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達琪/民主的代價
◆ 闕志克/美國總統大選的決戰「藍點」
廖達琪/民主的代價
2024-10-15 04:11 聯合報/ 廖達琪(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中華民國一一三歲的生日剛過, 大家還在解讀賴清德總統國慶演說的意涵及預估可能的影響,雖各方有所不同,但評論上似仍有一共識,即他的雙十演說比五二○就職演說,似乎更向中華民國靠攏,且還承認了革命先烈奮鬥努力的這段歷史!不過僅一次演說,很難改變大眾的既定印象,賴總統也清楚點出,無論喜歡稱呼我們自己的國家是中華民國、是台灣、還是中華民國台灣…;顯見在國家認同這一塊,從名稱到內涵,離共識頗有距離。反而跨越政黨意識形態,比較有共識的是「民主」這一詞彙,不僅民進黨籍的賴總統在前後演講提了許多次民主,代表民意的國民黨籍立法院院長也在國慶演說中, 提出「自由民主是我們的寶」這樣的金句。但民主這個珍寶,要落實得付出代價。
民主作為一種值得追求奮鬥的價值,如賴總統文告所說,要拋頭顱、灑熱血、犧牲性命,民國才如斯建立。但即便換了「民國」的招牌,實質的民主也不會翩然降臨;軍閥割據、內憂外患、共黨竄起,書寫民國的困境;地大人多、教育低落、階層思維、悠久皇權,再再劫持以「民」為「主」的概念及制度的落地,遑論生根。即便在台灣,客觀情境有大幅改變,主觀追求民主的意念亦有強化,民主化過程流血較少,但不少人仍得付坐牢的代價。這還只是追求「民主」這一抽象概念的過程;到了民主真正入懷,搭建起以民為主的制度架構,也為國際所承認甚且稱道,價值的維繫成為價格的付出。因為民主的落實及持續,最淺白的說法或是孫中山說的「讓人人做皇帝」!若真如此,溝通決策的成本、生活需求的滿足、安全出入的維護等等,所費絕對不貲!
比如歐盟的組成,且不說其背後的企圖,但為要讓歐洲大小不同的國家願意加入,又要能維持民主價值,在歐洲議會這一代表民意的機構,共同的語言就是所有成員國的語言;現有廿七國,就有廿七種,在議會發言可自在用母語,因議會為每個議員備有同步翻譯;單單這樣的設備及人員聘僱,花費就不少,但還是力求平等對待,而這僅是保障每一議員權益所需費用的一小塊。
再如比利時,該國長期有統獨問題,南方的法語區頗以自己的語言文化為傲,並不願屈就北方荷蘭語區的主導;而北方較富庶,工業較發達,也長期追求較大的自主權,且有主張甩掉南方的分離運動,南北方常鬧得不可開交。要維持同一國名下的民主體制,解除分裂危機,就是讓各自擁有準國家體制,有類邦聯的安排;比如中央政府部會各有一套,也各有議會,雖然仍維持聯邦議會,組成聯邦政府(常組閣失敗),轄區則限於首都布魯塞爾。這種多層次政府組織的安排,當然代價高昂,且不僅是政治層面,社會、學術文化面,牽涉公民利益,都要複製至少兩套。比利時歷史悠久,列名世界百大的魯汶大學,老校區位於北方靠布魯塞爾,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年)代在南方耗巨資另蓋新魯汶,這也是以巨大花費解決紛爭、滿足需求,來維繫民主的事例。
台灣各黨都強調民主,且視為台灣被世界看到、看重的旗艦品牌;但我們內部分歧確實不小,國家認同不一,中央地方分權、分錢不公,南北及東西發展不均,政黨支持者的態度極化等等。執政黨如只口說民主,不付代價來維繫,或會讓民主逐漸脆弱衰退;同樣,在野黨想要落實監督執政或推動主張,怕是要付出比口頭說說更高的代價,才能達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