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你相信嗎?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化5.0 為經貿困境找新出路
經濟/全球化5.0 為經貿困境找新出路
2016-10-28 00:20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家地理頻道10月16日在台灣首播《秦始皇的驚天祕密》,指出考古學家發現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秦王墓兵馬俑,建造靈感可能受古希臘雕塑啟發,並有西方工匠親授製作技術,推測秦朝與古希臘接觸,比義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早1500年。用現代的概念表述,這應該是人類最早的全球化現象之一了。從公元前200年的秦朝以降,迄當前的21世紀,全球化走了兩千兩百年,也第一次出現在全球範圍中頻繁地「反全球化」現象,何以致此?又,全球化帶給全人類的,是福還是禍?如果既有福又有禍,那麼又該如何趨福避禍?看來都到了可以做一些根本性反思的時候了。不妨沿著歷史,作一個縱向性的回顧,比較分析一下,不同階段全球化的「性質」與「影響」。
(一)一開始,即1.0階段,全球化現象基本上是隨機的,馬能跑到哪,接觸交流就到哪。古希臘與秦中國的接觸,是一個例子;近代新疆某些遺址中發現歐洲人種特有的粒腺體DNA又是一例。與此銜接或平行的,是漢張騫出使西域後逐漸發展成形的古絲綢之路,基本上與前相同,馬跟駱駝到哪,接觸交流就到哪,還是隨機性質的全球化1.0。
(二)全球化的階段與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息息相關。大約11世紀即中國宋、元兩朝之後,遠洋海運技術興起,東、西方先後展開了海洋探險行動。在中國,是始自1405年明鄭和的海上絲綢之路;在西方,則分別有1492年哥倫布的橫越大西洋及1498年達伽馬到達印度。
這個可視之為2.0階段的全球化,與1.0比,除了船與馬的不同外,最大的差異,就是政府主導的色彩相當強烈。但同為政府主導,動機與方式卻有很大不同,大體上,明朝中國的鄭和秉持的是「天下主義」(借用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的概念);西方葡萄牙、西班牙更多的成分則是「風投主義」(即風險投資概念。由王室出錢,僱用探險家冒風險,一旦成功,瓜分利益)。
(三)又過兩、三百年,18世紀開始,工業革命與當代資本主義同時出現在英國身上,於是一個具有巨大生產力,並且巨大到本身市場難以消化的英國及眾西歐國家,遂先後走上了重商主義、帝國主義及最終的殖民主義。最盛時,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率皆成為英屬殖民地。這即是以「殖民主義」為核心的全球化3.0階段。3.0階段的特色,優點是通過貿易帶動全球經濟,壞處是剝削及侵略,極大程度上傷害了不同地區與民族的人權、公平與正義。
(四)進入20世紀,歷經一戰、二戰之後的英國元氣大傷,殖民地紛紛獨立,美國崛起,1945年之後的美國就成為推動新一波全球化浪潮的主角。然而美國已不能重蹈英國殖民主義的老路,於是美國另闢蹊徑,走出了一條「美式帝國主義全球化」的新路,可稱之為全球化的4.0。
美式的全球化有多層次豐富的內容:(1)投資與貿易強調市場經濟一體化;(2)金融是美元霸權化;(3)政治是利益結盟化(如北約及各同盟關係);(4)文化是意識形態掛帥化(核心是西方價值與基督文明的優越感);(5)軍事則全球大範圍的基地化。
很明顯,4.0全球化為美國帶來了極大利益,強化了美國的霸權基礎,但也在全球範圍內造成了巨大後遺症,包括全球貧富惡化、資源掠奪、氣候暖化、文明衝突及恐怖主義等等,這些正是當前新世紀風起雲湧、方興未艾的反全球化的大背景。
接下來,怎麼辦?看來,全球化是一個擋不住的大趨勢;但人們期待的又是一個充滿正能量、同時負能量又能降到最低的全球化。在哪裡?也許現在的中國正在嘗試摸索出一個新的模式--一個秉持著中國固有的「天下主義」精神的「一帶一路」。這個可視之為由中國主導的全球化5.0新模式,能不能不再重蹈以往全球化的弊病,而能給全球全人類帶來最大的紅利,值得高度期待。
聯合/你相信嗎?
2016-10-28 00:20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北農產公司關鍵人事未定,柯文哲受訪時數度強調不要再拖了。 記者黃義書/攝影
柯文哲介入台北農產運銷公司人事未遂,揚言要另設公司,或終止該公司的土地租約,以牙還牙。對此,民進黨人士反諷說,「你相信嗎?兩個都是假議題,柯文哲只是在裝模作樣。」
柯文哲當然是裝模作樣。他上任快滿兩年,同樣的把戲一演再演,民眾都看膩了,大家還不清楚他有幾兩重嗎?這次,柯P先答應要跟綠營合作瓦解張榮味派系,自己卻中途變卦;最後被看破手腳,弄到兩頭皆空,怨得了誰?再說,談另設運銷公司,急診室醫師顯無那個本事;至於終止租約的小技,恐怕傷不到對手幾根汗毛,當然是假議題。
然而,柯文哲的疾言厲色是裝模作樣,民進黨的氣急敗壞,難道不是在裝模作樣?颱風過後菜價總會上漲,老百姓通常咬一咬牙,也就捱過去了。但這次菜價連漲十幾天,連根莖類都翻幾倍,政府卻遲遲無反應,怎不教民眾怒火滔天?
更奇怪的是,影響菜價的因素,主要是供需失調;不管有無人為炒作,政府或者緊急進口或者釋放冷凍庫存品,手上可用的行政工具甚多,只要用心,都能平抑菜價。但這次,行政院卻大肆動員警察和檢察官到大賣場和菜市場去查「菜蟲」,另一方面又把箭頭指向果菜公司人謀不臧,要藉此爭回人事主導權。這就像「引東海之水救涸轍枯魚」,空話一句,也是以政治手法掩蓋行政失能。
柯文哲要另設果菜公司,你相信嗎?改組農產公司人事即能平抑菜價,你相信嗎?
聯合/洪秀柱究竟要開給國民黨什麼藥方?
2016-10-28 00:20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前總統馬英九跟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攤牌「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馬英九夜宴其任內諸副主席,趁著黨內要角皆在席間,就他所瞭解的「九二共識」作了一番剴切的闡述,希望洪秀柱在「洪習會」期間談及「九二共識」,勿漏掉「一中各表」四字。洪秀柱卻不甘示弱,回嗆:「你怎不談追求統一」?
洪秀柱之意似乎是:「九二共識」的內涵並不僅在一中「各表」,還有「謀求國家統一」;馬英九怎可只論其一,不談其二?事實上,「謀求國家統一」的文字雖曾分見於兩岸九二年香港會談諸協商方案中,例如海基會所提出的第八項協商方案即有「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之敘述,但雙方最終未就「表述內容」再作協商,「謀求統一」不算兩岸確認之共識內容。去年「馬習會」重新確認「九二共識」,亦未談及「共謀統一」。
換言之,九二共識是一個「形式」共識,即雙方都同意以「口頭聲明」的形式,陳述各自的「一個中國」認知內涵,卻不論各自所要表述的實質內容究竟是什麼。嚴格而論,兩岸當時的共識,只有「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沒有「謀求國家統一」。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一個框架性的概念,是希望兩岸雖在分裂狀態,卻不讓此一分裂局面實體化、永久化。至於「謀求國家統一」,則具有積極性、主動性,表達一種共同的「意志」,希望靠著兩岸共同或各自的作為,讓統一儘早實現。兩者實不能同日而語。
洪秀柱那晚突然一記回馬槍,直指馬英九的核心訴求。因為馬英九當年欲取大位,向天下昭示的第一道標語就是「不統、不獨、不武」;這一問,彷彿抵住馬的咽喉,似在興師問罪,馬英九一時愕然,只好由旁人解圍。
但這一大哉問,不妨拿來反問洪秀柱自己:難道她已決定要拿著「謀求國家統一」,做為她自己的核心訴求?是否所謂「和平政綱」的終極目標即是「謀求統一」?
馬英九與洪秀柱的不同見解,隱隱反映國民黨漸形分歧的兩條路線。今年初失去政權後,不少國民黨支持者對馬英九矢石交加,認為馬英九的懦弱與虛矯,不敢為自己的史觀與路線辯護,是國民黨今天土崩瓦解的罪人。一批人將洪秀柱送上黨主席寶座,以她為國民黨唯一的救星,洪秀柱亦頗有捨我其誰的氣概。
但將一切罪愆都推在馬英九身上,其實是過於簡化的便宜行事,更可能是自我蒙蔽。兩岸關係的思維與實踐,其實經緯萬端。有人把洪秀柱當成中流砥柱,寄望她用「統一大業」來力挽狂瀾,也是過度簡化了問題。
洪秀柱以「一中同表」與馬英九的「一中各表」區隔,但「同表」去年不受市場認同後,洪秀柱卻仍遲遲不願回到「各表」。全代會通過的「和平政綱」裡,「一中各表」只在「總論」中作為一個歷史性的描述而出現,但在其後的「綱領」中,卻陡然消失。亦即,洪秀柱只談「一中」,而避提「各表」,並不算是謬解。甚至,經過那夜,洪秀柱又替自己添上「謀求統一」的一抹色彩。
然則,一中「各表」是撐住中華民國尊嚴與價值的關鍵論述,「各表」並不是簡單地只求表出中華民國,而在於堅持中華民國在歷史與文化上的定位,也是台灣內部複雜的政治可以維繫均衡的最大公約數;沒有「各表」,連內部團結都困難,遑論對外?
不妨試問,馬英九當初統治基礎的流失,豈不就源於前年春天的太陽花運動?馬英九豈是因為在兩岸關係的塑造上做得太少而被聲討?答案正好相反,他是因為頑強地意欲讓所簽的兩岸協議生效,而被妖魔化為一位獨裁者。
洪秀柱的「謀求統一」或許要堵馬英九力銷「一中各表」之口,但也有可能將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推到另一個進程。問題是這個進程未經充分討論,未經民意檢驗,光是在國民黨內部就已經掀起一片波濤,北京和民進黨政府都在冷眼旁觀,洪秀柱的北京行豈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