離投票只剩四天,候選人口味越來越重。
準主席們彼此廝殺刀刀見骨,場外肉搏更瀰漫詭異氣氛。負面「恐懼感」凌駕正面「喜好度」,恐懼誰當選會分裂、誰會為己謀私,大過對候選人及其理念的支持,棄保操作浮出檯面;沉默螺旋出現,極端聲音成聲量主力,且夾雜深綠反串。支持者各為其主,水火不容。
選戰還沒打完,國民黨形象再度跌落谷底。候選人之間、支持者之間既已撕破臉面,不留餘地,選後當然也難有整合空間;同志彼此毀滅,則形同給敵對政黨補充彈藥。誰當主席,恐都難為國民黨加分。
主席選舉應是求取最大公約數,以促進團結、中興再起為要。但國民黨準主席們卻把選戰打成零和遊戲,有我無你。再不收斂,主席之戰將成國民黨分裂之戰。
聯合報社論/科學園區遍地開花,蘇貞昌又炒短線
2021-09-21 04:24 聯合報 / 社論
嘉義科學園區選址台糖太保農場,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到預定地視察,宣布科學園區落腳太保市。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分赴屏東與嘉義,宣布在當地設立科學園區。嘉義與屏東科學園區設立後,台灣西半部除了雙北與基隆,從北到南各縣市都有科學園區。科學園區遍地開花,行政院高調宣傳是為串起台灣西部的科技廊道,但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科學園區嗎?或者,又是蘇貞昌的炒短線?
蘇貞昌在五倍券政策風波中面臨黨內其他派系與地方勢力的反彈,蘇企圖在科學園區一事扳回一城。從他去嘉義時和英系立委陳明文與縣長翁章梁的互動就可看出,即便對蘇施政百般挑剔的陳明文,遇到科學園區議題也只能挺中央,翁章梁更公開向蘇揆鞠躬道謝,道盡了地方對科學園區的渴望,當然也拉抬了蘇貞昌的政治聲量。
蘇貞昌推動嘉、屏兩地科學園區時,對產業發展與經濟效益的客觀數據著墨甚少,但選舉語言極多。蘇貞昌說,當初他答應立委要設科學園區,「答應了一定要做到。」而「答應就要做到」正是蘇自詡「行動內閣」的風格,他的名言是:「我的施政都是以一年為限,要求所有計畫必須在一年內見效。」科學園區是地方招商與拚經濟最有力的招牌,只要打出科學園區這張牌,縣市首長支持度往往就此翻揚,房地產與土地也跟著飛漲;至於設立科學園區後究竟對當地經濟與整體國家產業發展的助益為何,反而不是蘇內閣的重點。
以嘉義科學園區為例,早在陳水扁總統時代,陳明文擔任嘉義縣長時就曾多次向中央爭取,但都未獲同意,原因是沒有標竿地位的龍頭產業進駐,也缺乏地方特色的高附加價值產業發展計畫。十多年過去,當年民進黨中央執政時的質疑與擔憂,現在的蘇內閣並沒有釐清,卻只空洞地說嘉義縣已有設立園區的條件,「只是過去被疏忽」,如此急就章的推動,充滿著濃濃的拚政治味。
科學園區並非設立就一定成功,馬政府時代推動的南投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想藉由中科發展的外溢效應促成南投也有科學園區,但開發過程中受到文資保存的限制與廠商進駐的意願低落,九年後改朝縮小開發規模的降編方式推動,等同宣告南投科學園區的推動受挫。
從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的推動經驗來看,築巢未必保證引鳳。近期傳出台積電打算在高雄設廠,但未選擇當地的路竹科學園區或橋頭科學園區,而是看上五輕原址,顯示科學園區不是設廠保證。嘉義與屏東科學園區未來也會遇到類似挑戰。目前政府評估嘉、屏兩地科學園區年產值約三百餘億元,跟竹科每年上兆產值有極大差距。我們當然不能將剛成立的嘉、屏兩地科學園區與成立四十一年的竹科相比,但負責任的政府應該做好縝密評估,確保斥巨資開發的科學園區不會變成蚊子工業區。
廣設科學園區並不是蘇貞昌炒短線施政的唯一案例,日前高鐵延伸宜蘭的設站位置評估,行政院突然拋出四城站優先的方案,不但決策過程不透明,也被質疑缺乏專業評估,藍綠陣營都有人反對,甚至找上宜蘭縣的老縣長、現任立法院長游錫堃幫忙,希望能勸行政院懸崖勒馬。但游錫堃也只能呼籲行政院深思,並交由地方民意決定。
民國 111 年(二○二二)地方大選日近,蘇貞昌除了要保閣揆位子,也要幫綠營選舉鋪路,兩種焦慮感加劇了蘇閣「一年見效」的短線風格。但不論是科學園區設立或高鐵車站選址,都不應是一年內就可以完成評估計畫與推動見效的重大建設。當地方喜迎蘇揆大禮時,國人更擔心誰來為成本效益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