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9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吸引跨國企業 務實解決投資盲點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吸引跨國企業 務實解決投資盲點
◆  聯合報黑白集/年度甩鍋俠
◆  聯合報社論/美中關係若走上不歸路,台灣要跟進嗎?






經濟日報社論/吸引跨國企業 務實解決投資盲點


2020-08-09 02:0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在新冠肺炎及美中貿易戰的衝擊下,不少跨國企業降低在中國生產比重,甚至遷移在中國的生產據點;台灣基於製造優勢,自然成為跨國企業優先考慮的地點。近期香港國安法實施,以及美國取消香港經貿特殊待遇,動搖香港經貿地位;一時之間台灣可以取代香港轉口貿易功能、物流中心角色,甚至於金融樞紐地位的聲音甚囂塵上。政府並順勢提出在四年內人均GDP可以突破3萬美元;蔡總統在最近也呼籲台灣應利用此機會,打造台灣成為亞太資金調度及高階資產管理中心。

在美國及歐元區第2季出現數十年來首見的兩位數經濟負成長,許多國家也面臨加快重啟經濟活動,與疫情可能隨之擴大間的兩難抉擇;再加上疫苖仍未到位下,2020年全球經濟確定是負成長,呈現V字型復甦已不可能,經濟何時由谷底攀升更是遙遙無期,所以各國要有因應長期景氣低迷的準備。

基於此,除了短期救急措施外,長期政策是否能到位,才是決定在國際競爭中勝出的重要關鍵。基於國家安全及產業安全,跨國企業不願意把高科技產品放在中國將成為常態;台灣有絕佳吸引跨國企業的機會,但前提是其他配套措施必須先到位。

長期以來,我國外人投資政策多以吸引外商來台製造及研發為主要思維,對生產性服務產業支持措施有限,目前產業創新條例在此方面的著墨也不多。不過隨著數位科技發展,跨國企業將商品、服務、交易、管理活動,以及相對應的物流、人流、資金流與資訊流,分散在不同地點進行,而後再加以統合。在此趨勢下,美中貿易戰及新冠肺炎所引發的跨國企業供應鏈調整,將不只是單純生產基地的移轉,而是涉及管理功能跨境整合,與租稅、金融、數據監管等法制調和議題。

以物流服務業為例,物流業早已擺脫傳統純粹運輸的範圍,而強調時效性、安全度與精準度,特別是高科技產業對物流的要求標準更高。然而目前國內物流業者普遍面臨倉儲空間不足、自貿港區空間有限,以及國際物流中心設置地點與資格限制等障礙;在租稅認定上也有爭議,而影響到國際物流業的進駐。

物流好比產業的血管,如果血管不通,有再強製造能力也會受到減損;物流不到位,生產難就位,不但影響外商來台投資意願,甚至也將影響本國企業之競爭力。

事實上,為因應供應鏈重整浪潮,各國無不積極競逐跨國投資與人才,爭取成為供應鏈新局下的區域運籌中心,例如新加坡、韓國即積極鎖定跨國企業進行招商,並給予客製化優惠方案。

如何延伸製造與研發優勢,提升台灣於外商亞太區域營運之重要據點,實為當前重要課題。

所以未來除了解決土地及勞工等傳統投資問題外,必須以優化產業供應鏈管理效能的前瞻角度出發,深入檢視法規與租稅制度,建構有利於跨國企業物流、人員進出、資金操作與數據管理之環境,以支持外商來台投資及發展多功能別的營運中心,並進而拓展區域市場。

台灣未來必須要有完整的策略,才能夠因應此波衝擊。特別是香港地位雖然有所減損,但仍是國際與中國對接的重要平台。在目前兩岸政治對立,諸多經貿及金融限制下,台灣絕對不可存有可以整碗捧去,一夕之間取代香港功能的虛幻夢想。「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不如針對台灣未來產業發展趨勢,有效改善目前投資環節的盲點,才是務實之道。











聯合報黑白集/年度甩鍋俠


2020-08-09 00:5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陸生無法入境,陸委會稱是陸方刻意政治阻撓。圖右為陸委會主委陳明通。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政府處理開放陸生舊生返台上演「三分鐘坑隊友」鬧劇,連「朝令夕改」都無法形容其荒腔走板。陸委會與教育部相互指責之餘,還不忘指控陸方刻意政治阻撓。如果票選年度「甩鍋俠」,陸委會當之無愧。

兩岸關係嚴峻到教育文化交流都幾乎中斷,新冠疫情也是導火線,在防疫優先前提下我方當然不必背鍋背責。但對岸疫情已受控制,疫情更嚴重地區境外生都可來台,陸生更有要求保障受教權的正當理由,早日讓陸生返台是教育部與陸委會職責,就算對岸阻撓也該盡力溝通化解,直接甩鍋怎麼看都是下策

陸委會指控理由之一,是我方開放三千多名應屆畢業陸生返台,僅約兩百人申請、廿九人入境。殊不知許多應屆陸生已被迫「遠距畢業」,尚須返台者則要經學校上報教育部獲准,也就是說,還得我方先准才有陸方阻撓的可能!

把原因導向陸方因「國立」兩字阻擋,更是惡劣又愚民的政治甩鍋:如果國立是問題,陸生當初是怎麼來的?何況來台就讀私大不在少數,陸方如何拿「國立」兩字來擋私大陸生?

目前除了少數延畢生,更迫切需要返台的是面臨大學最精華學習時段的學位生,畢竟有太多必修、實驗、實習課程無法以遠距教學達成如果我方全面開放而陸生來不了,才能坐實對岸政治作梗。持續拿救急的遠距「安心就學」來搪塞,根本是惡意和謊言,這不只是「甩鍋」,更是摧毀兩岸關係的「砸鍋」。














聯合報社論/美中關係若走上不歸路,台灣要跟進嗎?


2020-08-09 00:51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美國衛生部長阿查爾將在9日抵台訪問。 (美聯社)


美國衛生部長阿查爾今天來訪。美國在台協會強調,這是民國68年(一九七九年)以來訪台「層級最高」的美國內閣成員,也是川普總統民國107年(二○一八年)簽署《台灣旅行法》後,美國派遣高階官員訪台政策的一環。我外交部也表示歡迎這位斷交以來訪台「排序最高」的美國閣員。

我們樂見台美關係的深化與提升,更希望阿查爾此行帶來新冠疫苗和藥物合作的好消息。不過,川普政府與蔡政府都刻意凸顯美國來訪閣員「層級最高、排序最高」的政治意義,恐怕有點虛浮。依照美國總統繼任排序,內閣排名就是按行政部門成立先後為準,硬扯其層級與地位,根本不具意義;何況在內閣之前,層級更高、排序第二的美國眾院議長民國86年(一九九七年)也曾來台。蔡政府想形塑外交大突破的印象,但津津於虛名,難謂踏實。

相對於這種虛名,更真實的是,台灣在美中新冷戰下的命運。美國在總統大選前,對中共啟動新冷戰,國務卿龐培歐呼籲自由世界合作改變中共政權,兩國軍演不斷,緊張態勢一觸即發,外交駁火,撤館行動針鋒相對。國際觀察皆曰美中關係已過「返航點」,走上不歸路,即使大選結束,也難重回競合的穩定架構。蔡政府奉行親美仇中路線,是否也要追隨美國,這已是嚴峻的生存課題。

華府轉變中國政策,肇因於雙方綜合國力消長,美國獨大地位受到挑戰。川普從貿易到科技,不斷延展戰線,遏阻中共藉全球化放大影響;在地緣政治上,美國強化印太戰略,防堵中共藉「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南海問題是核心戰場,隨著中共與其他周邊國家競相填礁造島,擴張主權,美國將台灣、香港問題接連與南海爭端串接,形成西太平洋的火線。

美國去年在印太戰略中將台灣提升為夥伴關係,接著把香港問題納入戰略主題,陸續打出台港兩張牌,這是中共不計代價祭出「港版國安法」的政治背景。北京堅壁清野,清理美國在遠東最大政經據點,敏感的美國媒體如華盛頓郵報,聯想到港版國安法可能是中共解決台灣問題的藍圖,點出美中全面對抗,台灣可能成為中共下一個從美國手中拔掉的棋子

改變中國政策是川普任內影響最深遠的決策,蔡政府視為台灣最好的戰略時刻。從經貿、科技到地緣政治,美中各個對峙領域裡,台灣都有相應角色,也因此蔡政府獨押川普,成為美國選定的代理人。這次美國提示「層級最高」、我國熱迎「排序最高」的川普閣員來訪,對美國的戰略意義與對台灣的政治意義,都不難想像。

問題是,這並不等同我國家利益獲得保障承諾。台灣長期依賴美國軍事保護,華府打造新鐵幕,加重台灣國防負擔與戰爭風險,卻不打算跨過紅線,承認我國主權地位。

在新冠疫情重創全球,港版國安法實施後,歐洲國家因政經衝擊提高對中共戒心,卻未決定追隨美國,另組新民主政體聯盟,集體對抗中共;新鐵幕或許有利美國維持獨大,但對多數國家來說,與中國大陸求同存異才是務實的生存選擇

蔡政府不該利用全球反中氣候,合理化與大陸全面脫鉤,甚至讓人民對國際制裁中共過度期待。一旦新冷戰成真,就意味台灣得重回戰爭邊緣。

從蔡總統宣示台灣要作反中前沿起,我國際空間迅速萎縮,政府連家門口都守不住,處理釣魚台及南海主權問題時,將對美日外交置於上位,形同接受美日否決我國領土主張;在此同時,台灣也瀕臨撤守香港的困境。

台灣迎接美國閣員來訪時,也應思考美中新冷戰下的自身處境。當美中關係質變成敵對關係,台灣一旦成為美國手中「可控的危機」,更將失去追求和平的自主性,得附隨美國走上敵對不歸路;但淪為全球安全情勢惡化區域,台灣現況還能維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