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國發基金亟需改造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018/web/ 

◆  聯合報社論/基隆人反惡罷、固民主,賴政府該學學謙卑了
◆  聯合報黑白集/卓榮泰的仁慈
◆  經濟日報社論/國發基金亟需改造








經濟日報社論/國發基金亟需改造


2024-10-14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發會主委兼國發基金召集人最近在立法院表示,將對過去投資卻虧損累累的聯合再生啟動退場機制,也要評估是否要從弊案叢生的如興撤資,並還會與股價減損94%的Gogoro接班團隊討論其未來發展。國發會投資這些公司失利,早已成為沉重負擔,而國發基金召集人終於放下矜持,開始評估失敗投資的退場。

國發基金源自政府在2006年將早期「中美基金」與行政院開發基金合併,並於2010年的產業創新條例中明定法源與用途。至於其運作則屬預算法特種基金項下的非營利作業基金。國發基金最為社會津津樂道的是早期投資台積電所帶來的鉅額回報;迄今基金仍持有16.53億股的股票,今年貢獻264億元股利遠超過國發基金的預算賸餘,而目前台積電股票市值超過1.68兆元,更約占國發基金高達75%的淨值。

國發基金投資台積電的成功,也難遮掩其投資失敗與管理不當的案例。國發基金與經濟部耀華玻璃管委會持有聯合再生11.9%股票,竟然只有二席董事,其他六席董事代表持股則十分有限。聯合再生持續虧損,又被指控標購工業區土地不當轉售套利,國發會主委竟以官股董事曾「在董事會上表達意見,甚至還曾被該公司要求更換董事」為由開脫。聯合再生的公司治理出現問題,國發基金難辭其咎。

國發基金過去面對監察院糾正與審計部改善管理建議,總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消極應對。國發基金坐擁巨資已成為部會施政的「方便之門」,而其管理鬆散績效不彰,卻是有心人士覬覦的俎上肉。國發基金若再不改造,恐將成為政府的「阿基里斯之踵」。建議國發基金宜從管理運作與組織架構兩個方向即刻著手改善。

首先,產業創新條例設計的國發基金,只規劃基金用途與來源,而缺乏有效管理機制,特別是基金運作監督及退場的安排。至於國發基金依據設置的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雖提及「經營不善、產業經營環境變動或其他情事變更」可出售投資股權,但亦未明訂投資退場條件,而讓主事者有過多的自由裁量空間。

國發基金迄今仍持有80與90年代的「重要新興事業投資」讓人納悶。除台積電外,投資月眉國際、理想大地、華航、高鐵、高捷、台船、中鋼、陽明海運、中華電信等傳統產業,更不知「完成任務」的時機。國發基金雖是「開發基金」兼具「主權基金」,不過仍應依不同投資性質,分別訂定退場時機。

其次,國發基金目前管理72家「新興事業」,明年合計700億元的六大專案投資,轉投資107家近330億元的國內、外創投事業,另外累計核准投資達38億元的268家新創事業,以及委由金融機構辦理4,000億元以上的融資。面對如此繁雜業務,國發基金組織竟簡化成「任務編組」;基金委員會由部會首長外加三位學者組成,而職員則是國發會、國科會及其他機關支援18人,外加聘僱人員24人。

國發基金想做好投融資的監督管理已近乎不可能。國發基金若將事前審查委由部會負責,就有可能出現爭議的投資事件。例如,立委揭發國發基金投資4,170萬元給資本額不到86萬元的「零日攻擊」影集便引人側目。另外,如興與聯合再生案也說明國發基金顯未能與官股董事充分溝通,結果造成被投資公司的道德危機。

國發基金顯然需要大幅變革。政府應先檢討國發基金定位,考慮是否正式增列「主權基金」地位;畢竟基金持有過去的各種投資,已不符合法律賦予的任務。國發基金的組織更須改造,其現有的人事結構無法有效監督巨量業務,反易成為弊端的潛在溫床。國發基金更不能炫耀投資台積電成果,仗勢「促進產業創新」的重任,就忽視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畢竟國發基金運作唯有「透明與負責」才能贏得社會的最終信任。














聯合報黑白集/卓榮泰的仁慈


2024-10-14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朝野吃和解飯,卓榮泰稱未對《原民禁伐補償條例》提覆議是「於心不忍」。記者潘俊宏/攝影


朝野和解飯不歡而散。原民立委高金素梅痛批,卓榮泰在席間說他未對《原民禁伐補償條例》提覆議,是「對原住民的仁慈」。卓榮泰反控高金「造謠」,稱自己說的是:「於心不忍」對原住民造成對立。事實上,「於心不忍」和「仁慈」相去不遠,卓揆怎能指責高金造謠?

撇開語意的些微差異不談,卓榮泰的「仁慈觀」,還真讓人傻眼。《禁伐補償條例》六月通過,將每公頃補償由三萬提高為六萬元,卓揆因「於心不忍」而未提覆議。但八月編總預算時,他不甩新法令,仍只編三萬元補償給原民。這時,他又狠得下心了!

前後對照,先前是因「不忍心」而未提覆議,後來則因「狠心」及「不想浪費公帑」而不編預算。忽軟忽硬的卓榮泰,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他?先前不覆議的卓榮泰若是「仁慈的」,那麼,後來拒編預算的卓榮泰不就是「冷酷的」嗎?或者他心機狡詐,佯裝有情,實則無義。

談及總預算,其實不能僅以仁不仁慈衡量。基於「依法行政」,行政院必須執行國會通過的法案,卓榮泰卻怠忽職責又硬拗,拿此事當相罵本。禁伐補償與藍白兩營關係不大,無黨的高金素梅卻能獲在野合力擋下總預算,關鍵就在行政院太過傲慢無理,讓立委同感憤慨。

卓榮泰自詡「於心不忍」,卻讓人看到他的冷酷和狡猾。














聯合報社論/基隆人反惡罷、固民主,賴政府該學學謙卑了


2024-10-14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基隆市長謝國樑(右2)遭罷免案,最終開票結果揭曉,不同意罷免票多過同意罷免票,罷免未通過。記者許正宏/攝影


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結果揭曉,同意票不僅未達門檻,還遠遠落後不同意票達一萬六千多票,等於遭到「雙殺」。這場關鍵的一役,基隆市民憑著高度的清醒和自覺,強力擋下民進黨以「惡性罷免」剝奪民主選舉成果的企圖,也阻止了一波可能席捲台灣的綠色大罷免潮。偌大的票數差距,正是基隆市民給民進黨的當頭棒喝。

這次投票率高達五○・四四%,除反映基隆市民的政治參與強度,也顯示這場罷免案本質就是一次顛倒黑白的惡意操作,讓基隆人難以認同。尤其,這次罷免是針對謝國樑處理東岸商場糾紛而發,但歷經幾次判決,司法認證謝國樑是在積極維護市產。相形之下,前市長林右昌讓財團予取予求,損及基隆市權益;他此次以民進黨秘書長身分不斷介入,更凸顯其私心報復之醜陋。林右昌應引咎辭職。

基隆市民擋下罷樑案,除讓基隆免遭綠營政治荼毒,更重要的,是迫使賴政府認清自己「雙少數」的地位,不該再存有「一黨通吃」的妄想。賴總統僅擁有四成民意,民進黨在國會是第二大黨,綠營必須謙卑承認這樣的民意事實,才有可能作出符合人民期待的施政。當主流民意對民進黨「當家鬧事」已忍無可忍,賴政府和民進黨都應務實檢討其「全面對抗」、「鴨霸到底」的政策路線。

基隆市政治版圖過去雖「藍大於綠」,但民進黨近十年在此贏下二次總統、兩次立委和二次市長選舉,所謂「版圖」已不能再以傳統觀點視之。這次罷免失敗,是民意充分展現的結果,而非誰的基層動員奏效。「拆樑案」一開始就缺乏正當性,後來罷免團體不斷轉彎,改批謝國樑的市政滿意度不佳、電動機車政策、乃至颱風救災不力等,其動機之不純正昭然若揭。而罷樑案後期發展成政黨對決,林右昌以當事人身分屢屢衝到最前線,身段也極難看。

更讓民眾反感的是,賴政府以「少數總統」上台後,卻姿態高昂、野心勃勃,力圖「以小搏大」。例如,在野黨所提「國會改革案」全遭釋憲凍結,賴政府則繼續強推NCC、考試院和大法官等人事案;即使在中央政府總預算遭立院退回後,閣揆卓榮泰仍悍然硬幹,絲毫無意妥協。當人們看到少數政府如此倨傲,凡事一意孤行,完全拒絕聆聽在野黨的聲音,民眾豈能不害怕一個「新威權政府」的鬼魅正在台灣的天空盤旋?這次反罷免聲量的高漲,正是這種警惕心理的凝聚與反射。

不難想像,如果民進黨在這次罷樑案輕易得逞,接下來,就會發動一波波「大罷免潮」,針對那些爭議較高或勝選差距較少的藍委發動鋪天蓋地的罷免,藉此重新奪回國會多數。亦即,基隆市罷樑案,就是綠營「大罷免時代」的第一顆試金石。所幸罷樑案遭到封殺,也表示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不願坐視台灣民主被民進黨的短視近利及鴨霸威權所吞噬。

罷免投票前,藍營內有些人對強力監督路線抱持疑慮,仍幻想以和為貴,甚至對某些重要議案想要放水下車。所幸,國民黨這次面對罷樑案一改過去的消極被動,強力應戰,催出了基隆人的「反惡罷」自覺。罷免案遭雙殺,應讓國民黨內的「鴿派」有所覺悟:唯有積極應對,直面賴政府的不公不義,才是爭取民心的坦途。

在罷免門檻下修至四分之一後,罷免案屢屢成為仇恨動員武器。其結果,輕則浪費公帑及人心,重則演成對民主選舉的侵害與剝奪。這樣的罷免制度,恐怕也到應該思考修改的時候了。



編輯推薦
整理包/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未通過 數據圖表與近年罷免案比較