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6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新創員工認股權應予課稅優惠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8001/web/ 

◆  聯合報社論/鄭文燦的理屈氣壯,看民進黨黯然的政治操守
◆  聯合報黑白集/郭台銘玩很大
◆  經濟日報社論/新創員工認股權應予課稅優惠






經濟日報社論/新創員工認股權應予課稅優惠


2023-09-06 01:28  經濟日報/ 社論
員工認股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所謂員工認股權(stock option),乃企業為留住關鍵人才,給予其未來以面額或更優惠價格認購股票之選擇權,一般期約二至五年,且可每年給予新的認股方案。如果認股到期日股價下跌,員工可不必認購;反之如股價上漲,員工可選擇依約定價格購買並繼續持有股票,或將股票賣予第三人,直接領取其中溢價差額。

由於股票選擇權方案為每年更新,員工持續取得未來之股票選擇權,故可依此未來可能實現利益誘因,為新創企業留住關鍵人才。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曾將此人才激勵制度,稱之為企業之「金手銬」。

股票選擇權制度於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普遍盛行於美國矽谷,新創企業以此誘因,激勵員工研發新技術,將員工與企業利益綑綁在一起,一旦企業成功上市,多數員工可獲得龐大回饋。故於創業初期,員工無怨無悔努力工作,再輔以充沛之風險創投資金支持,促進了美國科技與創新產業蓬勃發展,獨步全球。

1980年代初期,台灣科技產業以聯華電子等為首,開始引進類似制度,伴隨當時資本市場開放,半導體及資通訊產業因此高速發展,並吸引大批具備國際企業研發與管理經驗之華人,返台加入新創與科技企業,遂使台灣半導體及資通訊產業一飛衝天,躍然於國際舞台。

2009年底,政府激勵企業發展之「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屆期廢止,取而代之的「產業創新條例」,承續了企業投資抵減制度,惟因為將營利事業所得稅由最高25%變更為一律17%,財經兩部遂將員工認股權改為以股票選擇權發出時之市場實價課稅,並將其間差價改列為企業營業內損益,此舉造成股東及員工均不願意採取與認購股票選擇權,從此新創及科技企業再無針對關鍵人才具備重大誘因工具,只能任由優秀員工因高薪遭國際企業挖角,本國新創及科技企業只能徒呼負負。當然,任何制度之實施,均具備利弊得失。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及更早期的獎勵投資條例實施期間,許多財經學者認為:股票選擇權制度獨厚科技企業,徒使科技新貴一夜致富,擴大貧富差距,屬不公義政策,其中股票以面額課稅更屬不公。

然而,產業創新條例施行後,新創及科技企業員工赫然發現:所認股票於認購時採當時實價先行課稅,爾後如果企業股價下跌,員工將無端付出慘痛代價,不但未獲其利反受其害,員工認購意願戛然而止。此一制度遂成為無爪老虎,聊備一格。

近十年來,台灣科技與創新產業面對美國、中國、韓國企業之關鍵人才爭奪,每年小幅提高員工薪資,早已不具備任何關鍵人才市場競爭力。

面對本土關鍵人才楚材晉用,行政院及立法院,實應重新檢視恢復具充足誘因之員工認股選擇權制度。畢竟,台灣經濟發展高度仰賴科技與新創產業之相對國際競爭力,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倘若全面恢復企業員工股票選擇權,將對政府財政與社會公義引起重大負面效益,我們建議:可先從新創且未上市之高科技企業開始實施。然未上市企業股票並無公平交易實價,稅捐單位如何課稅,或以面額課稅,乃財經兩部應思量之課題。

企盼朝野體認國際競爭情勢丕變,盡速修訂相關法令,給予未來可能具備國際競爭力之創新產業特殊優惠,員工股票選擇權以面額或約定價格課稅,並將其差額改列業外損益,不影響企業每股權益(EPS)計算,如此股東將樂見此一制度之實施。

公共政策經常同時具備利弊得失,選擇保守則可除弊而不興利,選擇積極則興利而可能生弊,其中平衡端視於外界競爭態勢,應於不同時期採取不同政策。正所謂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揆諸當前台灣新創企業面臨之嚴峻國際競爭壓力,員工選擇權誘因制度之恢復,此其時也。









聯合報黑白集/郭台銘玩很大


2023-09-06 00:55  聯合報/ 黑白集
傳出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有意找名模林志玲當副手,郭批評媒體將他找副手這件事變成「猜謎遊戲」,而他自認保密到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郭台銘力拚總統連署,不斷說大話衝聲量。最拍案驚奇的是,他的副總統搭檔人選從李佳芬、高金素梅、掃到林志玲,還窮蹭柯文哲和運鈔車。這些,都是無本生意。但他一句「不怕中共沒收財產」踩到雷,鴻海相關股票驟跌,吹牛沒幾天就趕忙辭董事,降低集團內傷。

霸總的發言人稱,辭董事是「怕選太好」引來炒股之說。這話讓人笑死,多數人認定郭董在保送賴清德,鴻海非但沒有四年前的漲停行情,大家還被嚇到不敢抱股。近日台股鴻海力守單一價,至於上證電子股指標的工業富聯,則從半年漲勢震天急轉直下。

工業富聯是鴻海超級金雞母,市值超越鴻海,決定郭董富比士排名。在習政權力挺下,破例空降上證A股上市。郭董吃飯砸鍋,嗆聲「大陸經濟糟透,若膽敢沒收財產,世界還有誰敢投資?」重踩大陸景氣衰和外資撤兩痛處。不必北京沒收,敏感的投資人都先撤了。

外媒是問郭董「能否扛得住大陸壓力」,他卻高調嗆談沒收財產,還說「若犧牲個人財產,能讓中國不打台灣,寧願犧牲也不聽中共指派」。郭董火上加油強碰北京,對比他聲言追求兩岸和平,也太矛盾。

郭董逢場作戲玩很大,學起賴清德抗中保台賣芒果乾,無怪綠色選民熱情捧場。他既與鴻海切割,若再拿中共打壓自抬身價,也不意外。










聯合報社論/鄭文燦的理屈氣壯,看民進黨黯然的政治操守


2023-09-06 01:09  聯合報/ 社論
im.B詐騙案偵結起訴,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被列他字案瀆職被告。圖為鄭文燦(左)與副總統賴清德同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因與im.B詐騙案主嫌酬酢,遭在野黨指控涉貪等,北檢已分案偵辦。鄭文燦憤而提告在野黨民代,還義正詞嚴嗆:「如果有證據就提出來。」依他的認知,政務官的政治責任似只剩「有無違法事證」這塊遮羞布。在民進黨裡,「鄭文燦們」還真不少,這類話術已漸成常態。

在民主國家,政務官的政治責任當然包括道德與操守,若不誠實或濫權而不再受到人民信任,即應下台。但以民進黨的硬拗,竟把責任倫理、道德操守都拋在腦後,反而要求問責者拿出「違法證據」。這就是墮落的象徵。在im.B詐騙案中,不僅有行政院顧問涉案,亦顯示鄭文燦和綠委陳歐珀與犯嫌私下時相來往;因此,檢方才會以「他」字案偵辦。

鄭文燦是否涉及濫用職權或放水,仍待司法調查。但以此案牽涉之廣、受害之眾、金額之龐大,有執政黨官員和民代牽涉其中,難道不需要受到監督與檢討?最低限度,鄭文燦也應該向社會大眾道歉,但他卻反控監督者抹黑,視政治責任如無物。

別的不提,鄭文燦的台大國發所碩士論文被認定抄襲並撤銷學位,他卻稱是自己「疏失」;隔月,即赫然升官出任行政院副院長。請問,蔡政府或鄭文燦可曾把誠信當一回事嗎?馬政府時代,教育部長蔣偉寧、國防部長楊念祖均因文章涉及抄襲,被揭露後兩人旋即請辭;兩人的文章均與學位無關,仍羞愧無地自容。鄭文燦學歷造假,卻大剌剌升官,並大擺官架子;這就是蔡總統所謂的「最高道德標準」?

這類事例,在民進黨政府中比比皆是。陳吉仲政策錯亂、王必勝外遇生子,皆仍升官。再如,最近在雲豹案被質疑扮「新潮流門神」的賴勁麟,也以「有違法證據就去告」為由自辯。蔡政府發展綠能弊案頻傳,賴勁麟屢獲「重用」;當台電大虧,雲豹卻大發其財,子公司成串,難道沒有疑點?輿論列舉不合理之疑點還不夠,難道要像檢察官一樣提出違法事證才行?

民進黨頻頻以「有證據就去告」自辯,除反映它掌握權力後的傲慢,也看準司法對政治的臣服。民進黨全面執政,不但掌握行政、立法,黑手也伸入司法、監察,連檢調都看臉色行事。在這種情況下,民進黨官員和民代當然有恃無恐。

回顧近年的幾件大案,例如轟動一時的「小吃店快篩案」,當時綠委就是以「有證據就去告」來回應外界質疑;高端疫苗的重重黑幕,蔡政府上下也始終以「一切合法」自辯。最後,與這些案件相關的官員民代皆全身而退;指標性的高端內線交易案,也只辦了一個審查委員便交差了事。這就是蔡政府的司法正義。

再看最近發生的一人公司「超思」獲農業部上億進口雞蛋補助的事件,儼然高端和小吃店快篩之翻版。面對質疑,鄭文燦又端出老招,「如果有任何指控可以提出證據」。事實上,不成比例的資金和進口量,畜產會不透明的進口商挑選,就是政商勾結的最佳證據,鄭文燦覺得民眾看不懂嗎?

一個在野時自詡「民主進步」的政黨,執政數年後,竟變成拒絕接受監督的政黨,這是最可怕的「質變」。最可議的是,民進黨面對質疑永遠能厚顏地「理屈氣壯」,反控對方別有用心、造謠抹黑,乃至認知作戰。這個黨,還找得到廉恥二字嗎?

「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敗」,這正是民進黨目前操守蕩然、品德淪落的寫照。所有貪瀆疑案若要水落石出,讓執政者對民意重拾戒慎恐懼,除政黨輪替,恐無第二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